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三、四段,耶穌受試探和開始在加利利傳道。
作者說,聖靈就把耶穌催到曠野裡去。他在曠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試探。並與野獸同在一處。且有天使來伺候他。
約翰下監以後,耶穌來到加利利,宣傳神的福音,說,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
本段結束。
這兩段的馬太福音版本在4:1-17,路加福音版本在4:1-15。從句子的數量我們就可以看出,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對馬可福音的這幾句話進行了很大的擴充。為什麼馬可福音是最短的福音,就是因為很多地方馬可福音裡一兩句話,馬太和路加福音就給編成一個長長的故事。
相同內容在各福音書裡的異同我們在馬太福音裡已經講過,一般情況下我們就不再重複,這裡我們主要是探討一下作者寫這樣的內容,主要是出於什麼想法,他要向他教派的信徒傳遞點什麼信息。
從「耶穌受洗」、「耶穌受試探」、「開始在加利利傳道」這三段的整個過程看,就好像有些仙俠小說寫的那樣:第一步是一個平凡人獲奇遇、得神功,第二步是檢驗神功是否真的厲害,第三步是仗著神功去行走江湖。比如孫悟空的故事就有點像,「耶穌受洗」就像孫悟空從菩提祖師那裡學仙術,「耶穌受試探」就像學成後畢業考試,「開始在加利利傳道」就像學成後回到花果山,接著大鬧龍宮、大鬧天宮,不同凡響的猴生就從此展開。
作者寫耶穌到曠野去受試探四十天,這個思路可能是來自列王紀上第19章寫的以利亞為躲避以色列王后耶洗別的追殺,逃到曠野,在曠野裡走了四十天到何烈山這個故事,或者是來自以色列人從埃及歸回之後,曾在曠野河流四十年這個傳說。曠野的生活是苦難的,生活條件跟野獸差不多,與野獸同在一處,這句話沒有特別的用意,就是描述在曠野生活而已。有天使來侍候他,是說明他雖然在曠野挨苦受累,但是有神派天使保護,並幫助他應付困難,就像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四十年的傳說和以利亞在曠野奔走四十天的故事一樣。
作者寫這段話可能還有兩個隱含的意思。第一個意思是告訴信徒,耶穌是經受過苦難的測試的,他是個意志堅強的人,神是他的後臺,他是可以讓人相信的。第二個意思是教信徒也要像他那樣,能夠經得起苦難的測試,另外還讓他們相信,在他們經歷苦難的時候,有天使會幫他們度過苦難。
以色列人除了把苦難想成是神對他們犯罪的懲罰,還喜歡把苦難想成是神對他們的測試,他們幻想等他們贖罪之後,或通過神的測試之後,他們就可以脫離苦難,過上好的生活。
當然,這些只是他們的美好願望而已,實際上在古代,窮人是很難脫離苦難的。大部分情況下窮人祖祖輩輩都是艱難地求生,然後還要受富人欺壓,隨時可能遭遇饑荒、瘟疫、戰亂等災禍。
這樣的話怎麼辦呢,難道古代窮人就要一輩子在悲觀絕望中度過嗎。大部分人知道生活還要繼續,就會通過幻想一些神話出來寬解和安慰自己,有些系列的神話就會形成宗教。對富人權貴的欺壓,有些人則通過編一些「智者故事」來麻痺和逗樂自己,這樣也可以讓日子過得輕鬆一些。福音書後面有寫一些耶穌機智應對法利賽人和陷害的事,就屬於這樣的故事。
古人的生活太難,所以古代的宗教雖然是虛假的,但是有些幻想也有積極的一面,人們通過這些幻想可以增加生活的希望,如果思想太現實,反容易悲觀,日子就會很難過下去。
不過到了現代,因為科學技術的應用,人們的生存狀態與古代已有大大的不同。古代窮人所面臨的困難都已不存在,大部分人吃飽穿暖已不成問題,也不存在富人權貴毫無人性的欺壓,大部分地區也不再經歷瘟疫和戰亂,現代大部分人不須要依靠幻想支持自己生活下去。而且因為現代人對自然、世界和宇宙都已有相當的了解,以前很多人無法明白的現象,現代人都知道原理和來龍去脈,很多神話也已失去幻想的基礎和空間。比如現代就算迷信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海底沒有龍宮、地底沒有地獄,白雲之上沒有天堂。人們知道得越多,就越知道古代的宗教迷信是假的,所以近現代以來,宗教信仰的人數已經大量減少。
現代人解決困難的方法和途徑更多,當人們遇到困難時,大多會想各種現實的辦法來解決,只有各種現實的辦法都沒辦法解決時,才會用迷信來安慰自己,這時其實也就相當於聽天由命。
不扯得太遠了,回來解讀作者寫的話吧。
第四段說耶穌開始在加利利傳道。為什麼作者要寫耶穌在加利利傳道。首先一個原因是施洗約翰是加利利地區的「救世主」,作者要編耶穌是約翰之後來的人,那麼當然在加利利比較好。第二個原因可能是因為作者自己的身份,他的祖上可能是生活在加利利地區的人,他知道一些加利利地區的地名。我們知道在馬可福音裡大部分提到的地名都是加利利地區的,而南方的地名提到很少,差不多只有耶路撒冷和伯大尼。
還有一個方面,我們前面曾說過,新枝派的人最初大部分是撒瑪利亞人,撒瑪利亞人因為受猶太人排擠,他們歸回後主要居住在撒瑪利亞以及北部的加利利地區,所以本來新枝派的信徒就是加利利地區的人為主。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南部地區是以猶太人為主的,北部則有很多撒瑪利亞人及外邦人,排外的猶太人本來就看不大起北部的人,可能這個也是北方興起的新枝派始終不能被大部分猶太人接受的原因之一。
第14句說約翰下監以後,耶穌來到加利利,宣傳神的福音。這個情節跟現實中造反首領被抓後,另一人接過大旗繼續鬧革命有點相似。這句話跟前面兩段作者以施洗約翰引出耶穌一樣,同樣是想讓猶太人覺得,耶穌就是施洗約翰說的、在他後來的那位能力更大的人。他在後面6:14寫小希律說耶穌是施洗約翰復活,顯然他希望以這樣的語句引導猶太人也把他創作的耶穌當作施洗約翰復活。
馬太福音4:12寫耶穌「退」到加利利,於是經學家就說耶穌退到加利利,這是「戰術上的撤退」。按照歷史資料,施洗約翰是在加利利被捕的,那麼施洗約翰被捕後,耶穌來到加利利接過「傳道」大旗,應該認為耶穌是前進才對,而不是後退。每當我們對聖經的解讀與基督徒期望的迷信解讀不到致時,他們就愛說聖經要聖靈引導才能解讀,而不能直接按字面理解。其實經學家就是經常按照字面理解,他們看到經上說施洗約翰被捕,耶穌就「退」去,馬上想到耶穌作為「堂堂大神」是不應該怕死退去的,於是就創造出「戰術上的撤退」這樣的說法。他們這樣的解讀,頗有點我們中國傳統的「為尊者諱」的意味,同時又讓人感覺像是「欲蓋彌彰」。
第五段,呼召四個漁夫。
作者說,耶穌順著加利利的海邊走,看見西門和西門的兄弟安得烈在海邊撒網。他們本是打魚的。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舍了網,跟從了他。耶穌稍往前走,又見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在船上補網。耶穌隨既招呼他們。他們就把父親西庇太,和僱工人留在船上,跟從耶穌去了。
本段結束。
這段話的馬太福音版本在4:18-22,路加福音版本在5:1-11。
所謂孤掌難鳴、獨木難支,一個好漢要幾個幫,一個主角也要有配角,所以作者寫耶穌一出道就先收了四個門徒。就像西遊記中的唐僧要去西天取經,也要先收四個弟子一樣,這都是編故事需要,因為一個人的戲太單調,寫起來沒意思,別人讀起來也沒意思。
大家都知道,唐僧收每個徒弟背後都有故事,徒弟們為什麼願意跟隨他,每個都有說法,馬可福音輕輕巧巧地寫耶穌兩句話就招了四個門徒,讓他們捨棄營生的活計去跟他,顯然寫得太簡單,傳說故事的意味太濃,這樣別人就難免會有疑問:憑什麼。可能就是因為這樣,後來的路加福音就給編了個情節,說西門他們本來什麼魚都沒打著,後來聽從耶穌的話,他們只要下網,就都能打到很多魚,後來網也差點撐裂掉,船也快要裝不下,他們對耶穌佩服得五體投地,所以耶穌叫他們跟著,他們都高興地答應,撇下所有去跟從耶穌。
在本段作者寫耶穌收了四個門徒,到後面第三段的時候,又會說耶穌設立了十二個門徒。可能在開始的時候,作者並沒想到要給耶穌安排太多的門徒。耶穌的原型「耶穌」ben Pandeira也只有五個門徒,他給耶穌編四個門徒,等下一章再收個利未(因為不在十二門徒裡面,馬太福音改成馬太),以後再編個出賣耶穌的猶大,就有六個了,門徒數量已經超過他的原型。但是後來想到以色列的十二支派,或者受《十二使徒的教誨》的影響,乾脆就給耶穌編了十二個門徒。並且因為重新考慮,覺得給耶穌的第一配角、大門徒設計的名字西門不夠響亮,將之改成彼得。在亞蘭語裡,彼得是磐石的意思。要知道在舊約裡,磐石是可以指代神的,是以色列人的依靠,這下可夠響亮了吧。後來在馬太福音16:19,因為彼得Peter與埃及神話中把守天堂大門的Petra諧音,就寫耶穌要將天國的鑰匙給彼得,也就是讓彼得掌管天國大門的意思。
當然,改變耶穌門徒數量這個說法只是個猜測,並沒有可靠的證據。我只是覺得他開始給耶穌的大門徒起名為西門,後來改為彼得,並且在下一章寫耶穌收了利未沒有包含在後面的十二門徒裡,這些信息顯示作者在開始的時候設計跟後來可能是有些變化。
我們前面說過,耶穌的十二個門徒裡,有的可能取自原型的門徒,有的可能取自傳說中的人物,有些可能取自當時確實有的人。比如說奮銳黨的西門如果是確實有的話,那麼他把前面編的耶穌的大門徒西門改為彼得,或許是為了不與後面的西門重名。我們從後面的內容可知,在作者的設計裡耶穌的大門徒是第一配角,很多戲都是需要他配合的,要是他的名字與別人重到,編故事的時候可就不那麼方便。
在這段話裡耶穌收的四個門徒都是漁夫,有的經學家說這是說明他們都是窮人,因為他們兩人只有一張網,有的經學家又反駁他們說,他們都有船呢,怎麼能算貧窮。他們雙方說話都是沒有根據。一家人在同一條小船上打魚,誰見過有撒幾張網的,不都是一張網嗎。而小船、魚網對古代的漁民來說,就像種地人家裡的鐮刀鋤頭一樣,是謀生必不可少的,有船隻是能活,不能說這樣就不算貧窮。船也有好有差,好的船能到他施去運金銀,差的船可能就只是木伐也說不定。
其實作者為什麼編耶穌收加個漁夫,主要原因是第17句,他想到了這樣一句話: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在古代,當漁民網魚大部分時候收穫不怎麼樣,但是有的時候一網就可以打到不計其數的魚。如果說他們傳教能像這樣,一下子就拉到那麼多信徒,那收穫真是很大的,也許作者夢想就希望他們的教派發展能像漁夫打漁那樣。另外,作者這麼寫還有一個原因是加利利確實有很多漁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漁民是那個地區比較常見的一種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