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有一個延續了兩百多年而又毫不衰弱的王府,那就是沐王府。那麼沐王這一爵位源於何處呢?沐王府又是如何得來的呢?
這要從大明王朝的建立過程說起。大明王朝建立後,朱元璋命令自己的兄弟、子侄繼續南徵北戰、開疆擴土,恢復漢家土地。燕王朱棣、徐達、常遇春等人北伐大都,逐虜千裡,漠北再無王庭;湯和、藍玉、傅友德、沐英等人一掃西南邊陲,徹底瓦解元朝剩餘勢力。這裡提到的沐英,就是百姓口中的沐王爺,也是眾多影視中推崇的沐王。
先賢血脈、帝王義子
聖人孔子有弟子三千,賢者有七十二人,較為大家熟知的有子路、子貢、子由、曾參、顏回等。而沐英的先祖名為端木賜,就是《論語》中的子貢。因歷史傳承、時代變遷的緣故,端木賜的後人改姓木。到了沐英時期,朱元璋賜姓沐,因此木英便成了大家口中的沐英。
沐英八歲就被朱元璋和馬皇后撫養,此時的朱標還未出生,這是二人第一個孩子。他們傾力教他讀書識字,教他練兵打仗,視如己出,長大後的沐英也全力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
年少從軍,將星成長
沐英十二歲便開始跟著朱元璋南徵北戰,開啟自己的軍旅生涯。所謂「近朱者赤」,沐英在一批風雲人物的薰陶下快速成長起來。十八歲時,沐英開始鎮守鎮江,擔任軍事要職。朱元璋進攻福建時,沐英單獨領兵接連攻破分水關、崇安和閩溪十八寨,還俘獲了福建守將。其表現在朱元璋眾多的子侄中可謂出類拔萃,能力顯著的他又被調守福建,鞏固朱元璋的腹地。
戎馬天下,擴土封侯
大明王朝建立後,朱元璋封沐英為鎮國將軍,接著又被封為大都督府同知,進入大明的軍事中樞,可謂一路青雲,深受皇帝信賴。洪武九年的時候,沐英作為鄧愈的副將出徵吐蕃。次年四月,二人兵分三路,穿過甘肅、青藏,直逼吐蕃腹地。鄧愈、沐英一路連戰連勝,一直打到了崑崙山脈,大明王朝向西部拓地千裡。得勝榮歸的沐英被為西平侯,世襲罔替。
此後,沐英開始以主帥的身份為明朝開疆擴土,中國的漠北、西南、雪嶺都留下了他徵戰的痕跡。他北上徵剿殘元實力,渡黃河、過陰山、越流沙,兵分四路用奇兵突襲了敵營,一舉俘獲元朝國公,大獲全勝。
平定雲南,勤純經營
公元1381年,傅友德、藍玉、沐英三人授命按照朱元璋親自安排的進軍路線率三十萬人徵討雲南的元朝殘部。
當時鎮守雲南的是元朝梁王,他聞訊後,迅速調集十萬大軍憑藉著白石江天險坐待明軍。沐英安排數十名善於水性的兵士偷偷潛渡,到達對岸後,數十名明軍敲鼓鳴號,擾亂元軍的陣腳,此時的沐英趁機率軍渡江,大敗元軍,收復了昆明等城。西南的元朝殘部已經全部被掃除,藍玉、沐英二人開始專心徵剿雲南土司,其中就有大家熟知的大理段氏(對,就是那個會一陽指和六脈神劍的段氏),還有當年諸葛武侯嘔心瀝血徵討的南蠻諸部(就是那個孟獲聯合一些土著反抗蜀國的南蠻後代,還有唐朝時的南詔六部的後人),經過數月的徵討、招降,雲南大部分已經被二人收復。即使有些許的復叛,也被沐英逐一鎮壓,穩定了局勢。
雲南大捷後,傅友德、藍玉班師回朝,沐英繼續在西南邊陲平定南蠻。此時的南蠻國主思倫派出數百戰象,千餘甲兵衝鋒在前,沐英率三萬騎兵星夜馳援定邊。雲南藤甲兵、戰象自古以來就是難以對付的角色,縱使是諸葛武侯也是絞盡腦汁才有了火燒藤甲兵的計策。沐英利用火器優勢設置了三行火炮勁努,史稱三段擊戰術,有效地彌補了裝填火藥過程時間劣勢。火銃的連發驚退了象群,叛兵開始陣腳大亂。沐英身先士卒,趁機將敵將斬於馬下,叛軍死傷慘重。這場戰爭讓諸蠻震驚,此後再也沒有人敢興起叛亂。
雲南局勢徹底穩定後,沐英開始在全雲南推行屯田政策,一邊種田,一邊防守。並以屯田的政績考核官吏,雲南在沐英駐守期間增加良田數百萬畝,大大促進了雲南的發展。此外,沐英也在雲南時練兵、興水利、築道路、引商人、開儒學,使雲南在士農工商方面有了大幅提高,開化了蠻人。
悲母痛弟、因病辭世
沐英還在雲南徵戰的時候,馬皇后與世長辭,沐英悲痛欲絕、多次咳血,身體元氣大傷。洪武二十五年,也就是雲南被徹底收復的第三年,皇太子朱標逝世。本就將朱標視為胞弟的沐英哭至昏厥,此後一病不起,不久後便長眠於雲南衛所。
朱元璋命令將沐英靈柩運往南京,並親自迎接,將其侑享太廟。還追封了他為黔寧王,讓他的子孫後代都鎮守雲南,鞏固大明國土。雲南百姓感激沐英恩德,都尊稱沐英為沐王爺,並以此稱呼來代指沐府的歷任掌權人。沐英的後代在沐英的影響下,世代忠君報國,勤勉治理雲南,成為了雖遠離皇權、手握雄兵而君不疑,割據一方而君不懼的人臣典範,沐王府的聲名也在大明近三百年的國運下傳承至今。
沐英一生徵戰,勞苦功高,戰功赫赫,最終積勞成疾,闔然長逝,但也奠定了雲南沐府兩百餘年屹立不倒的基礎。歷代沐王恪盡職守,使雲南近三百餘年罕聞戰事,造就了沐王府兩百七十多年的赫赫聲名。
參考:
1.《明史·沐英列傳》
2.百度百科
3.網絡圖片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