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避效應」問題的成因及其對策

2021-03-02 美麗彭墩魚米之鄉

「鄰避效應」問題的成因及其對策

中央黨校廳局級幹部進修班(68期)「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研究課題組

2017年05月08日07:51    來源:學習時報

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涉及環境保護的一些重大項目引起的「鄰避效應」問題日益突出,由此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不斷攀升,不僅嚴重影響社會和諧穩定,而且牽制、阻礙經濟社會發展。但是,經濟要發展,社會要進步,「鄰避效應」所關聯的項目建設仍是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探索建立並不斷完善「鄰避效應」問題治理機制,對於推進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和人民群眾權利意識的不斷提高,涉及環境保護的一些重大項目引起的「鄰避效應」問題日益突出,由此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不斷攀升,不僅嚴重影響社會和諧穩定,而且牽制、阻礙經濟社會發展。在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背景下,如何有效化解「鄰避效應」帶來的矛盾和問題,探索並完善治理機制,已成為考驗各級黨委政府執政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

產生「鄰避效應」問題的成因分析

在公益性項目建設與運營中所出現的「鄰避效應」,是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和政策成本最小化的政府,在建設法治政府的前提下不可迴避的決策困境。21世紀以來,「鄰避事件」時而在各地發生,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從宏觀層面看,「鄰避效應」問題是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轉型發展的客觀結果。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不斷發展,涉及「鄰避事件」的公共項目、重點產業項目也必須不斷的發展,個體利益與群體利益、群體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衝突與矛盾將伴隨而行。但有些地方黨委政府的發展理念還遠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長期以來形成的唯GDP論的發展觀念,已無助於解決「鄰避事件」所造成的發展困境。既不能因噎廢食不發展、慢發展,又不能以發展的名義而忽視公眾的合理利益訴求,已成為一些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在經濟社會發展轉型過程中無法迴避的時代課題。

從中觀層面看,「鄰避效應」問題是人民群眾權利意識不斷增強的必然結果。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全面依法治國進程的不斷加快,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和維權意識也在迅速提升,其表現形式為人民群眾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權利等方面訴求不斷增多。「鄰避事件」恰恰說明,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更高的階段,人民群眾對政府事關公眾利益的重大決策有了新期待、新要求,對地方黨委政府進一步轉變發展觀念、創新治理理念已成倒逼之勢。

從微觀層面看,「鄰避效應」問題是政府現代公共治理決策機制和風險管控機制缺失或不完善的衍生結果。長期以來,一些地方政府仍習慣於傳統的管理主義行政主導型決策方式,使得「鄰避效應」所關聯項目陷入「宣布上馬—群眾抗議—緊急叫停」的惡性循環。當前,「鄰避效應」存在的突出問題,或是項目規劃布局不夠科學合理,或是項目違法違規開工建設,或是項目規劃建設信息不夠透明公開,忽視公眾參與和利益關切,或是項目環境評估和風險評估流於形式等。問題的癥結就在於有些地方黨委政府「執政為民」的思想還不牢固,對影響群眾切身利益的項目建設缺乏與時俱進的治理方法和手段,是好心辦不成事,或是好心辦了錯事,其結果往往是公權力失去了公信力。

化解「鄰避效應」的對策建議

在轉型期如何處理好「鄰避效應」問題的不利影響,從根本上看它只有一個解決辦法:讓所有的地方政府能夠真正理解「權為民所用」,建立健全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科學機制,落實民眾對地方重大公共事務的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和決策權。

積極推動地方立法,建立法律解決機制。「鄰避效應」問題所涉及的法律關係極其複雜,涵蓋政府、社會公眾、企業和項目相鄰區居民利益關係協調,既涉及政府的公共決策合法性、合理性和目的性問題,又涉及利益相關人的權利救濟問題等。目前我國並沒有針對解決「鄰避效應」問題的專門法律。鑑於「鄰避效應」問題的普遍存在,並將長期存在的客觀現實,同時考慮到各地區的差異性,建議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層面開展地方立法。

地方政府是解決「鄰避效應」問題並佔據主導地位的相關方,開展地方立法工作應以人大為主導,同時保障公眾的廣泛參與。在積極推動地方人大主導立法的同時,應充分發揮地方各級人大作為權力機關的作用,把「鄰避效應」所關聯的項目決策納入人大依法審查的重點。

主動轉變治理觀念,建立多元主體治理機制。解決好「鄰避效應」問題,關鍵在於地方黨委政府必須儘快轉變傳統的行政主導式的管理理念,樹立法治理念。從近些年發生的一系列「鄰避事件」來看,解決「鄰避效應」問題,僅有政府的單方決策、企業的市場投資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取得公眾的共識,獲得公眾的支持。特別是「鄰避效應」問題所關聯的環境保護作為一種極其重要的社會公共產品,與公眾利益息息相關,且為社會廣泛關注,非權宜之計所能解決,在政府與市場雙重失靈的情況下,必須建立「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主體治理機制。

要完善決策信息公開機制,加大信息公開力度,以公開透明決策取信於民。如果信息不對稱、公眾知情權得不到保障,公眾疑慮得不到真誠的回應,就不可能形成共識,就不能把質疑者、反對者變成支持者。要建立對話、競爭、妥協、合作機制。多元主體治理不是弱化政府的作用,而是在法治的基礎上,進一步理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市場與社會的職能分工和合理邊界,政府向市場和社會放權,打破政府包攬一切事務的格局,建立政企立信、政社互動的合作共贏關係,共同破解「鄰避效應」難題。

紮實推進政府協商,建立基層協商民主機制。通過梳理各地發生的「鄰避事件」,不難發現項目決策不僅在政府與公眾之間缺少協商,而且在政府層級之間也缺少協商,往往是高層政府主導,基層政府做群眾工作,存在上下左右協商溝通不暢的問題。要按照協商於民、協商為民的要求,建立健全基層協商民主建設協調聯動機制,穩步開展基層協商,更好地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及時化解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政府的決策層與執行層之間,政府與企業、社區群眾、村(居)委會自治組織、專業化社會組織和民間環保組織之間,要搭建平等對話協商平臺。政府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展開真誠對話,充分尊重和保障公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要實行政府重大事項決策協商目錄發布制度,進一步完善公眾意見徵集和反饋制度,規範聽證制度,健全決策諮詢制度,真正把民主協商作為項目決策的前置條件。

科學合理回應利益訴求,建立利益協調機制。「鄰避效應」問題所涉及到的項目建設多數具有影響少數群體合法權益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特徵,對此地方政府不能以維護公共利益的名義而忽視少數群體的權益。從各地的成功實踐看,在相關群體獲得合理的經濟補償情況下,「鄰避事件」發生的概率通常是可控的。建立利益協調機制來對衝「鄰避效應」問題也是發達國家解決類似問題的普遍選項。但必須充分認識到利益協調的複雜性、艱巨性,多方利益主體的博弈、對項目的非理性情緒化評價、項目可能的風險影響評估、補償對象的界定及標準等多重因素,都會影響到利益協調機制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必須要有系統化的解決方案,並視項目的具體情況實行「一案一策」。

同時,政府在項目建設決策期就應該及時、依法建立一套系統的補償、保險和回饋機制。對於補償方式和補償標準等問題應充分聽取各方意見,不斷增強利益協調的科學性、民主性,並根據不同的情況設計多種解決利益訴求的選項方案。同時,還要完善調解、司法等救濟措施,建立多元的矛盾糾紛化解機制。

(課題組成員:國務院法制辦政府法制協調司副巡視員 徐志群;黑龍江省司法廳副廳長 蘭景力;河北省政協辦公廳巡視員 李佔良。執筆人:蘭景力)

(責編:楊文全、謝磊)

相關焦點

  • 面試熱點4:「鄰避效應」問題的成因及其對策
    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涉及環境保護的一些重大項目引起的「鄰避效應」問題日益突出,由此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不斷攀升,不僅嚴重影響社會和諧穩定,而且牽制、阻礙經濟社會發展。但是,經濟要發展,社會要進步,「鄰避效應」所關聯的項目建設仍是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探索建立並不斷完善「鄰避效應」問題治理機制,對於推進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 垃圾焚燒如何走出「鄰避效應」
    然而,在垃圾處理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鄰避效應」。「鄰避效應」是指居民雖然支持國家推行對社會整體有必要的政策,比如建垃圾場、核電廠、監獄等設施,但強烈反對該項目「建在自家後院」,對此表現出抗爭行為。  實際上,隨著技術的進步,公眾擔心的二噁英問題已可知、可防、可控。目前,我國已全面執行垃圾焚燒新標準,二噁英排放限值達到0.1納克/立方米,與最嚴格的歐盟標準一致。
  • 破解「鄰避效應」為何那麼難?
    近年來,各級政府正竭力尋求破解之法,包括克服「鄰避心理」,推進垃圾分類,直至做好終端處置等,努力建設美麗宜居的新台州。臨海偉明環保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影透露,目前他們公司有初步意向,計劃將現有的焚燒發電廠擴容到1300噸的日處理量,但不管是擴容還是新建,還需政府部門牽頭解決政策等問題。一個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建設,需要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問題:必須處於下風向、遠離生活水源、靠近電網上網接口,還得考慮垃圾運輸成本。垃圾與城市的矛盾正在加劇,新建垃圾處理廠迫在眉睫。
  • 鄰避困境:城市治理的挑戰與轉型
    一、主要內容該書是國內首部系統研究鄰避問題的專著,系統探討了國內鄰避現象產生的內在邏輯。該書認為,鄰避現象本質上是地方政府、開發商為主形成的「增長聯盟」與當地居民為主體的「社群聯盟」之間,圍繞鄰避設施所帶來的區域經濟效益和公共效益、周邊居民所遭受的福利損失所展開的聯盟博弈。
  • 人民網評:「鄰避效應」倒逼地方主政者「觀念突圍」
    政府部門規劃經濟項目或公共設施,產生效益為全體社會所共享,但負外部效果卻由附近居民來承擔,於是受到選址周邊居民的反對,這種「不要建在我家後院」的「鄰避效應」,在國際社會已是普遍現象;對「鄰避效應」的認識和引導,也是世界各國的共同挑戰。 環境領域出現「鄰避效應」,正說明社會公眾環保意識和維權意識迅速提升,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更高階段。
  • 天天打卡 | 鄰避效應是什麼?
    如有問題,歡迎在圖文下方留言。第一題鄰避效應是指具有負外部性效應的公共設施產生的效用為大眾所共享,而帶來的風險和成本卻由設施附近居民承受,進而導致公眾心理上的隔閡,引發居民抵制的現象。根據上述定義,下列屬於鄰避效應的是:A.某社區一樓業主私自開挖地下室,其他樓層業主認為安全受到影響,集體前去阻止施工B.某公司擬在格林社區附近修建信號發射塔,但部分居民以信號塔影響風水為由阻止施工C.某社區原有變電設施不能滿足周邊居民用電需求,供電公司擬在附近修建新的變電設施,但附近居民以會產生噪音為理由阻撓施工D.某市擬投資興建一座造紙廠,但相鄰膠清市某造紙廠工人認為該廠的修建會影響他們的效益
  • 通信基站「鄰避效應」困局怎樣破解?
    然而,公眾對「輻射」問題較為敏感,公眾擔心基站電磁輻射會影響身體健康。這使得基站選址越來越難,「鄰避效應」問題愈顯突出。  在對電磁輻射缺少科學認知的情況下,部分公眾對通信基站深懷恐懼,一邊投訴基站有電磁輻射,一邊投訴手機信號不好,運營商和鐵塔公司容易陷入「建站-投訴-拆站-再投訴」的困境。
  • 基站建設「鄰避效應」如何破解?
    基站建設「鄰避效應」如何破解?同時需要建設的基站密度也要大截至2019年底全國已建成5G基站超13萬個到今年年底還將建設60餘萬個雖說建基站難但選址更難這個確實說出了眾多人的心聲專業的說法叫「鄰避效應」就是說居民不願意自家附近建一些對身體健康或是環境有負面影響的工程比如垃圾場、核電廠、殯儀館······這個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出現鄰避效應現象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而基站選址難
  • 你知道什麼是鄰避效應麼?許多人可能都經歷過!
    鄰避效應指居民或當地單位因擔心建設項目(如垃圾場、核電廠、殯儀館等鄰避設施)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和資產價值等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從而激發人們的嫌惡情結,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後院」的心理,即採取強烈和堅決的、有時高度情緒化的集體反對行為。
  • 「鄰避效應」怎麼破?這家單位有妙招
    「鄰避」問題一直是困擾基層社會治理、影響社會發展與穩定的突出問題之一。近年來,武漢市洪山區行政審批局以提前化解、信息透明和傾聽民意的主動作為巧妙地化解了多個因垃圾、汙水、危險廢物等城市設施建設所引起的「鄰避事件」,形成了提前主動介入,遵守程序正義和注重三治結合的寶貴經驗。
  • 身體教養、國民素質與鄰避效應:中國人準備好垃圾分類了嗎?
    然而我們需要追問的是,這是否真的說明我們在垃圾分類的問題上操之過急,它終將因國民素養不足而淪為又一場「運動式環保」?人們對垃圾分類提出的反對意見是否就是明知能造福全社會但「別在我家後院」心態的反映?反過來講,這種鄰避效應是否只是人們的自私,而對社會進步沒有半點益處呢?從「新生活運動」到垃圾分類:國民素質準備好了嗎?
  • 8月23日:化解「鄰避效應」,建立信任是根本辦法
    「鄰避現象」興起也是公民環保意識覺醒的表現  「鄰避現象」最先發端於發達國家和地區,近些年,在中國逐漸興起。【詳細】  「鄰避效應」不只是「環保問題」那麼簡單  應該注意到,利益衝突才是「鄰避困局」的本質:相關項目的建設運營可能對部分人的生存權和環境權造成損害,所以才招致強烈反對。
  • 英語熱詞:鄰避效應 NIMBY --外語頻道--中國教育在線
    最近,微博上有人撰文分析啟東排海項目遭抗議是因為「鄰避效應」,也就是英語中的not in my backyard(NIMBY)。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這個表達。  NIMBY or Nimby is an acronym for the phrase "not in my backyard".
  • 呼叫中心員工負面情緒成因分析及管理對策
    核心理念:員工對企業的滿意度往往影響其本人在單位的工作心態、績效表現和就業周期,因此,客觀全面地研究員工對企業滿意度的現狀及成因,進而找到提升員工滿意度的有效途徑,是企業培育員工忠誠度和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率和品牌效益的重要課題,具有現實意義。​
  • 公墓鄰村政府當被告 要用互信消解「鄰避效應」
    在這裡,一場關於公墓選址問題的官司正等待宣判。這是一樁行政官司,原告是八甲村委會者庫小組,兩被告是廣南縣民政局與八寶鎮人民政府。原因是村民住宅正西面500米左右的地方,八寶鎮的鄉鎮公墓正在開工建設。村民請求判令撤銷被告廣南縣民政局的相關選址批覆,另行選址。
  • 湖北宜昌夷陵區化解垃圾焚燒發電「鄰避效應」
    該項目是為解決「垃圾圍城」問題興建的民生工程,歷時兩年科學論證和綜合比較,項目選址夷陵區鴉鵲嶺鎮鳳凰觀村四組,計劃總投資10.6億元,佔地面積200畝,設計總處理規模為2250噸/日,建成後年最大上網電量17055萬千瓦時。像不少地方一樣,該項目在醞釀階段就引發「鄰避效應」。
  • 當垃圾焚燒發電遇上「鄰避效應」 輿情中難題有哪些?
    「鄰避運動」是垃圾焚燒領域中一個不可能迴避的詞彙。「鄰避」來自英文「Not In My Back Yard(不要建在我家後院)」。自2006年公眾反對北京六裡屯垃圾焚燒廠以來,「鄰避運動」在中國已經持續了11年,2009年的北京阿蘇衛和廣州番禺案例更是將 「鄰避運動」推至高潮。
  • 生態環境部發布管理新規 緩解「鄰避效應」
    管理新規明確,自動監測數據可作為執法依據——  自動監測「盯緊」垃圾焚燒超標排放  為促使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穩定達標排放,緩解「鄰避效應」,生態環境部近日發布管理新規。
  • 多邊談判僵局:成因與對策
    書名:多邊談判僵局:成因與對策   作者:[英]阿姆裡塔·納利卡 (Amrita Narlikar) 主編本書首次在學理上嚴謹定義了"僵局"的含義和類型,並針對多邊談判僵局成因開創性地提出六種假說,這對談判理論建構和談判實務操作都具有重大價值。本書的獨特價值在於,通過深入考察僵局問題,促進我們更進一步、更具體地深入理解談判問題。無論是談判領域的學生、研究人員、教師或學者,還是從事談判和外交工作的人員,都會對本書產生興趣。
  • 鄰避效應逼出「零廢棄」小鎮 引領新型城市管理理念
    鄰避效應逼出「零廢棄」小鎮 引領新型城市管理理念北極星固廢網訊:家園導讀:「無廢城市」類似的相關概念都有一個共同的理念源頭「零廢棄」。這一提法是美國環境學者保羅·帕爾默在上世紀70年代初首創的。保羅·帕爾默是一位畢業於耶魯大學的化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