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後臺的幾個詢問,讓我覺得可以討論一下「厭惡型設施」(「鄰避設施」)這個話題。
一個粉絲前天問,想買坪山的一個樓盤,但是看到後面有個法院(風水上似乎說有煞氣),很搖擺。
另一個是今天開盤的一個樓盤,這個盤靠近南坪快速、5號線「天鐵」、塘朗山隧道,網上戲稱「呼嘯山莊」,還有粉絲笑稱是「環繞立體聲」。後臺有個粉絲今天買了,群裡看到這些評論,搞得很是鬱悶。
再一個是,之前開盤的西麗一個項目,因為有部分單位靠近變電站和高壓線,所以在開盤的時候,選房特別慢,也有一些購房者看到大家在談論變電站的影響時棄選了。
以上這些都是公開信息,也沒有什麼要藏著掖著不能說的。恰恰是,在我們買房中,樓盤周邊存在這樣的設施是極為常見的,惟其如此,需要我們進行理性的分析判斷。
首先,這些設施,在概念上都可以統歸為「鄰避設施」的類別(當然程度上有差別,有的很輕微有的很嚴重)。所謂「鄰避設施」,是指整體社會必需,對城市整體產生正向作用,但卻會對鄰近地區衛生環境產生負外部性,故而不受歡迎的公共設施。就是「人人都需要」,但「不要建在我家後院」,因為會產生「鄰避效應」。
所謂「鄰避效應」(NIBY,音譯),全稱是「Not in My Backyard」,即「不要建在我家後院」運動,發源於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本指一些「汙染性設施」(垃圾站、發電站、px項目等)的選址建設引發在地居民的抗議抵制運動。後來一些非汙染性但有負面影響的設施,比如墓地、醫院、高速路、高架地鐵、橫穿小區的快速路等等,也都被列入抵制之列。
對這個「鄰避設施」的分類,我參考了一些論文,學者們也根據不同的特徵做了不同的分類,比如下面三個分類,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對我們在選房的時候非常有參考價值。(這些材料來自一篇碩士論文《市政設施鄰避效應對住宅價格的影響研究》,中國礦業大學,魏賢錦,2019.5,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檢索)
從這裡面,我們能夠總結出來,這些「鄰避設施」對房地產會產生負面影響。這些影響有些是實實在在的,比如說,像那些「汙染性設施」,的確會對小區居民的生命安全或人身健康構成傷害。px項目、垃圾中轉站、高壓變電站、養豬場(產生異味)、距離過近的超高層……有些影響,則是主要集中在心理上,會引發嚴重的心理不適,精神病院、戒毒所、看守所、墓園、火葬場、打靶場,而有些心理上的不適,還可能和不同的文化風俗,比如上面所說的法院,在風水上就會被視為不好,比較難講清楚了。另有一類,比如像高速公路、高架鐵路、機場,這些對房地產主要是產生很大的噪音影響,但其實這類設施分析起來,並非那麼簡單。
顯然每個城市都會存在非常多的這樣的「鄰避設施」,你不可能躲得過。在深圳,也有很多這樣的故事/案例。比如醫院類的,像羅湖的康寧醫院,或者是早年港大醫院在建設的時候,引發附近居民強烈抗議的事件;或者後海的業主集體抗議,改變了當地建設一所中醫院的事件。在道路上,比如當年豐澤湖山莊的業主抗議南坪快速路的事件。在風向類的汙染設施,比如在蓮塘,業主們對香港的大型垃圾場非常的不滿。在噪音這個上面,比如深圳的老機場時代,我一位住在西鄉的朋友說,「每天晚上都感覺頭上在唱搖滾」。在建築安全方面,比如地鐵或者一些超高層在建的時候,造成臨近小區樓體開裂,引發業主非常恐懼憤怒,這都是不鮮見的事……
當然,以上這些是樓盤建好了,大型的「鄰避設施」規劃在了那裡,所以,它會引發什麼樣的後果,大家自然都很清楚,業主一定會攜起手來進行抗議。因為那些設施不單會影響生命安全,還會造成房屋增值性能減弱甚至貶值。
但如果是「鄰避設施」先規劃建設了呢?比如像開頭說的那些,高壓變電站、高架地鐵、快速路、隧道,都建好了,然後在這裡規劃了樓盤,建好了對外銷售,你怎麼做?非常現實的一個問題是,無論是從個人體驗還是實證研究,鄰避設施都的確會影響到房地產價格。比如有學者研究了上海垃圾中轉站,結論顯示:二手住宅價格隨距離拉近而顯著降低,距離每拉近1公裡,房價就降低3.6%。
如果選擇足夠多,我相信每個買房人的第一選擇,都是放棄掉這些樓盤,當然要選最好的。但顯然每個人的決策,都是在一系列約束條件下的次優選擇。每一個城市,都會存在一些「鄰避設施」最少的的好區域,但是這些區域往往都是貴的不得了,大部分人都沒有能力選擇。所以,這是一個不需要討論的問題。
那麼,這就需要買房者需要正面面對那些「鄰避設施」了。因為你躲不過去,這個城市可以說每隔幾公裡,都會有這樣的設施,只不過是程度大小,你總得學會去面對。我們需要使用自己的理性、頭腦、專業,去辨別不同的「鄰避設施」可能對房地產產生的不同影響。
我梳理出一些參考,供各位討論。
1)牢記一條原則:樓盤價格受到鄰避設施的影響,會隨著其間物理距離的變遠而變小。也就是說,與距離(及規模)正相關。根據實證研究,鄰避設施對房價的影響,在你離它最近的時候最大。遠到了一定距離之後,這個影響會快速降為零。這其實是個常識,大家不用看論文也能明白。但在選房的時候,卻是很實用,這個原則要牢牢把握好。比如上述的幾個案例,同樣一個小區,不同的樓棟,可能受到的影響都不一樣。另外,要提醒的一點是,有時候,你需要在距離和便利之間做選擇的。比如說高架地鐵(深圳5號線、6號線),距離它在200米以內,那一定是比較糟糕的,但是你離它太遠,你就不是「地鐵盤」了,交通不便利帶來的房價貶損會超過距離過近帶來的貶損,最好當然是在500米左右,但往往沒有那麼完美。
2)不同類型的鄰避設施影響並不一樣。並不是所有的鄰避設施,都是那麼的「不可接近」。如上所言,鄰避設施也有很多不同的類型,那些對我們人身健康有重大損害的,自然是離得越遠越好,比如大型垃圾中轉站、大型化工項目……但是,有些設施是「見仁見智」的,比如說法院,我個人認為這不屬於什麼不利影響,但有些人可能就會很介意。而且,有些鄰避設施實際上對房地產的影響,實際上是被「心理誇大」的,就是實際上影響沒那麼大。比如說噪音,是最經常被誇大的,但其實在房地產的價格要素中,這個部分佔的權重很小,並且,它是有技術手段可以處理的。簡而言之,你要去科學評估你要面對的那個「鄰避設施」所產生的影響,如果你不想放棄的話。
3)實地考察才是最好的辦法。怎麼才能夠更好的評估有的鄰避設施對樓盤產生的影響呢?這些,光看別人的分析沒有用。最好的辦法,是自己的實地考察。我很欣賞後臺幾個粉絲的操作,直接跑到了一些樓盤的旁邊住了一晚,實地感受了一下噪音。每個人對噪音的忍耐度都不一樣,有的人連住在十字路口都受不了,有的人住在鐵路邊上也能睡得香。這個要自己去結合自己的情況,實地考察做結論。
4)計算好鄰避設施是否已經體現到了房價中。為什麼會有很多人,明明知道有些樓盤噪音非常大,不遠處就有一個變電站,但是他們還是選擇了,而且最終還是賺錢了?歸結到最終的一點,自然是性價比的計算。有不利因素,開發商也會在制定價格的時候體現進去,這樣才能賣得出去。對購房者來說,就是要去計算這個「折價」折得夠不夠——包括政策限價產生的「折價」。比如說光明金融街(000402,股吧),非常的靠近6號線高架,擺明著噪音會不小,但是因為5萬的限價套利空間大,所以,照樣是上萬人搶光。
總之,在大城市,鄰避設施已經是一門越來越深的學問,尤其是有關鄰避效應的處置——比如科學規劃、決策透明、公眾參與、經濟補償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手段。這個在最主要的方面,當然是只能依賴我們的城市規劃做得越來越科學,越來越人性化。但從我們個體買房者的角度,管不了那麼多,只能是先學會自己做好選擇。完全的遠離是不現實的。那麼,如何科學的評估其影響,是我們必須要做的功課。
(責任編輯:常丹丹 HO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