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鄰避效應」倒逼地方主政者「觀念突圍」

2020-12-25 人民網教育

《孟子》有這樣一段話:禹之治水……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仁人之所惡也。以四海為壑,實現治水成本共擔、風險分散;以鄰國為壑,則使一個地方承擔治水成本。這也是「以鄰為壑」典故的由來。

進入工業文明時代的中國,「以鄰為壑」的典故演繹出另一個版本:由於當地群眾不甘承受「以我為壑」的汙染成本,衍生出對政府引進項目的集體抵制。政府部門規劃經濟項目或公共設施,產生效益為全體社會所共享,但負外部效果卻由附近居民來承擔,於是受到選址周邊居民的反對,這種「不要建在我家後院」的「鄰避效應」,在國際社會已是普遍現象;對「鄰避效應」的認識和引導,也是世界各國的共同挑戰。

環境領域出現「鄰避效應」,正說明社會公眾環保意識和維權意識迅速提升,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更高階段。然而,社會公眾日益增長的「環境敏感」、針對項目引進日益增多的「鄰避效應」,卻對地方主政者的發展觀念形成倒逼之勢。

一方面,推動地方經濟發展,離不開引進項目、吸引投資,對於中西部地區來說,還應該搶抓承接產業轉移的戰略機遇;另一方面,公眾對於項目投建「談汙色變」,「鄰避心態」下的「環境恐慌」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不要建在我家後院」的抗議。如何統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科學發展的時代考題從未像今天這樣峻切地擺在地方執政者面前。

「GDP優先,餘皆不問」的發展觀念,環境保護「企業三不怕,政府三不查」的具體做法,在「環境敏感期」卻可能誘發更多的「鄰避效應」,無益於地方經濟發展,實損於社會秩序穩定。「鄰避效應」不會隨著某一個設施停建、另一個項目遷移而自動消失,規避「鄰避效應」,不能僥倖於具體項目,而應從發展觀念的層面與時俱進。

日前,四川資陽市引進現代汽車項目,提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招商引資思路:地方發展經濟,不該瞄準重化項目,引起環境汙染,導致民意反彈。對地方主政者而言,項目引進中,是否把環境汙染考慮進來?項目決策中,是否及時公開信息、實現決策民主化?項目投建中,是否根據汙染情況建立「誰受益誰補償、誰影響誰受償」的合理補償機制?

大禹治水以四海為壑,演繹了「鄰避效應」中的一個樸素道理: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所有人群,而環境汙染的成本不應該由一部分人承擔。而這,則需要地方主政者將環境保護作為執政為民的新變量,在經濟發展中融入環境保護的理念。

相關焦點

  • ​「鄰避效應」問題的成因及其對策
    但有些地方黨委政府的發展理念還遠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長期以來形成的唯GDP論的發展觀念,已無助於解決「鄰避事件」所造成的發展困境。既不能因噎廢食不發展、慢發展,又不能以發展的名義而忽視公眾的合理利益訴求,已成為一些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在經濟社會發展轉型過程中無法迴避的時代課題。從中觀層面看,「鄰避效應」問題是人民群眾權利意識不斷增強的必然結果。
  • 面試熱點4:「鄰避效應」問題的成因及其對策
    但有些地方黨委政府的發展理念還遠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長期以來形成的唯GDP論的發展觀念,已無助於解決「鄰避事件」所造成的發展困境。既不能因噎廢食不發展、慢發展,又不能以發展的名義而忽視公眾的合理利益訴求,已成為一些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在經濟社會發展轉型過程中無法迴避的時代課題。
  • 這家環保企業化解「鄰避效應」!公司總裁:政策倒逼帶來市場機遇
    依靠南海固廢處理環保產業園的探索,瀚藍環境不僅化解了讓環保企業頭疼的「鄰避效應」,也實現了固廢處理的效益最大化,而「瀚藍模式」也逐漸成為瀚藍環境的重要標籤。近日,證券時報「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在行動」採訪報導團來到瀚藍環境,證券時報常務副總編輯周一對話公司總裁金鐸,了解瀚藍環境的」環保生意經」。
  • 生態環境部發布管理新規 緩解「鄰避效應」
    管理新規明確,自動監測數據可作為執法依據——  自動監測「盯緊」垃圾焚燒超標排放  為促使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穩定達標排放,緩解「鄰避效應」,生態環境部近日發布管理新規。
  • 身體教養、國民素質與鄰避效應:中國人準備好垃圾分類了嗎?
    他認為這反映了「如何與陌生人打交道」的觀念變化,與此同時,他指出中國社會在政治公德方面也出現了改善,例如動物保護主義、環境保護、尊重生命等觀念的興起。《私人生活的變革:一個中國村莊裡的家庭、愛情與親密關係(1949-1999)》閻雲翔 著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2月我們能夠看到,公共輿論對違反公德行為的容忍度越來越低。
  • 垃圾焚燒如何走出「鄰避效應」
    然而,在垃圾處理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鄰避效應」。「鄰避效應」是指居民雖然支持國家推行對社會整體有必要的政策,比如建垃圾場、核電廠、監獄等設施,但強烈反對該項目「建在自家後院」,對此表現出抗爭行為。  實際上,隨著技術的進步,公眾擔心的二噁英問題已可知、可防、可控。目前,我國已全面執行垃圾焚燒新標準,二噁英排放限值達到0.1納克/立方米,與最嚴格的歐盟標準一致。
  • 破解「鄰避效應」為何那麼難?
    近年來,各級政府正竭力尋求破解之法,包括克服「鄰避心理」,推進垃圾分類,直至做好終端處置等,努力建設美麗宜居的新台州。探索克服「鄰避效應」讓居民心中有數臨海偉明公司環保能源項目於2005年啟動,開工後一年多時間便投入運行,但前期的選址規劃、政策處理卻用了5年時間。
  • 基站建設「鄰避效應」如何破解?
    基站建設「鄰避效應」如何破解?同時需要建設的基站密度也要大截至2019年底全國已建成5G基站超13萬個到今年年底還將建設60餘萬個雖說建基站難但選址更難這個確實說出了眾多人的心聲專業的說法叫「鄰避效應」就是說居民不願意自家附近建一些對身體健康或是環境有負面影響的工程比如垃圾場、核電廠、殯儀館······這個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出現鄰避效應現象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而基站選址難
  • 通信基站「鄰避效應」困局怎樣破解?
    這使得基站選址越來越難,「鄰避效應」問題愈顯突出。  在對電磁輻射缺少科學認知的情況下,部分公眾對通信基站深懷恐懼,一邊投訴基站有電磁輻射,一邊投訴手機信號不好,運營商和鐵塔公司容易陷入「建站-投訴-拆站-再投訴」的困境。  從目前各運營商和鐵塔公司履責情況來看,其更多關注的是行業發展,在開展電磁輻射監測及信息公開、科普宣傳等工作方面並不理想。
  • 一張圖了解對於「鄰避效應」國外是如何處理的
    北極星環保網訊:浙江杭州民眾反對建設垃圾焚燒廠舉行抗議並同警方發生暴力衝突,是中國近年來多發的一系列「鄰避運動」(not-in-my-back-yard)中的最新事件。在此之前,已經有多起垃圾處理廠、PX項目等遭到當地民眾抵制和抗爭的群體性事件上演。「鄰避運動」起源於歐美,在亞洲,也先後在日本、臺灣、香港以及新加坡掀起浪潮。
  • 8月23日:化解「鄰避效應」,建立信任是根本辦法
    「鄰避現象」興起也是公民環保意識覺醒的表現  「鄰避現象」最先發端於發達國家和地區,近些年,在中國逐漸興起。【詳細】  「鄰避效應」不只是「環保問題」那麼簡單  應該注意到,利益衝突才是「鄰避困局」的本質:相關項目的建設運營可能對部分人的生存權和環境權造成損害,所以才招致強烈反對。
  • 你知道什麼是鄰避效應麼?許多人可能都經歷過!
    鄰避效應指居民或當地單位因擔心建設項目(如垃圾場、核電廠、殯儀館等鄰避設施)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和資產價值等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從而激發人們的嫌惡情結,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後院」的心理,即採取強烈和堅決的、有時高度情緒化的集體反對行為。
  • 鄰避效應逼出「零廢棄」小鎮 引領新型城市管理理念
    鄰避效應逼出「零廢棄」小鎮 引領新型城市管理理念北極星固廢網訊:家園導讀:「無廢城市」類似的相關概念都有一個共同的理念源頭「零廢棄」。這一提法是美國環境學者保羅·帕爾默在上世紀70年代初首創的。保羅·帕爾默是一位畢業於耶魯大學的化學博士。
  • 公墓鄰村政府當被告 要用互信消解「鄰避效應」
    原因是村民住宅正西面500米左右的地方,八寶鎮的鄉鎮公墓正在開工建設。村民請求判令撤銷被告廣南縣民政局的相關選址批覆,另行選址。但遺憾的是,政府在這個過程可能忽視了「鄰避效應」的作用,在相應的程序上還做得不夠。
  • 英語熱詞:鄰避效應 NIMBY --外語頻道--中國教育在線
    最近,微博上有人撰文分析啟東排海項目遭抗議是因為「鄰避效應」,也就是英語中的not in my backyard(NIMBY)。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這個表達。  NIMBY or Nimby is an acronym for the phrase "not in my backyard".
  • 齊燁:所謂「鄰避」實可規避
    以西方的「鄰避」概念描述中國的現象,既不符合事實,也無益解決問題。如果地方政府和企業把溝通、協商、補償工作做好,把項目對環境和公眾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壓到最低,所謂的鄰避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近年來,因公眾擔心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例如,前不久,媒體報導,廣東博羅民眾上街抗議、抵制垃圾焚燒廠項目。
  • 鄰避困境:城市治理的挑戰與轉型
    □王佃利等近年來,鄰避現象已成為城市治理面臨的典型挑戰。所謂鄰避現象,是當地方公眾面對可能對周邊環境和居民帶來負面影響的公共設施建設時,儘管承認設施的必要性,但依舊抵制政府將此類設施建設到自家周邊。實踐中,鄰避設施往往在「一建就鬧,一鬧就停」的尷尬中無所適從,地方政府在「封閉決策—公眾反對—政府壓制—衝突升級—停建妥協」的怪圈中疲於奔命。因此,對鄰避現象產生的內在機制進行研究,探討跳出鄰避困境的鄰避治理路徑,對於處於轉型期的中國城市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 天天打卡 | 鄰避效應是什麼?
    第一題鄰避效應是指具有負外部性效應的公共設施產生的效用為大眾所共享,而帶來的風險和成本卻由設施附近居民承受,進而導致公眾心理上的隔閡,引發居民抵制的現象。根據上述定義,下列屬於鄰避效應的是:A.某社區一樓業主私自開挖地下室,其他樓層業主認為安全受到影響,集體前去阻止施工B.某公司擬在格林社區附近修建信號發射塔,但部分居民以信號塔影響風水為由阻止施工C.某社區原有變電設施不能滿足周邊居民用電需求,供電公司擬在附近修建新的變電設施,但附近居民以會產生噪音為理由阻撓施工D.某市擬投資興建一座造紙廠,但相鄰膠清市某造紙廠工人認為該廠的修建會影響他們的效益
  • 湖北宜昌夷陵區化解垃圾焚燒發電「鄰避效應」
    像不少地方一樣,該項目在醞釀階段就引發「鄰避效應」。所謂「鄰避效應」,是指居民或當地單位因擔心建設項目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和資產價值等產生負面影響,從而激發情緒化的反抗、甚至過激行為,「再環保,最好不要建在我家門口。」
  • 當垃圾焚燒發電遇上「鄰避效應」 輿情中難題有哪些?
    「鄰避運動」是垃圾焚燒領域中一個不可能迴避的詞彙。「鄰避」來自英文「Not In My Back Yard(不要建在我家後院)」。自2006年公眾反對北京六裡屯垃圾焚燒廠以來,「鄰避運動」在中國已經持續了11年,2009年的北京阿蘇衛和廣州番禺案例更是將 「鄰避運動」推至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