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將「上廁所」說的高雅,神話傳說中還有關於廁所的法寶

2021-01-08 歷史有點料

廁所,是一個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無論你是腰纏萬貫還是家徒四壁,廁所總是要去的。廁所的功能是一樣的,但是如廁環境的差別也會由於家財的多少而不同:石崇的廁所不僅沒有鮑魚之肆的味道,還有美女在你如廁後為你換上一套新衣服。而從古至今,廁所的名稱也有著變化,不變的則是廁所的功能罷了。

首先,廁所叫做「圂」,這個字最初之義為豬圈。韋昭注《說文解字》: 「豕牢, 廁也」,《六書故工事》解釋說廁所因為汙穢的緣故, 也把它叫做圂, 即說廁所和圂同指一物。而豕是何物?就是豬,豕牢則就是豬圈。而圂解釋為廁所的根本原因是我國古時的廁俗, 那時的廁所大多是與豬圈建在一起的, 古人把豬廄當成廁所, 既是圈豬的廄, 又是人大小便之處。

這便是圂的名稱的緣故。

另一種說法叫做西閣,在電視劇《神探狄仁傑》中李元芳與狄仁傑前往沙爾汗府中,李元芳詢問沙爾汗道:府上西閣之所位於何處?西閣就是廁所,顧名思義,就是西邊的閣樓,因為廁所一直位於西邊,為什麼要建在西邊,這就涉及到一些關於風水的話題。這是一個關於八卦方位的問題,而另外一個原因則是我國農村地理位置。通常夏天經常刮東南風,冬天吹西北風,廁所建在西南方角,這樣臭味吹不到家裡去。也就是說廁所一般位於下風向。

還有一種稱呼叫做廁,這一名稱產生甚早, 如 《左傳成公十年》:「 ( 晉侯 ) 將食, 張, 如廁, 陷而卒。」廁在古代常處於房屋的最側隱一角, 所以「廁」也通常用作雜廁和邊側之解。畢竟廁所是一個私密之地。

另外在高中課本的《五人墓碑記》中也提到了廁所的一種稱呼: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毛一鷺,公之逮所由使也;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中丞匿於溷藩以免。」所謂「溷藩」也代指廁所

除了以上這些,在中國的神話中也有關於廁所的故事,如人們常常提到的紫姑神;而還有一種和廁所有關的在神話中的法寶——混元金鬥,在《封神演義》封神時曾有這一段記錄:混元金鬥,即人間之淨桶,凡人之生育,俱從此化生也。有人認為所謂的淨桶就是馬桶。而也有人認為淨桶是小孩在洗三時所要使用的一項工具:洗三,生育習俗。在中國古代誕生禮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儀式。嬰兒出生後第三日,要舉行沐浴儀式,會集親友為嬰兒祝吉,這就是「洗三」,也叫做「三朝洗兒」。「洗三」的用意,一是洗滌汙穢,消災免難;二是祈祥求福,圖個吉利。洗三其實就是為新生嬰兒洗澡,在《妃子浴兒圖》中說的便是這個習俗,而洗澡所用的盆則就是混元金鬥。

相關焦點

  • 古人如何稱呼「廁所」呢
    廁所是我們一日三餐後必須要光顧之所,解決我們日常生活,是聞之則臭,不得不去之所。就是這樣一個廁所,在古代是如何稱呼它呢?和現代有什麼不同之處呢?話說我國最早的廁所記載,出現在西周的《儀禮·既夕禮》中:「隸人涅廁。」
  • 「人有三急」,古人如何上廁所?古代廁所又是什麼樣子的?
    縱觀歷史風雲,歡迎來到先生說歷史。古人云:「人有三急」,所以如(jiu)廁(shi)之(ce)地(suo)從古至今都是不可或缺的,雖說廁所在國人眼裡是個不願多提的汙穢之地,但是通過廁所的發展歷程,可以窺見其折射出的歷史文化,對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文化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 為何人們常說「上廁所和下廚房」,怎麼不說「下廁所和上廚房」?
    其實這背後蘊含著古人關於五行,房屋方位,還有上面尊卑的觀念,裡面的學問大著呢。 那麼一個簡簡單單的「上廁所」和「下廚房」究竟能蘊含著哪些文史常識呢?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吧。 但是,「上廁所」和「下廚房」的解釋並不止這一個,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也與廚房和廁所的建築位置有關。 二、房屋方位說 剛才已經講過了,一般而言,古代人會把廁所修在願意的東北角,而把廚房修在院子的東南角,也就是廁所在北,廚房在南,而南北的差異同樣是「上廁所」和「下廚房」的來源之一。
  • 廁所用上,廚房叫下,一上一下弄懂方知古人智慧
    ——李商隱《藥轉 》前言前文這首詩是李商隱所做的關於上廁所的詩,相比於李商隱的傳世之作,寫一首顯然並非上乘之作,這首詩裡面李商隱引用了兩個古人上廁所時候的典故,而這首詩所寫的內容也是關於上廁所的事情的,因此這首詩的格調也不是很高,所以姑且看一看罷了。
  • 人有三急,古人是怎麼上廁所的?中國古代廁所發展簡述
    上廁所還有生命危險?看到這個小標題是不是嚇了一跳,古人上個廁所竟然還要冒著生命危險?其實還真是有一定的風險。咱們先說一下廁所的起源,《周禮》中就有關於廁所的記載,早在三千多年前咱們的老祖宗就開始在道路兩旁建有廁所了,當然很大一種可能就是找個隱蔽的地方挖一個大坑。
  • 古人究竟是如何上廁所的?沒有紙的年代用什麼?
    在城牆根下,有一座公共廁所。圖中能看到一人正在小便,一人蹲在缸上大便。這種公用廁所一般都有承包人,收集起來的糞尿對外出售。糞可以製作糞肥,尿可以熬硝,用來熟皮或者做藥。古代有身份的人上廁所,穿的官服長袍一般左右有開叉,撩開之後是前後兩片,然後脫下中衣,坐在恭桶上解決。一個人不夠忙的話還可以有書童丫鬟伺候著。清朝穿大褂的可以把下擺撩起來搭肩膀上。
  • 故宮一個廁所都沒有,上萬人上廁所怎麼解決?讀完佩服古人的智慧
    故宮內各區域作用不同,如三大殿被用於舉行盛大典禮,養心殿和齋宮區被用於皇帝和嬪妃們居住,然而,偌大的一個故宮,竟然沒有一個像樣的廁所,那麼上萬人住裡面是如何解決上廁所的問題呢
  • 古人為何把上廁所說成出恭,究竟什麼意思,其實這與古代科考有關
    然而我們都知道,古人把上廁所稱為「出恭」,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著這樣一個褒義詞和如廁之事聯繫起來的呢?這還得從古代的科舉考試說起,自隋煬帝創立科舉考試的制度後,科舉便成為了國家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而無數普通人也通過這種方式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 為什麼說「上廁所,下廚房」,並非「下廁所,上廚房」,原來如此
    眾所周知,現代流行的文化俗語有許多都源於古代,古人們創造了這些語言,經久不衰地沿用至今,也就成了社會約定俗成的說法。我們可能從未思索過為什麼要這麼說,這個說法是出於什麼目的,只是從祖輩們那裡傳承下來,大家都這麼講,於是自己也跟著這麼稱呼了。
  • 我們一生中一整年都是在廁所度過的,你知道古人的廁所什麼樣麼?
    成年人每天上廁所6-8次,算下來一年就有大約2500次。如果按照每次2分鐘來計算,在我們的人生中可能有一年的時間都是在廁所度過的。這個我們每天都離不開的地方,古代又是什麼樣子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古代的廁所。 最早的時候廁所都是非常簡陋的,基本上就是挖個坑而已。
  • 古人的廁所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
    說起廁所,估計每個人每天都會去,那麼你可知道,你一生中要上多少次廁所麼?據有人統計,每人每天要上8次左右的廁所,算下來,一年就是3000次左右,一次就按照3分鐘計算,一年就是9000分鐘,按照每人壽命65歲計算,就是585000分鐘,也就是406天,粗略估計每人一輩子估計有一年時間是在廁所,不敢想像吧。那麼,與我們一路相伴的廁所,在古代又是什麼樣子呢。在遠古時候,廁所相當簡單,就是在空地上挖個坑,人在旁邊如廁。
  • 現代上廁所用衛生紙,那古代上廁所用什麼?
    在上一篇文章裡,小Q粗略講了一下古代廁所的演變過程,這一篇繼續聊一下重口味的話題,那古人上完廁所後用什麼擦屁屁呢?先看看海外,據說古羅馬帝國時期,就有了公共廁所,廁所共用一塊海綿,用完之後,將海綿插在棍子上放入專門儲存高濃度鹽酸的池子裡消毒,倒也科學,只是,這麼多人共用一塊海綿,不會有交叉感染的風險麼?
  • 古人沒有衛生紙怎麼上廁所,用什麼代替?
    古人沒有衛生紙怎麼上廁所,用什麼代替?紙巾可以說是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了,如今的人們生活上已經離不開它了,紙巾的用處多得很,在現代,人們上完廁所除了想到用紙巾,好像已經想不出第二種東西可以替代它了。而在秦漢之前,人們是沒有發明造紙術的,那麼古人上完廁所之後到底是用什麼東西代替紙巾的呢?大家應該知道,在古代的時候,條件可沒有現在這麼好,人們上廁所的地方環境比較惡劣,一般都是在很簡陋的一間小茅房裡,而上廁所的地方直接通到了後邊的菜園子裡,這也是順便給後邊菜園施肥了。環境簡陋不是關鍵,關鍵的是人們上廁所用來擦拭的東西非常奇怪。
  • 《不可思議的歷史》:廁所、葬禮、鬼屋、神秘地,古人是這麼幹的
    在城堡裡、在宮殿裡,一個「處理便便」的歷史中蘊含著人類文明的進程。有人用鵝毛清潔屁屁,有人用海綿棒。那麼國王肯定是有專門的人來清潔他的排洩物了,還有人順著窗子就將昨晚的「成果」揚到大街上去,並大聲喊著「水來啦!」
  • 在沒有手紙的古代,古人上完廁所後是用什麼擦屁股的?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時候沒有手紙,那古人們上完廁所後,是用什麼擦屁股的呢?當然,有人會說是「廁籌」。那麼何為『廁籌』呢?其實說白了,就是指大便後用來拭穢的木條或竹條。比如在電視劇《尋秦記》中就有這樣一幕:項少龍從現代穿越到了戰國時代,夜宿趙國民居中,在內急之下,便向老翁要衛生紙。
  • 古人為何把如廁叫「出恭」?聊聊歷代「廁所文化」的發展與演變
    在古代人的思想意識中,如果將上廁所的行為直接說成「蹲坑」,不僅有違「禮儀」和孔孟之道,甚至還會被認為是一個比較粗俗的人。所以很多文人雅士,就用「出恭」來代替「蹲坑」二字。不僅顯得特別文雅而且也能避免尷尬。
  • 在古代「上廁所」是如何稱呼呢?
    廁所在古代有許多雅稱,有「雪隱」、「宮廁」、「更衣室」「溷軒」等,既然廁所名字都如此雅致,那麼「上廁所」又怎麼會落俗套呢。那就看看古人對「上廁所」這一大俗行為有什麼不同的稱呼呢?一種稱呼是更衣,除了指換衣服外,還指去廁所大小便,這是一種避諱的說法。漢代張仲景《傷寒論·少陰病》中記載:「少陰病,下利,脈微濇,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一種稱呼是解手。話說朝廷為了遷徙人口,把人們騙在山西大槐樹下,被迫無奈遷往河北等地。
  • 貼在廁所的奇趣對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讀個對聯比上廁所還過癮
    比如廁所,也就是古代的茅房,對聯如何寫才能不落窠臼?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嗎?下面這些對聯,可比這有趣多了!上聯:有小便宜下聯:得大解脫這是一副頗具哲學氣息的經典廁聯,可以作兩種解讀。其一,斷句方式為:有/小便宜,得/大解脫。
  • 世界廁所日,聊聊我國古代那些與廁所有關的文化和趣事
    後來,麥子成熟了,晉景公想起巫師的話,連忙讓人趕緊做了一碗呈上來,心想:還說我吃不到今年的新麥子?我現在就吃!就在他正要拿起筷子時,突然感到肚子一陣疼痛,於是,晉景公連忙跑去糞坑。卻沒想到,居然就這麼跌進糞坑溺死了!這個事件在《左傳》中甚至有記載,說「將食,漲,如廁,陷而卒。」這樣看來,一代君王被淹死在廁所裡真是挺慘的。
  • 在沒有紙的年代裡,古人用什麼來上廁所?廁所紙原來也大有來頭!
    古人們把竹子劃成條形,每根大約在10釐米左右,曬乾之後放在茅屋兩側,以便用時之需。其實用「攪屎棍」都還算好的了,在野外荒郊野嶺方便時,連攪屎棍都沒有。此時古人擦屁屁就只能用植物來替代,一片樹葉、一把雜草、甚至是一塊石頭都是有可能的。不過使用這些「雜質」,不知古人得痔瘡的概率會不會比今人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