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鄰避困境:城市治理的挑戰與轉型
□王佃利等近年來,鄰避現象已成為城市治理面臨的典型挑戰。所謂鄰避現象,是當地方公眾面對可能對周邊環境和居民帶來負面影響的公共設施建設時,儘管承認設施的必要性,但依舊抵制政府將此類設施建設到自家周邊。實踐中,鄰避設施往往在「一建就鬧,一鬧就停」的尷尬中無所適從,地方政府在「封閉決策—公眾反對—政府壓制—衝突升級—停建妥協」的怪圈中疲於奔命。因此,對鄰避現象產生的內在機制進行研究,探討跳出鄰避困境的鄰避治理路徑,對於處於轉型期的中國城市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
通信基站「鄰避效應」困局怎樣破解?
截至2019年底,全國已建成5G基站超13萬個,2020年底全國還將建設60餘萬個5G基站。 通信基站作為國家公共基礎設施,是關係國家安全、公共利益的重要信息設施,建設需求龐大。然而,公眾對「輻射」問題較為敏感,公眾擔心基站電磁輻射會影響身體健康。這使得基站選址越來越難,「鄰避效應」問題愈顯突出。
-
如何破解鄰避困局?看看臺灣回饋制度怎麼做
民眾美好需求與滯後的制度建設近年來伴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的快速推進,基礎公共服務設施承載量與人口數量之間的矛盾愈加尖銳,而推進城鎮化的出發點就是讓民眾享受到更高美好的生活品質,為了破解垃圾圍城、能源短缺等問題,以垃圾焚燒廠、發電廠為代表的大量基礎公共服務設施開始興建,這些服務設施本身又是「多數人收益,少數人受損」的鄰避設施,不可避免地觸及到民眾的鄰避情結,鄰避衝突事件開始大量出現
-
破解「鄰避效應」為何那麼難?
近年來,各級政府正竭力尋求破解之法,包括克服「鄰避心理」,推進垃圾分類,直至做好終端處置等,努力建設美麗宜居的新台州。探索解決「產、消」矛盾還得建垃圾焚燒廠與鄉鎮面臨的難題一樣,各方面的改善,帶來的效果僅僅是杯水車薪,最終的解決辦法,還是繞回到擴容和新建焚燒廠。
-
如何化解環保設施鄰避困局?
一面是城市飛速發展,需要建立環保設施,一面是居民不願意項目修在自己家門口———「鄰避」效應(不要建在我家後院)。近年來已成為中國許多地方面臨的困境。這一問題,在21日舉行的全國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三次會議第六專題小組討論會上,受到委員的關注。
-
基站建設「鄰避效應」如何破解?
基站建設「鄰避效應」如何破解?截至2019年底全國已建成5G基站超13萬個到今年年底還將建設60餘萬個雖說建基站難但選址更難這個確實說出了眾多人的心聲專業的說法叫「鄰避效應」就是說居民不願意自家附近建一些對身體健康或是環境有負面影響的工程比如垃圾場、核電廠、殯儀館······這個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出現鄰避效應現象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而基站選址難主要還是因為公眾擔心
-
羊城晚報:鄰避設施除了「筆下留情」還需要什麼
原標題:鄰避設施除了「筆下留情」還需要什麼 報載,近日,廣州市官員與一眾網絡名人面對面交流。有網友問,廣州有沒有出現居民對某些工業項目建設反感的情況?官員直言,實際上我們每天都面臨這些問題,作為地方政府來講,相當一部分的公共設施,都是鄰避設施。比如,很多人買房,都希望離肉菜市場近一點,但一定不希望肉菜市場就在自家樓下。
-
用信任化解垃圾焚燒鄰避困境
同時,為進一步規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生態環境部於近日印發《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建設項目環境準入條件(試行)》,適用於新建、改建和擴建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 十八大以來,中國環保事業建設的一大亮點就是垃圾焚燒行業的快速發展。但同時,「鄰避效應」的困擾也與之共生。 所謂「鄰避效應」,是指居民因擔心環保設施建設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和資產價值等帶來負面影響,滋生出「不要建在我家後院」的心理,採取強烈情緒化的反對和抗爭行為。其主要原因是群眾有效獲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對汙染物處理技術不了解,產生恐懼心理,一概排斥。
-
港城「鄰避設施」落地難 垃圾中轉站等該建哪兒?
「鄰避現象」最先發端於發達國家和地區,其英文表述是「Not in my back yard」,即「不要在我家後院」。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一些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垃圾場等鄰避設施,會不可避免地進入我們的「後院」,成為我們的鄰居,從而激發我們的嫌惡情結。
-
如何理性評估「鄰避設施」對樓盤的影響?
就是「人人都需要」,但「不要建在我家後院」,因為會產生「鄰避效應」。所謂「鄰避效應」(NIBY,音譯),全稱是「Not in My Backyard」,即「不要建在我家後院」運動,發源於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本指一些「汙染性設施」(垃圾站、發電站、px項目等)的選址建設引發在地居民的抗議抵制運動。
-
...東莞物業小區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變「鄰避效應」為「鄰利設施」
松山湖將根據300戶至500戶的標準建設一個垃圾分類投放點,選點的原則不能對著居民樓的窗戶,或在樓層側面選點。事實上,小區推進垃圾分類,要讓垃圾分類投放點設施變「鄰避效應」為「鄰利設施」,需要通過精細化、科學化的「繡花工夫」把投放點工作做「細」做「實」。
-
如何破解核電「鄰避」難題?生態環境部副部長劉華:應在建設前就...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發布會現場獲悉,核能在發展過程中一直伴隨著公眾參與問題,也是「鄰避」問題。破解「鄰壁效應」在國際上也是一個難題,需要理性、客觀、辯證的處理。對於「鄰避」問題,生態環境部副部長劉華表示,一方面,反映了公眾法律意識和環境意識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對相關部門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論是核企業,還是政府有關部門,都應該加大核設施前期的工作力度。「在選址階段、在建設前就應該強化科普宣傳,開展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確保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
城市發展中鄰避困境的治理
這類設施被稱為鄰避設施,來自於英語Not In My Back Yard,原意為「不要建在我家後院」。 鄰避抗議活動的頻發導致鄰避設施建設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引發衝突的鄰避設施具有的共同點是:這些設施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對於整個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都會帶來積極的作用,是必需的公共建設或公共服務;但同時這些設施對其鄰近居民又會帶來一些利益的損失和危害,產生令人不適的負面影響。
-
我國近七成民眾表示接受鄰避回饋制度
從根本上而言,鄰避設施之所以為「鄰」所「避」,原因在於設施本身具有「多數人得益,少數人受損」的天然特性,這也是鄰避困局的根本性癥結。由此,破解鄰避困局的關鍵是平衡「多數人得益」與「少數人受損」,填平兩者之間的利益鴻溝,突破路徑就是填補「少數人受損」的利益缺口,致力於填補少數人利益缺口的「鄰避回饋制度」則是有效的制度選擇。
-
三部門:促進資源循環利用 破解垃圾處置「鄰避效應」
人民網北京11月3日電 據財政部網站消息,近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住建部聯合發布了《關於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的指導意見》,《意見》要求,加快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促進垃圾分類和資源循環利用,推動新型城市發展。 《意見》指出,資源循環利用基地是破解垃圾處置「鄰避效應」的主要途徑之一。
-
身體教養、國民素質與鄰避效應:中國人準備好垃圾分類了嗎?
撰文 | 林子人編輯 | 朱潔樹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上海成為國內首個通過人大立法方式強制垃圾分類的城市,亂扔垃圾的個人將面臨50-200元的罰款,單位將面臨5000-50000元的罰款。
-
「鄰避效應」問題的成因及其對策
但是,經濟要發展,社會要進步,「鄰避效應」所關聯的項目建設仍是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探索建立並不斷完善「鄰避效應」問題治理機制,對於推進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在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背景下,如何有效化解「鄰避效應」帶來的矛盾和問題,探索並完善治理機制,已成為考驗各級黨委政府執政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產生「鄰避效應」問題的成因分析在公益性項目建設與運營中所出現的「鄰避效應」,是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和政策成本最小化的政府,在建設法治政府的前提下不可迴避的決策困境。
-
面試熱點4:「鄰避效應」問題的成因及其對策
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涉及環境保護的一些重大項目引起的「鄰避效應」問題日益突出,由此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不斷攀升,不僅嚴重影響社會和諧穩定,而且牽制、阻礙經濟社會發展。但是,經濟要發展,社會要進步,「鄰避效應」所關聯的項目建設仍是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探索建立並不斷完善「鄰避效應」問題治理機制,對於推進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
鄰避現象及應對機制
但在公共設施的項目中有部分設施——諸如垃圾處理、火葬殯儀、核電化學工業等——既具有服務於廣大地區民眾,又可能對所在地生活環境、居民健康造成威脅,以致於所在地社區民眾普遍採取嫌惡或排斥的態度,不願與其毗鄰,拒絕設置在他們居住地附近,這便產生了鄰避現象。 自1970年代以後,鄰避現象成為世界性的問題,不僅發生在高收入且社會基礎建設完備的發達國家,亦在剛剛起步的發展中國家出現。
-
環保部談"鄰避":省會要定期開放汙水處理等設施
日前,環保部在大連市召開2017年全國環保設施和城市汙水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開放工作座談會暨現場會。環保部副部長翟青表示,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工作可以有效化解普通民眾對於環保設施「鄰避」問題,今年各地開放名單已經報送環保部,將儘快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