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揭秘 馬可福音 神國的秘密究竟要不要讓所有人知道

2021-01-11 每天學習身體好

第4章中文版分成八段,標題分別是:撒種的比喻、用比喻的目的、解釋撒種的比喻、燈和量器、種子長大的比喻、芥菜種的比喻、耶穌用比喻講道理、平靜風浪。

因為本章的前三段是講同一個比喻,我們就先介紹這三段內容吧。

第一段,撒種的比喻。

作者說,耶穌又在海邊教訓人。有許多人到他那裡聚集,他只得上船坐下。船在海裡,眾人都靠近海站在岸上。耶穌就用比喻教訓他們許多道理。在教訓之間,對他們說,你們聽啊。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飛鳥來吃盡了。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有落在荊棘裡的,荊棘長起來,把他擠住了,就不結實。又有落在好土裡的,就發生長大,結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又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第二段,用比喻的目的。

無人的時候,跟隨耶穌的人,和十二個門徒,問他這比喻的意思。耶穌對他們說,神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若是對外人講,凡事就用比喻。叫他們看是看見,卻不曉得。聽是聽見,卻不明白。恐怕他們迴轉過來,就得赦免。

第三段,解釋撒種的比喻。

又對他們說,你們不明白這比喻嗎。這樣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撒種之人所撒的,就是道。那撒在路旁的,就是人聽了道,撒但立刻來,把撒在他心裡的道奪了去。那撒在石頭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立刻歡喜領受。但他心裡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及至為道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還有那撒在荊棘裡的,就是人聽了道。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和別樣的私慾,進來把道擠住了,就不能結實。那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聽道,又領受,並且結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本段結束。

這幾段話的馬太福音版本在13:1-23,路加福音的版本在8:4-15。路加福音的這幾段話還在上一段的前面,所以上下文和場景又是與馬可福音不同的。馬可福音寫耶穌在海邊教訓人的時候說這番話,路加福音寫當許多人聚集、又有人從各城裡出來的時候耶穌說這番話。在馬可福音裡,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是按增長的順序寫的,而馬太福音作者不知怎麼想的,改成了倒序。路加福音8:8則只寫百倍,不寫三十和六十倍,總之每個作者都要搞點自己的特色。

就算不用解釋,第一段的比喻我們也很容易能看懂。作者說「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在聖經裡這個撒種的就是指耶穌,不過在現實中,就是指他們新枝派的人出去給人們傳教。作者說「撒種的時候落在路旁的」,就是指那人不接受他們的傳教。而「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和「落在荊棘裡的」就是聽了傳教有點相信,但是信得不深。最後說「撒在好土地上的」就是說一聽到就迷信到心裡去的。

我們以前說過,不管是舊約還是新約,他們寫起來的目的就是讓底層人看得懂聽得懂的,所以就算有些比喻很簡單,他們也要解釋一番,就怕別人不明白。不過有一點作者可能怎麼也講不清楚。他說後來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確實,各種種子播種後能收穫的不同,比如一顆油菜子種下去長出來,不知能收穫幾百倍,而一顆麥子種下去,則只能收穫幾個麥穗,也就是幾十顆麥子。但是傳教的事怎麼能用種子收穫多少倍來比喻呢。

按基督教的說法,信了就進天國,難道不同倍數的,到天國裡地位不同嗎,如果天國裡不是人人平等,也有地位不同,那就是說天國也有欺詐和壓迫,那天國跟「地國」有什麼不同、他們還嚮往天國幹什麼呢。前面馬太福音11:11寫施洗約翰是婦人生出來的最大的,但是天國裡最小的還比他大,我們解讀那句話的時候也這麼問過,既然天國裡也分大小,跟我們生活的社會不就是一樣的嗎。如果說在天國裡有永生,那些天國裡最小的就永遠要受別人的欺壓,他們甚至不能用死來擺脫這樣的命運,這麼說的話,天國還不如我們的人世呢。

第10-12句說,門徒問耶穌為什麼要用比喻,耶穌說神國的奧秘只給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這兩句話就好像說,小傻子問大傻子:1+1等於幾,大傻子悄聲對他說:等於2喔,你們小心點,千萬不要讓別人知道去了。上面我們說了,作者寫的比喻既簡單,而且還帶有解釋,誰能看不懂他的用意呢。還說什麼「神國的奧秘只給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就算別人看不懂比喻,難道別人也看不懂他寫的解釋嗎。

作者為什麼要這麼故作神秘,其實只是為了忽悠信徒。因為在當時,新枝派的信徒極少,絕大部分猶太人都不信他們,這種情況下,他們教派的信徒有時未免會產生疑問,他們作為少數派,他們的主張是否真的正確。作者的話就是讓他們產生這樣的信念:只有他們教派的人才是明白人,其它教派的人都是不明白真理的人。這種忽悠在現在的我國基督教徒裡也很有用,每當我們質疑聖經時,他們就會說,聖經裡說的全是比喻,只有信主的人才能看得懂,不信主的人看不懂,或者說要有聖靈引導才能看得懂。其實寫在書上的文字,怎麼可能迷信才看得懂、不迷信就看不懂呢,還有聖靈究竟是何物,為什麼迷信基督教了的人就有、不迷信基督教的人就沒有呢。持這樣想法的人,分明是在自欺欺人。

還有,當我們說信基督教的人是極少數時,他們會把馬太福音7:13-14說「進永生的門是窄門」拿出來說。其實作者為什麼這麼寫,是因為在當時他們教派的思想不被大多數人接受,他們教派的人很少才這麼說的。到基督教在羅馬被立為國教之後的一千多年裡,歐洲社會普遍信仰基督教,基督教跟猶太教比,人數不知超過多少倍,他們還能說自己的路是窄路、天國的秘密只有少數人能知道嗎。到後來,基督教和猶太教的形勢翻轉,要說「窄門」,只能說猶太教才是「窄門」,要說讀不懂比喻,基督教的人比猶太教的人更讀不懂比喻。所謂的「窄路」和「大多數人不知道天國的奧秘」之說在基督教國家已經不適用,只有在中國等非基督教國家,信仰基督教的人佔極少數,才能繼續拿出來說。

馬太福音在這兩句之後還加了很多話,比如「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這句在馬可福音裡本來是在下一段、說別的事的,他移花接玉、放到了這裡。還有以賽亞書裡6:9-10的話,這明顯是「馬太」由本段內容聯想而加上去的。這個故事三個版本裡「路加」寫得最晚、內容卻最少,因為是可以抄的,內容差別跟記憶力可沒有關係,他既不抄那些話,估計是對那些話不大認同。

第四段,燈和量器。

作者說,耶穌又對他們說,人拿燈來,豈是放在鬥底下,床底下,不放在燈臺上嗎。因為掩藏的事沒有不顯出來的,隱瞞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又說你們所聽的要留心。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並且要多給你們。因為有的還要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本段結束。

這段話的路加福音版本在8:16-18,馬太福音則分在多處。前兩句馬太福音移到第5章「鹽和光」那一段,就是第14-15句說光的部分,而中間說量器的部分,馬太福音移到7:2,最後說「有的還要給他,沒有的都要奪去」則移到上一段用比喻的目的那裡。本來就短短的一段,分到那麼多個地方去,像是毀屍滅跡一樣。

光和燈的話,在馬太福音裡是跟前面說鹽的意思一樣,是要讓信徒們去傳教、去照亮(影響)身邊的人,比如家人等,在馬可福音裡又是什麼意思呢。從這段話來看,他的重點應該是「事情掩藏不住,始終都會顯露出來」。

那麼他說的是什麼事情掩藏不住呢。經學家這麼解釋:耶穌的意思是說,比喻所說的道理不是要永遠向外人掩藏,到最後還是要讓他們知道,因為比喻的終極目的不是要掩藏,而是要向所有人啟示。

如果按經學家這種說法,那不是跟前面「用比喻的目的」矛盾了嗎。那裡可是說,對外人用比喻,就是要讓他們不明白,否則的話,就怕他們迴轉過來、得到赦免。

我們說過,作者所謂的掩藏,其實是故作神秘,他說不讓外人知道,其實巴不得所有猶太人都來信他的話。他的終極目的是想讓所有猶太人都成為他們教派的信徒,這點是不錯的,但是他的這段話卻不是這個意思,如果是這個意思的話,前面的故作神秘就等於白作。

實際上他這段話是對「有緣人」說的。所謂的「有緣人」,在故事裡是指跟隨耶穌並聽到解釋比喻的人,在書外是指所有新枝派的信徒、想加入他們教派的猶太人、以及讀到或聽到他的書的猶太人。作者是要讓這些人覺得他們好幸運,可以聽到耶穌向外人掩藏的秘密,然後因為這樣就相信他所說的話。他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比喻的事對外人雖然是掩藏的,但是對你們是顯露的,你們有耳可聽的就要聽,並且要用心地聽,不要浪費了這個大好機會。

第24句說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並且要多給你們。這句話翻譯不是很準確,就容易讓人誤解為給別人多的、會得到更多的回報,但是聯繫上下文,在這裡並不是這樣的意思。作者的意思是說:你多用心聽,就會收穫更多。收穫更多什麼呢,福音書裡當然是指「神國的秘密」。

第25句說因為有的還要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這句話意思是說,能理解的,就讓他知道更多(神國的秘密),不能理解的,就算他原來知道一點的也要奪去。作者的言下之意是指法利賽人等其它教派的猶太人都信耶和華,原來總算是跟神的些關係的,但是他們如果不加入新枝派,那麼他們與神的一點點關係要靠終結,神國最終將與他們無緣。

這段話其實跟上一段一樣仍是在忽悠信徒、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可以知道「比喻的秘密」,只要用心聽,就會知道更多,那些其它教派的人,雖然他們眼下是人多勢眾,但是他們看見卻不曉得、聽見卻不明白,以後將不能進神國。

這段話放在這裡確實不大好理解,可能馬太福音的作者也是因為沒有理解馬可福音作者的原意,所以沒有整段地抄這段話,但是這段話裡的話單獨讀起來又挺有哲理的,於是他就拆開來用在多處。

相關焦點

  • 聖經揭秘 路加福音 跟從耶穌的婦女們 撒種的比喻
    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這句話,在路加福音中被「移」到本章第五段「器皿下的燈」裡,不過不是他有心移走的,因為這句話在馬可福音裡本來就是在那一段,其實是被馬太福音移到「用比喻的目的」這段話裡的。另外馬太福音這段話中「正應了以賽亞的預言說」及之後的四句全部都沒有抄,這主要是因為馬可福音裡並沒有這幾句話,路加福音抄這幾段話,其實是以馬可福音為藍本的。
  • 聖經揭秘 馬可福音 作者為什麼要信徒奉獻所有的錢
    作者說,耶穌在教訓之間,說你們要防備文士,他們好穿長衣遊行,喜愛人在街市上問他們的安,又喜愛會堂裡的高位筵席上的首座。他們侵吞寡婦的家產,假意作很長的禱告。這些人要受更重的刑罰。本段結束。這段話的馬太福音版本在23:1-36,路加福音的版本在20:45-47。從句子數量我們就可以看出,路加福音基本上抄了馬可福音,而馬太福音將這段話進行了大大地擴充。
  • 聖經揭秘 馬可福音 耶穌揀選十二門徒
    如果小雅各改成利未的話,那麼十二個門徒裡除了西門就沒有人重名(路加福音寫兩個猶大那個暫且不論,因為這裡只討論馬可福音)。西門與後面的奮銳黨的西門重名,作者在此時就給大門徒西門改了個新名叫彼得,這樣就可以勉強重名。有人可能會問,既然都是虛構,為什麼要給大門徒改名,而不是後一個不要取成與前面的同名呢。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為什麼要寫召稅吏為門徒的故事
    很多基督徒把這句話當作耶穌建議生病人要去看醫生的證據,不過從上下文看,他們顯然是誤會了作者這句話的用意。其實我們為什麼要「揭秘」聖經,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很多基督徒太過迷信,有病只求神而不看醫生、耽誤了病情,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和苦痛,甚至有些人因此造成終身殘疾,或失去生命。我們希望將聖經解釋清楚,就是希望能夠避免這種不幸之事。
  • 聖經揭秘 馬可福音 耶穌出道第一件事為什麼是趕鬼
    作者說,到了迦百農,耶穌就在安息日進了會堂教訓人。眾人很希奇他的教訓。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文士。在會堂裡有一個人,被汙鬼附著。他喊叫說,拿撒勒人耶穌,我們與你有什麼相干,你來滅我們麼。我知道你是誰,乃是神的聖者。耶穌責備他說,不要作聲,從這人身上出來吧。汙鬼叫那人抽了一陣瘋,大聲喊叫,就出來了。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財主究竟能不能進天國
    作者說,那時有人帶著小孩子來見耶穌,要耶穌給他們按手禱告。門徒就責備那些人。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耶穌給他們按手,就離開那地方去了。本段結束。另外,雖然古人的平均壽命只有三十幾歲,但是三十幾歲的人絕對不能算什麼長輩,就算猶太人有這樣的風俗,誰會帶小孩子給才三十來歲的「耶穌」、請他祝福呢。這個故事的原版在馬可福音10:13-16。馬可福音10:15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要承受神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
  • 聖經揭秘 馬可福音 猶大出賣耶穌這個故事漏洞有多少
    在聖經裡,撒但就是一個專門配合神做壞事的,神說,人子要被人出賣,撒但就說,我去辦這事。在約翰福音裡,這點寫得更加清楚。約翰福音13:2說:吃晚飯的時候,魔鬼已將賣耶穌的意思,放在西門的兒子加略人猶大心裡。約翰福音13:21-27說:耶穌明說,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我了……耶穌就蘸了一點餅,遞給加略人西門的兒子猶大,他吃了以後,撒但就入了他的心。
  • 聖經揭秘 馬可福音 作者為什麼要以施洗約翰引出耶穌
    馬可福音總的介紹和作者身份等問題的探討暫時就說到上一篇文章為止,留一些問題到下面介紹具體內容的時候說吧。因為馬可福音的內容大部分在解讀馬太福音的時候已經介紹和解讀過,為了避免大篇幅的解讀內容重複,所以在解讀馬可福音的時候有些內容就不會再說那麼詳細。
  • 聖經揭秘 馬可福音 作者寫耶穌家鄉的人不相信他是一個敗招
    如果說路加福音寫的是真實的,這麼精彩的事,馬可福音和馬太福音為什麼不寫呢,顯而易見,起碼路加福音的故事是虛構的。我們前面說過,路加福音作者這點改得不好,太缺乏想像力。如果耶穌能從眾人中間走出來,為什麼會被人帶上山崖呢;既然他要上到山崖去顯本事,被人推後,應該行走在空中,這才更神奇嗎。
  • 聖經揭秘 馬可福音 作者為什麼編耶穌要受試探四十天
    為什麼馬可福音是最短的福音,就是因為很多地方馬可福音裡一兩句話,馬太和路加福音就給編成一個長長的故事。相同內容在各福音書裡的異同我們在馬太福音裡已經講過,一般情況下我們就不再重複,這裡我們主要是探討一下作者寫這樣的內容,主要是出於什麼想法,他要向他教派的信徒傳遞點什麼信息。
  • 聖經揭秘 路加福音 神將赦免人罪的權柄賜給人了嗎
    這個故事的馬可福音版本是寫耶穌一個人在城裡的時候忽然有個麻風病人來求他醫治,馬太福音卻改成有一大群人跟隨著他的時候耶穌治好了那個麻網病人,並吩咐病人不要告訴別人。既然耶穌當眾治好病人的麻風,這件事怎麼瞞得住大家,吩咐病人不要告訴別人有什麼意義呢。路加福音在這一情節上是按馬可福音的,不過這應該是他習慣性以馬可福音為改編的基礎,而不是因為發現出馬太福音中這一情節的問題。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防備法利賽人的酵這個故事原意是什麼意思
    按理說,同一件事在一本書中寫兩遍是沒有意義的,不過因為有這些區別,有些經學家就說,這兩處寫的是不同的兩件事,他們說這是法利賽人第二次來試探耶穌。實際上我們知道,馬太福音是參考馬可福音寫的,否則的話就不可能大多數內容都有重合、甚至很多句子都一模一樣。既然如此,馬可福音裡只寫了一處,哪裡來的不同的兩件事呢。就算馬可福音寫的是真實的,也只有一件事。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兒女要與父母為敵、害死他們是什麼意思
    馬可福音在這句話之後,還有一句話(13:10)說:福音必須先傳給萬民。經學家覺得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說:福音要先傳給所有非猶太人。他們認為這是馬可在打擊撒都該人和法利賽人那種只有猶太人是神的選民、猶太人至上的思想。他們大概是根據後來基督教發展到各國,猶太人卻大部分不接受基督教而作的解讀。
  • 聖經揭秘 馬可福音 治好睚魯女兒和血漏婦女(下)
    第24句作者說這個婦女患了十二年的血漏,意思是指這人的病很重。為什麼寫十二年,可能是這個作者愛用十二這個數字。馬可福音中寫耶穌有十二門徒,第42句說管會堂的女兒是十二歲,後面還有碎餅碎魚裝滿十二籃。女人患血漏,是指月經不淨。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猶大究竟有沒有親嘴出賣耶穌
    我天天坐在殿裡教訓人,你們並沒有拿我。但這一切的事成就了,為要應驗先知書上的話。當下門徒都離開他逃走了。本段結束。耶穌被捕的過程,馬可福音記錄在14:43-50,路加福音記錄在22:47-53,約翰福音記錄在18-3-12。
  • 馬可福音|跟隨耶穌走十架路
    一般認為《馬可福音》的作者是馬可,是初期教會的第二代傳道人。他曾經跟隨保羅和彼得(徒12:25,15:37-39;西4:10;提後4:11;門1:24;彼前5:13),熟悉彼得的見證和教會所流傳的耶穌故事。
  • 【聽讀聖經學英語】Mark 3 馬可福音第3章
    馬可福音第3章逐節註解【可三1】「耶穌又進了會堂,在那裡有一個人枯乾了一隻手。」早期教會有傳統認為這個人是一個泥水匠,因此能靈活使用雙手非常重要。上圖:哥拉汛會堂主後3世紀的遺址。主耶穌時代,加利利地區有很多這樣的會堂。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按此說法,基督是否永遠不會再臨
    這句相當於馬可福音13:9:人要把你們交給公會,並且你們在會堂裡要受鞭打,又為我的緣故,站在諸侯與君王面前,對他們作見證。第10句說那時,必有許多人跌倒,也要彼此陷害,彼此恨惡。這句相當於馬可福音13:12:弟兄要把弟兄,父親要把兒子,送到死地,兒女要起來與父母為敵,害死他們。第11句說有好些假先知起來,迷惑多人。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陰間的權柄為什麼不能勝過彼得
    為什麼作者要把「耶穌」編成「基督」,其實正說明世上並沒有神,所以作者才會對世俗之中「王」的稱呼有如此的執念,一定要把他們編出來的救世主再加上個「基督」的稱號。如果說真的有創世之神和神的兒子,他們又怎麼會惦記著當俗世之王呢。在馬可福音中,下面接著就是最後一句,說耶穌警戒他們,不要告訴人。意思就是說耶穌是基督的事情要保密。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使人和睦的人會被稱為神的兒子是真的嗎
    上一章說耶穌在加利利治好了各種疼痛、被鬼附、癲癇的、癱瘓的病人,很多人就從猶太的各地來追隨他。這話在馬可福音裡是沒有的,馬太福音作者是想在這裡先插入一些訓道的內容,馬可福音接下去寫的治好各種病人的故事,他就先簡而言之,寫耶穌治好了各種疼痛、被鬼附、癲癇的、癱瘓的病人,把那些故事推到訓道之後再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