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中國科技館「玩穿越」 做一天「馬可·波羅」!

2020-12-22 北京日報客戶端

漫漫黃沙、悠揚駝鈴……浪漫的絲綢之路是什麼樣子?它由多少條線路構成?古代旅行家在漫漫古道上如何克服艱難險阻?這條路上傳播了哪些物質文化與精神財富? ……1月2日上午,「做一天馬可·波羅:發現絲綢之路的智慧」主題展覽在中國科技館精彩亮相,觀眾可「化身」古代絲路旅行家和商人,切身感受沿著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傳播的古代科技與物質文化,揭開神秘絲綢之路的面紗。

「化身」絲路商人 流連歐亞集市

408米長的展線上共有70件(套)展品,「對異域的想像」「帶什麼商品去中國」「驛站與驛道」「漫遊古代中國」「海上歷險」「世界在變」等六個展區,翻開絲綢之路的「百科全書」。步入展覽序廳,仿佛置身「水城」威尼斯。這裡是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的家鄉。七百多年前,馬可·波羅踏上了前往神秘東方的漫漫長路。

展區中,觀眾可通過一系列巧妙的光學裝置,直觀感受在信息交流不暢的古代,人們對異域奔放不羈的想像。「絲綢之路地圖」是一個體感互動數字地圖,裡面還原了馬可·波羅的萬裡行跡,觀眾可以用「鳥瞰」的方式,「飛越」各個歷史名城和雄關漫道,以馬可·波羅的視角觀察絲綢之路動態地圖上的物產、知識和交流情況。

行走在絲綢之路上的西域商人和旅行者,會選擇攜帶哪些商品到中國互通有無呢?寶石、水果、香料、藥材、玻璃……這些物品承載著西域的技藝與生活方式,豐富了東方的物質與文化。與貿易有關的數學與度量衡知識,也在這個過程中得以交流互鑑。

展覽的第二個展區「帶什麼商品去中國」裡,觀眾可以扮演古代絲路客商,流連於歐洲和西亞集市,了解當地特有的商品及加工工藝、使用方法。我們平常吃的哪些水果不是中國「原住民」?不同的寶石如何比較硬度?中藥寶庫中有哪些「舶來品」?東西方的桿秤怎麼使用?……通過操作一系列有趣的互動展品,觀眾的上述疑惑可以逐一得到解答。

漫遊古代中國體驗傳統技藝

滿載來自西域的「商品」與「技能」後,就可以正式踏上絲綢之路了。

第三展區「驛站與驛道」中,觀眾需要完成騎乘無馬鐙的「烈馬」、扮演古代「快遞員」、搭建拱橋、挑選合適食材、暢行茶馬古道、演奏絲路樂器等一系列考驗,方可獲得「絲路達人」稱號。

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全面了解與絲路商旅朝夕相伴的道路、馬具、水源、食物、坐具、樂器等物品及其蘊含的科技原理,並了解這些事物沿絲路的傳播與演變。

風塵僕僕的絲路客商一旦來到中國,無不為這裡的繁榮與富庶所驚嘆。在「漫遊古代中國」展區,身為絲路客商的觀眾不僅可以徜徉於「前店後廠」式的綢緞鋪、陶瓷坊、南紙店,詳細了解到絲綢、陶瓷、紙與印刷術的科技原理、工藝流程、傳播過程和國際影響,還可以在特定時間,親身體驗紡織、手工造紙、拓印和木板水印等中國傳統技藝。

穿越時空感受「互學互鑑」

「海上歷險」展區,將帶領觀眾從古代泉州港出發,乘上海船,使用古代中國和阿拉伯水手的導航技術、航海技術,跨越南海和印度洋,在氣勢恢宏的「鄭和下西洋船隊」微縮模型前,感受到古代中國擁抱世界的胸懷。

進入21世紀,古老的絲綢之路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生機,在最後一個展區「世界在變」中,觀眾可以跨越時空,直觀感受曾在古代絲綢之路上流傳的智慧如何繼續開枝散葉、開花結果:特種陶瓷將火與土的藝術發展到極致,從絲綢脫胎而出的蠶絲蛋白為病人解除病痛,源自中藥寶庫的青蒿素在與西方醫藥學結合的過程中治癒瘧疾,古老織機的「花本」衍生出現代信息存儲技術……通過一件件生動的展品,直觀感受「互學互鑑」的絲綢之路精神。

據悉,此次展覽將展出至5月5日。

相關焦點

  • 去重慶科技館做一天馬可·波羅
    1月9日,由中國科學技術館研發製作的《做一天馬可·波羅:發現絲綢之路的智慧》展在重慶科技館開展。讓我們穿越到700年前,再一次從威尼斯出發前往遙遠的中國,在「旅途」中尋找答案。《做一天馬可·波羅:發現絲綢之路的智慧》展包含「對異域的想像」、「帶什麼商品去中國」、「驛站與驛道」、「漫遊古代中國」、「海上歷險」、「世界在變」六部分,展覽以《馬可·波羅遊記》記載的行程為線,以第一人稱視角代入的方式,使觀眾「化身」古代旅行家,從西方出發,「穿越」陸上絲綢之路,到達古代中國,再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返回西方。
  • 去中國科技館做一天馬可·波羅:發現絲綢之路的智慧
    這些問題在中國科技館展出的「做一天馬可·波羅:發現絲綢之路的智慧」主題展覽中都可以一一找到答案。 2020年1月2日,「做一天馬可·波羅:發現絲綢之路的智慧」展覽在位於中國科技館東大廳的短期展廳精彩亮相。
  • 《做一天馬可·波羅:發現絲綢之路的智慧》展開展
    鍾旖攝中新網重慶新聞1月9日電由中國科學技術館研發製作的《做一天馬可·波羅:發現絲綢之路的智慧》展9日在重慶科技館開展。《做一天馬可·波羅:發現絲綢之路的智慧》展包含「對異域的想像」「帶什麼商品去中國」「驛站與驛道」「漫遊古代中國」「海上歷險」「世界在變」六部分。
  • 馬可·波羅,究竟有沒有來過中國? | 短史記
    學術界開始嚴肅討論「馬可·波羅究竟有沒有來過中國」這個問題,始於19世紀晚期。1871年,英國學者亨利.玉爾(Henry Yule)在其翻譯的《馬可波羅遊記》導言裡質疑說,遊記遺漏了長城、茶葉、纏足、鸕鷀捕魚、印刷術、漢字等等中國的標誌性事物,這是不正常的。
  • 中國科技館中的機器人(圖)
    2000年4月29日上午,人們盼望已久的中國科技館新館迎來了首批客人。觀眾們帶著驚喜的目光和對知識的渴求,在機器人樂隊優美的樂曲聲中,融入了聲、光、電、虛擬技術構成的科技世界。科技館新展廳著重反映了新世紀科技發展的趨勢,尤其重視展示世界科技發展中具有前瞻性、導向性的新內容。
  • 一場穿越時空的愛戀-遊重慶科技館有感
    一場穿越時空的愛戀——遊重慶科技館有感稜角分明的石材,透明無瑕的玻璃,構造出一個巨大的「扇形水晶宮」——重慶科技館。重慶人身邊的科技館,放眼望去,似有山,又有水,重慶「山水之城」在這裡得到了最完美的彰顯。走進重慶科技館,宛如一場穿越時空的愛戀。一、愛在過去第一次去重慶科技館我是迷茫的,可從第二次開始,每一次我都會直奔四樓的」趣味數學」展廳。
  • 喝一口厚厚的「奶蓋」,又是長肉的一天--中國數字科技館
    先抿一口奶蓋,品品綿滑的奶香;再用吸管穿越奶蓋,吸下邊的茶水;喝到一半時,把奶和茶水攪拌混合,喝茶乳交融的奶茶。  本內容為《中國家庭醫生》雜誌社有限公司所有,凡以轉載、轉摘、複製、翻譯等方式使用該作品者,須徵得本司同意。
  • 來段時空穿越!到德清地信科技館開開眼界
    作為大會的重要配套工程,德清地理信息科技館經過半年多的改造,目前已全面升級,將在大會期間向與會嘉賓開放,展示德清乃至中國地理信息科技發展的實力。  今天,我們就到全新的科技館,一起來提前感受、認識它吧。
  • 來寶安科技館打卡「中國酷發明」
    近日,「中國酷發明——科學與藝術互動體驗展」在深圳寶安科技館首次舉辦,面向公眾免費開放,以現代科技手段帶領觀眾領略古代科技發明創造之美。本次展覽由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主辦,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深圳市寶安區科技館承辦,深圳匯智文化科技公司協辦。
  • 「做一天馬可·波羅」在北京中國科技館展出,帶觀眾重走絲綢之路
    2020年1月3日,北京,「做一天馬可·波羅:發現絲綢之路的智慧」展覽在中國科技館正式亮相。展覽以第一人稱視角代入的方式,使觀眾「化身」古代絲路旅行家和商人,感受沿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傳播的古代科技與物質文化。
  • 不懂漢語的德國作曲家 如何譜中文版《馬可·波羅》?
    而同樣不會中文的丹麥歌唱家彼得·洛達爾更是用中文演繹著馬可·波羅在中國的情感悲歡。   歌劇《馬可·波羅》由中國詩人韋綿和德國作曲家施耐德用中文創作,並由中國、丹麥、英國等歌唱家用中文演唱,創作方式可謂獨特。該劇從馬可·波羅回到義大利被關押在熱亞那監獄寫起,通過他寫作《馬可·波羅遊記》的過程,展現了他眼中的中國,以及經歷的情感故事。
  • 魏小寶玩新疆科技館
    2019年8月2日11:25,我把房車開到新疆科技館門口,白老師和魏小寶下車進去玩,我繼續開車去依維柯4S店做首保。現在魏小寶到了一個城市就會打聽科技館,如果有,必去打卡。新疆科技館始建於1985年10月,2008年7月擴建完成,展廳共四層。一層是臨展廳,有科普小劇場、科技文化室、主題展覽等;二層是科技樂園展廳,有虛擬世界、視聽樂園、設計師的搖籃等板塊;三層、四層是新疆產業科技之光展廳,包括石油工業、人水和諧、通信科技、氣象科技、測繪科普地理信息、人與健康、消防科普等內容。
  • 遛娃與被娃遛,只差一個武漢科技館!
    聽說,最近科技館恢復全面開放,每日總接待觀眾量增加到了2000人,小朋友最愛的兒童館也回來了!小編立馬在「武漢文旅碼」上提前預約,看看這個「老牌網紅」到底有什麼魔力——武漢科技館共3層,有8個不同主題的常設展廳。小編逛了一圈下來,只有一個感受——太大了!一天都玩不過來!
  • 中國科技館推新展慶科技工作者日
    在第二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之際,中國科技館,「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朱載堉科學藝術成就展日前開幕。中國科技館還結合「與科技工作者共話未來」主題,策劃推出了系列展廳特色教育活動,用這種方式度過科技工作者日。
  • 中國科技館新館開放很大很好玩(組圖)
    ,9月20日正式對公眾開放,在正式開館之前,本報記者進行了初步體驗,結論是:中國科技館新館是一座現代科學的大型遊樂場,很大,很好玩,一天逛不完!中國科技館新館坐落在北京奧林匹克中心,比鄰鳥巢和水立方,新館的建築主體是一個既像中國「魯班鎖」又像西方巨型魔方的單體正方形,具有探秘解鎖的寓意。整體設計由若干個積木般的體塊相互咬合而成,結合了中國古代的科學思想和現代科技館的特點。
  • 天津去哪玩?推薦來濱海新區:科技館、圖書館、大沽炮臺遺址
    每逢周末,我都得思考一個問題,該去哪玩呢?上周末,發現一個好去處:到濱海新區,圖書館、科技館、大沽炮臺等,下面,分享經歷如下:濱海新區科技館、圖書館2020年8月15日,周六,下雨。看網上關於濱海新區圖書館的照片,相當不錯,而且今天還有雨,逛圖書館最合適了,決定就去這裡吧!
  • 世界名人未解之謎:身份傳說探真相,馬可·波羅究竟有沒有撒謊?
    1295年冬末的一天,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有名的商人家族——波羅家族門口來了三個裝束奇特、蓬頭垢面的男子。他們講著很不流利的義大利語,告訴守門人,他們是波羅家的成員,從東方經商回來。在獄中,馬可總是獨自眺望著窗外,回憶起自己年輕時在中國的見聞。他的沉思引起了同獄中一位叫做魯思狄謙的作家的關注,馬可情不自禁地向他講述了自己的經歷,作家對他的講述很感興趣,建議由馬可口述,他來筆錄成書,以打發獄中的漫長時光。四年後馬可出獄,將書稿整理成舉世聞名的《馬可·波羅遊記》(又名《東方見聞錄》)。
  • 來自中國科技館的禮物:一部給孩子的「絲綢之路小百科」
    《絲綢之路兒童歷史百科繪本》,讓你把科技館搬回家!《絲綢之路兒童歷史百科繪本》今年初,籌備已久的「做一天馬可波羅,發現絲綢之路的智慧」展覽在中國科技館開幕。觀眾可以化身馬可波羅漫遊中國,通過展品和多媒體互動設備、情景式場景,感受絲綢之路的古代科技和物質文化。可惜的是,原本計劃持續5個月的展覽,因為疫情影響提早關閉。孩子不能去現場體會絲綢之路的魅力,但是不要急,科技館的專家早有準備。
  • 來自中國科技館的禮物:一部給孩子的「絲路小百科」
    《絲綢之路兒童歷史百科繪本》(套裝3冊) 今年初,籌備已久的「做一天馬可波羅,發現絲綢之路的智慧」展覽在中國科技館開幕。 在遊記中進行地理啟蒙 馬可波羅是世界聞名的旅行家,他隨父親踏上去中國的徵程時,正好17歲,還是一名少年。從西方的「水城」威尼斯出發,他一路穿越沙漠、經歷盜賊、風沙、高原反應等千難萬險,終於抵達元大都。
  • 給孩子讀的書:馬可·波羅在中國
    馬可·波羅在中國作  者: 李光羽 著他的所見所聞,穿透了中西文化的壁壘,融化了科學和人文的堅冰,你重返你不知道的中世紀中國……可馬?波羅是義大利威尼斯人,13世紀後葉著名的旅行家。他年輕時,跟隨父親和叔父,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跨越伊朗高原,翻過「世界之頂」,經過河西走廊,抵達元朝國都大都,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賞識和重用。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