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所是我們一日三餐後必須要光顧之所,解決我們日常生活,是聞之則臭,不得不去之所。就是這樣一個廁所,在古代是如何稱呼它呢?和現代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話說我國最早的廁所記載,出現在西周的《儀禮·既夕禮》中:「隸人涅廁。」說的就是古人掘地為廁,待坑滿後,就命令奴隸把坑填上,再挖個新坑。「坑廁」可以說是中式廁所的始祖。這種土坑多為人豬並用,以節省人力。這種廁所養出來的豬,不但祭祀不會用,連貴族都不食用。《禮記》有云:「君子不食綣腴」,說的是,君子不吃這種廁所裡養出來的畜牲。
春秋時期稱廁所為「溷軒」。《後漢書·黨錮傳·李膺》:「時宛陵大姓羊元群罷北海郡,臧罪狼藉,郡舍溷軒有奇巧,乃載之以歸。」話說這時廁所可以移動了,看見新奇,就可以用車把它載走。
據戰國時代成書的《左傳》記載:公元前581年,晉景公「將食,漲,如廁,陷而卒。」 說的是晉國國君晉景公在吃飯前去上個廁所,結果掉了下去,最終死在了茅坑了。《墨子·旗幟》說,這種廁所「在道外設屏,三十步為周長,垣高十二尺」這麼大的規模,失足跌入自然是難以逃生的。
「井匽」也是廁所的古稱,又稱「偃」。在兩漢之間成書的《周禮·天官》記載:「宮人,掌王之六寢之修,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惡臭。」從史料看,周代的宮廷廁所已設有漏井,穢物可自然落入池內,而且已經可以去除臭味。
在魏晉南北朝時,我們可以看兩個小故事。《晉書·王敦傳》云:「石崇以奢繫於物,廁上常有十餘婢侍列,皆有容色,置甲煎粉沉香汁。有如廁者,皆易新衣而出。」可見石崇家廁所豪華,不僅有美女侍候,還有衣服更換。
另一則故事是《世說新語》中記載王敦出身士族,家境富裕,和襄城公主新婚之夜,第一次使用公主家的廁所時,頓時傻眼了,只見皇家的廁所富麗堂皇,流光溢彩,更為驚奇的是,在廁所裡居然還放著一箱幹棗,於是索性把棗給吃了。王敦事後才得知,原來廁所裡放的幹棗不是用來吃的,是用來塞鼻子,防臭味的。王敦知道這些東西的用處後,臉都悔青了。防臭方法各用奇招,用香粉,用紅棗。
在唐代廁所稱為「更衣室」。現在稱為用於更換衣服的室內獨立空間。而在商場中經常設有更衣室,試穿需要的衣物。你在商場試衣服時,會不會想到在唐代原來指廁所呢?
在宋代稱廁所為「雪隱」。靈隱寺淨頭寮之額上,書有「雪隱」二字,此語原僅為該寺所用,以後始通用之。
明朝時《西遊記》中戲稱廁所為「五穀輪迴之所」,清代稱為「宮廁」。話說在1903年,慈禧太后以謁見西陵為名,度行新造的蘆漢鐵路。蘆漢督辦盛宣懷是個馬屁精,特地準備一輛花車,車內床側有一門,門內有一被稱作「如意桶」的馬桶。桶底貯黃沙,上注水銀,糞落水銀中,無跡無味。外施宮飾絨緞,成一繡墩,可謂奢侈之極。
不過以上雅稱多為宮廷或皇族、官僚所用,因古時農家廁所常用茅草遮蔽,故也稱「茅坑」或「茅廁」。
廁所雖是一個小小的四方之地,但古人賦予了它很多雅稱。今後你知道該如何稱呼「廁所」了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僅以配圖表達,無他意。若有不妥之處,請聯繫我刪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