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中文版分成八段,標題分別是:撒種的比喻、用比喻的目的、解釋撒種的比喻、燈和量器、種子長大的比喻、芥菜種的比喻、耶穌用比喻講道理、平靜風浪。
因為本章的前三段是講同一個比喻,我們就先介紹這三段內容吧。
第一段,撒種的比喻。
作者說,耶穌又在海邊教訓人。有許多人到他那裡聚集,他只得上船坐下。船在海裡,眾人都靠近海站在岸上。耶穌就用比喻教訓他們許多道理。在教訓之間,對他們說,你們聽啊。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飛鳥來吃盡了。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有落在荊棘裡的,荊棘長起來,把他擠住了,就不結實。又有落在好土裡的,就發生長大,結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又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第二段,用比喻的目的。
無人的時候,跟隨耶穌的人,和十二個門徒,問他這比喻的意思。耶穌對他們說,神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若是對外人講,凡事就用比喻。叫他們看是看見,卻不曉得。聽是聽見,卻不明白。恐怕他們迴轉過來,就得赦免。
第三段,解釋撒種的比喻。
又對他們說,你們不明白這比喻嗎。這樣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撒種之人所撒的,就是道。那撒在路旁的,就是人聽了道,撒但立刻來,把撒在他心裡的道奪了去。那撒在石頭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立刻歡喜領受。但他心裡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及至為道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還有那撒在荊棘裡的,就是人聽了道。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和別樣的私慾,進來把道擠住了,就不能結實。那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聽道,又領受,並且結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本段結束。
這幾段話的馬太福音版本在13:1-23,路加福音的版本在8:4-15。路加福音的這幾段話還在上一段的前面,所以上下文和場景又是與馬可福音不同的。馬可福音寫耶穌在海邊教訓人的時候說這番話,路加福音寫當許多人聚集、又有人從各城裡出來的時候耶穌說這番話。在馬可福音裡,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是按增長的順序寫的,而馬太福音作者不知怎麼想的,改成了倒序。路加福音8:8則只寫百倍,不寫三十和六十倍,總之每個作者都要搞點自己的特色。
就算不用解釋,第一段的比喻我們也很容易能看懂。作者說「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在聖經裡這個撒種的就是指耶穌,不過在現實中,就是指他們新枝派的人出去給人們傳教。作者說「撒種的時候落在路旁的」,就是指那人不接受他們的傳教。而「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和「落在荊棘裡的」就是聽了傳教有點相信,但是信得不深。最後說「撒在好土地上的」就是說一聽到就迷信到心裡去的。
我們以前說過,不管是舊約還是新約,他們寫起來的目的就是讓底層人看得懂聽得懂的,所以就算有些比喻很簡單,他們也要解釋一番,就怕別人不明白。不過有一點作者可能怎麼也講不清楚。他說後來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確實,各種種子播種後能收穫的不同,比如一顆油菜子種下去長出來,不知能收穫幾百倍,而一顆麥子種下去,則只能收穫幾個麥穗,也就是幾十顆麥子。但是傳教的事怎麼能用種子收穫多少倍來比喻呢。
按基督教的說法,信了就進天國,難道不同倍數的,到天國裡地位不同嗎,如果天國裡不是人人平等,也有地位不同,那就是說天國也有欺詐和壓迫,那天國跟「地國」有什麼不同、他們還嚮往天國幹什麼呢。前面馬太福音11:11寫施洗約翰是婦人生出來的最大的,但是天國裡最小的還比他大,我們解讀那句話的時候也這麼問過,既然天國裡也分大小,跟我們生活的社會不就是一樣的嗎。如果說在天國裡有永生,那些天國裡最小的就永遠要受別人的欺壓,他們甚至不能用死來擺脫這樣的命運,這麼說的話,天國還不如我們的人世呢。
第10-12句說,門徒問耶穌為什麼要用比喻,耶穌說神國的奧秘只給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這兩句話就好像說,小傻子問大傻子:1+1等於幾,大傻子悄聲對他說:等於2喔,你們小心點,千萬不要讓別人知道去了。上面我們說了,作者寫的比喻既簡單,而且還帶有解釋,誰能看不懂他的用意呢。還說什麼「神國的奧秘只給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就算別人看不懂比喻,難道別人也看不懂他寫的解釋嗎。
作者為什麼要這麼故作神秘,其實只是為了忽悠信徒。因為在當時,新枝派的信徒極少,絕大部分猶太人都不信他們,這種情況下,他們教派的信徒有時未免會產生疑問,他們作為少數派,他們的主張是否真的正確。作者的話就是讓他們產生這樣的信念:只有他們教派的人才是明白人,其它教派的人都是不明白真理的人。這種忽悠在現在的我國基督教徒裡也很有用,每當我們質疑聖經時,他們就會說,聖經裡說的全是比喻,只有信主的人才能看得懂,不信主的人看不懂,或者說要有聖靈引導才能看得懂。其實寫在書上的文字,怎麼可能迷信才看得懂、不迷信就看不懂呢,還有聖靈究竟是何物,為什麼迷信基督教了的人就有、不迷信基督教的人就沒有呢。持這樣想法的人,分明是在自欺欺人。
還有,當我們說信基督教的人是極少數時,他們會把馬太福音7:13-14說「進永生的門是窄門」拿出來說。其實作者為什麼這麼寫,是因為在當時他們教派的思想不被大多數人接受,他們教派的人很少才這麼說的。到基督教在羅馬被立為國教之後的一千多年裡,歐洲社會普遍信仰基督教,基督教跟猶太教比,人數不知超過多少倍,他們還能說自己的路是窄路、天國的秘密只有少數人能知道嗎。到後來,基督教和猶太教的形勢翻轉,要說「窄門」,只能說猶太教才是「窄門」,要說讀不懂比喻,基督教的人比猶太教的人更讀不懂比喻。所謂的「窄路」和「大多數人不知道天國的奧秘」之說在基督教國家已經不適用,只有在中國等非基督教國家,信仰基督教的人佔極少數,才能繼續拿出來說。
馬太福音在這兩句之後還加了很多話,比如「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這句在馬可福音裡本來是在下一段、說別的事的,他移花接玉、放到了這裡。還有以賽亞書裡6:9-10的話,這明顯是「馬太」由本段內容聯想而加上去的。這個故事三個版本裡「路加」寫得最晚、內容卻最少,因為是可以抄的,內容差別跟記憶力可沒有關係,他既不抄那些話,估計是對那些話不大認同。
第四段,燈和量器。
作者說,耶穌又對他們說,人拿燈來,豈是放在鬥底下,床底下,不放在燈臺上嗎。因為掩藏的事沒有不顯出來的,隱瞞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又說你們所聽的要留心。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並且要多給你們。因為有的還要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本段結束。
這段話的路加福音版本在8:16-18,馬太福音則分在多處。前兩句馬太福音移到第5章「鹽和光」那一段,就是第14-15句說光的部分,而中間說量器的部分,馬太福音移到7:2,最後說「有的還要給他,沒有的都要奪去」則移到上一段用比喻的目的那裡。本來就短短的一段,分到那麼多個地方去,像是毀屍滅跡一樣。
光和燈的話,在馬太福音裡是跟前面說鹽的意思一樣,是要讓信徒們去傳教、去照亮(影響)身邊的人,比如家人等,在馬可福音裡又是什麼意思呢。從這段話來看,他的重點應該是「事情掩藏不住,始終都會顯露出來」。
那麼他說的是什麼事情掩藏不住呢。經學家這麼解釋:耶穌的意思是說,比喻所說的道理不是要永遠向外人掩藏,到最後還是要讓他們知道,因為比喻的終極目的不是要掩藏,而是要向所有人啟示。
如果按經學家這種說法,那不是跟前面「用比喻的目的」矛盾了嗎。那裡可是說,對外人用比喻,就是要讓他們不明白,否則的話,就怕他們迴轉過來、得到赦免。
我們說過,作者所謂的掩藏,其實是故作神秘,他說不讓外人知道,其實巴不得所有猶太人都來信他的話。他的終極目的是想讓所有猶太人都成為他們教派的信徒,這點是不錯的,但是他的這段話卻不是這個意思,如果是這個意思的話,前面的故作神秘就等於白作。
實際上他這段話是對「有緣人」說的。所謂的「有緣人」,在故事裡是指跟隨耶穌並聽到解釋比喻的人,在書外是指所有新枝派的信徒、想加入他們教派的猶太人、以及讀到或聽到他的書的猶太人。作者是要讓這些人覺得他們好幸運,可以聽到耶穌向外人掩藏的秘密,然後因為這樣就相信他所說的話。他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比喻的事對外人雖然是掩藏的,但是對你們是顯露的,你們有耳可聽的就要聽,並且要用心地聽,不要浪費了這個大好機會。
第24句說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並且要多給你們。這句話翻譯不是很準確,就容易讓人誤解為給別人多的、會得到更多的回報,但是聯繫上下文,在這裡並不是這樣的意思。作者的意思是說:你多用心聽,就會收穫更多。收穫更多什麼呢,福音書裡當然是指「神國的秘密」。
第25句說因為有的還要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這句話意思是說,能理解的,就讓他知道更多(神國的秘密),不能理解的,就算他原來知道一點的也要奪去。作者的言下之意是指法利賽人等其它教派的猶太人都信耶和華,原來總算是跟神的些關係的,但是他們如果不加入新枝派,那麼他們與神的一點點關係要靠終結,神國最終將與他們無緣。
這段話其實跟上一段一樣仍是在忽悠信徒、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可以知道「比喻的秘密」,只要用心聽,就會知道更多,那些其它教派的人,雖然他們眼下是人多勢眾,但是他們看見卻不曉得、聽見卻不明白,以後將不能進神國。
這段話放在這裡確實不大好理解,可能馬太福音的作者也是因為沒有理解馬可福音作者的原意,所以沒有整段地抄這段話,但是這段話裡的話單獨讀起來又挺有哲理的,於是他就拆開來用在多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