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區5萬農民借「網」生財巧致富

2020-12-19 大慶市政府網

  深冬時節,寒氣襲人。在大同區大同鎮物聯網園區,棚室戶張國慶一大早來到自家的蔬菜溫室。他在手機上輕輕一點,大棚上方的保溫被徐徐上卷,陽光斜射進大棚,掛滿露珠的黃瓜顯得格外鮮嫩。

  在園區每個瓜果蔬菜大棚裡,綠油油的葉子、紅彤彤的果實間藏了很多帶天線的儀器。「它們是負責監控溫度、溼度、噴灌等系統的無線傳感器。」大同鎮副鎮長劉建輝告訴記者,技術人員通過手機設定好適合瓜果蔬菜生長的各種環境指標後,利用物聯網技術,只需一部手機就能把蔬菜大棚管起來。

  監控室內的大屏幕上,各種數字指標不停變換,顯示著大棚內的溫度、溼度等數值,園區每個棚室內果蔬的生長狀況盡收眼底。「通過屏幕我們就能看到哪兒缺水了、缺肥了。」張國慶用手機操控著溫室大棚,手指一動,輕鬆掌握。

  大同鎮物聯網園區於2015年建成投產,是我市首家應用物聯網系統的農業科技示範園區。通過農業物聯網系統的應用,該園區實現了「環境可測、生產可控、質量可溯」,極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精準化、智能化、現代化水平。管理者通過網際網路平臺進行遠程操作控制,原來十幾個工人的工作,現在僅需1人輕點滑鼠即可完成。

  如今在大同區,像張國慶一樣通過網絡種地、找信息、覓商機、了解農業技術和農業信息的農民越來越多。

  林源鎮長林村農民高成富收完秋後,一有空就到村裡的信息服務站上網查看相關農業信息,為明年備耕做準備。「從種田技巧、方法到各項惠農強農政策,從種植技術、價格趨向到聯繫訂單業務,足不出戶就能把春耕市場摸清,這網絡真給力。」他說。

  八井子鄉良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宋良也是「網迷一族」,最近天天在網上瀏覽各地的蔬菜銷售網站,了解市場行情,為今冬溫室選擇蔬菜種植品種做準備。「網上探市場,省錢又省時。去年,我上網查了不少資料,了解到盆景菜行情看好,就在棚室園區試種了4棟。」宋良告訴記者,他們去年10月引進國內、國外的高鈣養心菜10餘個品種,進行盆栽。去年11月開售至今,每天都能賣出70多盆,每盆菜能賣到35元,每棟收益達6萬元。

  先是上網擺攤,然後輕點滑鼠把自己培育的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已成為大同區農民增收的一條新路子。

  老山頭鄉農民王豔玲,回鄉後成立了黑龍江省力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採取農戶+合作社+公司的模式,依託公司下屬的專業合作社指導農戶進行統一種植,最後由公司對全部農產品進行收購,統一加工包裝,統一進入到電商平臺進行銷售。「通過網絡,我們每年的銷售額已經突破3000萬元。」王豔玲說。

  近幾年,隨著政府大力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很多農民足不出戶就把農業大勢「點擊」到眼前、抓在手裡。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大同區有近5萬農民通過網絡買賣農資、查信息、學技術和了解惠農政策,每年網際網路直接或間接助農增收近1.5億元。

 

 

責任編輯:萬欣欣

相關焦點

  • 建設新農村 喜看大慶市大同區為17萬農民破解「六難」
    曾經深深困擾大慶市大同區17萬農民多年的增收難、出行難、看病難、就學難、飲水難、財源難,如今正在變成舒心事兒———  大慶市區向南80公裡,是這個市惟一的農業區———大同區。  農曆小滿這天,記者深入到大同區採訪,3天的村屯之行,所見所聞,一幅加快建設新農村的宏偉畫卷躍然百裡鄉間。
  • 大慶大同區「棚室遊」讓農民四季都來錢
    大慶市大同區八井子鄉西幹線採摘園裡,遊客爭相採摘自己中意的瓜果。雖然採摘的瓜果價格比市場高出一截兒,但現摘現吃的新鮮勁兒還是讓遊客喜不自禁。遊客開心,採摘園區的農戶大賺了一把。任忠文家有兩棟採用溫控技術的溫室鮮桃,錯時上市延長了採摘期。「每天來採摘的遊客不斷流兒,一年收入10萬元輕鬆加愉快。」天天數鈔票,任忠文樂得合不攏嘴。
  • 大慶市大同區打通奶山羊億元項目全產業鏈
    從引入試養到規模養殖,再從引進加工企業到推廣普養,最終形成完整產業鏈,大同區通過「四步」工作法,歷時3年,從無到有、從點到面,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奶山羊規模化養殖基地,引入了知名羊乳加工企業,打通了奶山羊的全產業鏈,孕育出一個富民強區的產業項目,打造出一個帶領全區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民心工程。
  • 【媒體看大同】黑龍江日報刊發——大慶市大同區打通奶山羊億元...
    從引入試養到規模養殖,再從引進加工企業到推廣普養,最終形成完整產業鏈,大同區通過「四步」工作法,歷時3年,從無到有、從點到面,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奶山羊規模化養殖基地,引入了知名羊乳加工企業,打通了奶山羊的全產業鏈,孕育出一個富民強區的產業項目,打造出一個帶領全區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民心工程。
  • 大慶市大同區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 打造百姓精神家園
    截至目前,共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平臺175個,依託新時代載體開展活動2800餘場次,服務群眾16萬人次。從試點到樣板,大同不負眾望不論是特色棚室種植產業的風聲水起,亦或是奶山羊產業的「羊」帆起航,大同區總是善於創造奇蹟、打造樣本。
  • 大同區林源鎮新村黨支部:多墨重彩寫「富」字
    幾年來,大同區林源鎮新村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圍繞鄉村振興核心任務,聚焦村域發展需求和廣大群眾意願,圍繞「富」字創業創新,實現了強村富民的二次蛻變。立足生態建設和資源開發相結合,2019年採取「村集體+企業」的模式,引進了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年可處理秸稈3萬噸,每年村集體至少分紅5萬元,實現集體增收和環境淨化「雙贏」。實體「辦起來」。堅持把發展集體經營性項目作為突破路徑,2018年成立了全市第一個村級培訓公司,對外承辦各類理論和實踐培訓,每年為村集體創收5萬元以上。
  • 大同區開展「十進農家」活動
    本報訊 大慶市大同區圍繞建設新農村,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開展「十進農家」活動。  「十進農家」活動的主要內容分別是:農村政策進農家,向農民宣傳新農村建設等有關政策,以及區裡制定的扶持農業生產、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大病醫療救助等與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的惠農支農政策。
  • 依託資源稟賦 大慶市大同區做好藥材文章致富一方土地
    近年來,大同區緊緊依託資源稟賦,全面貫徹省委「北藥產業」發展部署,不斷擴大種植規模、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綜合效益、拓寬增收渠道,實現了「大同北藥」品牌升級,走出了一條特色中藥材產業發展之路。日前,大同區豐鑫泰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去年起收的防風,正在棚室內晾曬,不久後將銷往河北省的一家藥企。
  • 沒人要的小麥秸稈變吸管,農民們創業致富機會來了,有人月入5萬
    沒人要的小麥秸稈變吸管,農民們創業致富機會來了,有人月入5萬。近日餐飲業麥當勞、星巴克等餐飲企業宣布停用塑料吸管,很多做餐飲的朋友都問我該不該現在停用?你別說,還真有,而且就在大自然中,就在農民家裡,那就是植物吸管,其中小麥秸稈就是最具潛力的。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建議,塑料吸管可代替的品種很多,可以用紙,也可以用竹子材料,還有使用植物秸稈,並特別點名了小麥秸稈。
  • 大慶市大同區召開供銷合作社第三次代表大會
    會議聽取並審議了《理事會工作報告》、《監事會工作報告》,審議了《大同區供銷合作社聯合社章程(修訂草案)》,通過《理事會工作報告》的決議、通過《監事會工作報告》的決議、通過《大同區供銷合作社聯合社章程(修訂草案)》的決議。
  • 江西彭澤縣培育苗木基地 拓寬農民增收致富路
    中國園林網6月21日消息:近年來,江西彭澤縣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因地制宜打造苗木花卉特色農業基地拓寬村民致富路。彭澤縣黃嶺鄉境內有3萬餘畝丘陵山崗地,4000餘畝湖泊水面和3000餘畝濱湖圩田,一直以來,棉花、水稻都是該鄉的支柱產業。
  • 農業農村農民如何在不離開家鄉的情況下致富?
    農村農民如何在不離開家鄉的情況下靠農業致富,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部分農民致富還是實現全部農民致富。又而引出了一個現在農村農業最大的矛盾:種地,地少不賺錢。想種地,沒地的情況。我們要知道農村農民真正能利用的土地基本都是現成的耕地,農民手中的耕地本來就少而且現在只能種糧。
  • 瀏陽農民女兒白手起家創業 帶鄉民致富幫扶一方
    她創辦的數個優秀基地和企業,共安置300餘農民就業,為農民增收千萬餘元。她自籌資金86萬餘元為家鄉修路。  她就是長沙市創業之星,瀏陽市創業先鋒,湖南省2012-2013年度「四化二型」新農村建設傑出人物、全國巾幗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創始人,「瀏陽市興樂種植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瀏陽市「比一比」超市淳口店董事長——周慈英。
  • 西農專家助力獼猴桃 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近日,2020年「走出楊凌看示範」融媒體採訪活動一行來到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獼猴桃試驗示範站,了解楊凌農業科技如何助力小小果實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金蛋蛋」。2019年底,眉縣獼猴桃總面積30.2萬畝,總產量49.5萬噸,鮮果產值31億元,綜合產值52億元,全縣戶均栽植獼猴桃4.5畝,人均1.16畝,全縣人均獼猴桃收入過萬元,獼猴桃已經成為眉縣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
  • 「大慶大同」大同區為農業發展插上科技「翅膀」
    近年來,大同區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步伐在大同區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的智慧農業預警指揮平臺屏幕上疫情期間,大同區堅持抗疫、生產、服務一起抓,多次組織致富能人、科研教授,圍繞特色種養殖開展科普宣講各類培訓、通過「同農發布」公眾號、微信群等轉發實用農技短視頻、文章等,並組織農技能人「包村包辦」,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同時,在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西南側建設25畝的農業科技園,進行了黏玉米品種試驗、肥料試驗、抗旱保水劑試驗等5項試驗。
  • 【勞模風採】王躍龍:帶著農民兄弟致富奔小康
    他敢為人先,是農民致富的領路人;他暖心幫扶,是貧困群眾的貼心人;他銳意進取,是鄉村振興的帶頭人。截至目前,哈屯現代玉米農機專業合作社總資產達到了5200萬元,土地規模經營面積6萬畝,入社成員214戶。2019年年末,合作社經營總收入實現4600萬元,社員人均純收入達到2.2萬元。合作社先後被授予「全省現代農機合作社示範社」和「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等稱號。
  • 「滇中糧倉」宜良——種植花卉 農民走上致富路
    中國園林網5月19日消息:15日,宜良縣匡遠鎮永新村村民朱良吃罷早飯後,與五、六位「同事」一起來到老昆石公路旁的花卉種植基地,開始了他們一天的忙碌。據悉,永新村現在有1500多農民靠這一行增收致富。去年5月的花街節上,宜良縣委書記郭子貞曾提出,5年內把宜良打造成「雲南花城」。如今,走進宜良,細心人會發現,公路兩側的土地都變成了花園苗圃,農民變成了花工。
  • 青海:苗木產業架起高廟農民「致富橋」
    目前,在高廟鎮新盛村已成立有規模的苗木公司6家,苗木產業合作社3家,苗木栽培公司5家,苗木經紀人36人。苗木一部分除了銷往全省各地外,大部分被銷往西藏、內蒙古、新疆等地,已形成了以新盛為主,輻射段堡、大路等村的全省最大的苗木培育基地和苗木集散中心。
  • 依「網」走天下 友誼農民一年「網」進1500萬元
    東北網5月11日電 時下,友誼縣廣大農民對「網」情深。他們牽住「電子商務」的手,在網絡上開辦農業信息服務中心,用網絡這根紅線連結各地客商,去年共銷售西瓜、白瓜籽、馬鈴薯等特色農產品近15萬噸,農民一年「網」進財富1500萬元。
  • 廣西荔浦砂糖桔成為農民致富「搖錢樹」
    廣西荔浦砂糖桔成為農民致富「搖錢樹」 2015-12-29 20:00:56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網桂林12月29日電 (唐夢憲)在廣西桂林市荔浦縣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10萬不算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