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是最短的、也是最早寫成的福音書。它誕生於怎樣的時期?向人們傳達了哪些寶貴的信息呢?
本篇導讀配合「一口氣按卷讀經」活動發布。文末有在線讀經團契二維碼,歡迎加入,分享你的讀經收穫!
作者|林偉清
《馬太福音》是正典中的第一卷福音書,但很可能不是最早寫成的福音書——《馬可福音》才是。
《馬可福音》是最短的福音書,篇幅只有《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一半多一些;90%左右的內容在《馬太福音》都能找到,只有7%的內容是其它福音書所沒有的。有意思的是,相同的故事情節中,《馬可福音》是記錄得最詳細、生動、形象的(比如:可2:1-12 / 太9:1-8 ,路5:17-26;可5:1-20 / 太8:28-34,路8:26-39;可5:21-43 / 太9:18-26,路8:40-56;可9:14-29 / 太17:14-21,路9:37-43)。
同時,馬太和路加在敘事上有些不同,但都跟馬可記載的順序一致。還有更多蛛絲馬跡,都指向《馬可福音》是最早寫成的福音書;馬太和路加以它為藍本,參考其它資料,針對不同的需要和處境,重新創作了福音書。
教會傳統認為,《馬可福音》誕生於主後70年之前,那是教會內憂外患的關鍵時期:
在這些變幻莫測的社會變局中,馬可所牧養的羅馬教會(以外邦人為主)有很多失敗和軟弱。他們不認識福音的本質,不清楚十字架的道路。他們有一種神跡性的信仰,對現實存有幻想,相信基督會以大能拯救他們脫離當下的苦難。
一般認為《馬可福音》的作者是馬可,是初期教會的第二代傳道人。他曾經跟隨保羅和彼得(徒12:25,15:37-39;西4:10;提後4:11;門1:24;彼前5:13),熟悉彼得的見證和教會所流傳的耶穌故事。他創意性地把這些放在一起,開創了福音書這種獨特的文學體裁;在風起雲湧的大時代中,有力地向教會宣講了耶穌基督和祂恩典的福音;勉勵教會在受逼迫的複雜環境中效法耶穌,服事人群,並跟隨耶穌走在十字架的路上。
《馬可福音》有非常精巧的文學結構,比如前後呼應的inclusio,以及三明治結構Markan sandwich。這些結構為福音故事提供了解釋的框架。
一、福音的起頭(1:1-15)
開頭:耶穌基督福音(1:1)
結尾:神的福音(1:14-15)
中間的部分,把耶穌的生命和施洗約翰的生命放在一起,預示他們後來共有的結局——殉道(6:14-29)。
二、耶穌剛開始的事工(1:14-39)
開頭:開始在加利利傳道(1:14)
結尾:總結在加利利的事工(1:39)
中間部分,不同的故事記載了耶穌的傳道事工包含的幾個要素:
門訓(1:16-20)
有權柄的教導(1:21-22)
趕鬼(1:23-28)
醫治(1:29-34)
禱告(1:35-38)
三、衝突的興起(1:40-3:12)
開頭:彌賽亞的秘密(1:40-45,醫治大麻風)
結尾:彌賽亞的秘密(3:7-12)
這一段開啟了「彌賽亞的秘密」的主題。中間部分,集中呈現了耶穌有效的事工帶來的5個衝突,與猶太宗教領袖有關:
a. 赦免罪惡(2:1-12)
b. 和罪人吃飯(2:13-17)
c. 禁食(2:18-22)
b』. 安息日掐麥穗(2:23-27)
a』. 安息日醫治人(3:1-6)
這是一個交叉結構,焦點是關于禁食的教導中所談到的:新酒要裝在新皮袋裡(2:18-22)。耶穌基督帶來的是新的啟示。人們不能以舊有的律法框架來理解、認識耶穌,不然結局只有破裂。
四、內圈和外圈:真耶穌家庭(3:13-25)
整段是一個三明治結構,中間插入的是耶路撒冷領袖對「耶穌靠鬼王趕鬼」的控告。耶穌重新定義了祂的家庭,顯示出祂與舊的猶太律法體系的決裂。
五、天國的比喻(4:1-34)
開頭:在船上教導(4:1-2a)
結尾:坐船離開(4:33-34)
面對人的不理解和反對,耶穌開始用比喻教導天國的道理。在這種情境中,耶穌比喻的目的並不是讓道理更加易懂;而是相反,讓天國的道理更加隱晦難懂。因為人們不願意相信耶穌,不接受祂的教導。從這個意義上,耶穌的比喻是對剛硬之人的審判(4:12)。
但這只是暫時的,有一天,人都會聽見天國的真理,因為「掩藏的事,沒有不顯出來的;隱瞞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4:22)。
六、神跡故事(4:35-8:21)
開頭:渡船(4:35-41,平靜風浪)
結尾:渡船(8:14-21,船上的對話)
這一部分包含了耶穌趕鬼、醫治和餵飽五千人等神跡故事,進一步顯明耶穌的身份。但門徒顯得很遲鈍。
七、門訓之路(8:22-10:52)
開頭:兩次按手醫治瞎子(8:22-26)
結尾:耶利哥的瞎子得醫治(10:46-52)
中間部分,耶穌有三輪的門訓教導,主題是受苦的彌賽亞和背起十字架、降卑服事的門徒之路(8:31-9:29,9:30-10:31,10:32-52)。
八、耶穌在耶路撒冷的事工(11:1-12:40)
開頭:引用舊約(11:9-10,詩118)
結尾:引用舊約(12:36,詩110)
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眾人如同歡迎一個凱旋的君王一樣歡迎耶穌。但眾人並不真正理解耶穌將要成就的。在人生的最後一周,祂與耶路撒冷的各路領袖面對面交鋒,駁倒他們。
九、末世講論(12:41-14:9)
開頭:窮寡婦的奉獻(12:41-44)
結尾:傾倒香膏膏抹耶穌(14:1-9)
這一段,耶穌像舊約的先知一樣,發預言攻擊聖殿,又引出關於末世的講論。無論末後的日子將如何,馬可要他的讀者在兩個卑微姐妹的全然奉獻中去面對末世。
十、受難的敘事(14:1-16:1)
開頭:膏抹耶穌和預備耶穌的安葬(14:1-9)
結尾:耶穌的安葬和無法膏抹耶穌(15:47-16:1)
這一段記載了最後的晚餐,彼得三次不認主,以及耶穌被抓、被審、被釘十字架。高潮是耶穌在十字架上被棄絕的呼喊:「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15:34)
十一、復活的敘事(16:2-8)
開頭:姐妹們的忠誠(15:40-41)
結尾:姐妹們的放棄(16:7-8)
大部分學者認定《馬可福音》結束在16:8。看起來令人費解,但這跟《馬可福音》的主體基調吻合:最終沒有一個門徒在耶穌死而復活的福音故事中持守到底。
但很明顯,對《馬可福音》的讀者來說,耶穌十字架的福音最終得勝了,因為失敗的門徒重新被建立(16:7回到加利利,呼應1:14-16),福音已經傳開,教會已經建立。哈利路亞!
《馬可福音》有兩條清晰的主線:一是基督論,二是門徒論。
從事工的開始,耶穌就不讓被趕出的、認識祂的鬼(1:34,3:12)和那些經歷他大能醫治的人(1:43,5:43),甚至祂的門徒(8:30),暴露祂彌賽亞的身份。
這是因為在耶穌的時代,大多數人是透過外在的神跡、能力來認識彌賽亞,以至於錯誤地理解彌賽亞是一位榮耀的、得勝的、大能的救主。但真正的彌賽亞卻是一位受苦的、被釘十架的、為人的罪付上代價的彌賽亞,這隻有在耶穌受難、復活之後才能看得清楚。耶穌的「緘口」命令就是要避免當時的人和門徒誤解祂,可謂用心良苦。
在全書中,「耶穌是神的兒子」這個宣告,除了1:1外只出現了3次:1:11,9:7,15:39。前兩次都是父神自己的宣告:一次在耶穌受洗時,一次在登山變像時。最後一次是人在十字架下的告白——可惜這個人不是門徒中的一個,而是一個外邦人的百夫長。
《馬可福音》清楚表明:只有在十字架下,人才能真正認識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門徒只有在跟隨耶穌走十架路的時候,才能真正認識祂是怎樣的一位。在《馬可福音》中,門徒雖然宣告耶穌是基督(8:29),但這個認識遠遠不夠。他們的遲鈍和軟弱,簡直到了極致。
門徒經歷了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的神跡之後,面對行走在水面上的耶穌,心裡依然害怕,因為他們「不明白分餅的事,心裡還是愚頑」(6:52);又一次經歷餵飽四千人的神跡之後,他們還是不明白(8:21)。
門徒的代表彼得雖然宣告了耶穌是基督(8:31-33),但很快就因著拒絕釘十字架的基督而被斥責為撒但。面對耶穌的登山變象,彼得不知道說什麼好,很害怕(9:6)。
在耶穌第二次、第三次預言自己要在十字架受難、第三天復活(9:33-37,10:35-45)之後,門徒的回應是爭論誰為大。這完全背離了十字架降卑的道路。
最後,耶穌被抓,十二門徒中的猶大背叛了耶穌(14:10-11),彼得三次不認耶穌(14:66-72),門徒都逃跑了(14:50),還有一個不知名的跟隨耶穌的年輕人也赤身逃走(14:51-52)。
即便到了耶穌復活後,那些比較忠實的姐妹信徒,聽見耶穌復活的宣告,竟然是「又發抖又驚奇,什麼也不告訴人,因為她們害怕」(16:8)。《馬可福音》就此戛然而止。面對耶穌的受難和復活,整個門徒群體的反應徹底失敗了。
就如伯賽大的那個瞎子,門徒一開始看不清楚(8:25「我看見人了,他們好像樹木,並且行走」);需要經歷再一次的觸摸,才能「樣樣都看得清楚」(8:25)。這再一次的觸摸,是耶穌所啟示的十字架的道路。這是一條受苦、舍己、服事的路(8:34-38,9:33-37,10:35-45)。
除非門徒走上十字架的路,不然他們不能真正認識基督。當門徒在邁向耶路撒冷的路上,一次又一次誤解耶穌的時候,耶利哥的瞎子巴底買成了門徒的榜樣(10:46-52)。他因著信,眼睛得開,蒙了拯救,然後「就在路上跟隨耶穌」,走在通往各各他十字架的路上。
中國教會對十字架並不陌生:
中國教會的成長與發展,不是靠著宗派的運作,更不是靠嚴密的組織,而是仰賴耶穌復活的大能和十字架得勝仇敵的權柄。
今天,中國教會又面臨十字架的考驗:各地都有風聲;教會被限制、關門,甚至拆毀。某種勢力再次興起,想要除滅教會永生神的名號。但福音堅固的根基已經立住了,各各他的十字架是神兒子榮耀的彰顯,是沒有人能廢去的神之憐憫、神之大愛。
《馬可福音》的信息依然清晰,它再次呼召今天的中國基督徒,和歷世歷代的聖徒一樣走上這條十字架的路。用朋霍費爾的話說,就是「為基督去死」。這是一條受苦犧牲、付代價的路,但我們不悲壯,因這也是一條榮耀的路。唯有在這條路上,我們知道我們是認識基督的,也是被基督所認識的。
屬靈的團契:打卡圈
為促進弟兄姊妹一起讀經,彼此激勵,我們建立了「一口氣讀經」打卡圈(詳細介紹請點這裡),大家可以在圈裡分享自己讀經的收穫、感動,以及疑問;還可以點讚、回答評論別人的分享提問;在互動中彼此鼓勵,共同成長!
掃碼加入「一口氣讀經」在線團契
本打卡圈以通關打卡的方式鼓勵大家通讀聖經。打卡圈目前只有新約的內容,共42關(其中38關是具體讀經內容,4關是階段性的回顧總結)。每一關的內容包括:整卷書的整體結構圖+本關要讀的章節+本部分章節的內容概要+正常倍速和1.5倍速的聖經朗讀音頻(閻大衛版)。
▲弟兄姊妹讀經分享
左右滑動查看
林牧師鼓勵大家除了一口氣按卷讀經,還要每天來親近神,我們特別推薦「尋求你面·操練指引」,裡面有文本和音頻,手把手地帶領你每天來聆聽、尋求神。這裡是畢德生牧師的推薦序:《畢德生推薦的靈修經典,開啟歲首年終的旅程》。
1. 《馬可福音》是最早寫成的福音書,誕生於主後70年之前,教會內憂外患的關鍵時期。馬可有力地宣講了福音,勉勵教會跟隨耶穌走十字架的路。
2. 《馬可福音》有非常精巧的文學結構,比如前後呼應的inclusio,以及三明治結構Markan sandwich。這些結構為福音故事提供了解釋的框架。
3. 與當時大多數人的誤解不同,真正的彌賽亞受苦、被釘十架、為人的罪付上代價。面對耶穌的受難和復活,整個門徒群體的反應徹底失敗了。只有走上十字架的路,門徒才能真正認識基督。
4. 中國教會的成長與發展,是仰賴耶穌復活的大能和十字架得勝仇敵的權柄。《馬可福音》的信息依然呼召今天的中國基督徒,和歷世歷代的聖徒一樣走上這條十字架的路。
作者簡介
林偉清,加爾文神學院道學碩士、神學碩士畢業(新約方向),現在北京服事。與裴佔從姊妹結婚10年,育有1男2女。
*歡迎使用微讀聖經APP制訂讀經計劃。在首頁點擊下方「計劃」即可瀏覽、選擇、制訂計劃。詳細教程請點☞如何制訂自己的讀經計劃?
你可能還喜歡
馬太福音|苦難中,神與我們同在
新年計劃啟動!一口氣按卷讀經,快速了解聖經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