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嘟!嘟!」晚上六點半,伴隨著三聲清脆的哨響,不少住在文華胡同的居民都提著垃圾袋走出了平房院門。胡同中,一輛流動垃圾收運車已經在等待居民的到來。
今年《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以來,北京市的部分平房區及鄉村改變了原有的生活垃圾收運方式,將垃圾桶全部撤掉,轉而採用定時上門的方式收運垃圾。這種新模式既改善了生活環境,對居民參與垃圾分類起到了更好的督促作用,管理方收運垃圾的成本也有所降低。
地點:西城文昌社區
撤了垃圾桶 環境變好了
「都準備好了,就等著您吹哨呢!」晚上6點50分,一輛裝著綠桶和灰桶的垃圾收運車停在了文華胡同24號院的北門。住在旁邊小院的陳亞傑阿姨聽到收運師傅的哨聲,很快就拿著兩個分好類的垃圾袋從院裡走了出來。把袋中的廚餘垃圾「裸投」進綠桶後,陳阿姨再把剩下的塑膠袋和另一袋其他垃圾一起扔進了灰桶。
西城文華胡同,清晨居民正在投放垃圾
今年8月1日,位於西城區文昌社區的文昌胡同、文華胡同和鬧市口中街三條胡同都撤掉了垃圾桶,採用定時上門回收的方式收運垃圾。流動垃圾收運車每天早晚都會來到胡同,按照事先預定的時間依次停靠在胡同中的幾個點位,方便附近的居民投放垃圾。晚間投放時段,收運師傅每到一個點位還會用吹哨的方式通知居民。
垃圾車現在所在的位置是文華胡同的第三個點位,收完了這裡的垃圾,這條胡同就只剩最後一個點位了。現場有不少居民都和陳阿姨一樣前來投放垃圾,車上的廚餘桶和其他垃圾桶都已經裝載過半。收運師傅說,晚間時段扔垃圾的居民比較多,走完一趟文華胡同桶就會滿,要先去中轉站清空桶再往下一條胡同去。
今年5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文昌社區也號召黨員幹部和熱心居民報名去胡同的桶站前值守。當時,陳阿姨就報名成為了守桶員。此後的三個月中,陳阿姨每天早晚都會在垃圾桶前值班,督促居民按要求進行垃圾分類,她坦言做這個工作挺累人,「那時候天氣也轉熱了,廚餘垃圾味道挺大,還有蚊蠅。」
8月1日胡同撤桶之後,陳阿姨一下子覺得輕省了很多。她也發現,撤桶之後胡同裡的環境正在越變越好。「以前有桶的時候,偶爾有幾天扔垃圾的人很多,桶裡的垃圾會冒出來,保潔師傅也很難馬上就清掉,垃圾就散在地上了。」而在撤桶之後,因為垃圾全都會被收運車一起收走,胡同也就不會出現垃圾滿冒的情況。
現在,雖然陳阿姨已經不再擔任守桶員,但她為人服務的熱心勁依然沒有減退。每當早晚垃圾車到來時,看到有鄰居還沒出來扔垃圾,她會幫忙到院裡叫人。有的鄰居年齡較大腿腳不好,還有雙職工家庭不方便趕在收運時間點扔垃圾,陳阿姨也會和他們說好,讓他們把垃圾放在自家門口,扔垃圾時陳阿姨會幫忙帶出去。「大家都是住一條胡同的,有困難能幫就應該幫。」
地點:海澱七王墳村
分類成效好 分揀工作少
為了促進居民垃圾分類,文昌社區還引入了第三方垃圾分類機構。每天垃圾車進胡同時,除了一位收運師傅負責吹哨和開車,機構的另一位師傅會全程隨行,監督居民的垃圾分類情況。居民分得較好的廚餘垃圾,還可以稱重獲得積分,用以兌換一些日用品。
除了文昌社區,北京還有一些地區也實行了垃圾分類「激勵」措施。在海澱區蘇家坨鎮七王墳村,村委會就制定了 「垃圾分類月度考評細則」,對於分類行為較好的居民,村裡每月都會進行表彰,發放獎勵。
七王墳村,收運師傅正在收村民的廚餘垃圾
今年4月1日,七王墳村也撤掉了村內的二十幾個垃圾桶,由物業工作人員騎著三輪車定時上門收運垃圾。七王墳村實行定時分類收運的時間比垃圾分類新條例的施行時間還早,村委會副書記李恕梅表示,這是因為村裡很早就有過加強垃圾分類管理的想法。以前村裡擺桶時,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意願並不高,很多人都直接把不分類的垃圾扔進桶裡。為了改善這種情況,七王墳村在4月1日就先行制定了考評政策,並且轉變了垃圾收運方式。
「上門收垃圾的目的,主要是方便監督。」負責垃圾收運工作的是村裡引進的物業公司,經理趙雲峰表示,以前雖然有桶,但並沒有人在桶前值守,誰家分了誰家沒分根本不知道。而現在,每一戶村民都會在收運師傅的監督下投放垃圾,如果有人分得不好,師傅會當場進行指導。遇到不太配合的村民,師傅也會把情況匯報給村委會,由村委會再進行後續的動員和教育。模式改變之後,村裡的垃圾分類情況也有了顯而易見的提升,趙經理表示,以前村裡每天只能分出兩桶左右的廚餘垃圾,而現在每天都能分出三四桶了。
「改成定時收運之後,我們收運師傅和分揀師傅的工作量都節省了很多。」趙經理表示,以前有桶時,收運師傅經常需要在村裡巡視,看到哪個桶滿冒了就要拉到中轉站,再由分揀師傅對其中的垃圾進行分揀。在這種情況下,收運和分揀工作幾乎都會從早上持續到晚上。而改為定時上門之後,收運師傅只需一早一晚拉兩趟垃圾,分揀師傅也不用在中轉站乾等著桶來,可以一口氣把全村的垃圾都分揀完。因為村民們主動垃圾分類的意願高了,分揀師傅幹起活來也方便了不少。節約下來的時間,師傅們還可以做一些消殺保潔工作。
地點:東城南池子社區
模式勤改進 細節常完善
在全市範圍內,開展垃圾定時上門收運最廣泛的地區當屬東城區。到目前為止,東城已經有130條平房區胡同採用了這種收運模式。
6月3日,東華門街道南池子社區的三條主幹道和13條胡同撤掉了垃圾桶,改為定時上門收運。相比起其他地區大多只在早晚收兩趟,南池子社區採用了每天早中晚收集三趟的模式。平房區物業負責人姚慶表示,這是考慮到胡同裡很多老人會在中午做飯,方便老人及時清理掉家裡的廚餘垃圾。
南池子社區的定時收運模式,根據居民的反饋曾做過多次的改良。起初,垃圾車的運行路線是單向前進、過門不候,再加上垃圾車上門的時間點被設定得過於詳細和精確,一些老百姓表示「壓力有點大」,總得惦記著在那個時間點出來扔垃圾,否則就趕不上了。了解到居民的訴求,社區和物業隨後改進了收運方式,車輛不再只走一次,而是採用循環流動的方式多次途經胡同,居民扔垃圾也從容了許多。
東城區南池子社區,師傅剛剛完成早間的收運工作
除了收運路線和時間的改變,以前收運師傅會用吹哨的方式通知居民,但有居民反映哨聲過於刺耳。現在,垃圾車上門改用了放音樂的方式。這樣既解決了噪音問題,也讓一些老居民有了懷舊的感覺。因為在很多年前,胡同裡收垃圾也是邊收邊放音樂。
桶站的撤除,還有一大好處是管理成本的降低。以前,胡同裡每隔150米左右就要設一組桶站,桶站需要定時清運、擦洗、維護,還要派專人盯桶,這些工作都需要人力和金錢成本。而在撤桶之後,這些花費都可以節約下來,投入到胡同其他方面的提升當中。
垃圾投放模式的改變,勢必會對居民的生活習慣帶來影響。雖然大部分居民都比較配合新的收運模式,但也有少數居民認為,以前擺桶時可以隨便扔,現在必須在一個時間段扔,就是不方便。為此,社區也連同居民代表開展了多次上門動員,向居民解釋撤桶對於胡同會帶來怎樣的提升。在新模式實行一段時間之後,居民們親身感受到了胡同衛生環境的改善,原先因為擺桶佔空間還時有發生的堵車問題也解決了,提出質疑的居民也就逐漸接受了新模式。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莫凡
流程編輯:u006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