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物業小區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變「鄰避效應」為「鄰利設施」

2020-12-27 東莞時間網

2018年7月23日,設在塞納城市嘉園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圖為工作人員演示可回收垃圾投放。

在推廣垃圾分類的實際操作中,小區物業是重要一環。

按照《東莞市生活垃圾分類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從第二季度起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啟動住宅小區「樓層撤桶」「收集點改造」及「定時定點投放」。

如何科學設置垃圾分類投放點?連日來,記者走訪多個住宅小區發現,松山湖園區和一些物業企業先行作了探索。松山湖將根據300戶至500戶的標準建設一個垃圾分類投放點,選點的原則不能對著居民樓的窗戶,或在樓層側面選點。事實上,小區推進垃圾分類,要讓垃圾分類投放點設施變「鄰避效應」為「鄰利設施」,需要通過精細化、科學化的「繡花工夫」把投放點工作做「細」做「實」。

2019年1月25日,南城元美社區垃圾分類示範點

垃圾分類要破解「鄰避效應」

「在小區推行生活垃圾分類,要破解鄰避效應。」開元國際物業管理東莞東城片區總經理陳雷雷說,從成本管理、環境衛生等綜合考慮,物業企業希望推進垃圾分類。然而,在推廣垃圾分類「樓層撤桶」過程中,最怕遇到家家戶戶都反對垃圾投放點設在居民家附近。因此,他希望政府部門多參與,走進小區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活動。

鄰避效應,是橫亙在居民和生活垃圾投放點之間的難題。許多居民不希望垃圾分類投放點建設在自家附近,但建遠了又擔心颳風下雨天撐傘扔垃圾太費心。

2019年1月25日,南城元美社區餐廚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中心。

對於垃圾分類投放點的選擇,松山湖相關部門也「摸著石頭過河」。東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松山湖分局(以下簡稱「松山湖城管分局」)園林環衛辦主任方偉東介紹,松山湖現有37個居民小區合計近50000戶家庭,居民小區生活垃圾分類是垃圾分類工作中最困難、任務最重的一個環節,也是實現基本建成垃圾分類示範片區目標任務的關鍵一步。

方偉東介紹,松山湖將參照上海經驗做法,重點依靠「三員」,即引導員、宣傳員、監督員。其中,充分調動發揮物業管理單位和業主委員會的「抓手」作用。

「樓層設桶的住宅小區,在松山湖並不多,很多居民已形成了到樓下倒垃圾的習慣。」方偉東告訴記者。事實上,這種先決條件,為垃圾分類進小區鋪墊了基礎。如今,對於松山湖城管分局來說,要做的第一件事,是需要科學建設垃圾分類投放點。

方偉東說,松山湖房管部門與物業企業也做了一些探討,並充分考慮物業企業的意見、居民的訴求,做了很多人性化的考量。例如,垃圾分類投放點不能對著居民樓的窗戶,或在樓層側面選點;其次,還要方便居民投放,不能太遠。最終,松山湖城管分局初步敲定一個標準:根據300戶至500戶的家庭標準,建設一個垃圾分類投放點,儘量將引發爭端的設施遠離爭議各方。

用「繡花工夫」做實垃圾分類投放點

在方偉東看來,要讓垃圾分類投放點設施變「鄰避效應」為「鄰利設施」,需要通過精細化、科學化、人性化的「繡花工夫」,把投放點工作做「細」做「實」。

2019年1月25日,南城元美社區垃圾分類示範點

為此,在垃圾分類投放點的建設上,松山湖城管分局作了很多考量。最終,選擇組合式長橋型(13米*1.5米)的設計,儘量滿足不佔用太多地方。「小區推進垃圾分類也不容易,都有鄰避效應。」方偉東介紹,該分局參照深圳做法,在垃圾分類投放點擺設4個餐廚垃圾桶、4個660升其他垃圾桶,3個可回收物垃圾桶、1個有毒有害垃圾桶。投放點旁邊,專門設置一個洗手池、撐開一張遮陽傘,方便居民丟完垃圾洗手等。目前,松山湖城管分局形成了方案,預計6月份率先在松湖花園、月荷居試點。

作為松山湖園區14個垃圾分類試點之一,松山湖月荷居在該項工作力求「快人一步」。「小區目前已經著手開展宣傳工作,垃圾桶也正在選購當中。」月荷局物業服務中心項目負責人朱煥強告訴記者,按照園區規劃,每小區300—500戶之間會設置一個分類投放點。「月荷居現有業主600多戶,不久將有2組分類垃圾桶出現在小區出入口。」

「近4成的居民對垃圾分類工作是支持的,他們更願意政府部門能通過這項工作改變市容市貌,提高市民素質。」朱煥強說道,同時持觀望態度與反對態度的居民,大概持平在30%左右,反對的原因多集中在分類工作繁瑣,居民已疲於每日的工作,無力再兼顧垃圾分類。

記者了解到,月荷居在小區內的樓道不設置垃圾桶,而設置在23個單元一樓以及地下車庫,每天物業管理公司將各單元的垃圾統一運送到垃圾轉運站,再由市政人員清理運送。

小區分類有規矩也要有溫度

除了松山湖,茶山碧桂園也對垃圾分類做了試水。

茶山碧桂園建築面積約21萬平方米,目前有777戶居民入住。自2017年建成以來,該小區已形成不在樓層設桶,而在一樓與車庫放置垃圾桶的習慣。目前,物業公司在每棟樓下都按照「四分類」的原則,放置一組垃圾桶。

茶山碧桂園按照「四分類」的原則,放置一組垃圾桶 通訊員 莞佳 攝

雖然小區有這一配套條件,但小區居民還未有意識形成垃圾分類的習慣。「一方面居民已經習慣一個包裝袋裝完全部垃圾;另一方面,物業公司也沒有強制要求居民做好垃圾分類。」茶山碧桂園一期小區物業負責人告訴鍾詠梅記者,目前4個垃圾桶還沒有正式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隨著全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推進,茶山碧桂園小區也在緊鑼密鼓地推進小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目前已與垃圾分類小組建立聯繫,很快就會開展垃圾桶的選點及對小區居民的宣傳教育工作。」鍾詠梅說。按照制定的標準,小區將目前的6個垃圾點縮減為3個,而垃圾點的選擇,物業公司也有自己的一套標準:考慮到業主的感受,確定的垃圾點通常選擇在遠離陽臺與通風口的位置,樓上的居民下樓步行3-5米即可投放垃圾。

經過前期調研的基礎上,鍾詠梅發現,小區內年輕業主對垃圾分類進小區的接受程度更高,而一些年紀較大的長者,由於信息閉塞,對垃圾分類這一新鮮事物缺乏了解。在此基礎上,物業企業將對這一類長者進行更廣泛更深入的宣傳。

「在小區推行垃圾分類,既要有規矩也要有溫度。」家住南城李萍建議,對於獨居或下樓扔垃圾困難的老年群體,採取了物業「託底」的方式。

鍾詠梅希望,全市既要形成垃圾分類的濃厚氛圍,也要在分類過程中發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由物業管理公司、志願者、居民等共同配合,將這一項工作推動到社會各方面。

全媒體記者 潘少婷 馮燦宇/文

全媒體記者 程永強 鄭琳東 實習記者 陳宏穎/攝

全媒體編輯 鍾彥亮

相關焦點

  • 垃圾焚燒如何走出「鄰避效應」
    光明日報記者 邱玥  住建部、國家發改委、國土部和環保部日前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0年年底,全國設市城市垃圾焚燒處理能力佔總處理能力50%以上,全部達到清潔焚燒標準。
  • 垃圾焚燒發電廠難逃「鄰避效應」?四個運營管理案例給你答案!
    因此,在焚燒廠建設運營過程中僅僅規避「鄰避效應」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2016 年住建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了 《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工作的意見》 首次明確要求變「鄰避」 為「鄰利」,構建焚燒廠與居民、社區的利益共同體,「鄰利型」焚燒廠是未來發展的主流。
  • 三部門:促進資源循環利用 破解垃圾處置「鄰避效應」
    人民網北京11月3日電 據財政部網站消息,近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住建部聯合發布了《關於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的指導意見》,《意見》要求,加快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促進垃圾分類和資源循環利用,推動新型城市發展。 《意見》指出,資源循環利用基地是破解垃圾處置「鄰避效應」的主要途徑之一。
  • 變「鄰避」為「鄰利」 浙江嘉興市區生活垃圾焚燒項目提升改造顯成效
    變「鄰避」為「鄰利」 浙江嘉興市區生活垃圾焚燒項目提升改造顯成效北極星垃圾發電網訊:「在廠的門口,整潔映心間。監督員的鼻子每時聞嗅,眼睛無情地掃描每個角落。臭氣散發何來?事實上,市區生活垃圾處理能力有限、處置技術設施滯後,以及在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氣味擾民,是嘉興所面臨的環境治理難題。市區生活垃圾焚燒項目最早於2004年就落戶大橋鎮花園村,經過十多年,生產設備和技術都已過時,排放的煙氣不達標,影響周邊環境,也因此被中央環保督察組責令整改。2019年4月,市委、市政府決定由嘉源集團負責市區生活垃圾焚燒項目提升改造工程。
  • 身體教養、國民素質與鄰避效應:中國人準備好垃圾分類了嗎?
    反過來講,這種鄰避效應是否只是人們的自私,而對社會進步沒有半點益處呢?從「新生活運動」到垃圾分類:國民素質準備好了嗎?從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到如今的扔垃圾要分類,事無巨細的、針對民眾生活行為規範的文明教化行動長期出現在公共話語之中,一方面印證了國民素質有待提高的現實,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國家對於改進國民身體教養、打造文明社會的焦慮。
  • 長沙:小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100%,推進建設廚餘垃圾處置項目!
    兩天時間行程滿滿,調研組先後前往芙蓉區火星街道月桂社區三、五片小區,長沙市第一垃圾中轉場、長沙市廚餘垃圾處理廠、長沙市餐廚垃圾處理項目、長沙市生活垃圾清潔焚燒處理項目考察處置終端設施,並參觀了長沙市生活垃圾分類宣傳主題地鐵站廳,同時還前往部分社區、小區、公共機構、小區垃圾站查看情況。
  • 成都推進住宅小區生活垃圾分類
    原標題:成都推進住宅小區生活垃圾分類   11月12日,記者獲悉,近日成都市住建局、成都市城管委聯合組織召開全市住宅小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   各區(市)縣住建行政主管部門、市物業管理協會及部分物業服務企業代表共計80餘人先後赴青羊區童子街庭苑小區、高新區銀泰泰悅灣小區實地參觀學習,並以「積極參與垃圾分類,營造小區綠色環境」為主題,開展成都市物管行業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座談交流會。   活動現場,東潤物業、蜀信勵志物業項目負責人結合小區實際,分別就生活垃圾分類試點中的經驗和做法進行了介紹。
  • 港城「鄰避設施」落地難 垃圾中轉站等該建哪兒?
    「鄰避現象」最先發端於發達國家和地區,其英文表述是「Not in my back yard」,即「不要在我家後院」。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一些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垃圾場等鄰避設施,會不可避免地進入我們的「後院」,成為我們的鄰居,從而激發我們的嫌惡情結。
  • 深圳加快建設廚餘垃圾處理設施
    ●鄧子良 蘇國銳垃圾分類,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如今距離深圳實施《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下稱《條例》)已過百日。良方既出,成效何如?12月16日,深圳市人大常委會舉行人大代表電視問政會。多位市人大代表與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一起直面問題,分別從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處理等方面共同把脈,協力推動深圳垃圾分類治理。
  • 如何理性評估「鄰避設施」對樓盤的影響?
    恰恰是,在我們買房中,樓盤周邊存在這樣的設施是極為常見的,惟其如此,需要我們進行理性的分析判斷。首先,這些設施,在概念上都可以統歸為「鄰避設施」的類別(當然程度上有差別,有的很輕微有的很嚴重)。所謂「鄰避設施」,是指整體社會必需,對城市整體產生正向作用,但卻會對鄰近地區衛生環境產生負外部性,故而不受歡迎的公共設施。
  • 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對策建議
    建立生活垃圾分類教育體驗基地,普及「垃圾經濟」概念,使居民明確「垃圾分類,回收的是資源,丟棄的是垃圾」,促進整個社會形成良好的垃圾分類習慣。二是以社區為重點加強培訓教育。社區居民點是各類生活垃圾最重要的集聚地,也是生活垃圾分類的工作重點。對廣大居民特別是年齡偏大、居住分散的社區居民而言,知識的匱乏和分類不當的現象最為集中。
  • 普陀:省級高標準垃圾分類示範小區建設加快推進
    今年,我區又新增銘都花園小區、廣廈陽光城小區、華定公寓小區3個省級高標準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小區,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增強,小區垃圾分類氛圍愈發濃厚。  在銘都花園小區,記者看到小區入口處設有再生資源回收點、生活垃圾集中投放點以及智能化垃圾分類設備,小區住戶可在此投放生活垃圾和可回收物,其中投放可回收物可以選擇自助投放或人工回收。
  • 董幼鴻:破解「鄰避」設施建設面臨的困境
    諸如廣東番禺和茂名的垃圾焚燒廠、廣東化州殯儀館、江蘇平望垃圾焚燒廠、上海松江垃圾焚燒發電廠等,尤其是今年5月份的杭州餘杭區中泰垃圾焚燒項目引起了近萬人的抗議,最後,演變成打砸暴力違法事件。政府不得不承諾在沒有獲得市民理解之前,一定不開工。這些民眾都需要的公益設施緣何引起民眾的普遍抗議,這就是當前各級政府普遍遇到的「鄰避」設施建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
  • 破解「鄰避效應」為何那麼難?
    北極星環保網訊:能讓垃圾體積縮小95%,煙氣汙染可控,還沒有填埋場的臭味及「垃圾山」的後遺症,既然垃圾焚燒那麼好,台州多蓋幾座焚燒廠不就解決了?然而事實上,不少居民對建焚燒廠仍有擔憂,垃圾焚燒廠的選址歷來受到周邊百姓的反對。近年來,各級政府正竭力尋求破解之法,包括克服「鄰避心理」,推進垃圾分類,直至做好終端處置等,努力建設美麗宜居的新台州。
  • 認識垃圾與推廣垃圾分類
    引言培養垃圾分類的好習慣,為改善生活環境作努力,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作貢獻。受此激勵,一些組織和媒體希望我再談談垃圾分類與垃圾治理話題,雖不願多談,但盛情難卻。其實,在垃圾類話題上,我能想到的都已經談了。下面轉引一篇2017年發表的,以作回復。來源:熊孟清.認識垃圾與推廣垃圾分類.
  • 如何化解垃圾處理「鄰避效應」?專家:打破政府包攬模式,多元主體...
    他解釋說,「要讓大家在有效參與中化解 『鄰避效應』。不管是一個人還是一個組織,如果只是扮演旁觀者角色,通常會是一個批評者,但如果他成為了參與者,就可以轉換成監督者或建設者,更有利於整個垃圾分類處置系統效率的提升。」
  • 巴南區副區長張春平馬路辦公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讓老百姓對垃圾...
    11月27日下午,巴南副區長張春平帶隊開展馬路辦公,先後現場查看了花溪街道曦園柳鎮三期物業小區及苦竹壩社區老舊小區垃圾分類工作推進情況。他要求,加大垃圾分類宣傳力度,讓老百姓對垃圾分類入腦入心,培養居民自覺投放垃圾的習慣。
  • 穗深莞佛各出實招推進垃圾分類 深圳探索「按量收費」
    為擴大處罰成果影響,凡涉及小區物業不配合垃圾分類工作的處罰案例,市城管將會把處罰情況抄告市住建部門,要求住建部門對物業進行處理。爭議餐廚垃圾是否要破袋投放?其實,2011年,佛山市中心城區生活垃圾分類的實施方案就已出臺。但記者日前在佛山走訪發現,佛山不少居民小區仍未將垃圾分類推行,市民缺乏分類意識、小區設施不足、環衛工混收等成為主要原因。佛山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佛山將從垃圾分類和分流兩方面著手,力爭在2020年全面推行垃圾分類。
  • 廣東分類施策示範帶動垃圾分類
    一直以來,廣東將垃圾分類這件「關鍵小事」當大事對待,2016年在全國率先實施《廣東省城鄉生活垃圾處理條例》,將生活垃圾分類納入立法,此後全省循序推進,近年來再度加速,完善垃圾分類全鏈條設施,並通過示範城市帶動,全域因地制宜推進垃圾分類。截至今年12月,全省已建成172座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其中「十三五」期間新建成99座,總處理能力達14.9萬噸/日。
  • 福田區首創小區紅藍黑排行榜!正向激勵垃圾分類見實效
    專題為進一步推進福田區垃圾分類工作見實效,提高居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和準確性,福田區在全市首創垃圾分類紅藍黑榜,該榜以是否完善分類投放點建設、是否按照要求開展督導工作、是否定時定點投放廚餘垃圾,小區廚餘垃圾分類量日均是否連續一個月達0.1kg/人等作為評價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