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黃沙、悠揚駝鈴、點點白帆、繁華市集……這是很多人對絲綢之路的印象。
但是,絲綢之路到底是什麼樣子?它由多少條線路構成?古代旅行家在漫漫古道上如何克服艱難險阻?
1月9日,由中國科學技術館研發製作的《做一天馬可·波羅:發現絲綢之路的智慧》展在重慶科技館開展。讓我們穿越到700年前,再一次從威尼斯出發前往遙遠的中國,在「旅途」中尋找答案。
《做一天馬可·波羅:發現絲綢之路的智慧》展包含「對異域的想像」、「帶什麼商品去中國」、「驛站與驛道」、「漫遊古代中國」、「海上歷險」、「世界在變」六部分,展覽以《馬可·波羅遊記》記載的行程為線,以第一人稱視角代入的方式,使觀眾「化身」古代旅行家,從西方出發,「穿越」陸上絲綢之路,到達古代中國,再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返回西方。
漫遊古代中國展區裡「中國的水力機械」展品,展出了水力驅動的龍骨水車、筒車、船磨、水排等模型,通過動態展示介紹中國的水力機械、認識水力機械的類型和構成,以及中國古代用水力機械開展的各種工作。
冷兵器時代,馬是非常重要的作戰工具,馬鐙的發明不僅能幫助人上馬,更能支撐騎手雙腳,起到穩定身體的作用,使騎手的雙手更加自由。在驛站與驛道展區,觀眾不僅能看到馬鐙實物,還能騎上「馬匹」參與體驗。
鄭和的航海業績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海上歷險展區」展示了鄭和下西洋時船隊的構成、分布以及鄭和下西洋路線圖。通過模型沙盤與多媒體掃描介紹了鄭和船隊的分類、布陣及各船大小功能。
據悉,本展覽將持續到2021年5月20日,市民可免費參觀。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陳竹 攝影 畢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