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在一些地方,建設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往往陷入「政府宣布建設-居民強烈反對-項目被迫擱置」的困境。
「鄰避現象」興起也是公民環保意識覺醒的表現
「鄰避現象」最先發端於發達國家和地區,近些年,在中國逐漸興起。其英文表述是「Not In My Back Yard」,即「不要在我家後院」,指的是政府推行某項政策或者審批設立監獄、工業區、遊民收容所、核電廠、垃圾焚燒廠和汙水處理廠等具有一定社會危害性的項目時,目標地域的公眾發動的不願意接納該項目的社會運動。2014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四條規定:「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我認為,這一規定意味著中國已經進入到了環境優先的時代,在環境優先的時代,公民環境保護意識開始覺醒,很容易拿起法律武器對抗一些建設活動。【詳細】
「鄰避效應」不只是「環保問題」那麼簡單
應該注意到,利益衝突才是「鄰避困局」的本質:相關項目的建設運營可能對部分人的生存權和環境權造成損害,所以才招致強烈反對。
從現實情況來看,不管技術發展到什麼程度,風險因素都不可能被徹底消除,公眾的擔憂也應該得到理解和考量。沒有問題當然最好,一旦發生問題,勢必損害事發地公眾的生命健康安全。
「這個項目對我有什麼好處?如果只有風險,我憑什麼要做出犧牲?」面對可能在自己周邊環境中出現的潛在風險,老百姓都會算一筆「環保帳」和「生態帳」。在個體得失的利益考量中,公眾肯定都會掂量掂量「失去感」和「獲得感」。【詳細】
而在許多事件中,不科學的決策過程很容易成為群體聚集的導火索。當前,在許多地方,垃圾汙水處理等環保類設施建設主要是政府說了算——不僅立項選址等前期沒有公開討論,項目招標、建設等程序沒有徵求公眾意見,項目敲定後也只是草草公示。這種封閉的決策過程無疑容易助長公眾的不信任情緒,使得項目消息一公布就引發強烈反對。不僅如此,與這些項目相關的溝通渠道還有被弱化的趨勢。比如,過去的公告多是張榜公示,但現在改成了網上公示,這就出現了一個新問題——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一般老百姓很少主動關注政府網站,這種信息公示實質上變成了走過場【詳細】
如何化解「鄰避效應」
在國家治理現代化背景下,應當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化解鄰避現象。
一是科學規劃,平衡各方權益,通過激勵與懲罰相結合的方法,遏制環境違法行為,樹立執法公信,保證公眾的權利。二是健全透明的信息公開機制,主動化解公眾疑慮。三是改進國有企業的財務支出規定,恢復企業對屬地的適當補償,建立合作和支持機制,形成和諧的企業和地方關係。四是針對不同的人群機構分類對待,化對立為合作。五是在法律救濟方面,按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的要求,鼓勵環境糾紛通過法治化、市場化等途徑,而非通過長官命令和社會化的聚眾鬧事方式來解決。六是在事件應對方面,企業和地方政府應當保障環境信息的及時、科學、全面公開,表達真誠的意願,使社會了解真實、科學的環境信息和環境危害,並依法做好群體性事件中的媒體傳播管控工作。此外,可探索第三方評估和第三方治理的新模式。【詳細】
微言大義:
@小手冰涼1975:穩定是福,不穩定什麼都幹不了。
@雪翡翠575:跟安全性、民智什麼的關係並不大,關鍵在於管理。
中國經濟網編後語:
「鄰避現象」歸根結底是信任問題。信任的形成如同「聚沙成塔」,建起來慢且難,毀起來快且易。與待建項目同類別的,人類歷史上曾有過的安全事故會在民眾心裡形成先入為主的不良印象。加之徵詢意見與溝通不到位,信息披露不透明,更使流言與猜忌不斷滋生。使民眾感受到被在乎,使民眾相信「我們是利益甚至命運共同體」,是民主社會中化解鄰避現象最有效,也是最終的辦法。
回顧:往期「經」點熱評
(責任編輯:範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