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性評估「鄰避設施」對樓盤的影響?

2020-12-19 和訊網

最近後臺的幾個詢問,讓我覺得可以討論一下「厭惡型設施」(「鄰避設施」)這個話題。

一個粉絲前天問,想買坪山的一個樓盤,但是看到後面有個法院(風水上似乎說有煞氣),很搖擺。

另一個是今天開盤的一個樓盤,這個盤靠近南坪快速、5號線「天鐵」、塘朗山隧道,網上戲稱「呼嘯山莊」,還有粉絲笑稱是「環繞立體聲」。後臺有個粉絲今天買了,群裡看到這些評論,搞得很是鬱悶。

再一個是,之前開盤的西麗一個項目,因為有部分單位靠近變電站和高壓線,所以在開盤的時候,選房特別慢,也有一些購房者看到大家在談論變電站的影響時棄選了。

以上這些都是公開信息,也沒有什麼要藏著掖著不能說的。恰恰是,在我們買房中,樓盤周邊存在這樣的設施是極為常見的,惟其如此,需要我們進行理性的分析判斷。

首先,這些設施,在概念上都可以統歸為「鄰避設施」的類別(當然程度上有差別,有的很輕微有的很嚴重)。所謂「鄰避設施」,是指整體社會必需,對城市整體產生正向作用,但卻會對鄰近地區衛生環境產生負外部性,故而不受歡迎的公共設施。就是「人人都需要」,但「不要建在我家後院」,因為會產生「鄰避效應」

所謂「鄰避效應」(NIBY,音譯),全稱是「Not in My Backyard」,即「不要建在我家後院」運動,發源於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本指一些「汙染性設施」(垃圾站、發電站、px項目等)的選址建設引發在地居民的抗議抵制運動。後來一些非汙染性但有負面影響的設施,比如墓地、醫院、高速路、高架地鐵、橫穿小區的快速路等等,也都被列入抵制之列。

對這個「鄰避設施」的分類,我參考了一些論文,學者們也根據不同的特徵做了不同的分類,比如下面三個分類,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對我們在選房的時候非常有參考價值。(這些材料來自一篇碩士論文《市政設施鄰避效應對住宅價格的影響研究》,中國礦業大學,魏賢錦,2019.5,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檢索)

從這裡面,我們能夠總結出來,這些「鄰避設施」對房地產會產生負面影響。這些影響有些是實實在在的,比如說,像那些「汙染性設施」,的確會對小區居民的生命安全或人身健康構成傷害。px項目、垃圾中轉站、高壓變電站、養豬場(產生異味)、距離過近的超高層……有些影響,則是主要集中在心理上,會引發嚴重的心理不適,精神病院、戒毒所、看守所、墓園、火葬場、打靶場,而有些心理上的不適,還可能和不同的文化風俗,比如上面所說的法院,在風水上就會被視為不好,比較難講清楚了。另有一類,比如像高速公路、高架鐵路、機場,這些對房地產主要是產生很大的噪音影響,但其實這類設施分析起來,並非那麼簡單。

顯然每個城市都會存在非常多的這樣的「鄰避設施」,你不可能躲得過。在深圳,也有很多這樣的故事/案例。比如醫院類的,像羅湖的康寧醫院,或者是早年港大醫院在建設的時候,引發附近居民強烈抗議的事件;或者後海的業主集體抗議,改變了當地建設一所中醫院的事件。在道路上,比如當年豐澤湖山莊的業主抗議南坪快速路的事件。在風向類的汙染設施,比如在蓮塘,業主們對香港的大型垃圾場非常的不滿。在噪音這個上面,比如深圳的老機場時代,我一位住在西鄉的朋友說,「每天晚上都感覺頭上在唱搖滾」。在建築安全方面,比如地鐵或者一些超高層在建的時候,造成臨近小區樓體開裂,引發業主非常恐懼憤怒,這都是不鮮見的事……

當然,以上這些是樓盤建好了,大型的「鄰避設施」規劃在了那裡,所以,它會引發什麼樣的後果,大家自然都很清楚,業主一定會攜起手來進行抗議。因為那些設施不單會影響生命安全,還會造成房屋增值性能減弱甚至貶值。

但如果是「鄰避設施」先規劃建設了呢?比如像開頭說的那些,高壓變電站、高架地鐵、快速路、隧道,都建好了,然後在這裡規劃了樓盤,建好了對外銷售,你怎麼做?非常現實的一個問題是,無論是從個人體驗還是實證研究,鄰避設施都的確會影響到房地產價格。比如有學者研究了上海垃圾中轉站,結論顯示:二手住宅價格隨距離拉近而顯著降低,距離每拉近1公裡,房價就降低3.6%

如果選擇足夠多,我相信每個買房人的第一選擇,都是放棄掉這些樓盤,當然要選最好的。但顯然每個人的決策,都是在一系列約束條件下的次優選擇。每一個城市,都會存在一些「鄰避設施」最少的的好區域,但是這些區域往往都是貴的不得了,大部分人都沒有能力選擇。所以,這是一個不需要討論的問題。

那麼,這就需要買房者需要正面面對那些「鄰避設施」了。因為你躲不過去,這個城市可以說每隔幾公裡,都會有這樣的設施,只不過是程度大小,你總得學會去面對。我們需要使用自己的理性、頭腦、專業,去辨別不同的「鄰避設施」可能對房地產產生的不同影響。

我梳理出一些參考,供各位討論。

1)牢記一條原則:樓盤價格受到鄰避設施的影響,會隨著其間物理距離的變遠而變小。也就是說,與距離(及規模)正相關。根據實證研究,鄰避設施對房價的影響,在你離它最近的時候最大。遠到了一定距離之後,這個影響會快速降為零。這其實是個常識,大家不用看論文也能明白。但在選房的時候,卻是很實用,這個原則要牢牢把握好。比如上述的幾個案例,同樣一個小區,不同的樓棟,可能受到的影響都不一樣。另外,要提醒的一點是,有時候,你需要在距離和便利之間做選擇的。比如說高架地鐵(深圳5號線、6號線),距離它在200米以內,那一定是比較糟糕的,但是你離它太遠,你就不是「地鐵盤」了,交通不便利帶來的房價貶損會超過距離過近帶來的貶損,最好當然是在500米左右,但往往沒有那麼完美。

2)不同類型的鄰避設施影響並不一樣。並不是所有的鄰避設施,都是那麼的「不可接近」。如上所言,鄰避設施也有很多不同的類型,那些對我們人身健康有重大損害的,自然是離得越遠越好,比如大型垃圾中轉站、大型化工項目……但是,有些設施是「見仁見智」的,比如說法院,我個人認為這不屬於什麼不利影響,但有些人可能就會很介意。而且,有些鄰避設施實際上對房地產的影響,實際上是被「心理誇大」的,就是實際上影響沒那麼大。比如說噪音,是最經常被誇大的,但其實在房地產的價格要素中,這個部分佔的權重很小,並且,它是有技術手段可以處理的。簡而言之,你要去科學評估你要面對的那個「鄰避設施」所產生的影響,如果你不想放棄的話

3)實地考察才是最好的辦法。怎麼才能夠更好的評估有的鄰避設施對樓盤產生的影響呢?這些,光看別人的分析沒有用。最好的辦法,是自己的實地考察。我很欣賞後臺幾個粉絲的操作,直接跑到了一些樓盤的旁邊住了一晚,實地感受了一下噪音。每個人對噪音的忍耐度都不一樣,有的人連住在十字路口都受不了,有的人住在鐵路邊上也能睡得香。這個要自己去結合自己的情況,實地考察做結論。

4)計算好鄰避設施是否已經體現到了房價中。為什麼會有很多人,明明知道有些樓盤噪音非常大,不遠處就有一個變電站,但是他們還是選擇了,而且最終還是賺錢了?歸結到最終的一點,自然是性價比的計算。有不利因素,開發商也會在制定價格的時候體現進去,這樣才能賣得出去。對購房者來說,就是要去計算這個「折價」折得夠不夠——包括政策限價產生的「折價」。比如說光明金融街(000402,股吧),非常的靠近6號線高架,擺明著噪音會不小,但是因為5萬的限價套利空間大,所以,照樣是上萬人搶光。

總之,在大城市,鄰避設施已經是一門越來越深的學問,尤其是有關鄰避效應的處置——比如科學規劃、決策透明、公眾參與、經濟補償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手段。這個在最主要的方面,當然是只能依賴我們的城市規劃做得越來越科學,越來越人性化。但從我們個體買房者的角度,管不了那麼多,只能是先學會自己做好選擇。完全的遠離是不現實的。那麼,如何科學的評估其影響,是我們必須要做的功課。

(責任編輯:常丹丹 HO016)

相關焦點

  • 董幼鴻:破解「鄰避」設施建設面臨的困境
    這些民眾都需要的公益設施緣何引起民眾的普遍抗議,這就是當前各級政府普遍遇到的「鄰避」設施建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如何破解「鄰避」設施建設面臨的困境成為對政府執政能力的重要考驗,也是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標誌。要從源頭上破解「鄰避」設施建設的困境,推進具有「鄰避」效應的公益性項目順利實施,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優化「鄰避」設施決策模式。
  • 鄰避衝突如何尋找「最大公約數」
    最近,杭州餘杭區一個擬建的垃圾焚燒項目引發衝突,附近地區的人員發生規模性聚集,造成交通中斷,甚至有人乘機打砸車輛,圍攻毆打執法管理人員,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事後,餘杭區表示,該項目在沒有履行法定程序和徵得大家理解支持的情況下,一定不開工。
  • 羊城晚報:鄰避設施除了「筆下留情」還需要什麼
    手機基站也不要建在自家樓頂,垃圾場不要在自家小區……官員還感慨地說:「各位網絡『大V』,拜託了,對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鄰避設施要筆下留情,因為沒有一個市民能離開這些設施。」但是供熱和供冷都不適宜距離過遠,在廣州這樣的大城市,能源站是必須建在一些用熱用冷的建築附近的,即是所謂的「鄰避設施」。 由此引申出來的思考是,對於鄰避設施,我們不僅需要大V筆下留情,更需要的是依法建設。 首先,要明確各自的物權,政府建設「鄰避設施」應該徵用足夠的土地,保證這些不可或缺的鄰避設施有足夠的「鄰避距離」。
  • 港城「鄰避設施」落地難 垃圾中轉站等該建哪兒?
    誰也不願意公廁和垃圾中轉站建在自家門口,可一個城市的環衛設施是不可或缺的,但有時候,這些處理糞便和垃圾的「鄰避設施」並不受百姓歡迎,如何處理、協調好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成為擺在我市環衛部門面前的一個難題。
  • 如何化解環保設施鄰避困局?
    一面是城市飛速發展,需要建立環保設施,一面是居民不願意項目修在自己家門口———「鄰避」效應(不要建在我家後院)。近年來已成為中國許多地方面臨的困境。這一問題,在21日舉行的全國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三次會議第六專題小組討論會上,受到委員的關注。
  • 我國近七成民眾表示接受鄰避回饋制度
    那麼,我國建立鄰避回饋制度的民意可行性如何呢?2017年6月至7月上海交通大學民意與輿情調查研究中心以「中國城市居民環保意識與行為指數」為測評框架,採用國際先進的計算機輔助電話問卷調查系統(CATI),對中國35座主要城市的居民進行了隨機抽樣和電話問卷調查。
  • 鄰避現象及應對機制
    原有的城市公共設施——譬如交通設施、能源供給以及廢物處理等——顯然已經無法滿足城市化的要求,必然要求大量改進或提升公共設施。但公共設施在選址時,便不可避免地面臨鄰避現象,甚至鄰避衝突,歸類分析,近幾年發生在我國的鄰避現象有如下幾種。    1.能源類設施鄰避現象:包括核能發電廠、火力發電廠、煉油廠與石化工廠等。
  • 日本和韓國是如何化解鄰避衝突?
    界定權利權益,強調依法行政界定項目方、受影響的社區和政府各自的權利和權益邊界,有助於化解鄰避衝突。無論日、韓,政府在應對鄰避事件時,都強調以法律為準繩。如在韓國,垃圾處理設施的公益性受到法律保護,政府規定各市要依據「本地垃圾本地解決」的原則自行建設焚燒處理設施,財力不足的可聯合建設。當出現矛盾時,政府會依據相關規定進行協商,但在信息交換和協調過程中,政府會向中間機構或居民代表明確哪些問題可以協商、哪些必須按照法律規定操作。
  • 你知道什麼是鄰避效應麼?許多人可能都經歷過!
    鄰避效應指居民或當地單位因擔心建設項目(如垃圾場、核電廠、殯儀館等鄰避設施)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和資產價值等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從而激發人們的嫌惡情結,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後院」的心理,即採取強烈和堅決的、有時高度情緒化的集體反對行為。
  • 垃圾焚燒如何走出「鄰避效應」
    新華社發  二噁英汙染不應被誇大  「在垃圾處理方式中,焚燒具有用地省、處理快、減容多、汙染影響小等特點。」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研究員周宏春看來,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土地稀缺的城市,尤其是1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理應選擇垃圾焚燒的處理方式。
  • 環保部談"鄰避":省會要定期開放汙水處理等設施
    日前,環保部在大連市召開2017年全國環保設施和城市汙水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開放工作座談會暨現場會。環保部副部長翟青表示,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工作可以有效化解普通民眾對於環保設施「鄰避」問題,今年各地開放名單已經報送環保部,將儘快公布。
  • 通信基站「鄰避效應」困局怎樣破解?
    通信基站作為國家公共基礎設施,是關係國家安全、公共利益的重要信息設施,建設需求龐大。然而,公眾對「輻射」問題較為敏感,公眾擔心基站電磁輻射會影響身體健康。這使得基站選址越來越難,「鄰避效應」問題愈顯突出。
  • 如何破解鄰避困局?看看臺灣回饋制度怎麼做
    「鄰避運動」(註:「鄰避」源自英文「Not in my back yard」,字面含義為「不要建在我家後院」,被譯為「鄰避」。鄰避運動指居民反對在住所附近修建具有一定負面影響的項目,如垃圾場、核電廠、殯儀館等)作為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重要挑戰,近十年來已經成為了高頻詞彙,由於鄰避運動引發的鄰避困局,已成為政府關注的熱門議題。
  • 什麼是「鄰避現象」?應該如何化解?
    在國家治理現代化背景下,應當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化解鄰避現象。一是科學規劃,平衡各方權益,通過激勵與懲罰相結合的方法,遏制環境違法行為,樹立執法公信,保證公眾的權利。政府要依法保障企業設立權、汙染物排放權和資源開發權。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德國為了化解鄰避現象,唯一的方法就是重塑執政部門的威信。
  • 鄰避困境:城市治理的挑戰與轉型
    □王佃利等近年來,鄰避現象已成為城市治理面臨的典型挑戰。所謂鄰避現象,是當地方公眾面對可能對周邊環境和居民帶來負面影響的公共設施建設時,儘管承認設施的必要性,但依舊抵制政府將此類設施建設到自家周邊。實踐中,鄰避設施往往在「一建就鬧,一鬧就停」的尷尬中無所適從,地方政府在「封閉決策—公眾反對—政府壓制—衝突升級—停建妥協」的怪圈中疲於奔命。因此,對鄰避現象產生的內在機制進行研究,探討跳出鄰避困境的鄰避治理路徑,對於處於轉型期的中國城市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 如何妥善解決鄰避衝突 確保垃圾處理項目落地?
    然而,隨著公眾環境意識的提高和對自身權益的重視,因垃圾處理設施項目建設引發的鄰避衝突有越來越多的趨勢。近年來,浙江省環境保護廳審批的垃圾焚燒發電等建設項目,遭遇了不同程度的鄰避效應,導致部分項目前期進度受到極大影響,甚至使得個別項目流產。筆者認為,要改善環境質量,必須妥善解決鄰避衝突,確保垃圾處理項目落地。
  • ​「鄰避效應」問題的成因及其對策
    在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背景下,如何有效化解「鄰避效應」帶來的矛盾和問題,探索並完善治理機制,已成為考驗各級黨委政府執政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產生「鄰避效應」問題的成因分析在公益性項目建設與運營中所出現的「鄰避效應」,是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和政策成本最小化的政府,在建設法治政府的前提下不可迴避的決策困境。
  • 破解「鄰避效應」為何那麼難?
    近年來,各級政府正竭力尋求破解之法,包括克服「鄰避心理」,推進垃圾分類,直至做好終端處置等,努力建設美麗宜居的新台州。相比垃圾填埋的方式,焚燒發電對環境和周邊居民的影響要小很多,記者了解到,垃圾填埋對附近的土地和水源,都會造成永久性的汙染。臨海偉明環保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影透露,目前他們公司有初步意向,計劃將現有的焚燒發電廠擴容到1300噸的日處理量,但不管是擴容還是新建,還需政府部門牽頭解決政策等問題。
  • ...東莞物業小區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變「鄰避效應」為「鄰利設施」
    如何科學設置垃圾分類投放點?連日來,記者走訪多個住宅小區發現,松山湖園區和一些物業企業先行作了探索。松山湖將根據300戶至500戶的標準建設一個垃圾分類投放點,選點的原則不能對著居民樓的窗戶,或在樓層側面選點。事實上,小區推進垃圾分類,要讓垃圾分類投放點設施變「鄰避效應」為「鄰利設施」,需要通過精細化、科學化的「繡花工夫」把投放點工作做「細」做「實」。
  • 面試熱點4:「鄰避效應」問題的成因及其對策
    在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背景下,如何有效化解「鄰避效應」帶來的矛盾和問題,探索並完善治理機制,已成為考驗各級黨委政府執政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產生「鄰避效應」問題的成因分析在公益性項目建設與運營中所出現的「鄰避效應」,是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和政策成本最小化的政府,在建設法治政府的前提下不可迴避的決策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