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黃沙、悠揚駝鈴……浪漫的絲綢之路是什麼樣子?它由多少條線路構成?古代旅行家在漫漫古道上如何克服艱難險阻?這條路上傳播了哪些物質文化與精神財富? ……1月2日上午,「做一天馬可·波羅:發現絲綢之路的智慧」主題展覽在中國科技館精彩亮相,觀眾可「化身」古代絲路旅行家和商人,切身感受沿著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傳播的古代科技與物質文化,揭開神秘絲綢之路的面紗。
「化身」絲路商人 流連歐亞集市
408米長的展線上共有70件(套)展品,「對異域的想像」「帶什麼商品去中國」「驛站與驛道」「漫遊古代中國」「海上歷險」「世界在變」等六個展區,翻開絲綢之路的「百科全書」。步入展覽序廳,仿佛置身「水城」威尼斯。這裡是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的家鄉。七百多年前,馬可·波羅踏上了前往神秘東方的漫漫長路。
展區中,觀眾可通過一系列巧妙的光學裝置,直觀感受在信息交流不暢的古代,人們對異域奔放不羈的想像。「絲綢之路地圖」是一個體感互動數字地圖,裡面還原了馬可·波羅的萬裡行跡,觀眾可以用「鳥瞰」的方式,「飛越」各個歷史名城和雄關漫道,以馬可·波羅的視角觀察絲綢之路動態地圖上的物產、知識和交流情況。
行走在絲綢之路上的西域商人和旅行者,會選擇攜帶哪些商品到中國互通有無呢?寶石、水果、香料、藥材、玻璃……這些物品承載著西域的技藝與生活方式,豐富了東方的物質與文化。與貿易有關的數學與度量衡知識,也在這個過程中得以交流互鑑。
展覽的第二個展區「帶什麼商品去中國」裡,觀眾可以扮演古代絲路客商,流連於歐洲和西亞集市,了解當地特有的商品及加工工藝、使用方法。我們平常吃的哪些水果不是中國「原住民」?不同的寶石如何比較硬度?中藥寶庫中有哪些「舶來品」?東西方的桿秤怎麼使用?……通過操作一系列有趣的互動展品,觀眾的上述疑惑可以逐一得到解答。
漫遊古代中國體驗傳統技藝
滿載來自西域的「商品」與「技能」後,就可以正式踏上絲綢之路了。
第三展區「驛站與驛道」中,觀眾需要完成騎乘無馬鐙的「烈馬」、扮演古代「快遞員」、搭建拱橋、挑選合適食材、暢行茶馬古道、演奏絲路樂器等一系列考驗,方可獲得「絲路達人」稱號。
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全面了解與絲路商旅朝夕相伴的道路、馬具、水源、食物、坐具、樂器等物品及其蘊含的科技原理,並了解這些事物沿絲路的傳播與演變。
風塵僕僕的絲路客商一旦來到中國,無不為這裡的繁榮與富庶所驚嘆。在「漫遊古代中國」展區,身為絲路客商的觀眾不僅可以徜徉於「前店後廠」式的綢緞鋪、陶瓷坊、南紙店,詳細了解到絲綢、陶瓷、紙與印刷術的科技原理、工藝流程、傳播過程和國際影響,還可以在特定時間,親身體驗紡織、手工造紙、拓印和木板水印等中國傳統技藝。
穿越時空感受「互學互鑑」
「海上歷險」展區,將帶領觀眾從古代泉州港出發,乘上海船,使用古代中國和阿拉伯水手的導航技術、航海技術,跨越南海和印度洋,在氣勢恢宏的「鄭和下西洋船隊」微縮模型前,感受到古代中國擁抱世界的胸懷。
進入21世紀,古老的絲綢之路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生機,在最後一個展區「世界在變」中,觀眾可以跨越時空,直觀感受曾在古代絲綢之路上流傳的智慧如何繼續開枝散葉、開花結果:特種陶瓷將火與土的藝術發展到極致,從絲綢脫胎而出的蠶絲蛋白為病人解除病痛,源自中藥寶庫的青蒿素在與西方醫藥學結合的過程中治癒瘧疾,古老織機的「花本」衍生出現代信息存儲技術……通過一件件生動的展品,直觀感受「互學互鑑」的絲綢之路精神。
據悉,此次展覽將展出至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