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鄰避設施除了「筆下留情」還需要什麼

2020-12-19 人民網

原標題:鄰避設施除了「筆下留情」還需要什麼

報載,近日,廣州市官員與一眾網絡名人面對面交流。有網友問,廣州有沒有出現居民對某些工業項目建設反感的情況?官員直言,實際上我們每天都面臨這些問題,作為地方政府來講,相當一部分的公共設施,都是鄰避設施。比如,很多人買房,都希望離肉菜市場近一點,但一定不希望肉菜市場就在自家樓下。有些人家裡有老人,希望住得離醫院近一點,但醫院不能建在自家隔壁;還有些人說我們家用電不能斷電,但一定不能靠近變電站,變電站最好在人家樓下。手機基站也不要建在自家樓頂,垃圾場不要在自家小區……官員還感慨地說:「各位網絡『大V』,拜託了,對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鄰避設施要筆下留情,因為沒有一個市民能離開這些設施。」

聯想到前段時間,在某發電廠柴油機組原址建設能源站,有關方面與居民對話,指出這塊土地的使用權屬於政府,用地性質也是能源用地,能源站用的燃料是天然氣,比空氣輕,易揮發,即使發生洩漏,燃爆也主要朝上,極端距離依然在廠區內。但周邊居民擔心「住在定時炸彈上面」,堅決不同意建設的安全評審。

客觀地說,能源站建設是發改委認定的清潔能源項目,由於利用餘熱,集中供熱和供冷,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但是供熱和供冷都不適宜距離過遠,在廣州這樣的大城市,能源站是必須建在一些用熱用冷的建築附近的,即是所謂的「鄰避設施」。

由此引申出來的思考是,對於鄰避設施,我們不僅需要大V筆下留情,更需要的是依法建設。

首先,要明確各自的物權,政府建設「鄰避設施」應該徵用足夠的土地,保證這些不可或缺的鄰避設施有足夠的「鄰避距離」。比如能源站的建設,其安全距離必須在廠區範圍之內,不能危及四鄰。當出現「鄰避距離」不足的情況時,一是可考慮徵遷這裡的居民,就如當年白雲機場要花100億去搬遷噪音區內的居民一樣,二是要為受影響的居民設置必要的防避措施,減少或者降低鄰避設施對他們的影響。

其次,居民對鄰避設施的訴求也必須堅持在自有物權的權利範圍內,講鄰避設施影響不能沒有邊界,對危及自有物權範圍的應該反對,但也不宜超越物權範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政府要在物權清晰的基礎上,以鄰避設施服務範圍的群眾多數意見為原則,對部分鄰近業主的訴求則綜合考慮,防止無休無止的爭拗影響公共設施的建設。地鐵6號線的一德路站、沙河站至今未能開通,我們的大V應該站在大多數人利益訴求的一邊。

我們應該明確,對鄰避設施要堅持以國際上通用的標準發言,尊重科學與事實,對一些反對意見要客觀分析。例如當年有居民反對高壓線通過小區馬路對面,其實一般高壓線國際上的安全距離就是8米,遠在馬路對面你硬是說有影響,就未必在理。

因此,對提供公共服務的鄰避設施,我們期待大V們依法落筆,做到有根有據。同時,亦希望政府在依法建設的前提下,儘量照顧鄰近居民的權利。

相關焦點

  • 如何理性評估「鄰避設施」對樓盤的影響?
    以上這些都是公開信息,也沒有什麼要藏著掖著不能說的。恰恰是,在我們買房中,樓盤周邊存在這樣的設施是極為常見的,惟其如此,需要我們進行理性的分析判斷。首先,這些設施,在概念上都可以統歸為「鄰避設施」的類別(當然程度上有差別,有的很輕微有的很嚴重)。
  • 董幼鴻:破解「鄰避」設施建設面臨的困境
    原標題:破解「鄰避」設施建設面臨的困境   近年來,一系列「民眾都覺得需要,卻又不願意建在自家門口」的「鄰避」設施,紛紛因為設施周圍民眾的抗議而匆匆下馬。
  • 評論:市長主動談「鄰避」折射治理理念之變
    陳建華直言,對於地方政府,相當一部分的公共設施都是「鄰避」設施。並「拜託」各位「大V」對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鄰避設施要筆下留情,因為沒有一個市民能離開這些設施。  「鄰避」一詞,從中國一個特大城市市長口中說出來,顯然引起了輿論的普遍關注。
  • 港城「鄰避設施」落地難 垃圾中轉站等該建哪兒?
    「鄰避現象」最先發端於發達國家和地區,其英文表述是「Not in my back yard」,即「不要在我家後院」。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一些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垃圾場等鄰避設施,會不可避免地進入我們的「後院」,成為我們的鄰居,從而激發我們的嫌惡情結。
  • 環保部談"鄰避":省會要定期開放汙水處理等設施
    日前,環保部在大連市召開2017年全國環保設施和城市汙水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開放工作座談會暨現場會。環保部副部長翟青表示,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工作可以有效化解普通民眾對於環保設施「鄰避」問題,今年各地開放名單已經報送環保部,將儘快公布。
  • ...東莞物業小區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變「鄰避效應」為「鄰利設施」
    事實上,小區推進垃圾分類,要讓垃圾分類投放點設施變「鄰避效應」為「鄰利設施」,需要通過精細化、科學化的「繡花工夫」把投放點工作做「細」做「實」。2019年1月25日,南城元美社區垃圾分類示範點垃圾分類要破解「鄰避效應」「在小區推行生活垃圾分類,要破解鄰避效應。」
  • 鄰避現象及應對機制
    原有的城市公共設施——譬如交通設施、能源供給以及廢物處理等——顯然已經無法滿足城市化的要求,必然要求大量改進或提升公共設施。但公共設施在選址時,便不可避免地面臨鄰避現象,甚至鄰避衝突,歸類分析,近幾年發生在我國的鄰避現象有如下幾種。    1.能源類設施鄰避現象:包括核能發電廠、火力發電廠、煉油廠與石化工廠等。
  • 如何破解鄰避困局?看看臺灣回饋制度怎麼做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鄰避運動」(註:「鄰避」源自英文「Not in my back yard」,字面含義為「不要建在我家後院」,被譯為「鄰避」。
  • 鄰避困境:城市治理的挑戰與轉型
    □王佃利等近年來,鄰避現象已成為城市治理面臨的典型挑戰。所謂鄰避現象,是當地方公眾面對可能對周邊環境和居民帶來負面影響的公共設施建設時,儘管承認設施的必要性,但依舊抵制政府將此類設施建設到自家周邊。實踐中,鄰避設施往往在「一建就鬧,一鬧就停」的尷尬中無所適從,地方政府在「封閉決策—公眾反對—政府壓制—衝突升級—停建妥協」的怪圈中疲於奔命。因此,對鄰避現象產生的內在機制進行研究,探討跳出鄰避困境的鄰避治理路徑,對於處於轉型期的中國城市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 天天打卡 | 鄰避效應是什麼?
    第一題鄰避效應是指具有負外部性效應的公共設施產生的效用為大眾所共享,而帶來的風險和成本卻由設施附近居民承受,進而導致公眾心理上的隔閡,引發居民抵制的現象。根據上述定義,下列屬於鄰避效應的是:A.某社區一樓業主私自開挖地下室,其他樓層業主認為安全受到影響,集體前去阻止施工B.某公司擬在格林社區附近修建信號發射塔,但部分居民以信號塔影響風水為由阻止施工C.某社區原有變電設施不能滿足周邊居民用電需求,供電公司擬在附近修建新的變電設施,但附近居民以會產生噪音為理由阻撓施工D.某市擬投資興建一座造紙廠,但相鄰膠清市某造紙廠工人認為該廠的修建會影響他們的效益
  • 羊城晚報「雕琢」多樣化精品報導
    與此同時,羊城晚報還推出了H5,將航拍下的嶺南醉人美景與各地市中心工作緊密結合,全面展現廣東形象。「直播」「帶貨」是2020年的熱詞,也融進了我們的兩會報導中。今年全國兩會,羊城晚報推出「帶貨廣東」系列策劃,除了邀請許志暉為茂名荔枝帶貨外,還請他為「南粵家政」工程帶貨;全國人大代表黃細花為廣東美景、「粵菜師傅」工程「帶貨」;曾小敏為嶺南文化、粵劇文化「帶貨」;李東生為廣東製造、高質量發展「帶貨」;楊珍為廣東技工「帶貨」;董明珠為廣東技能人才「帶貨」等等。
  • 什麼是「鄰避現象」?應該如何化解?
    在國家治理現代化背景下,應當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化解鄰避現象。一是科學規劃,平衡各方權益,通過激勵與懲罰相結合的方法,遏制環境違法行為,樹立執法公信,保證公眾的權利。政府要依法保障企業設立權、汙染物排放權和資源開發權。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德國為了化解鄰避現象,唯一的方法就是重塑執政部門的威信。
  • 張寶豔接受羊城晚報專訪:我盼望尋子網早日關門大吉
    羊城晚報:您被外界熟知的身份之一是寶貝回家尋子網創辦人。當初是什麼事情觸動您創辦網站的?張寶豔:1992年時,我看了一篇報告文學,寫的是幾個被拐兒童的家長尋找孩子的事,當時挺震驚,因為我們東北這種情況很少見,所以第一次知道還有拐賣兒童現象。我孩子當時正好3歲,我當時想,我的兒子要是在這個年齡丟了,這種災難我可能沒法接受,可能就活不下去了。
  • 我國近七成民眾表示接受鄰避回饋制度
    鄰避運動的廣泛出現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一方面民眾權利意識與環保意識增強;另一方面鄰避設施的大量興建是完善基本公共服務的必然要求。鄰避困局的出現,是我國現階段社會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集中體現,一方面是民眾對於完善基本公共服務的強烈要求;另一方面政府對於鄰避設施的監管與治理措施不到位,兩者之間的矛盾成為了鄰避運動的觸發點。
  • 化解「鄰避」衝突 加強解決機制研究
    這種問題的嚴重和緊迫與現實研究的缺乏形成鮮明對比,說明政府應該加強鄰避衝突解決機制的研究。注重公眾參與規則的建立。必須承認,由於PX項目建設和垃圾焚燒廠選址等引發的衝突,不能簡單將其當成科學與愚昧的鬥爭,而應該理解成人們的公眾意識和環保觀念有了很大提高。之所以出現衝突,「鄰避」設施建設選址程序中沒有公眾廣泛參與是一個重要因素。
  • 深圳要善用立法權解決鄰避衝突
    鄰避衝突為何頻發  公眾環境意識提高是首因  垃圾焚燒廠、汙水處理廠、醫院、精神病院、變電廠……這些被在法學上被稱為「鄰避設施」的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社會公眾所必需,卻會對周邊的居民產生各種不良影響。
  • 「鄰避綜合症」應該怎麼治?
    需要交通,卻反對修路 這幾年,郊區建了越來越多的住宅樓,但交通設施卻一直跟不上。於是,交通局規劃往郊區修一條寬闊的公路,郊區的住戶們都興高採烈,可其中有兩個小區的住戶卻不幹了,堅決反對修建公路。原來公路從他們小區中間的公地上穿過,給小區帶來了嚴重的噪音汙染。
  • 齊燁:所謂「鄰避」實可規避
    針對參與者往往並不反對建設項目本身,但抵制將項目建在自己的社區或城市這種現象,學術界和媒體常常習慣性地稱這類事件為「鄰避事件」或「鄰避現象」。  「鄰避」是個外來詞,據說源自英國,1980年由當時的環境大臣雷德利取自英文「不要在我家後院」幾個詞的詞頭字母。「鄰避」一詞所指的是抵制有負面影響的項目,特別是公益項目,建在自家附近的行為和現象。
  • 破解「鄰避效應」為何那麼難?
    北極星環保網訊:能讓垃圾體積縮小95%,煙氣汙染可控,還沒有填埋場的臭味及「垃圾山」的後遺症,既然垃圾焚燒那麼好,台州多蓋幾座焚燒廠不就解決了?然而事實上,不少居民對建焚燒廠仍有擔憂,垃圾焚燒廠的選址歷來受到周邊百姓的反對。近年來,各級政府正竭力尋求破解之法,包括克服「鄰避心理」,推進垃圾分類,直至做好終端處置等,努力建設美麗宜居的新台州。
  • 你知道什麼是鄰避效應麼?許多人可能都經歷過!
    鄰避效應指居民或當地單位因擔心建設項目(如垃圾場、核電廠、殯儀館等鄰避設施)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和資產價值等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從而激發人們的嫌惡情結,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後院」的心理,即採取強烈和堅決的、有時高度情緒化的集體反對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