深冬時節,寒氣襲人。在大同區大同鎮物聯網園區,棚室戶張國慶一大早來到自家的蔬菜溫室。他在手機上輕輕一點,大棚上方的保溫被徐徐上卷,陽光斜射進大棚,掛滿露珠的黃瓜顯得格外鮮嫩。
在園區每個瓜果蔬菜大棚裡,綠油油的葉子、紅彤彤的果實間藏了很多帶天線的儀器。「它們是負責監控溫度、溼度、噴灌等系統的無線傳感器。」大同鎮副鎮長劉建輝告訴記者,技術人員通過手機設定好適合瓜果蔬菜生長的各種環境指標後,利用物聯網技術,只需一部手機就能把蔬菜大棚管起來。
監控室內的大屏幕上,各種數字指標不停變換,顯示著大棚內的溫度、溼度等數值,園區每個棚室內果蔬的生長狀況盡收眼底。「通過屏幕我們就能看到哪兒缺水了、缺肥了。」張國慶用手機操控著溫室大棚,手指一動,輕鬆掌握。
大同鎮物聯網園區於2015年建成投產,是我市首家應用物聯網系統的農業科技示範園區。通過農業物聯網系統的應用,該園區實現了「環境可測、生產可控、質量可溯」,極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精準化、智能化、現代化水平。管理者通過網際網路平臺進行遠程操作控制,原來十幾個工人的工作,現在僅需1人輕點滑鼠即可完成。
如今在大同區,像張國慶一樣通過網絡種地、找信息、覓商機、了解農業技術和農業信息的農民越來越多。
林源鎮長林村農民高成富收完秋後,一有空就到村裡的信息服務站上網查看相關農業信息,為明年備耕做準備。「從種田技巧、方法到各項惠農強農政策,從種植技術、價格趨向到聯繫訂單業務,足不出戶就能把春耕市場摸清,這網絡真給力。」他說。
八井子鄉良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宋良也是「網迷一族」,最近天天在網上瀏覽各地的蔬菜銷售網站,了解市場行情,為今冬溫室選擇蔬菜種植品種做準備。「網上探市場,省錢又省時。去年,我上網查了不少資料,了解到盆景菜行情看好,就在棚室園區試種了4棟。」宋良告訴記者,他們去年10月引進國內、國外的高鈣養心菜10餘個品種,進行盆栽。去年11月開售至今,每天都能賣出70多盆,每盆菜能賣到35元,每棟收益達6萬元。
先是上網擺攤,然後輕點滑鼠把自己培育的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已成為大同區農民增收的一條新路子。
老山頭鄉農民王豔玲,回鄉後成立了黑龍江省力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採取農戶+合作社+公司的模式,依託公司下屬的專業合作社指導農戶進行統一種植,最後由公司對全部農產品進行收購,統一加工包裝,統一進入到電商平臺進行銷售。「通過網絡,我們每年的銷售額已經突破3000萬元。」王豔玲說。
近幾年,隨著政府大力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很多農民足不出戶就把農業大勢「點擊」到眼前、抓在手裡。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大同區有近5萬農民通過網絡買賣農資、查信息、學技術和了解惠農政策,每年網際網路直接或間接助農增收近1.5億元。
責任編輯:萬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