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化解「鄰避效應」,建立信任是根本辦法

2020-12-19 中國經濟網

  新聞背景:

  在一些地方,建設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往往陷入「政府宣布建設-居民強烈反對-項目被迫擱置」的困境。

  「鄰避現象」興起也是公民環保意識覺醒的表現

  「鄰避現象」最先發端於發達國家和地區,近些年,在中國逐漸興起。其英文表述是「Not In My Back Yard」,即「不要在我家後院」,指的是政府推行某項政策或者審批設立監獄、工業區、遊民收容所、核電廠、垃圾焚燒廠和汙水處理廠等具有一定社會危害性的項目時,目標地域的公眾發動的不願意接納該項目的社會運動。2014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四條規定:「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我認為,這一規定意味著中國已經進入到了環境優先的時代,在環境優先的時代,公民環境保護意識開始覺醒,很容易拿起法律武器對抗一些建設活動。【詳細】

  「鄰避效應」不只是「環保問題」那麼簡單

  應該注意到,利益衝突才是「鄰避困局」的本質:相關項目的建設運營可能對部分人的生存權和環境權造成損害,所以才招致強烈反對。

  從現實情況來看,不管技術發展到什麼程度,風險因素都不可能被徹底消除,公眾的擔憂也應該得到理解和考量。沒有問題當然最好,一旦發生問題,勢必損害事發地公眾的生命健康安全。

  「這個項目對我有什麼好處?如果只有風險,我憑什麼要做出犧牲?」面對可能在自己周邊環境中出現的潛在風險,老百姓都會算一筆「環保帳」和「生態帳」。在個體得失的利益考量中,公眾肯定都會掂量掂量「失去感」和「獲得感」。【詳細】

  而在許多事件中,不科學的決策過程很容易成為群體聚集的導火索。當前,在許多地方,垃圾汙水處理等環保類設施建設主要是政府說了算——不僅立項選址等前期沒有公開討論,項目招標、建設等程序沒有徵求公眾意見,項目敲定後也只是草草公示。這種封閉的決策過程無疑容易助長公眾的不信任情緒,使得項目消息一公布就引發強烈反對。不僅如此,與這些項目相關的溝通渠道還有被弱化的趨勢。比如,過去的公告多是張榜公示,但現在改成了網上公示,這就出現了一個新問題——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一般老百姓很少主動關注政府網站,這種信息公示實質上變成了走過場【詳細】

  如何化解「鄰避效應」

  在國家治理現代化背景下,應當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化解鄰避現象。

  一是科學規劃,平衡各方權益,通過激勵與懲罰相結合的方法,遏制環境違法行為,樹立執法公信,保證公眾的權利。二是健全透明的信息公開機制,主動化解公眾疑慮。三是改進國有企業的財務支出規定,恢復企業對屬地的適當補償,建立合作和支持機制,形成和諧的企業和地方關係。四是針對不同的人群機構分類對待,化對立為合作。五是在法律救濟方面,按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的要求,鼓勵環境糾紛通過法治化、市場化等途徑,而非通過長官命令和社會化的聚眾鬧事方式來解決。六是在事件應對方面,企業和地方政府應當保障環境信息的及時、科學、全面公開,表達真誠的意願,使社會了解真實、科學的環境信息和環境危害,並依法做好群體性事件中的媒體傳播管控工作。此外,可探索第三方評估和第三方治理的新模式。【詳細】

  微言大義:

  @小手冰涼1975:穩定是福,不穩定什麼都幹不了。

  @雪翡翠575:跟安全性、民智什麼的關係並不大,關鍵在於管理。

  中國經濟網編後語:

  「鄰避現象」歸根結底是信任問題。信任的形成如同「聚沙成塔」,建起來慢且難,毀起來快且易。與待建項目同類別的,人類歷史上曾有過的安全事故會在民眾心裡形成先入為主的不良印象。加之徵詢意見與溝通不到位,信息披露不透明,更使流言與猜忌不斷滋生。使民眾感受到被在乎,使民眾相信「我們是利益甚至命運共同體」,是民主社會中化解鄰避現象最有效,也是最終的辦法。

回顧:往期「經」點熱評

(責任編輯:範戴芫)

相關焦點

  • ​「鄰避效應」問題的成因及其對策
    「鄰避效應」問題的成因及其對策中央黨校廳局級幹部進修班(68期)「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研究課題組2017年05月08日07:51    來源:學習時報隨著我國城鎮化但是,經濟要發展,社會要進步,「鄰避效應」所關聯的項目建設仍是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探索建立並不斷完善「鄰避效應」問題治理機制,對於推進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 用信任化解垃圾焚燒鄰避困境
    而在一年前的2017年4月20日,生態環境部的前身環境保護部印發相關通知,要求在全國所有的垃圾焚燒企業推進「裝、樹、聯」任務,即安裝汙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實時監控汙染物排放情況;在廠區顯著位置樹立顯示屏,實時公布汙染物排放數據;自動監測設備與環保部門聯網。 十八大以來,中國環保事業建設的一大亮點就是垃圾焚燒行業的快速發展。但同時,「鄰避效應」的困擾也與之共生。
  • 面試熱點4:「鄰避效應」問題的成因及其對策
    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涉及環境保護的一些重大項目引起的「鄰避效應」問題日益突出,由此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不斷攀升,不僅嚴重影響社會和諧穩定,而且牽制、阻礙經濟社會發展。但是,經濟要發展,社會要進步,「鄰避效應」所關聯的項目建設仍是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探索建立並不斷完善「鄰避效應」問題治理機制,對於推進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 化解「鄰避」衝突 加強解決機制研究
    這種問題的嚴重和緊迫與現實研究的缺乏形成鮮明對比,說明政府應該加強鄰避衝突解決機制的研究。注重公眾參與規則的建立。必須承認,由於PX項目建設和垃圾焚燒廠選址等引發的衝突,不能簡單將其當成科學與愚昧的鬥爭,而應該理解成人們的公眾意識和環保觀念有了很大提高。之所以出現衝突,「鄰避」設施建設選址程序中沒有公眾廣泛參與是一個重要因素。
  • 通信基站「鄰避效應」困局怎樣破解?
    2019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發放5G商用牌照,標誌著我國已正式進入「5G時代」。截至2019年底,全國已建成5G基站超13萬個,2020年底全國還將建設60餘萬個5G基站。  通信基站作為國家公共基礎設施,是關係國家安全、公共利益的重要信息設施,建設需求龐大。然而,公眾對「輻射」問題較為敏感,公眾擔心基站電磁輻射會影響身體健康。這使得基站選址越來越難,「鄰避效應」問題愈顯突出。
  • 湖北宜昌夷陵區化解垃圾焚燒發電「鄰避效應」
    北極星垃圾發電網訊:11月18日,宜昌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核心用地徵地補償協議全部籤訂完成,即將在年內正式開工。該項目是為解決「垃圾圍城」問題興建的民生工程,歷時兩年科學論證和綜合比較,項目選址夷陵區鴉鵲嶺鎮鳳凰觀村四組,計劃總投資10.6億元,佔地面積200畝,設計總處理規模為2250噸/日,建成後年最大上網電量17055萬千瓦時。
  • 什麼是「鄰避現象」?應該如何化解?
    在國家治理現代化背景下,應當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化解鄰避現象。一是科學規劃,平衡各方權益,通過激勵與懲罰相結合的方法,遏制環境違法行為,樹立執法公信,保證公眾的權利。政府要依法保障企業設立權、汙染物排放權和資源開發權。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德國為了化解鄰避現象,唯一的方法就是重塑執政部門的威信。
  • 「鄰避效應」怎麼破?這家單位有妙招
    「鄰避」問題一直是困擾基層社會治理、影響社會發展與穩定的突出問題之一。近年來,武漢市洪山區行政審批局以提前化解、信息透明和傾聽民意的主動作為巧妙地化解了多個因垃圾、汙水、危險廢物等城市設施建設所引起的「鄰避事件」,形成了提前主動介入,遵守程序正義和注重三治結合的寶貴經驗。
  • 你知道什麼是鄰避效應麼?許多人可能都經歷過!
    鄰避效應指居民或當地單位因擔心建設項目(如垃圾場、核電廠、殯儀館等鄰避設施)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和資產價值等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從而激發人們的嫌惡情結,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後院」的心理,即採取強烈和堅決的、有時高度情緒化的集體反對行為。
  • 垃圾焚燒如何走出「鄰避效應」
    然而,在垃圾處理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鄰避效應」。「鄰避效應」是指居民雖然支持國家推行對社會整體有必要的政策,比如建垃圾場、核電廠、監獄等設施,但強烈反對該項目「建在自家後院」,對此表現出抗爭行為。  實際上,隨著技術的進步,公眾擔心的二噁英問題已可知、可防、可控。目前,我國已全面執行垃圾焚燒新標準,二噁英排放限值達到0.1納克/立方米,與最嚴格的歐盟標準一致。
  • 如何化解垃圾處理「鄰避效應」?專家:打破政府包攬模式,多元主體...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董瑞強11月6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在2019全球生物質能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表示,要化解垃圾處理「鄰避效應」,就需要新理念引領,形成新模式,打破政府包攬的模式,老調不能再重彈了,要讓居民、生產企業、處理企業、社會組織共同參與進來,形成多元主體共治的局面。
  • 破解「鄰避效應」為何那麼難?
    探索解決「產、消」矛盾還得建垃圾焚燒廠與鄉鎮面臨的難題一樣,各方面的改善,帶來的效果僅僅是杯水車薪,最終的解決辦法,還是繞回到擴容和新建焚燒廠。臨海偉明環保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影透露,目前他們公司有初步意向,計劃將現有的焚燒發電廠擴容到1300噸的日處理量,但不管是擴容還是新建,還需政府部門牽頭解決政策等問題。一個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建設,需要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問題:必須處於下風向、遠離生活水源、靠近電網上網接口,還得考慮垃圾運輸成本。垃圾與城市的矛盾正在加劇,新建垃圾處理廠迫在眉睫。
  • 這家環保企業化解「鄰避效應」!公司總裁:政策倒逼帶來市場機遇
    依靠南海固廢處理環保產業園的探索,瀚藍環境不僅化解了讓環保企業頭疼的「鄰避效應」,也實現了固廢處理的效益最大化,而「瀚藍模式」也逐漸成為瀚藍環境的重要標籤。近日,證券時報「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在行動」採訪報導團來到瀚藍環境,證券時報常務副總編輯周一對話公司總裁金鐸,了解瀚藍環境的」環保生意經」。
  • 日本和韓國是如何化解鄰避衝突?
    界定權利權益,強調依法行政界定項目方、受影響的社區和政府各自的權利和權益邊界,有助於化解鄰避衝突。無論日、韓,政府在應對鄰避事件時,都強調以法律為準繩。利益互惠共享,贏得理解支持日韓兩國焚燒廠選址原則,是將其定位為資源能源中心來進行綜合考量,並通過改善生態環境和建設便民設施等方式實現與居民利益共享,以此減少了鄰避衝突。韓國垃圾焚燒廠的建設模式,基本是政府投資、企業建設、政府通過招投標委託專業社團管理運營,以此保證各方獨立。
  • 人民網評:「鄰避效應」倒逼地方主政者「觀念突圍」
    政府部門規劃經濟項目或公共設施,產生效益為全體社會所共享,但負外部效果卻由附近居民來承擔,於是受到選址周邊居民的反對,這種「不要建在我家後院」的「鄰避效應」,在國際社會已是普遍現象;對「鄰避效應」的認識和引導,也是世界各國的共同挑戰。 環境領域出現「鄰避效應」,正說明社會公眾環保意識和維權意識迅速提升,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更高階段。
  • 我國近七成民眾表示接受鄰避回饋制度
    從根本上而言,鄰避設施之所以為「鄰」所「避」,原因在於設施本身具有「多數人得益,少數人受損」的天然特性,這也是鄰避困局的根本性癥結。由此,破解鄰避困局的關鍵是平衡「多數人得益」與「少數人受損」,填平兩者之間的利益鴻溝,突破路徑就是填補「少數人受損」的利益缺口,致力於填補少數人利益缺口的「鄰避回饋制度」則是有效的制度選擇。
  • 如何化解環保設施鄰避困局?
    一面是城市飛速發展,需要建立環保設施,一面是居民不願意項目修在自己家門口———「鄰避」效應(不要建在我家後院)。近年來已成為中國許多地方面臨的困境。這一問題,在21日舉行的全國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三次會議第六專題小組討論會上,受到委員的關注。
  • 公墓鄰村政府當被告 要用互信消解「鄰避效應」
    但遺憾的是,政府在這個過程可能忽視了「鄰避效應」的作用,在相應的程序上還做得不夠。今年8月份,北京朝陽區百子灣家園居民意外發現了距離小區直線距離不足300米的墓地,對此十分不滿,朝陽區民政局證實,該墓地沒有經過審批,已經介入調查;2018年初,青島市民通過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給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寫信,反映青島市李滄區政府準備建的懷念堂,緊鄰在建的李家庵第二小學;2016年,江蘇淮安市淮安經濟開發區興建一座大型墓園,
  • 身體教養、國民素質與鄰避效應:中國人準備好垃圾分類了嗎?
    撰文 | 林子人編輯 | 朱潔樹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上海成為國內首個通過人大立法方式強制垃圾分類的城市,亂扔垃圾的個人將面臨50-200元的罰款,單位將面臨5000-50000元的罰款。
  • ...東莞物業小區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變「鄰避效應」為「鄰利設施」
    事實上,小區推進垃圾分類,要讓垃圾分類投放點設施變「鄰避效應」為「鄰利設施」,需要通過精細化、科學化的「繡花工夫」把投放點工作做「細」做「實」。2019年1月25日,南城元美社區垃圾分類示範點垃圾分類要破解「鄰避效應」「在小區推行生活垃圾分類,要破解鄰避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