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任化解垃圾焚燒鄰避困境

2020-12-20 半月談網

今年3月末,在剛剛改設成立的生態環境部的第一次部常務會議上,審議通過了《垃圾焚燒發電行業達標排放專項整治行動方案》,並將之作為今年主抓的七大專項行動之一。

同時,為進一步規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生態環境部於近日印發《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建設項目環境準入條件(試行)》,適用於新建、改建和擴建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

而在一年前的2017年4月20日,生態環境部的前身環境保護部印發相關通知,要求在全國所有的垃圾焚燒企業推進「裝、樹、聯」任務,即安裝汙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實時監控汙染物排放情況;在廠區顯著位置樹立顯示屏,實時公布汙染物排放數據;自動監測設備與環保部門聯網。

十八大以來,中國環保事業建設的一大亮點就是垃圾焚燒行業的快速發展。但同時,「鄰避效應」的困擾也與之共生。

所謂「鄰避效應」,是指居民因擔心環保設施建設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和資產價值等帶來負面影響,滋生出「不要建在我家後院」的心理,採取強烈情緒化的反對和抗爭行為。其主要原因是群眾有效獲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對汙染物處理技術不了解,產生恐懼心理,一概排斥。實踐證明,加大政府監管和信息公開力度,打破群眾對垃圾焚燒行業不熟悉、不了解的「信息壁壘」,能夠獲得群眾的支持與信任。

快速發展的垃圾焚燒行業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垃圾產生量亦快速增長。據統計,目前我國人均生活垃圾年產量約為440公斤,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年產量超過2億噸,此外還有大量的縣城和村鎮所產生生活垃圾未被納入統計範圍。

面對「垃圾圍城」困境,垃圾焚燒成為當前最好的選擇。一方面,相比傳統的垃圾填埋法,垃圾焚燒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垃圾最終處置量,經焚燒後的生活垃圾可減少90%以上的體積和80%以上的質量,能極大地節約最終的填埋土地,緩解城市用地緊張的矛盾。

另一方面,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新一代垃圾焚燒技術在汙染物控制排放方面已達到較高水平,主要汙染物幾乎接近「零排放」,相比垃圾填埋法對環境的影響更低。同時,垃圾焚燒產生的熱能被用於發電,可真正實現生活垃圾的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處理。

「十二五」期間,我國垃圾焚燒行業年處理規模從2010年的2317萬噸,上升到2015年的6302萬噸,增長近2倍。國家發改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組織編制的《「十三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規定,「經濟發達地區和土地資源短缺、人口基數大的城市,優先採用焚燒處理技術,減少原生垃圾填埋量」。「到2020年底,全國設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佔無害化處理總能力要達到50%以上,東部地區要達到60%以上。」

加強監管和信息公開

垃圾焚燒項目能夠有效減少環境汙染、緩解生活垃圾劇增帶來的環境壓力,同時項目投資也能帶動地方經濟增長、提升就業,為周邊居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

然而,有的地方亦曾出現了明顯的「鄰避效應」。要破除鄰避困境,政府和項目建設方需從多方努力,確保垃圾焚燒項目在陽光下建設和運營。

首先,要進一步加強監管力度。嚴格按照國家相關標準,設置項目「環評」防火牆,將不合格企業排除在外。同時做好日常監管工作,通過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做到實時監控、實時警示、實時處理。

其次,要做好長期的科普教育工作。環保知識的普及非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和環保企業通力合作,共同承擔責任,經常開展環保科普教育,引導群眾建立科學認識,主動承擔環境保護的責任。

再者,要打破「關起門來搞建設」的困局,增加公眾參與程度。如項目前期的引進、選址、環評和論證環節,可廣泛邀請群眾代表參與,進行充分的溝通、醞釀和討論,以達到意見的最大公約數。項目建設運營期間,做到主動向群眾開放,公開各項環境指標和工藝流程,接受群眾監督。項目建設運營過程中若出現重大節點和發生重大變化調整,要及時向社會公示。

同時,要用好網際網路技術,做好群眾工作的「網際網路+」,幫助政府與群眾實現有效溝通。生態環境部將《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建設項目環境準入條件(試行)》全文公布,大力推行「裝、樹、聯」工作,正是要藉助網際網路技術,加強行業監管和信息公開力度,打破行業信息壁壘,獲取群眾的支持和認可。

通過將各個垃圾焚燒項目的汙染排放情況全部聯網和公示,可以讓垃圾焚燒項目處於政府和群眾的全時監督之下,一方面能保證相關環保標準得到有效執行,另一方面更能增加群眾對於垃圾焚燒項目的了解和信任,並形成示範效應,推動整個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

最後,要構建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按照「誰受益、誰付費,誰受損、誰受償」原則,在項目建設同時,做好徵地補償、基礎設施改善、提供本地就業等工作,讓周邊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文/林孫俊)

相關焦點

  • 8月23日:化解「鄰避效應」,建立信任是根本辦法
    的困境。其英文表述是「Not In My Back Yard」,即「不要在我家後院」,指的是政府推行某項政策或者審批設立監獄、工業區、遊民收容所、核電廠、垃圾焚燒廠和汙水處理廠等具有一定社會危害性的項目時,目標地域的公眾發動的不願意接納該項目的社會運動。2014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四條規定:「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 湖北宜昌夷陵區化解垃圾焚燒發電「鄰避效應」
    像不少地方一樣,該項目在醞釀階段就引發「鄰避效應」。所謂「鄰避效應」,是指居民或當地單位因擔心建設項目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和資產價值等產生負面影響,從而激發情緒化的反抗、甚至過激行為,「再環保,最好不要建在我家門口。」
  • 垃圾焚燒如何走出「鄰避效應」
    光明日報記者 邱玥  住建部、國家發改委、國土部和環保部日前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0年年底,全國設市城市垃圾焚燒處理能力佔總處理能力50%以上,全部達到清潔焚燒標準。
  • 化解「鄰避」衝突 加強解決機制研究
    近期,杭州市垃圾焚燒發電廠「九峰項目」建設引發了社會的關注。杭州市委、市政府有關負責人接受採訪時表示,理解公眾的心情,但這種「歡迎建垃圾焚燒場,但不要建在我家門口」的「鄰避」思維讓政府左右為難。的確,由於PX項目建設和垃圾焚燒廠選址等引發的社會群體性事件在我國時有發生。縱觀國內外歷史,「鄰避」現象幾乎是伴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展而同時出現的。
  • 董幼鴻:破解「鄰避」設施建設面臨的困境
    原標題:破解「鄰避」設施建設面臨的困境   近年來,一系列「民眾都覺得需要,卻又不願意建在自家門口」的「鄰避」設施,紛紛因為設施周圍民眾的抗議而匆匆下馬。
  • 「鄰避」堡壘鬆動,垃圾焚燒發電進入高質量成長期
    有跡象表明,近一兩年來,垃圾焚燒「鄰避」堡壘開始鬆動,我國生活垃圾焚燒進入到高質量發展階段。再加上土地供應收縮、垃圾大量填埋對環境造成嚴重汙染等因素,垃圾焚燒取代垃圾填埋成為許多城市的選擇。「鄰避效應」緣於信任出了問題「『鄰避效應』往往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信任問題。」
  • 日本和韓國是如何化解鄰避衝突?
    界定權利權益,強調依法行政界定項目方、受影響的社區和政府各自的權利和權益邊界,有助於化解鄰避衝突。無論日、韓,政府在應對鄰避事件時,都強調以法律為準繩。利益互惠共享,贏得理解支持日韓兩國焚燒廠選址原則,是將其定位為資源能源中心來進行綜合考量,並通過改善生態環境和建設便民設施等方式實現與居民利益共享,以此減少了鄰避衝突。韓國垃圾焚燒廠的建設模式,基本是政府投資、企業建設、政府通過招投標委託專業社團管理運營,以此保證各方獨立。
  • 什麼是「鄰避現象」?應該如何化解?
    「鄰避現象」最先發端於發達國家和地區,近些年,在中國逐漸興起。其英文表述是「Not In My Back Yard」,即「不要在我家後院」,指的是政府推行某項政策或者審批設立監獄、工業區、遊民收容所、核電廠、垃圾焚燒廠和汙水處理廠等具有一定社會危害性的項目時,目標地域的公眾發動的不願意接納該項目的社會運動。
  • 當垃圾焚燒發電遇上「鄰避效應」 輿情中難題有哪些?
    北極星固廢網訊:垃圾焚燒廠話題作為潛在的輿情曝點在近期在網絡上引發熱議。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全網範圍內涉及垃圾焚燒廠的新聞約有1,620篇,微博約23,628條,微信文章約1,079篇,論壇約336篇主題帖,中東部及沿海地區是相關輿情較為集中爆發的區域。2016年上半年「垃圾焚燒廠」話題輿情分布圖
  • 如何化解垃圾處理「鄰避效應」?專家:打破政府包攬模式,多元主體...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董瑞強11月6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在2019全球生物質能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表示,要化解垃圾處理「鄰避效應」,就需要新理念引領,形成新模式,打破政府包攬的模式,老調不能再重彈了,要讓居民、生產企業、處理企業、社會組織共同參與進來,形成多元主體共治的局面。
  • 臺灣把垃圾焚燒廠變社區公園
    於是,「歡迎建垃圾焚燒廠,但反對建在我家門口」的「鄰避困境」就產生了。所謂「鄰避困境」,源於公眾的「鄰避思維」、「鄰避主義」,即英文的「Not In My Back Yard」——「別在我家後院」。政府部門規劃經濟項目或公共設施,產生效益為全體社會所共享,但「負外部性」帶來的後果卻由附近居民來承擔,於是受到選址周邊居民的反對,這在國際社會已確實已成普遍現象。
  • 他山之石/臺灣八裡垃圾焚燒廠從鄰避到鄰近的故事
    對於業界人士來講,伴隨垃圾焚燒廠的總是「鄰避效應」,也正是這個從百姓角度看起來「合情合理」的效應,為我國的垃圾處理發展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 把垃圾焚燒廠建成社區公園的臺灣模式
    於是,「歡迎建垃圾焚燒廠,但反對建在我家門口」的「鄰避困境」就產生了。所謂「鄰避困境」,源於公眾的「鄰避思維」、「鄰避主義」,即英文的「Not In My Back Yard」——「別在我家後院」。政府部門規劃經濟項目或公共設施,產生效益為全體社會所共享,但「負外部性」帶來的後果卻由附近居民來承擔,於是受到選址周邊居民的反對,這在國際社會已確實已成普遍現象。
  • 如何化解環保設施鄰避困局?
    一面是城市飛速發展,需要建立環保設施,一面是居民不願意項目修在自己家門口———「鄰避」效應(不要建在我家後院)。近年來已成為中國許多地方面臨的困境。這一問題,在21日舉行的全國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三次會議第六專題小組討論會上,受到委員的關注。
  • 綠色發展環保行|臺灣把垃圾焚燒發電廠變社區公園
    於是,「歡迎建垃圾焚燒發電廠,但反對建在我家門口」的「鄰避困境」就產生了。所謂「鄰避困境」,源於公眾的「鄰避思維」、「鄰避主義」,即英文的「Not In My Back Yard」——「別在我家後院」。政府部門規劃經濟項目或公共設施,產生效益為全體社會所共享,但「負外部性」帶來的後果卻由附近居民來承擔,於是受到選址周邊居民的反對,這在國際社會已確實已成普遍現象。
  • 垃圾焚燒發電廠難逃「鄰避效應」?四個運營管理案例給你答案!
    因此,在焚燒廠建設運營過程中僅僅規避「鄰避效應」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2016 年住建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了 《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工作的意見》 首次明確要求變「鄰避」 為「鄰利」,構建焚燒廠與居民、社區的利益共同體,「鄰利型」焚燒廠是未來發展的主流。
  • 【組圖】把垃圾焚燒廠建成社區公園的臺灣模式
    垃圾焚化廠回饋了一個水上樂園2014年的春末,我所居住的當年被馬可˙波羅稱為「世界上最華美的城市」杭州,在城西,在餘杭區,一場反對擬建九峰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公眾行動,震動國人,波及境外。這幾乎就是2009年廣州番禺大石鎮民眾反對建造垃圾焚燒發電廠事件的翻版,當年大石鎮附近各大樓盤的30萬居民,絕大部分表示反對,抵制很堅決。
  • 深圳要善用立法權解決鄰避衝突
    原標題:深圳要善用立法權解決鄰避衝突   深圳要善用立法權解決鄰避衝突  百名法學家百場報告會深圳專場,法學教授李摯萍談「鄰避運動」  昨日,「百名法學家百場報告會」在深圳舉行,中山大學法學院教授李摯萍為深圳市基層幹部作專場報告會
  • 我同意建垃圾焚燒廠 但別建在我家附近 這個死結有解嗎?
    兩個嚴峻的數字是:1.8億噸——這是中國每年的垃圾產量;2/3——我們有三分之二的城市被垃圾包圍。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主任,《世界環境》雜誌社長兼總編輯賈峰一直致力於讓更多人了解和接受城市中垃圾焚燒站的建設。工作的難點之一是公眾的普遍態度「項目很好,只要不建在我家附近就好」——這就是「鄰避效應」。賈峰將和我們分享「鄰避效應」的解決之道。
  • 身體教養、國民素質與鄰避效應:中國人準備好垃圾分類了嗎?
    「歐洲也好,美國也好,都是通過這種集體生活,用一種制度化的方式進行了這種身體教養,把老百姓改造成近代國民。不過這種條件是民國時期的中國所缺乏的,因為經濟還不夠發達,而且軍隊的徵兵制度沒有處理好,工廠就更不用說,近代工業沒有發展起來。」因此,在深町英夫看來,「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政府能夠採取的方法就是比較強調非制度性的方法,也就是群眾運動這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