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文化強國建設要把握好根本遵循

2020-12-18 華龍網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如何紮實有效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全會審議通過的《建議》為我們規劃了清晰的實踐路徑;如何確保文化強國建設始終沿著「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既定的方向接續前行,則必須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論述,並將其作為根本遵循,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堅持以什麼思想理論為指導,是文化建設的首要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更是明確將這一觀念形態上的原則要求上升為「根本制度」的剛性約束。

馬克思主義是指導黨和人民事業的理論基礎,也是我國文化發展的根本指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旗幟和靈魂是馬克思主義。我國文化建設的長期實踐表明,對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得好、把握得牢,就能形成繁榮興盛的文化局面,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的發展;堅持得不好,發生了動搖或偏差,就必然造成思想文化上的混亂,給黨和人民事業帶來損害。當前,我國文化領域正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社會文化生態更加複雜,馬克思主義、非馬克思主義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觀點在文化領域相互交織、相互碰撞、相互影響,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統領多樣化文化發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馬克思主義在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中的根本性、保障性作用日益凸顯。只有旗幟鮮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才能始終擔負起新時代賦予的使命任務。

「龍袞九章,但挈一領。」意識形態領域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猶如一根紅線,貫穿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切工作和所有活動。無論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還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無論是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還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都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這個「主心骨」,確保我國文化建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堅定文化自信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化自信既是思想基礎和先決條件,也是根本標誌和最終目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歸根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

一個國家和民族要自立自強,首先在文化上要自覺自信。只有堅定了文化自信,才能懂得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才能真正懂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趨勢和歷史意義。我國有深厚的文化根脈和獨特的文化優勢,5000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底色;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沉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重要來源,是融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始終的根基性和引領性力量。歷史和現實證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造的社會主義文化,築牢了全體人民共同奮鬥的思想基礎,凝聚了全體人民團結奮進的強大思想力量,是最先進的文化。歷史和現實也證明,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有理由堅定文化自信的民族。

「知所從來,思所將往。」我們要始終堅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始終保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想和價值、生命力和創造力的高度自信,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場,紮根新時代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進行文化創造、推動文化進步,不斷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建設文化強國,在建設文化強國中增強文化自信。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

核心價值觀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是文化建設的堅實內核,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體現。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這是我們黨對領導文化建設長期實踐經驗的深刻總結,標誌著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凝結著全體中國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又蘊含著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價值目標;既是中華民族賴以維繫的精神紐帶和思想道德基礎,又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還是凝聚民心、匯聚民力的強大精神力量。正是由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厚的民族性、鮮明的時代性、內在的先進性、廣泛的包容性,決定了其在我國文化建設中居於主導和引領地位。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頑強發展,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華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和精神脈絡。面對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價值取向多元化、價值選擇矛盾化、價值追求實用化等問題,只有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其主導和引領作用,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才能不斷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不斷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就是要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浸潤到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全過程,貫穿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各領域,使之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終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領土、軍備、科技、經濟等有形力量的硬實力,也包括價值觀、影響力、道德準則、文化感召力等無形力量的軟實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古往今來,任何一個大國的發展進程,既是經濟總量、軍事力量等硬實力提高的進程,也是價值觀念、思想文化等軟實力提高的進程。

文化是軟實力,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卻是硬任務。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歷史和現實證明,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在於增強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著力點在於講好中國故事。要把我們想講的和國外受眾想聽的結合起來,把「陳情」和「說理」結合起來,把「自己講」和「別人講」結合起來,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思想,更顯響亮地提出中國主張,不斷增進理解。特別是要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鬥圓夢的故事、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血肉聯繫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同時,要下大力氣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用對方聽得懂、易接受的話語體系和表達方式,搭建起有效互動交流的橋梁,進一步推動世界各國對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的認識,逐步實現從話語認同到文化認同再到制度認同的螺旋式上升。

「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中華民族早就懂得「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力量。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需要時刻堅持以我為主,不斷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但以我為主不是自我封閉,更不是唯我獨尊,而是立足中國、面向世界。既要充分發揮中華文化協和萬邦、天下大同的豐富思想,發揚中華文化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深厚傳統;又要積極借鑑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堅定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歷史的擔當推動建設具有強大感召力和影響力的中華文化軟實力。

(作者系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 薛竹)

相關焦點

  • 更好把握建設文化強國的方向與思路
    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全局和長遠作出的戰略決策,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遵循。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
  • 【學習強國】十九屆五中全會|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就是要堅守崇高的文化理想,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設與我國深厚文化底蘊和豐富文化資源相匹配、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戰略布局相適應、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 ...精神】把握好建設文化強國戰略要義 發揮好哲學社會科學推動作用
    我們要著眼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發揮好哲學社會科學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精神動力作用;著眼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範,發揮好哲學社會科學對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培根鑄魂作用;著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發揮好哲學社會科學對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內在支撐作用。
  • 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並強調在「十四五」時期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就是要牢牢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建設好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創造力。  (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要求。
  • 把握文化強國的價值引領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 陳寶生:新時代建設教育強國的根本指針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立足黨和國家工作全局,著眼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事關中國教育發展的方向性根本性戰略性問題,作出一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形成系統的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了科學指南。
  • 【五中全會精神解讀】把握文化強國的價值引領
    把握文化強國的價值引領姚穎   加強文化建設,不僅要加強文化實踐的力度,而且要使文化建設體現內在的精神追求
  • 牢牢把握「兩個鞏固」根本任務 紮實推進宣傳思想文化工作
    把握好「兩個鞏固」的根本任務,就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之源,不斷增強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生機活力 隨著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變化和現代傳播科技的迅猛發展,我們面臨的新挑戰新考驗前所未有,有些做法過去有效,現在未必有效;有些過去不合時宜,現在卻勢在必行;有些過去不可逾越,現在則需要突破。
  •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意義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並強調在「十四五」時期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 人民日報海外版:奮力前行 建設文化強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文化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題中應有之義。偉大事業需要文化助力。即將開啟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必然需要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的支撐。
  • 奮力前行,建設文化強國(望海樓)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文化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題中應有之義。偉大事業需要文化助力。即將開啟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必然需要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的支撐。
  • 構建高質量發展體系 建設高等教育強國
    學習領會好、貫徹落實好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高等教育戰線的頭等大事,必須準確把握其核心要義,把全會精神切實貫徹落實到高等教育實際工作當中。一、構建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這次全會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標誌著中國教育進入了全面提質創新的新的發展時代。有五大方面我們必須給予應答。
  • 【地評線】大洋網評:以弘揚紅色文化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明確提出「建成文化強國」,在部署「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任務中強調「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中,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所創造的紅色文化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建設文化強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中國藝術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韓子勇認為,「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於歷史和現實、著眼全局和長遠作出的戰略決策,標誌著我國文化建設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接續推進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 讓體育強國建設更富「文化」底蘊
    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我有幸作為體育領域的專家代表參加了座談會,在現場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倍感激動,深受鼓舞,習近平總書記講到「體育是展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平臺」,作為體育歷史文化(宣傳)領域的研究者,我更加深切體會到了體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新徵程中所承載著的「文化」使命。
  • 建設文化強國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就更加需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師生,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共同為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而奮鬥。建設文化強國,高校必須牢牢把握文化育人的正確方向。要堅持立德樹人,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正確方向。
  • 構建高質量發展體系 建設高等教育強國-中國教育新聞網
    學習領會好、貫徹落實好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高等教育戰線的頭等大事,必須準確把握其核心要義,把全會精神切實貫徹落實到高等教育實際工作當中。一、構建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這次全會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標誌著中國教育進入了全面提質創新的新的發展時代。有五大方面我們必須給予應答。
  • 文化強國:文化軟實力的中國目標
    作為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我們不僅要堅持推進經濟、政治、社會、生態文明高質量發展,也要推進文化高質量發展,以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作為經濟大國,不能讓世界把我們看作只能輸出物質產品而缺乏精神文化的跛足社會,未來中國的形象必定是一個在文化軟實力上非常強大的國家。
  •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明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到改革開放以後強調「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再到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這充分彰顯了我們黨對文化建設價值意蘊的深刻認識,體現了黨團結帶領人民對文化建設的積極踐行。
  • 建設什麼樣的國——文化強國
    中國網: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奮鬥目標。黨的十八大把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文化的互相學習、比較,對於更新我們的思想觀念,提高我們的文明水準,推進我們國際化大都市的建設都是非常有價值和意義的。        全國人大代表、國家一級導演、浙江省舞蹈家協會主席 崔巍:我們現在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其實人類命運共同體也就是民心相通、心的相通,那麼文化恰恰在這一點,可以用經典的藝術走進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