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1元換購」、「第二杯半價」……背後隱藏的營銷「陰謀」!

2020-12-20 餐飲財富經

第二杯半價,加一元換購……

這些是肯德基、麥當勞等洋快餐品牌常用的套路,在一些中餐品牌也經常能遇到。雖然已經被用得爛大街,但卻屢試不爽。一直以來都頗受消費者的歡迎。但是你有想過這些問題嗎?

第二杯半價,不就是打個「七五折」嘛,為什麼這樣營銷,顧客就能開開心心的買單呢?

加1元就能獲得一杯飲料或者一份小吃,可是,這1元錢對於餐廳來說,真的有得賺嗎?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兩個常見營銷套路背後隱藏的營銷「陰謀」。

「第二杯半價」、「加一元換購」的魅力為啥這麼大?

1、抓住消費者的「撿便宜」心理

我們最容易想到的原因,首先就是因為「便宜」,消費者都有「撿便宜」心理嘛。舉兩個例子:

①你和男朋友逛街買衣服,第二件半價,正好一人一件,這麼划算,想著也就成單了!

②去一家店裡吃飯,購買特定的套餐,加1塊錢就可以換一杯飲品。你想著,平時買一瓶飲料要好幾元,而現在只要一元就行了。也挺划算,就買下了!

這樣的營銷活動之所以受歡迎,最基礎的原因就是成功地利用了消費者想「撿便宜」的心理。

業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客戶要的不是便宜,而是要感到佔了便宜。 顧客有了佔便宜的感覺,就容易接受你的產品。顧客佔便宜的心理給了商家可乘之機。

2、「花了錢的才知道珍惜,免費的永遠都不在意」

但僅僅是因為「佔到了便宜」,所以就受到顧客歡迎嗎?

遠不止。

仔細想想,我們經常會在很多小餐飲店裡看到類似的活動,比如:

進店吃麵送飲料1瓶,進店消費送小菜2份,滿20減5等。同樣是讓顧客「佔便宜」,但效果卻沒有「加一元換購」和「第二杯半價」的效果好。

其實這就是「送和買」的區別導致的。送的 還不如買的,為什麼呢?

因為直接贈送優惠的模式存在兩個弊端:

一是會讓消費者模糊產品的價值,因為價格才是價值的體現。免費的會讓人誤認為你這個產品本身就不好。

另外沒有價格的產品也會淪為主產品的附庸品,導致的結果就是送了沒人覺得好,而一旦不送了就會有人覺得商家耍心眼,因為你的贈品已經淪為了主產品的一部分。

第二,送的模式是一種被動式的接受,總有顧客不喜歡卻被送了一堆贈品,吃吧吃不下,不吃又覺得浪費,那麼這樣一來,贈品的意義就完全體現不出來了。

相反,而採用買的思路是讓用戶主動去選擇。

雖然價格不高但也是需要花錢的,這就讓顧客心理清楚這個產品的價值所在,便宜只是商家比較良心,而且這也屬於購買了主產品才能享受的特權,那麼機會難得就一定要珍惜。

從人性角度來看,對於顧客來說,花了錢的東西才知道珍惜,免費的永遠都不在意。

3、巧妙利用傳播學中的「峰終定律」

有人會問,像「加一元換購」這種套路對顧客來說是挺好,但是對於商家來說,真的不會虧本嗎?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這還得從峰終定律說起。

峰終定律說的是,人們對一件事的印象,往往只能記住兩個部分,一個是過程中的最強體驗,峰;一個是最後的體驗,終。過程中好與不好的其他體驗對記憶差不多沒有影響。

比如,星巴克的峰,是友善的店員和咖啡的味道,終是店員的注視和微笑。儘管整個服務過程中有排長隊、價格貴、長時間等待製作、不易找到座位等很多差的體驗,但是客戶下次還會再去。

再舉個例子,一些兒科醫院會在診療結束後,送給小孩子禮物,給他最愛吃的零食。這樣即便過程很痛苦,最後有一個甜甜的結果。那麼他對這個疾病的痛苦印象就不會那麼深刻,他心裡也是高興的。

而「加1元換購」其實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加一元換購這個活動是發生在顧客主要消費行為結束之後的。而做好這個「終」,就為了給消費者更好的消費體驗。

再舉個例子,大家就能更明白了。比如宜家在出口出售的1元錢冰淇淋,無論在哪裡價格都是一塊錢,很多人不明白宜家為什麼要賣冰淇淋,而且還這麼便宜,幾乎不賺錢。但是數據表明,宜家剛在中國每年就要賣出1200多萬個冰淇淋。為什麼呢 ?

其中就是利用了峰終定律。顧客雖然在宜家購物過程中可能存在不好的體驗,但是出口處「1元錢的冰淇淋」卻為宜家帶來了極佳的「終」體驗,成為人們記住宜家的一個標記。當人們再回憶起宜家的購物之旅時,會覺得整體行程都非常棒。

而只要顧客對這一次消費的滿意度更高,那麼復購率自然就上去了。所以1元錢的冰淇淋看似賠本,從長遠來說,實際上別人是賺了。

4、「第二杯半價」背後的經濟學原理

我們再來看看「第二杯半價」,第二杯都半價了,商家還怎麼賺錢呢?

只要計算好利潤,商家還是有利可圖的,而且不斷刺激消費者付出剩餘價值。這就是經濟學上講的「價格歧視」原理。

通俗地講,就是消費者只要買一杯就可以了,不大願意以原價再買一杯,要讓他買,就要激發他的興趣,讓他覺得划算。

商家已經從第一杯中賺到了錢,第二杯雖然半價,但還是能夠賺到錢,只是賺的少罷了。

之所以賣半價,是想能多賺一點就多賺一點。

如果反過來,只賣高價或只賣低價,都會失去一部分消費者,為了使利潤最大化,就要制定不同定價。第二杯半價,既讓對價格敏感者覺察到實惠而迅速下手,也讓價格不敏感者有種撿了便宜的心理。

而且,一般第二份半價的都是店內的一兩樣單品,這樣做既可以快速去庫存,在付出較少順帶人工、店鋪固定成本的同時,實現利潤最大化;

除此之外,還可以帶動店內其他產品的銷售,比如在麥當勞,大部分人點完半價飲料後,或多或少的會再要點薯條、雞肉什麼的,而這些額外消費帶來的利潤,不僅提高營業額,還可以會抵消第二杯半價的成本。

所以「第二杯半價」對於商家來說,好處多多。而比起直接打折或優惠,消費者們也更吃這一套。

以上就是「加一元換購」、「第二杯半價」這些營銷套路背後隱藏的秘密。你get了嗎?

希望對你的餐廳經營所有啟發!

相關焦點

  • 第二杯半價!麥當勞、肯德基隱藏的營銷小心機是什麼?
    好的營銷不僅需要產品的輔助,更需要高效率出售產品的技巧,使產品成為吸引消費者和引流的絕佳手段。這不得不引發思考:星巴克為什麼採用橫向排隊方式,麥當勞是縱向排隊,喜茶的排隊營銷獲融資?這些常見的營銷策略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潛規則」呢?
  • 「第二杯半價」的賺錢邏輯究竟是什麼?
    第 1418 期  「  本來銷量不佳的一杯飲料,打上「第二杯半價」,立馬變成了爆款。  除了「第二杯半價」,還有「第二隻半價」、「第二碗半價」……這個營銷手段,背後有什麼秘密?  」  ■餐飲老闆內參韋柳坤發自北京  「第二杯半價」的促銷手法,最熟悉的莫過於肯德基、麥當勞等洋快餐品牌——與其他促銷手段相比,「第二杯半價」幾乎不會過時,且年年有新意。    冰激凌、冷飲、蛋撻、雞翅……統統有「第二份半價」。  這一營銷手段,如今幾乎在任何地方的餐飲店都能看到,背後到底有什麼秘密?
  • 為啥曾經的「再來一瓶」現在變成「加1元換購」 背後的真實原因?
    導語:為啥曾經的「再來一瓶」現在變成「加1元換購」 背後的真實原因?小時候,當我們去買東西時,讓我們感到最開心的可能就是中獎了,雖然中獎機率比較小,但每次我們都是非常期待的。當初,一些飲料廠家為了推廣自己的品牌,擴大市場資源,他們紛紛開始用各種營銷策略,其中,好幾個品牌都使用了「再來一瓶」這個策略,通過這個手段,他們的品牌都深入人心,受到了大眾的喜歡。但是,慢慢的,我們會發現這個活動確慢慢消失不見了,卻出現了「加1元換購」,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背後的真實原因又是什麼呢?
  • 解密「套路」,生活中的經濟學,為什麼商家「喜歡」第二杯半價
    第二杯半價,到底是商家賺了還是消費者賺了,為什麼商家都愛這麼做「第二杯半價」,「第二份半價」,這樣的營銷噱頭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比如肯德基跟麥當勞就經常使用這樣的策略。本來營銷不佳的產品,用了這個策略後,立馬就變成了爆款、熱銷的產品。
  • 為什麼肯德基「第二杯半價」的活動沒有期限?
    經常去肯德基的人一定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無論什麼時間點,肯德基的裡面的冰淇淋和冷飲總會有第二杯半價的活動,經年不衰。明明可以打七五折的商品,肯德基卻選擇以「第二杯半價」的方式作為營銷手段,給孤身消費者設置了門檻,這是否有些得不償失呢?
  • 商家:「第二杯半價」,比打五折好用得多,服裝奶茶等實體店可用
    其實相比打折這個被商家用爛,顧客以及很難有興趣的活動方式,肯德基麥當勞做的「第二杯半價」接受度就會高很多。通過這樣的活動,往往賣得少不走量的單品飲料,也能很快火爆起來。對於消費者來說,半價就能買到一杯原價的產品,而且本身產品價格不貴,這樣「佔便宜」的事,完全可以受用,還樂意買單。
  • 曾經的「再來一瓶」,如今卻變成「加1元換購」?原因確認了
    曾經的「再來一瓶」,如今卻變成「加1元換購」?原因確認了!曾經的「再來一瓶」,如今卻變成「加1元換購」?原因確認了!如今飲料品牌宣傳時,已經很少使用「再來一瓶」的手段了,甚至於「加1元換購」,也是極個別的品牌,才會採取的手段,難道說,再到一瓶的營銷效果不好嗎?事實上,飲料的成本都是很低的,所以利潤空間也比較大,只要有足夠的銷量,商家就不怕賺不到錢,所以用「再來一瓶」的營銷手段,起初確實很成功。
  • 曾經的「再來一瓶」,為何變成「加1元換購」,原因已經正式確認
    娃哈哈、康師傅、達利園等飲料品牌,都曾推出過「再來一瓶」的營銷手段,並且都收穫了成功。但再後來,很多的飲料商家都差不多是在同一時間,把這種活動撤銷了,取而代之的是「加1元換購」。那麼,曾經的「再來一瓶」,為何變成「加1元換購」,原因已經正式確認,望周知!
  • 1元換購看似虧本的活動,商家真的傻?文末還有彩蛋驚喜!
    小份的豬骨濃湯麵,兩種小吃和一些蔬菜,還有一杯果汁,營養和口味都不錯,相信所有帶孩子來店裡的,肯定不會對這麼實惠超值的活動視而不見。佔便宜的消費心理也一定會讓家長們都紛紛加1元來一份。很多人看到1元換購,肯定會說,幹嘛還非要付1元錢,1元錢現在還能幹嘛呢,直接送不就行了嗎?其實,雖然相差的只是1元錢,但實際上客戶心裡的感知卻是天差地別的大!
  • 雅迪電動車半價換電池,換購價1899起~
    雅迪電動車半價換電池,換購價1899起~ 2020-05-01 20: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為啥商家喜歡「第二杯半價」,解密「貓膩」,實惠背後原來是這樣
    突然看見一家奶茶店,上面寫著第二杯半價的優惠活動,你是否會怦然心動?如果是,這時候你就掉進了商家準備好的套路了。第二杯半價的起源,至今已經無法考證,但這種營銷策略已經風靡全球,成為幾乎每個商家的必備技能,相應的有第二件半價,第二隻半價等等。既然是第二杯半價,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價格。而這種價格在經濟學上被稱為價格歧視。
  • 為什麼麥當勞第二杯飲料半價?
    小編微信:15258835156,歡迎騷擾 為什麼麥當勞願意以半價出售第二杯飲料?網上有一種解釋:「對於麥當勞而言,一杯飲料的成本包括了店租、水電、人工和原材料,你在買第一杯的時候已經把這些費用都分擔了,後面半價的第二杯只需要原材料的成本,即為邊際成本,而這個很低。所以也許第二杯麥當勞從你身上賺的錢更多。」
  • 麥當勞「第二杯半價」背後的人性秘密
    為什麼甜品的廣告總是「第二件半價」? 在麥當勞、 肯德基等甜品站都能夠看到這樣醒目的廣告,誘人的甜筒加上突出的文案: 你恨不得馬上買一個。 但是稍微思考一下就能發現,如果只買一個就沒辦法享受「第二杯半價」的優惠,倒不如勸身邊的朋友,兩人一起買 2 個,既享受了優惠,也讓友情更進一步,一舉兩得。
  • 肯德基1元早餐+半價,麥當勞免費早餐!聯通抽500M流量
    活動二:早餐1元+夜宵半價早餐1元:活動時間:10月29日-11月25日僅限5肯德基APP宅急送訂餐點購早餐產品滿49元(不含外送費)加1元可得香脆薯餅1份,滿69元(不含外送費)加1元可得皮蛋瘦肉粥1份,每單僅限1份。
  • 第一杯原價第二杯半價,為什麼?
    買飲料時候,經常會碰到這種情況,第一杯原價,第二杯就打折。這種情況要不要買?當然會根據情況而定。如果是一個人喝,一杯就夠了,如果有兩個人喝,那肯定會買兩杯。但是也不排除這種情況,只有一個人,但是看到第二杯半價,假如第一杯10元,第二杯就5元,很划算,想著可以買兩杯,第二杯放在,總有喝的時候吧。就買了兩杯。為什麼第二杯會打折呢?做生意的不是要逐利的嗎?不是想賺錢的嗎?居然打折,讓消費者獲益?有這麼好的事情,反正我是不相信的。
  • 為什麼全家的第二杯咖啡半價
    原標題:趣味經濟小講堂:為什麼全家的第二杯咖啡半價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飯店裡的米飯經常是免費加的,全家和星巴克的第二杯咖啡都是半價。他們樂意推出,也有很多人樂得享受。但是這其中的經濟學原理卻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今天嘉豐瑞德理財師就來解釋一下,關於「第二杯半價,氣死單身狗」的問題。
  • 大杯中杯or小杯,星巴克這個操作,背後隱藏著一套營銷邏輯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星巴克的咖啡分為中杯、大杯、超大杯,卻沒有小杯?難道其中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確實是的。其次,增加問詢的機會,提高客單價在星巴克額收銀臺當你決定好購買哪種杯型的產品時,工作者會再次向你詢問「我們的中杯就是小杯哦,您確定購買嗎」,實際上,直截了當分為大中小杯型即可,星巴克為什麼要如此大費周章?經過分解後得出這樣的結論,工作人員問一句「你確定嗎」實際上會讓消費者產生自我懷疑的心理,極有可能會作出另外一個決定,這就意味著能夠提高客單價。
  • 解密「第二杯半價」的「套路」,實惠背後原來是這樣,看完就懂了
    說到「第二杯半價」,你一定會想起肯德基、麥當勞,街邊的各種奶茶店。作為一種顧客商家「雙贏」的手段,「第二杯半價」絕對是促銷「武器庫」中的扛把子。儘管顧客只是看起來被「雙贏」。因為「第二杯半價」是顧客花錢花得開心,商家掙錢掙得開心的手段。
  • 你可能不知道的秘密,第二杯半價真的很划算嗎?
    高溫黃色預警、高溫橙色預警,這樣的預警一出就知道,大夏天來了,賣飲料的又得出來「叫賣」了,一個大喇叭喊著「第二杯半價」的口號。第二杯半價似乎已經成為飲品店推銷的標配,就連肯德基、麥當勞都沒有放過,甚至有的時候還會讓你加1塊錢就可以獲得兩件。這是一種零售方式,但是你知道這背後的秘密嗎?你可能只知道自己佔了一個大便宜。
  • 第二杯半價,讓你得到了實惠還是掉入了促銷陷阱?
    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第二杯半價的促銷口號經常會在我們大家身邊出現,一般在餐飲行業比較常見,尤其在那些快餐店,銷售冰淇淋或者飲料時用得比較多。第二杯半價其實不會一直順延下去,都會截止到第二杯或第二件,不會出現第三杯半價的情況。那麼當你買到第二杯時真的得到實惠了嗎?商家真的讓利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常言到買的沒有賣的精,商家怎麼可能做虧本的買賣呢?其實大家只是從概念或者感覺上得到實惠了,結果一點沒有少掏錢甚至還要多付錢。這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