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強制實施垃圾分類
成為輿論熱點。
作為全國垃圾分類工作首批46個
先行先試的重點城市之一,
深圳從2015年就正式大力推廣垃圾分類。
那深圳垃圾分類投放標準與上海有何區別?
又有哪些具體標準?
近日,記者從市城管和綜合執法局獲悉,2019年底前,深圳所有住宅小區要實現樓層垃圾撤桶。目前,市政府已經把《深圳經濟特區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報到市人大,市人大已經展開積極調研,預計年內完成立法,明年將全面實施。
與上海不同,深圳這樣分
與上海的乾濕垃圾分類模式略微不同的是,深圳的生活垃圾現在主要分為可回收物、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這四類。
而易腐垃圾是指
容易腐爛的食物殘渣、瓜皮果核、
花卉綠植等生物質廢棄物,
包括餐廚垃圾、廚餘垃圾、
果蔬垃圾、綠化垃圾等。
在市民日常生活的實際操作中,廚餘垃圾就是易腐垃圾,需將廚餘垃圾單獨分出來。需要特別提醒的是,目前不少市民誤會廚房裡的垃圾就是廚餘垃圾,會把食品包裝塑膠袋、紙盒子什麼的全放進廚餘垃圾桶裡,這樣會造成分類的準確率不高,導致後端分類處理設施無法正常運行。
「垃圾分類並不複雜,分好三類就完成了95%以上。」市城管和綜合執法局副局長楊雷說,雖然家庭生活垃圾看似種類很多,但真正會每天產生且產生量較大的只有廚餘垃圾、其他垃圾和玻金塑紙三類,如果發現有不能準確判斷類別的垃圾時,可以暫時把它扔到其他垃圾桶裡。
如果還分不清,市民可對照
《深圳家庭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指引(2018版)》
進行分類↓↓↓
垃圾分類做得好有望獲獎勵
2019年底前,深圳所有住宅小區(約3600個)要實現樓層垃圾撤桶,全面推行「集中分類投放+定時定點督導」的住宅區垃圾分類模式,即樓層不設垃圾桶,在樓下集中設置分類投放點,安排督導員每晚7時至9時,在小區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進行現場督導,引導居民參與分類、準確分類。
楊雷提醒,小區在實施過程中,應在保證樓下集中投放點的垃圾桶都布置好的前提下進行樓層撤桶。目前,全市805個小區通過開展前期試點,已實現這一住宅區垃圾分類模式,共設置了2348個集中分類投放點,涉及48萬戶大約167萬居民。據了解,樓層撤桶能夠有效保證小區樓層間的衛生,避免蚊蟲滋生,同時,通過志願者的引導,將垃圾分類這一行為真正落實到每個人的身上。
為引導市民積極參與,我市擬每年安排生活垃圾分類激勵補助資金6250萬元,生活垃圾分類做得好的家庭有望獲2000元獎勵,個人有望獲1000元獎勵。
對生活垃圾分類進行全過程監管
2015年8月1日,《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管理辦法》施行,深圳開始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為破解垃圾分類難題,市城管和綜合執法局不斷強化頂層設計和機構保障,建立了覆蓋全市的分流分類收運處理系統,逐步培育了分流分類體系的產業鏈,分流分類回收量約2700噸/日,減量效果顯著。
通過實施蒲公英計劃,聘請推廣大使、招募志願講師、建立科普教育基地和微課堂,實現垃圾分類公眾教育的規模化和常態化。並組織編印中小學和幼兒園垃圾分類知識讀本,在校園開展垃圾分類實踐活動,創建垃圾分類示範學校650所。
為保障制度有效實施,深圳將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納入對各區政府的績效考核,以及民生實事、治汙保潔、生態文明考核,並運用信息化手段,對生活垃圾分類進行全過程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