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避效應逼出「零廢棄」小鎮 引領新型城市管理理念

2020-12-27 北極星環保網

鄰避效應逼出「零廢棄」小鎮 引領新型城市管理理念

北極星固廢網訊:家園導讀:「無廢城市」類似的相關概念都有一個共同的理念源頭「零廢棄」。這一提法是美國環境學者保羅·帕爾默在上世紀70年代初首創的。保羅·帕爾默是一位畢業於耶魯大學的化學博士。「零廢棄」是一個符合倫理的、經濟、高效、有遠見的目標,引導人們改變日常生活方式和做法,以效仿自然界可持續的循環,所有廢棄材料都設計成可供其他過程使用的資源。義大利卡潘諾裡小鎮的做法對我國「無廢城市」建設具有借鑑作業。

反對火爐之戰

卡潘諾裡,這個位於盧卡附近,擁有46700居民的小鎮被安排作為義大利下一個焚燒廠建造的選址。北歐通過焚燒垃圾解決垃圾填埋導致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模式吸引了義大利的巨大關注。這個國家有著引人注目又亟待解決的垃圾問題。當地的醫療機構甚至環保機構對此反應甚小。他們認為焚燒已經是目前比較無害的處理方式了,同時也覺得這是一個無法突破的困境。來自北歐的壓力和投資方的意向使得本就來勢洶洶的焚燒廠建造進程更加馬不停蹄。

公眾對於垃圾焚燒的一些事情關注、討論得太少了。相比資源回收利用,垃圾焚燒在獲得垃圾裡儲藏的少量能量的同時卻會使可持續發展面臨巨大挑戰,還會釋放有毒物質等。

像卡潘諾裡這樣的小鎮還在面對垃圾焚燒設施的建造孤軍奮戰。1977年,小學老師羅薩諾•埃爾克裡尼認定,已經在計劃中的垃圾焚燒設施將對人民的健康和周圍風景產生存在潛在破壞性的影響。保羅•康耐特教授是世界範圍內的零廢棄領域的專家,在他的幫助下,埃爾克裡尼開始向居民們宣傳在小鎮裡開展零廢棄的意義。這次行動十分成功地改變了該鎮垃圾處理的方向,並且還很快就傳到了同地區的其他三個同樣處在垃圾焚燒困境中的村鎮。

尋找垃圾的新出路

至於什麼是取代垃圾焚燒的替代方案,埃爾克裡尼確定減少垃圾是唯一的解決方式。他接手當地垃圾回收公司——ASCIT的運營,並創造了一個挨家挨戶上門回收垃圾的定點試驗計劃。一年之後,他辭職在義大利範圍內開展零廢棄運動。2007,埃爾克裡尼成功說服卡潘諾裡的市議會,作為第一個籤署了零廢棄戰略協議的社區,保證在2020年之前讓垃圾填埋場實現零垃圾處理量。

在2005到2012間,挨家挨戶上門回收垃圾在各個地方逐步推廣,先是從小村鎮開始,這裡可以及早發現並糾正錯誤。接著在2010年,範圍擴大到整個地區。到了這個時候,82%的城市生活垃圾被分揀出來成為了再生資源,只剩下18%由垃圾填埋場處理。在2012年,許多村民開始遵從一種叫做計量收費(Pay As YouThrow)的新收費制度,這一種收費制度要求使用一種帶有閱讀器的廢物收集車,閱讀器裡的微型晶片通過掃描其他垃圾袋上的標籤來記錄每家每戶扔垃圾的頻率。在這些村民所在的地方,這種新的收費制度鼓勵了更好的垃圾分類和垃圾減量,使得當地的資源分類回收率達到90%。


原標題:鄰避效應逼出「零廢棄」小鎮 ,引領新型城市管理理念

投稿聯繫:0335-3030550  郵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請將#換成@)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鄰避效應」問題的成因及其對策
    但是,經濟要發展,社會要進步,「鄰避效應」所關聯的項目建設仍是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探索建立並不斷完善「鄰避效應」問題治理機制,對於推進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但有些地方黨委政府的發展理念還遠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長期以來形成的唯GDP論的發展觀念,已無助於解決「鄰避事件」所造成的發展困境。既不能因噎廢食不發展、慢發展,又不能以發展的名義而忽視公眾的合理利益訴求,已成為一些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在經濟社會發展轉型過程中無法迴避的時代課題。從中觀層面看,「鄰避效應」問題是人民群眾權利意識不斷增強的必然結果。
  • 如何化解垃圾處理「鄰避效應」?專家:打破政府包攬模式,多元主體...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董瑞強11月6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在2019全球生物質能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表示,要化解垃圾處理「鄰避效應」,就需要新理念引領,形成新模式,打破政府包攬的模式,老調不能再重彈了,要讓居民、生產企業、處理企業、社會組織共同參與進來,形成多元主體共治的局面。
  • 垃圾焚燒如何走出「鄰避效應」
    光明日報記者 邱玥  住建部、國家發改委、國土部和環保部日前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0年年底,全國設市城市垃圾焚燒處理能力佔總處理能力50%以上,全部達到清潔焚燒標準。
  • 面試熱點4:「鄰避效應」問題的成因及其對策
    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涉及環境保護的一些重大項目引起的「鄰避效應」問題日益突出,由此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不斷攀升,不僅嚴重影響社會和諧穩定,而且牽制、阻礙經濟社會發展。但是,經濟要發展,社會要進步,「鄰避效應」所關聯的項目建設仍是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探索建立並不斷完善「鄰避效應」問題治理機制,對於推進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 垃圾焚燒發電廠難逃「鄰避效應」?四個運營管理案例給你答案!
    因此,在焚燒廠建設運營過程中僅僅規避「鄰避效應」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2016 年住建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了 《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工作的意見》 首次明確要求變「鄰避」 為「鄰利」,構建焚燒廠與居民、社區的利益共同體,「鄰利型」焚燒廠是未來發展的主流。
  • 生態環境部發布管理新規 緩解「鄰避效應」
    管理新規明確,自動監測數據可作為執法依據——  自動監測「盯緊」垃圾焚燒超標排放  為促使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穩定達標排放,緩解「鄰避效應」,生態環境部近日發布管理新規。
  • 人民網評:「鄰避效應」倒逼地方主政者「觀念突圍」
    政府部門規劃經濟項目或公共設施,產生效益為全體社會所共享,但負外部效果卻由附近居民來承擔,於是受到選址周邊居民的反對,這種「不要建在我家後院」的「鄰避效應」,在國際社會已是普遍現象;對「鄰避效應」的認識和引導,也是世界各國的共同挑戰。 環境領域出現「鄰避效應」,正說明社會公眾環保意識和維權意識迅速提升,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更高階段。
  • 鄰避困境:城市治理的挑戰與轉型
    □王佃利等近年來,鄰避現象已成為城市治理面臨的典型挑戰。所謂鄰避現象,是當地方公眾面對可能對周邊環境和居民帶來負面影響的公共設施建設時,儘管承認設施的必要性,但依舊抵制政府將此類設施建設到自家周邊。實踐中,鄰避設施往往在「一建就鬧,一鬧就停」的尷尬中無所適從,地方政府在「封閉決策—公眾反對—政府壓制—衝突升級—停建妥協」的怪圈中疲於奔命。因此,對鄰避現象產生的內在機制進行研究,探討跳出鄰避困境的鄰避治理路徑,對於處於轉型期的中國城市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 破解「鄰避效應」為何那麼難?
    近年來,各級政府正竭力尋求破解之法,包括克服「鄰避心理」,推進垃圾分類,直至做好終端處置等,努力建設美麗宜居的新台州。垃圾與城市的矛盾正在加劇,新建垃圾處理廠迫在眉睫。而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選址規劃」這第一步路,是最難的,因為老百姓誰也不願意垃圾焚燒廠建在附近。
  • 三部門:促進資源循環利用 破解垃圾處置「鄰避效應」
    人民網北京11月3日電 據財政部網站消息,近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住建部聯合發布了《關於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的指導意見》,《意見》要求,加快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促進垃圾分類和資源循環利用,推動新型城市發展。 《意見》指出,資源循環利用基地是破解垃圾處置「鄰避效應」的主要途徑之一。
  • 零廢棄校園建設指南發布:推動零廢棄校園整體文化的建設
    本文轉自【上海熱線】;了幫助更多校園實現零廢棄的目標,2020年7月,由萬科公益基金會、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共青團深圳市委員會等共同主辦 的「校園零廢棄,分類新時尚——2020年深圳市垃圾分類蒲公英計劃啟動儀式」中,萬科公益基金會正式發布
  • 身體教養、國民素質與鄰避效應:中國人準備好垃圾分類了嗎?
    撰文 | 林子人編輯 | 朱潔樹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上海成為國內首個通過人大立法方式強制垃圾分類的城市,亂扔垃圾的個人將面臨50-200元的罰款,單位將面臨5000-50000元的罰款。
  • 徐海雲:無廢城市能與「零廢棄」劃等號?
    「零廢棄」是英文「Zero Waste"的直譯,也許用「無廢」更簡單明了。國際上有多個NGO環保組織,宣傳「無廢」運動,什麼是無廢運動的宗旨,下面這是國際無廢聯盟2018年新修訂的無廢運動優先戰略7.0:首先是在產品設計上要有利於減少廢物,有利於廢物回收利用,思想上要避免不必要的消費;第二是減少廢物產生;第三是重複利用;第四是循環利用以及堆肥利用;第五是材料回收利用;第六是剩餘垃圾管理採用生物處理與穩定化填埋;第七是反對填埋與焚燒。
  • 「鄰避效應」怎麼破?這家單位有妙招
    「鄰避」問題一直是困擾基層社會治理、影響社會發展與穩定的突出問題之一。近年來,武漢市洪山區行政審批局以提前化解、信息透明和傾聽民意的主動作為巧妙地化解了多個因垃圾、汙水、危險廢物等城市設施建設所引起的「鄰避事件」,形成了提前主動介入,遵守程序正義和注重三治結合的寶貴經驗。
  • 評論:市長主動談「鄰避」折射治理理念之變
    評論:市長主動談「鄰避」折射治理理念之變 2014-07-24 10:55:35並「拜託」各位「大V」對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鄰避設施要筆下留情,因為沒有一個市民能離開這些設施。  「鄰避」一詞,從中國一個特大城市市長口中說出來,顯然引起了輿論的普遍關注。這一方面是因為,這一「舶來」的術語以前更多用於「民間」性質的語境,而其英文縮寫「NIMBY」(Not-In-My-Back-Yard)的音譯+意譯,也多少顯得有些生僻,從而影響了其在公眾中的廣泛理解和傳播。
  • ...東莞物業小區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變「鄰避效應」為「鄰利設施」
    事實上,小區推進垃圾分類,要讓垃圾分類投放點設施變「鄰避效應」為「鄰利設施」,需要通過精細化、科學化的「繡花工夫」把投放點工作做「細」做「實」。2019年1月25日,南城元美社區垃圾分類示範點垃圾分類要破解「鄰避效應」「在小區推行生活垃圾分類,要破解鄰避效應。」
  • 你知道什麼是鄰避效應麼?許多人可能都經歷過!
    鄰避效應指居民或當地單位因擔心建設項目(如垃圾場、核電廠、殯儀館等鄰避設施)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和資產價值等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從而激發人們的嫌惡情結,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後院」的心理,即採取強烈和堅決的、有時高度情緒化的集體反對行為。
  • 湖北宜昌夷陵區化解垃圾焚燒發電「鄰避效應」
    像不少地方一樣,該項目在醞釀階段就引發「鄰避效應」。所謂「鄰避效應」,是指居民或當地單位因擔心建設項目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和資產價值等產生負面影響,從而激發情緒化的反抗、甚至過激行為,「再環保,最好不要建在我家門口。」
  • 基站建設「鄰避效應」如何破解?
    基站建設「鄰避效應」如何破解?同時需要建設的基站密度也要大截至2019年底全國已建成5G基站超13萬個到今年年底還將建設60餘萬個雖說建基站難但選址更難這個確實說出了眾多人的心聲專業的說法叫「鄰避效應」就是說居民不願意自家附近建一些對身體健康或是環境有負面影響的工程比如垃圾場、核電廠、殯儀館······這個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出現鄰避效應現象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而基站選址難
  • 公墓鄰村政府當被告 要用互信消解「鄰避效應」
    但遺憾的是,政府在這個過程可能忽視了「鄰避效應」的作用,在相應的程序上還做得不夠。但從另一方面說,《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設標準》明確指出:居民區500米以內不得建公益性公墓。但是即使略多於500米,村民的感覺是一樣的,所以政府不能僅僅以法律來應對村民,還要考慮到村民的風俗和感受,充分保障村民應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