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國民黨主席連戰為了選舉的需要,大幅改變過去反對陳水扁「催生新憲法」的原則立場,公開提出激進的「新憲三部曲」和「十大原則」;18日,陳水扁在民進黨中常會上痛批連戰的主張「荒謬」,表示願意與連辯論,並提出「憲改三原則」。這使得臺未來大幅「修憲」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將對「總統」選情及兩岸關係發展產生相當的影響。
一、藍綠雙方圍繞「憲改」鬥法
連戰15日在故鄉臺南市造勢晚會發表講話,改變過去反對陳水扁「催生新憲法」的態度,提出「新憲三部曲」與「十大原則」。「新憲三部曲」的主要內容是:2004年2月前藍、綠雙方提出「新憲」的版本並進行辯論;2004年中通過「立法」讓「公投入憲」,完成修改「憲法」的機制;2005年中通過「公投」完成「中華民國新的憲法」並實施。「新憲」的「十大原則」為:「維護中華民國主權的獨立」;「總統權責相符」;「公投入憲」;「總統選舉採絕對多數」;「國會改革,實行單一選區兩票制、立法院席次減半甚至更少,立委任期調整為四年」;「保障女性公職比例超過30%」;「公民投票權降至18歲」;「實施募兵制」;「推動不在籍投票」;「調整中央政府體制,不管是總統制、內閣制還是雙首長制,是要三權還是五權,都可以協商」。
17日,連戰強調泛藍「新憲」立場是不動「憲法」總綱,並主張「憲法」及增修條文是一體的,「新憲」不需和過去作切割;國親兩黨沒有提出「臺獨公投」的打算,但是「公投修憲」入「憲」後,「臺獨公投」、變更「國號」,都可能是人民按「憲政」程序提出要求處理的議題,國民黨對任何層次的「修憲」議題都持開放立場。
18日下午,陳水扁正式對連戰的說法做出回應,除表示願意與連辯論外,陳水扁堅持要求連戰對「一邊一國」還是「一個中國」、「臺灣新憲法」還是「一中憲法」、「全民公投制憲」還是「雙重代議修憲」三個問題「說清楚、講明白」,他並提出「由下而上、不預設前提、全民公投決定」的「憲改三原則」。
連戰「新憲三部曲」的實質,是走體制內「憲改」之路,主張先通過「修憲」程序完成「公投入憲」,建立「修憲」的法源依據,然後再提出「新憲」草案,交由人民「公投」複決。陳水扁「公投制憲」的實質,是走體制外「憲改」之路,完全甩掉「立法院」,由「制憲委員會」提出「新憲」草案,直接交付「公民投票」,且不排除「無法源公投」。雖然連戰堅持「新憲」不動「舊憲」總綱、「維持中華民國主權獨立」,而陳「不預設前提」的差異,但二人都贊同就「新憲」草案進行辯論;「新憲」應交付「公民投票」,由人民直接決定;且雙方都不排除、也不反對未來經「臺獨公投」變更「國號」。
二、操弄「制憲」,各有打算
陳水扁提出「公投制憲」,激化兩岸對立,包藏著不可告人的目的:
(一)轉移民眾視線,迴避選戰「罩門」。陳水扁政績不佳,面臨選舉卻乏善可陳,民調長期低迷。為擺脫困境,他拋出「一邊一國」、「公投制憲」等議題,抬高臺海對立,最主要目的就是模糊選戰焦點,轉移民眾視線,避免把選戰主軸鎖定在泛藍擅長的經濟、民生議題上,從而「化被動為主動」。
(二)激發泛綠選民向心力,提高投票率。民調顯示,2000年「大選」時曾經投票給陳水扁者,有三成左右已經鬆動。陳水扁把頗具理想性的「公投制憲」、「臺獨建國」、「正名」等與「總統」選舉捆綁在一起,其目的在於激發傳統支持者的向心力、爆發力和危機意識,提高泛綠選民的投票率,相對降低泛藍選民的投票率。
(三)逼連、宋就「國家認同」表態。國、親兩黨帶有一定的外省色彩,這一直是泛藍的「罩門」所在。陳水扁一再聲稱「一邊一國」還是「一個中國」、「臺灣新憲法」還是「一中憲法」、「全民公投制憲」還是「雙重代議修憲」要講清楚等,強逼連、宋針對「國家認同」明確表態,目的在於把泛藍打成「外來政黨」、「賣臺集團」,從而打擊連、宋支持度,拉抬自己選舉聲勢。
連戰放棄原有立場,在「憲改」議題上快步跟進,則主要因為:
(一)「連宋配」民調支持度大幅下跌,急需以大動作拉抬選情。自9月28日陳水扁公開提出「公投制憲」以來,陳頻頻出招,借高雄「公投制憲」遊行及過境美國等機會有效拉抬了競選聲勢,主導了選舉議題。島內多家民調均顯示,陳與連、宋的民調支持度首度追平,選情正朝著有利於陳水扁的方向演變。而連、宋則由於不敢提出鮮明的政策主張而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也澆滅了不少泛藍支持者的熱情,導致其民調支持度急劇下挫。這一發展態勢在泛藍內部造成震撼,迫使連、宋不得不採取大動作來拉抬選情。據披露,連戰在「新憲三部曲」中扮演主導的關鍵角色,其目的是「不能被陳水扁牽著走」,以阻止競選聲勢進一步下滑。
(二)化被動為主動,逼陳水扁在「統獨問題」上明確表態。為了化解陳水扁的「公投」攻勢,國親兩黨在6月曾一度打算以「不阻擋、不反對、不負責」的態度面對「公投立法」,逼迫陳水扁在「公投」問題上表態。但後來,泛藍因擔心動作過大會造成負面衝擊,又開始往回調整,使臺「立法院」未能在7月臨時會上通過「公投法」。此後,國親兩黨又推出自己的「公投法」版本,對「公投」的議題、範圍與發動方式作了較嚴格的限制。11月14日,泛綠再次發動攻勢,聲稱將發動支持「公投」的民眾包圍「立法院」,讓國親兩黨直接面臨「民意」的壓力。尤其是,在陳水扁的不斷挑動下,島內民眾支持「一邊一國」、「公投新憲」與「臺灣正名」的比例逐漸上升,民意走向發生了變化。這一切都讓泛藍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且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不得不改變做法,以尋求突破、走出困境。
(三)美國在陳水扁過境問題上的做法給泛藍以極大刺激,使黨內主戰派的聲音佔據上風。過去,由於美國方面不斷派人與連、宋溝通,希望國親兩黨在兩岸政策、「國家定位」及「憲政」等議題上採取溫和路線,守住「統獨公投」的底線,扮演好「安全閥」的角色,因而泛藍採取穩健負責的做法,也有配合美國的戰略,以爭取美方支持的用意。但是,令連、宋意想不到的是,在陳水扁不斷升高「臺獨」調門的情況下,美在陳過境時仍突破接待慣例,對他禮遇有加,且讓其公開發表「公投制憲」的演講,形同為陳的主張「背書」,明顯偏好陳水扁。這給泛藍以極大的刺激,讓泛藍高層認清了美的兩手政策,深感如不擺脫「執政心態」,改弦更張,不僅不能討好美國,反使其懷疑泛藍上臺後會與大陸更接近,讓陳水扁成為最大的獲利者。在此情況下,泛藍內部要求徹底從「統獨意識形態」中解脫,「甩開中國包袱」,正面應戰,主動出擊的聲音迅速佔據上風。
三、「憲改」爭議,後患無窮
臺灣朝野關於「憲改」的爭議,將對島內選情和兩岸關係造成嚴重影響。
(一)臺「大選」已演變成「臺獨」與「不支持臺獨」的抉擇。雖然陳水扁公開提出以「一邊一國」、「公投制憲」為大選主軸,但國親兩黨此前卻極力迴避政治性議題,力圖將選舉的主戰場拉回到對自己有利的民生、經濟、教改等議題上,主攻民進黨的施政缺失。隨著連戰提出「新憲時間表」,泛藍在「公投」、「新憲」等議題上正面迎戰陳水扁,臺「大選」的焦點已集中在臺灣前途、「國家認同」與兩岸關係等方面。選戰走向「兩極化」,在一定意義上已演變成「臺獨」與「不支持臺獨」的抉擇,而「臺獨」勢力大肆鼓譟「公投、制憲、建國」對臺主流民意的誤導,值得高度警惕。
(二)「立法院」通過包含「主權公投」內容的「公民投票法」已勢所難免。泛藍改變過去在「公投立法」上的立場,大幅度放寬原泛藍版本的設限,並積極與民進黨、「臺聯黨」「立法院黨團」進行協商,雙方已達成了在11月26、27日加開「院會」處理「公投法」草案,月底前完成三讀的共識。在連戰提出「新憲三部曲」後,國親兩黨在月底的「公投法」審議中,很可能僅僅堅持「公投必須由人民發動」,而對「公投」的適用範圍、議題選擇、發動時機不再設限,這使得包含有「國旗、國號、領土變更」等條款的臺「行政院」版本的「公投法」很有可能在月底前完成「立法」程序。一旦該法通過,「臺獨」勢力等於獲得了舉行「臺獨公投」的「法律武器」,邁出了走向「法理臺獨」的第一步,使兩岸關係發展的變數進一步增大。
(三)泛藍奪回議題主導權,但能否有效拉抬選情仍待觀察。連、宋轉守為攻,提出在時程上比陳水扁更激進的「新憲三部曲」,有助於其擺脫被動挨打的處境,避免被扣上「賣臺」與「抗拒改革」的大帽子,暫時取得了選戰議題的主導權,對其選情有一定的正面作用。泛藍的正面應戰,還將迫使陳水扁在選前即對「新憲」的名稱與內容、其與「四不一沒有」的關係等做出明確表態,無法繼續以模糊的言辭,既討好「臺獨基本教義派」,又騙取島內中間選民的支持。不過,這畢竟是泛藍不得已而為之的一招,陳水扁在此議題上本來就佔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綠攻藍守」的整體態勢難以扭轉。
(四)「公投新憲」將給兩岸關係發展及和平統一帶來新的挑戰。與陳水扁的「公投制憲」相比,連戰除了在推動「新憲」的時間表較快外,還明確主張「新憲」的名稱是「中華民國新憲法」,必須先通過「公投入憲」,在「立法院」完成「公投新憲」的「立法」程序,實際上走的是體制內「修憲」的道路。而雙方在讓民眾直接「公投新憲」及在「新憲」的主要內容方面則差別不大。經過藍、綠陣營在此次選舉中的激烈攻防,未來不論誰上臺,「新憲」都將成為今後幾年島內政治生活中的焦點議題,泛藍或泛綠都無法迴避選民要求兌現競選承諾的壓力,從而使「修憲」或「制憲」均難以避免,且隨時都有失控的可能。「公投新憲」不僅會使臺向「法理獨立」方向邁出一大步,也會進一步助長島內民眾的「自主意識」與分離傾向,給兩岸關係發展與和平統一帶來嚴峻挑戰。
(五)島內初步出現「公投後遺症」。民進黨當局鼓吹「公投」,各地也「有樣學樣」,目前已有多個縣市「議會」及鄉鎮市民代表會議提議「公投」獨立、爭取稅收。擁有新竹科學園區的新竹市、六輕石化工業區所在地雲林縣麥寮鄉、農業為主的苗慄縣,以及澎湖縣望安鄉等,日前都有「議員」擬提案辦理「獨立公投」。而南投縣「九二一重建促進協會」則於11月16日舉行「撤換九二一重建會執行長郭瑤琪」的諮詢性「公投」。隨著「公投」被無限上綱,預計將會有更多的「公投」事例出現,臺灣的政治亂象將愈演愈烈。
來源:人民網 作者:趙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