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如何紮實有效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全會審議通過的《建議》為我們規劃了清晰的實踐路徑;如何確保文化強國建設始終沿著「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既定的方向接續前行,則必須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論述,並將其作為根本遵循,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堅持以什麼思想理論為指導,是文化建設的首要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更是明確將這一觀念形態上的原則要求上升為「根本制度」的剛性約束。
馬克思主義是指導黨和人民事業的理論基礎,也是我國文化發展的根本指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旗幟和靈魂是馬克思主義。我國文化建設的長期實踐表明,對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得好、把握得牢,就能形成繁榮興盛的文化局面,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的發展;堅持得不好,發生了動搖或偏差,就必然造成思想文化上的混亂,給黨和人民事業帶來損害。當前,我國文化領域正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社會文化生態更加複雜,馬克思主義、非馬克思主義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觀點在文化領域相互交織、相互碰撞、相互影響,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統領多樣化文化發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馬克思主義在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中的根本性、保障性作用日益凸顯。只有旗幟鮮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才能始終擔負起新時代賦予的使命任務。
「龍袞九章,但挈一領。」意識形態領域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猶如一根紅線,貫穿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切工作和所有活動。無論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還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無論是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還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都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這個「主心骨」,確保我國文化建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堅定文化自信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化自信既是思想基礎和先決條件,也是根本標誌和最終目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歸根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
一個國家和民族要自立自強,首先在文化上要自覺自信。只有堅定了文化自信,才能懂得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才能真正懂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趨勢和歷史意義。我國有深厚的文化根脈和獨特的文化優勢,5000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底色;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沉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重要來源,是融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始終的根基性和引領性力量。歷史和現實證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造的社會主義文化,築牢了全體人民共同奮鬥的思想基礎,凝聚了全體人民團結奮進的強大思想力量,是最先進的文化。歷史和現實也證明,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有理由堅定文化自信的民族。
「知所從來,思所將往。」我們要始終堅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始終保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想和價值、生命力和創造力的高度自信,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場,紮根新時代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進行文化創造、推動文化進步,不斷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建設文化強國,在建設文化強國中增強文化自信。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
核心價值觀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是文化建設的堅實內核,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體現。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這是我們黨對領導文化建設長期實踐經驗的深刻總結,標誌著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凝結著全體中國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又蘊含著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價值目標;既是中華民族賴以維繫的精神紐帶和思想道德基礎,又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還是凝聚民心、匯聚民力的強大精神力量。正是由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厚的民族性、鮮明的時代性、內在的先進性、廣泛的包容性,決定了其在我國文化建設中居於主導和引領地位。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頑強發展,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華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和精神脈絡。面對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價值取向多元化、價值選擇矛盾化、價值追求實用化等問題,只有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其主導和引領作用,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才能不斷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不斷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就是要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浸潤到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全過程,貫穿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各領域,使之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終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領土、軍備、科技、經濟等有形力量的硬實力,也包括價值觀、影響力、道德準則、文化感召力等無形力量的軟實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古往今來,任何一個大國的發展進程,既是經濟總量、軍事力量等硬實力提高的進程,也是價值觀念、思想文化等軟實力提高的進程。
文化是軟實力,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卻是硬任務。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歷史和現實證明,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在於增強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著力點在於講好中國故事。要把我們想講的和國外受眾想聽的結合起來,把「陳情」和「說理」結合起來,把「自己講」和「別人講」結合起來,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思想,更顯響亮地提出中國主張,不斷增進理解。特別是要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鬥圓夢的故事、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血肉聯繫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同時,要下大力氣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用對方聽得懂、易接受的話語體系和表達方式,搭建起有效互動交流的橋梁,進一步推動世界各國對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的認識,逐步實現從話語認同到文化認同再到制度認同的螺旋式上升。
「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中華民族早就懂得「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力量。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需要時刻堅持以我為主,不斷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但以我為主不是自我封閉,更不是唯我獨尊,而是立足中國、面向世界。既要充分發揮中華文化協和萬邦、天下大同的豐富思想,發揚中華文化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深厚傳統;又要積極借鑑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堅定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歷史的擔當推動建設具有強大感召力和影響力的中華文化軟實力。
(作者系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 薛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