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幼鴻:破解「鄰避」設施建設面臨的困境

2020-12-19 人民網

原標題:破解「鄰避」設施建設面臨的困境

  近年來,一系列「民眾都覺得需要,卻又不願意建在自家門口」的「鄰避」設施,紛紛因為設施周圍民眾的抗議而匆匆下馬。諸如廣東番禺和茂名的垃圾焚燒廠、廣東化州殯儀館、江蘇平望垃圾焚燒廠、上海松江垃圾焚燒發電廠等,尤其是今年5月份的杭州餘杭區中泰垃圾焚燒項目引起了近萬人的抗議,最後,演變成打砸暴力違法事件。政府不得不承諾在沒有獲得市民理解之前,一定不開工。這些民眾都需要的公益設施緣何引起民眾的普遍抗議,這就是當前各級政府普遍遇到的「鄰避」設施建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如何破解「鄰避」設施建設面臨的困境成為對政府執政能力的重要考驗,也是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標誌。要從源頭上破解「鄰避」設施建設的困境,推進具有「鄰避」效應的公益性項目順利實施,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優化「鄰避」設施決策模式。要從源頭上消除「鄰避」設施的外部性影響,實現利益受損民眾的利益補償,必須轉變政府的決策模式,使政府決策從自上而下的「決定—宣布—辯護」模式轉化為「參與—協商—共識」模式,充分吸納民意,增強決策過程中的民主性,減少決策帶來的風險和衝突。
  提高「鄰避」設施決策的參與度,增強決策過程的透明度。提高決策參與度,可從四個層面著手:一是加大政府內部各相關部門之間的參與,便於決策出臺之前對敏感問題達成共識;二是拓展人大、政協的參與渠道,發揮體制內權力機關、諮詢機關的功能,發揮人大、政協與民眾之間橋梁紐帶作用;三是動員專家學者的參與,發揮專家學者在決策專業性問題方面的權威功能;四是充分吸納決策利益相關者的參與,讓其充分表達利益訴求,力爭與民眾就項目決策達成共識。
  確保公共項目決策流程的規範性,提高決策方案的權威性和科學性。首先,確保項目決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其次,做實重大工程項目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從源頭上梳理決策的風險源,從而採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決策的風險。再次,從制度上規定,決策實施過程的監管,提高決策實施的透明度,消除民眾對決策實施過程的疑慮。最後,完善市民參與機制,動員全社會力量對決策實施過程進行監督。
  完善利益補償機制,實現貨幣化和非貨幣化的利益補償。「鄰避」設施必然會帶來負外部效果,給周邊地區民眾利益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害。在「鄰避」設施建設中,根據「鄰避」設施可能產生利益損失的規律,探索各種利益補償的手段,建立「鄰避」設施建設的基金,確立貨幣與非貨幣兩大類補償方式,平衡各種主體的利益。貨幣補償可包括稅費減免、直接給付金錢、健康保險、其他經濟利益保障等;非貨幣補償方式可包括增加公益性設施、房屋置換與搬遷、醫療保健服務、房地產價格保證、就業提供、小區環境改善等其他公益性產品。因而,在現實利益損失補償中,當現金補償無法達成一致時,可以考慮採用非貨幣的補償方式或是一攬子補償組合,從而避免因談判僵化而導致「鄰避」衝突事件。
  完善項目實施後的全過程監管,充分發揮社會和市場主體的作用。這需要從制度上明確規定,對實施項目實行全過程監管,確保項目實施的主體履行項目啟動時的標準要求,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消除民眾對「鄰避」項目後顧之憂。
  加大對「鄰避」設施本身的宣傳和科普教育,提高民眾對「鄰避」負效應的認知度。發揮專業人士和新聞媒體的作用,力爭將「鄰避」設施科學知識講清楚,用民眾能聽懂的語言,對普通民眾進行教育和引導,減少市民的從眾心理,提高民眾的科學素養,為順利推進公益性項目創造生態環境。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積極推進合法的重大公益性「鄰避」設施項目落地。從近年情況看,政府重大「鄰避」設施項目決策,一經抗議,政府便宣布項目停止,這種做法給民眾強烈的心理暗示,即激烈抗議,項目便會終止,因此這種做法表面上看化解了群體性事件,但實際上不僅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給將來埋下了更大的困難。因而,經過法定程序和科學論證的重大公益性「鄰避」設施項目,在啟動了相應的補償機制前提下,為了保障大多數人的公共利益,可在法律框架裡採取必要的強制措施,積極推進公益性項目落地,破解城市快速發展中基礎設施建設的困境,提升政府公信力。

 

相關焦點

  • 鄰避困境:城市治理的挑戰與轉型
    □王佃利等近年來,鄰避現象已成為城市治理面臨的典型挑戰。所謂鄰避現象,是當地方公眾面對可能對周邊環境和居民帶來負面影響的公共設施建設時,儘管承認設施的必要性,但依舊抵制政府將此類設施建設到自家周邊。實踐中,鄰避設施往往在「一建就鬧,一鬧就停」的尷尬中無所適從,地方政府在「封閉決策—公眾反對—政府壓制—衝突升級—停建妥協」的怪圈中疲於奔命。因此,對鄰避現象產生的內在機制進行研究,探討跳出鄰避困境的鄰避治理路徑,對於處於轉型期的中國城市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 通信基站「鄰避效應」困局怎樣破解?
    截至2019年底,全國已建成5G基站超13萬個,2020年底全國還將建設60餘萬個5G基站。  通信基站作為國家公共基礎設施,是關係國家安全、公共利益的重要信息設施,建設需求龐大。然而,公眾對「輻射」問題較為敏感,公眾擔心基站電磁輻射會影響身體健康。這使得基站選址越來越難,「鄰避效應」問題愈顯突出。
  • 如何破解鄰避困局?看看臺灣回饋制度怎麼做
    民眾美好需求與滯後的制度建設近年來伴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的快速推進,基礎公共服務設施承載量與人口數量之間的矛盾愈加尖銳,而推進城鎮化的出發點就是讓民眾享受到更高美好的生活品質,為了破解垃圾圍城、能源短缺等問題,以垃圾焚燒廠、發電廠為代表的大量基礎公共服務設施開始興建,這些服務設施本身又是「多數人收益,少數人受損」的鄰避設施,不可避免地觸及到民眾的鄰避情結,鄰避衝突事件開始大量出現
  • 破解「鄰避效應」為何那麼難?
    近年來,各級政府正竭力尋求破解之法,包括克服「鄰避心理」,推進垃圾分類,直至做好終端處置等,努力建設美麗宜居的新台州。探索解決「產、消」矛盾還得建垃圾焚燒廠與鄉鎮面臨的難題一樣,各方面的改善,帶來的效果僅僅是杯水車薪,最終的解決辦法,還是繞回到擴容和新建焚燒廠。
  • 如何化解環保設施鄰避困局?
    一面是城市飛速發展,需要建立環保設施,一面是居民不願意項目修在自己家門口———「鄰避」效應(不要建在我家後院)。近年來已成為中國許多地方面臨的困境。這一問題,在21日舉行的全國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三次會議第六專題小組討論會上,受到委員的關注。
  • 基站建設「鄰避效應」如何破解?
    基站建設「鄰避效應」如何破解?截至2019年底全國已建成5G基站超13萬個到今年年底還將建設60餘萬個雖說建基站難但選址更難這個確實說出了眾多人的心聲專業的說法叫「鄰避效應」就是說居民不願意自家附近建一些對身體健康或是環境有負面影響的工程比如垃圾場、核電廠、殯儀館······這個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出現鄰避效應現象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而基站選址難主要還是因為公眾擔心
  • 羊城晚報:鄰避設施除了「筆下留情」還需要什麼
    原標題:鄰避設施除了「筆下留情」還需要什麼 報載,近日,廣州市官員與一眾網絡名人面對面交流。有網友問,廣州有沒有出現居民對某些工業項目建設反感的情況?官員直言,實際上我們每天都面臨這些問題,作為地方政府來講,相當一部分的公共設施,都是鄰避設施。比如,很多人買房,都希望離肉菜市場近一點,但一定不希望肉菜市場就在自家樓下。
  • 用信任化解垃圾焚燒鄰避困境
    同時,為進一步規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生態環境部於近日印發《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建設項目環境準入條件(試行)》,適用於新建、改建和擴建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 十八大以來,中國環保事業建設的一大亮點就是垃圾焚燒行業的快速發展。但同時,「鄰避效應」的困擾也與之共生。 所謂「鄰避效應」,是指居民因擔心環保設施建設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和資產價值等帶來負面影響,滋生出「不要建在我家後院」的心理,採取強烈情緒化的反對和抗爭行為。其主要原因是群眾有效獲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對汙染物處理技術不了解,產生恐懼心理,一概排斥。
  • 港城「鄰避設施」落地難 垃圾中轉站等該建哪兒?
    「鄰避現象」最先發端於發達國家和地區,其英文表述是「Not in my back yard」,即「不要在我家後院」。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一些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垃圾場等鄰避設施,會不可避免地進入我們的「後院」,成為我們的鄰居,從而激發我們的嫌惡情結。
  • 如何理性評估「鄰避設施」對樓盤的影響?
    就是「人人都需要」,但「不要建在我家後院」,因為會產生「鄰避效應」。所謂「鄰避效應」(NIBY,音譯),全稱是「Not in My Backyard」,即「不要建在我家後院」運動,發源於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本指一些「汙染性設施」(垃圾站、發電站、px項目等)的選址建設引發在地居民的抗議抵制運動。
  • ...東莞物業小區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變「鄰避效應」為「鄰利設施」
    松山湖將根據300戶至500戶的標準建設一個垃圾分類投放點,選點的原則不能對著居民樓的窗戶,或在樓層側面選點。事實上,小區推進垃圾分類,要讓垃圾分類投放點設施變「鄰避效應」為「鄰利設施」,需要通過精細化、科學化的「繡花工夫」把投放點工作做「細」做「實」。
  • 如何破解核電「鄰避」難題?生態環境部副部長劉華:應在建設前就...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發布會現場獲悉,核能在發展過程中一直伴隨著公眾參與問題,也是「鄰避」問題。破解「鄰壁效應」在國際上也是一個難題,需要理性、客觀、辯證的處理。對於「鄰避」問題,生態環境部副部長劉華表示,一方面,反映了公眾法律意識和環境意識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對相關部門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論是核企業,還是政府有關部門,都應該加大核設施前期的工作力度。「在選址階段、在建設前就應該強化科普宣傳,開展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確保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 城市發展中鄰避困境的治理
    這類設施被稱為鄰避設施,來自於英語Not In My Back Yard,原意為「不要建在我家後院」。  鄰避抗議活動的頻發導致鄰避設施建設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引發衝突的鄰避設施具有的共同點是:這些設施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對於整個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都會帶來積極的作用,是必需的公共建設或公共服務;但同時這些設施對其鄰近居民又會帶來一些利益的損失和危害,產生令人不適的負面影響。
  • 我國近七成民眾表示接受鄰避回饋制度
    從根本上而言,鄰避設施之所以為「鄰」所「避」,原因在於設施本身具有「多數人得益,少數人受損」的天然特性,這也是鄰避困局的根本性癥結。由此,破解鄰避困局的關鍵是平衡「多數人得益」與「少數人受損」,填平兩者之間的利益鴻溝,突破路徑就是填補「少數人受損」的利益缺口,致力於填補少數人利益缺口的「鄰避回饋制度」則是有效的制度選擇。
  • 三部門:促進資源循環利用 破解垃圾處置「鄰避效應」
    人民網北京11月3日電 據財政部網站消息,近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住建部聯合發布了《關於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的指導意見》,《意見》要求,加快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促進垃圾分類和資源循環利用,推動新型城市發展。 《意見》指出,資源循環利用基地是破解垃圾處置「鄰避效應」的主要途徑之一。
  • 身體教養、國民素質與鄰避效應:中國人準備好垃圾分類了嗎?
    撰文 | 林子人編輯 | 朱潔樹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上海成為國內首個通過人大立法方式強制垃圾分類的城市,亂扔垃圾的個人將面臨50-200元的罰款,單位將面臨5000-50000元的罰款。
  • ​「鄰避效應」問題的成因及其對策
    但是,經濟要發展,社會要進步,「鄰避效應」所關聯的項目建設仍是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探索建立並不斷完善「鄰避效應」問題治理機制,對於推進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在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背景下,如何有效化解「鄰避效應」帶來的矛盾和問題,探索並完善治理機制,已成為考驗各級黨委政府執政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產生「鄰避效應」問題的成因分析在公益性項目建設與運營中所出現的「鄰避效應」,是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和政策成本最小化的政府,在建設法治政府的前提下不可迴避的決策困境。
  • 面試熱點4:「鄰避效應」問題的成因及其對策
    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涉及環境保護的一些重大項目引起的「鄰避效應」問題日益突出,由此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不斷攀升,不僅嚴重影響社會和諧穩定,而且牽制、阻礙經濟社會發展。但是,經濟要發展,社會要進步,「鄰避效應」所關聯的項目建設仍是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探索建立並不斷完善「鄰避效應」問題治理機制,對於推進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 鄰避現象及應對機制
    但在公共設施的項目中有部分設施——諸如垃圾處理、火葬殯儀、核電化學工業等——既具有服務於廣大地區民眾,又可能對所在地生活環境、居民健康造成威脅,以致於所在地社區民眾普遍採取嫌惡或排斥的態度,不願與其毗鄰,拒絕設置在他們居住地附近,這便產生了鄰避現象。    自1970年代以後,鄰避現象成為世界性的問題,不僅發生在高收入且社會基礎建設完備的發達國家,亦在剛剛起步的發展中國家出現。
  • 環保部談"鄰避":省會要定期開放汙水處理等設施
    日前,環保部在大連市召開2017年全國環保設施和城市汙水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開放工作座談會暨現場會。環保部副部長翟青表示,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工作可以有效化解普通民眾對於環保設施「鄰避」問題,今年各地開放名單已經報送環保部,將儘快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