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3日,設在塞納城市嘉園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圖為工作人員演示可回收垃圾投放。
在推廣垃圾分類的實際操作中,小區物業是重要一環。
按照《東莞市生活垃圾分類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從第二季度起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啟動住宅小區「樓層撤桶」「收集點改造」及「定時定點投放」。
如何科學設置垃圾分類投放點?連日來,記者走訪多個住宅小區發現,松山湖園區和一些物業企業先行作了探索。松山湖將根據300戶至500戶的標準建設一個垃圾分類投放點,選點的原則不能對著居民樓的窗戶,或在樓層側面選點。事實上,小區推進垃圾分類,要讓垃圾分類投放點設施變「鄰避效應」為「鄰利設施」,需要通過精細化、科學化的「繡花工夫」把投放點工作做「細」做「實」。
2019年1月25日,南城元美社區垃圾分類示範點
垃圾分類要破解「鄰避效應」
「在小區推行生活垃圾分類,要破解鄰避效應。」開元國際物業管理東莞東城片區總經理陳雷雷說,從成本管理、環境衛生等綜合考慮,物業企業希望推進垃圾分類。然而,在推廣垃圾分類「樓層撤桶」過程中,最怕遇到家家戶戶都反對垃圾投放點設在居民家附近。因此,他希望政府部門多參與,走進小區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活動。
鄰避效應,是橫亙在居民和生活垃圾投放點之間的難題。許多居民不希望垃圾分類投放點建設在自家附近,但建遠了又擔心颳風下雨天撐傘扔垃圾太費心。
2019年1月25日,南城元美社區餐廚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中心。
對於垃圾分類投放點的選擇,松山湖相關部門也「摸著石頭過河」。東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松山湖分局(以下簡稱「松山湖城管分局」)園林環衛辦主任方偉東介紹,松山湖現有37個居民小區合計近50000戶家庭,居民小區生活垃圾分類是垃圾分類工作中最困難、任務最重的一個環節,也是實現基本建成垃圾分類示範片區目標任務的關鍵一步。
方偉東介紹,松山湖將參照上海經驗做法,重點依靠「三員」,即引導員、宣傳員、監督員。其中,充分調動發揮物業管理單位和業主委員會的「抓手」作用。
「樓層設桶的住宅小區,在松山湖並不多,很多居民已形成了到樓下倒垃圾的習慣。」方偉東告訴記者。事實上,這種先決條件,為垃圾分類進小區鋪墊了基礎。如今,對於松山湖城管分局來說,要做的第一件事,是需要科學建設垃圾分類投放點。
方偉東說,松山湖房管部門與物業企業也做了一些探討,並充分考慮物業企業的意見、居民的訴求,做了很多人性化的考量。例如,垃圾分類投放點不能對著居民樓的窗戶,或在樓層側面選點;其次,還要方便居民投放,不能太遠。最終,松山湖城管分局初步敲定一個標準:根據300戶至500戶的家庭標準,建設一個垃圾分類投放點,儘量將引發爭端的設施遠離爭議各方。
用「繡花工夫」做實垃圾分類投放點
在方偉東看來,要讓垃圾分類投放點設施變「鄰避效應」為「鄰利設施」,需要通過精細化、科學化、人性化的「繡花工夫」,把投放點工作做「細」做「實」。
2019年1月25日,南城元美社區垃圾分類示範點
為此,在垃圾分類投放點的建設上,松山湖城管分局作了很多考量。最終,選擇組合式長橋型(13米*1.5米)的設計,儘量滿足不佔用太多地方。「小區推進垃圾分類也不容易,都有鄰避效應。」方偉東介紹,該分局參照深圳做法,在垃圾分類投放點擺設4個餐廚垃圾桶、4個660升其他垃圾桶,3個可回收物垃圾桶、1個有毒有害垃圾桶。投放點旁邊,專門設置一個洗手池、撐開一張遮陽傘,方便居民丟完垃圾洗手等。目前,松山湖城管分局形成了方案,預計6月份率先在松湖花園、月荷居試點。
作為松山湖園區14個垃圾分類試點之一,松山湖月荷居在該項工作力求「快人一步」。「小區目前已經著手開展宣傳工作,垃圾桶也正在選購當中。」月荷局物業服務中心項目負責人朱煥強告訴記者,按照園區規劃,每小區300—500戶之間會設置一個分類投放點。「月荷居現有業主600多戶,不久將有2組分類垃圾桶出現在小區出入口。」
「近4成的居民對垃圾分類工作是支持的,他們更願意政府部門能通過這項工作改變市容市貌,提高市民素質。」朱煥強說道,同時持觀望態度與反對態度的居民,大概持平在30%左右,反對的原因多集中在分類工作繁瑣,居民已疲於每日的工作,無力再兼顧垃圾分類。
記者了解到,月荷居在小區內的樓道不設置垃圾桶,而設置在23個單元一樓以及地下車庫,每天物業管理公司將各單元的垃圾統一運送到垃圾轉運站,再由市政人員清理運送。
小區分類有規矩也要有溫度
除了松山湖,茶山碧桂園也對垃圾分類做了試水。
茶山碧桂園建築面積約21萬平方米,目前有777戶居民入住。自2017年建成以來,該小區已形成不在樓層設桶,而在一樓與車庫放置垃圾桶的習慣。目前,物業公司在每棟樓下都按照「四分類」的原則,放置一組垃圾桶。
茶山碧桂園按照「四分類」的原則,放置一組垃圾桶 通訊員 莞佳 攝
雖然小區有這一配套條件,但小區居民還未有意識形成垃圾分類的習慣。「一方面居民已經習慣一個包裝袋裝完全部垃圾;另一方面,物業公司也沒有強制要求居民做好垃圾分類。」茶山碧桂園一期小區物業負責人告訴鍾詠梅記者,目前4個垃圾桶還沒有正式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隨著全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推進,茶山碧桂園小區也在緊鑼密鼓地推進小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目前已與垃圾分類小組建立聯繫,很快就會開展垃圾桶的選點及對小區居民的宣傳教育工作。」鍾詠梅說。按照制定的標準,小區將目前的6個垃圾點縮減為3個,而垃圾點的選擇,物業公司也有自己的一套標準:考慮到業主的感受,確定的垃圾點通常選擇在遠離陽臺與通風口的位置,樓上的居民下樓步行3-5米即可投放垃圾。
經過前期調研的基礎上,鍾詠梅發現,小區內年輕業主對垃圾分類進小區的接受程度更高,而一些年紀較大的長者,由於信息閉塞,對垃圾分類這一新鮮事物缺乏了解。在此基礎上,物業企業將對這一類長者進行更廣泛更深入的宣傳。
「在小區推行垃圾分類,既要有規矩也要有溫度。」家住南城李萍建議,對於獨居或下樓扔垃圾困難的老年群體,採取了物業「託底」的方式。
鍾詠梅希望,全市既要形成垃圾分類的濃厚氛圍,也要在分類過程中發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由物業管理公司、志願者、居民等共同配合,將這一項工作推動到社會各方面。
全媒體記者 潘少婷 馮燦宇/文
全媒體記者 程永強 鄭琳東 實習記者 陳宏穎/攝
全媒體編輯 鍾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