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末,在剛剛改設成立的生態環境部的第一次部常務會議上,審議通過了《垃圾焚燒發電行業達標排放專項整治行動方案》,並將之作為今年主抓的七大專項行動之一。
同時,為進一步規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生態環境部於近日印發《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建設項目環境準入條件(試行)》,適用於新建、改建和擴建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
而在一年前的2017年4月20日,生態環境部的前身環境保護部印發相關通知,要求在全國所有的垃圾焚燒企業推進「裝、樹、聯」任務,即安裝汙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實時監控汙染物排放情況;在廠區顯著位置樹立顯示屏,實時公布汙染物排放數據;自動監測設備與環保部門聯網。
十八大以來,中國環保事業建設的一大亮點就是垃圾焚燒行業的快速發展。但同時,「鄰避效應」的困擾也與之共生。
所謂「鄰避效應」,是指居民因擔心環保設施建設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和資產價值等帶來負面影響,滋生出「不要建在我家後院」的心理,採取強烈情緒化的反對和抗爭行為。其主要原因是群眾有效獲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對汙染物處理技術不了解,產生恐懼心理,一概排斥。實踐證明,加大政府監管和信息公開力度,打破群眾對垃圾焚燒行業不熟悉、不了解的「信息壁壘」,能夠獲得群眾的支持與信任。
快速發展的垃圾焚燒行業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垃圾產生量亦快速增長。據統計,目前我國人均生活垃圾年產量約為440公斤,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年產量超過2億噸,此外還有大量的縣城和村鎮所產生生活垃圾未被納入統計範圍。
面對「垃圾圍城」困境,垃圾焚燒成為當前最好的選擇。一方面,相比傳統的垃圾填埋法,垃圾焚燒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垃圾最終處置量,經焚燒後的生活垃圾可減少90%以上的體積和80%以上的質量,能極大地節約最終的填埋土地,緩解城市用地緊張的矛盾。
另一方面,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新一代垃圾焚燒技術在汙染物控制排放方面已達到較高水平,主要汙染物幾乎接近「零排放」,相比垃圾填埋法對環境的影響更低。同時,垃圾焚燒產生的熱能被用於發電,可真正實現生活垃圾的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處理。
「十二五」期間,我國垃圾焚燒行業年處理規模從2010年的2317萬噸,上升到2015年的6302萬噸,增長近2倍。國家發改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組織編制的《「十三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規定,「經濟發達地區和土地資源短缺、人口基數大的城市,優先採用焚燒處理技術,減少原生垃圾填埋量」。「到2020年底,全國設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佔無害化處理總能力要達到50%以上,東部地區要達到60%以上。」
加強監管和信息公開
垃圾焚燒項目能夠有效減少環境汙染、緩解生活垃圾劇增帶來的環境壓力,同時項目投資也能帶動地方經濟增長、提升就業,為周邊居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
然而,有的地方亦曾出現了明顯的「鄰避效應」。要破除鄰避困境,政府和項目建設方需從多方努力,確保垃圾焚燒項目在陽光下建設和運營。
首先,要進一步加強監管力度。嚴格按照國家相關標準,設置項目「環評」防火牆,將不合格企業排除在外。同時做好日常監管工作,通過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做到實時監控、實時警示、實時處理。
其次,要做好長期的科普教育工作。環保知識的普及非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和環保企業通力合作,共同承擔責任,經常開展環保科普教育,引導群眾建立科學認識,主動承擔環境保護的責任。
再者,要打破「關起門來搞建設」的困局,增加公眾參與程度。如項目前期的引進、選址、環評和論證環節,可廣泛邀請群眾代表參與,進行充分的溝通、醞釀和討論,以達到意見的最大公約數。項目建設運營期間,做到主動向群眾開放,公開各項環境指標和工藝流程,接受群眾監督。項目建設運營過程中若出現重大節點和發生重大變化調整,要及時向社會公示。
同時,要用好網際網路技術,做好群眾工作的「網際網路+」,幫助政府與群眾實現有效溝通。生態環境部將《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建設項目環境準入條件(試行)》全文公布,大力推行「裝、樹、聯」工作,正是要藉助網際網路技術,加強行業監管和信息公開力度,打破行業信息壁壘,獲取群眾的支持和認可。
通過將各個垃圾焚燒項目的汙染排放情況全部聯網和公示,可以讓垃圾焚燒項目處於政府和群眾的全時監督之下,一方面能保證相關環保標準得到有效執行,另一方面更能增加群眾對於垃圾焚燒項目的了解和信任,並形成示範效應,推動整個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
最後,要構建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按照「誰受益、誰付費,誰受損、誰受償」原則,在項目建設同時,做好徵地補償、基礎設施改善、提供本地就業等工作,讓周邊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文/林孫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