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垃圾發電網訊:「在廠的門口,整潔映心間。監督員的鼻子每時聞嗅,眼睛無情地掃描每個角落。臭氣散發何來?焚燒廢物排放何去……」詩歌《監督員的心聲》最近在大橋鎮環境監督員的微信群裡廣為流傳,充滿鄉土氣息的文字引發了監督員們的共鳴,詩歌作者奚永良收穫了不少點讚。
位於南湖區大橋鎮的市區生活垃圾焚燒項目提升改造工程是嘉興市民關注的民生工程。12月18日下午,環境監督員奚永良、沈冬華、郭炳良冒著零星的冬雨又一次來到嘉興市嘉源康恆環境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嘉源康恆),走在熟悉的廠區,他們紛紛點頭:「現在比一年前好多了,持續十多年的臭氣基本沒有了!」
環境監督員也都是普通的村民,一年多來,在一次次走訪、巡查中,監督員們真切地感受到了項目的改變,真切地感受到了環境的提升,懷疑的聲音越來越小,期待的聲音越來越響亮。
陣痛與轉折
守著一方小店,生活無憂無慮,現在的奚永良日子過得舒心了不少,空的時候就拿出紙筆寫寫詩歌,可以說是歲月靜好。
然而一年多前,他的日子可不是這樣。
他是土生土長的大橋鎮人,在步雲集鎮上開店30多年,還做過廣播站的通訊員。當大家被陣陣惡臭嚴重影響生活的時候,他也被大家推選出來,和政府、企業講講村民的訴求。
「實話實說,那時候味道的確很重。」奚永良說,惡臭的源頭是垃圾焚燒廠。
家住花園村的沈冬華感受就更為直接了。他和老伴還有母親住在一起,家離廠區不過六七分鐘路程,即使到了周末,他也不希望住在市區的孩子回來看他們,「味道重,粉塵也重,到了夏天別說開窗了,連門都儘量不開。」
家門口臭氣嚴重,是村民們心頭的痛。事實上,市區生活垃圾處理能力有限、處置技術設施滯後,以及在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氣味擾民,是嘉興所面臨的環境治理難題。
市區生活垃圾焚燒項目最早於2004年就落戶大橋鎮花園村,經過十多年,生產設備和技術都已過時,排放的煙氣不達標,影響周邊環境,也因此被中央環保督察組責令整改。
2019年4月,市委、市政府決定由嘉源集團負責市區生活垃圾焚燒項目提升改造工程。
面對接收項目無資金、無技術、無管理的現實情況,嘉源集團在市工作專班統籌協調下,多管齊下,在與原業主單位洽談收購事項的同時,派人赴上海等地尋求技術支持。
通過三個多月的不懈努力,嘉源集團最終與上海康恆環境股份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協議,由對方提供技術和部分資金支持。去年7月9日,由嘉興主導的嘉源康恆環境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並正式完成了嘉興市區生活垃圾焚燒處理提升改造項目股權轉讓。
市區生活垃圾焚燒項目提升改造工程正式拉開序幕。但起初聽說垃圾焚燒廠要改造,村民們普遍不太信任,「能改成一點氣味都沒有嗎?」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求,我有所為!
嘉源康恆成立後,將項目分為改造和提升兩個部分,緊張有序推進。原先廠區的垃圾池是露天的,嘉源康恆第一時間對垃圾池進行了封閉處理,並使用霧炮車24小時噴灑除臭,還在垃圾車出入口安裝了感應門。對於項目遺留的滲濾液脹庫、飛灰脹庫問題也加快速度清零。
漸漸地,村民們發現,身邊的臭氣似乎少了一點。改造提升不可能在轉瞬間完成,但村民們感受到了企業改造提升的決心。
用心與民心
市區生活垃圾焚燒如果長時間停滯,城市就面臨垃圾圍城的問題。在原先垃圾處理能力已飽和的情況下,邊運行邊建設不但難度大,還創造了國內垃圾焚燒建設的一個先例。
但是到底會建成什麼樣子,村民們心裡沒有概念,就難以真正放心。於是,企業一手抓技術改造,一手抓群眾工作。與傳統的方式不同,嘉源康恆通過「網格連心、組團服務」這一載體,明確責任、深化走訪,把工作做到了群眾的心坎上。
要讓村民們提前看到項目「最終」的樣子!企業聯合大橋鎮及花園村,帶當地村民到康恆寧波項目參觀,實地看看花園式、去工業化的工廠是什麼模樣的。
「真的沒有氣味,還像公園一樣美。」一批又一批村民發出了感嘆,回來後也和身邊人介紹見到的「稀罕事」。最終,6批次共130位村民去了寧波,大家逐漸對身邊的項目也產生了期待。
設身處地從村民的角度思考,才會收穫真心認可。企業內部成立了辨味黨員巡查小組,在集鎮範圍內設立7個觀察點,24小時巡查,每隔2小時打卡聞臭,及時記錄、報告。同時,企業還為全村村民發放了186張企民聯繫卡,開通群眾投訴電話,第一時間接收群眾的信息。
「一旦發現哪個點位有異味,或者居民撥打熱線電話,我們就馬上進行點位除臭,對廠裡的臭源點進行控制。」員工盛玉甫是辨味黨員巡查小組成員之一,冬去春來,小組成員都摸索出了經驗,還會根據不同季節、不同時段、不同風向重點巡查不同地點。
大橋鎮和花園村的幹部也不斷和村民面對面溝通,聽取村民的訴求。
政府的重視,企業的用心,群眾都看在眼裡。去年7月,投訴頻繁,一個月投訴電話超過90個,去年國慶期間垃圾異味基本不外洩,今年垃圾焚燒廠長期臭氣擾民的問題得到了根本性解決。
此時,有村民建議,形成長效機制,讓村民參與常態化監督。
意見很快得到回應。去年11月,在南湖區大橋鎮花園村村委會,嘉源康恆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聘請了部分村民代表作為企業的環境監督員,並就工程建設及周邊環境保護等問題展開座談。
「我們不僅要關注當前的問題和企業在過渡期的問題,也要關注未來發展的問題。」嘉源康恆董事長徐飈現場請監督員暢所欲言,並一一答覆監督員的問題。
作為村民代表,環境監督員不但自己發現問題,還會積極接收其他村民的問題並向企業反饋。
監督員奚永良告訴記者,他們建立了一個微信群,一有問題就在群裡發送,企業的董事長、總經理和其他主要負責人都在群裡,每次都第一時間督辦。
除此之外,每個季度企業還會組織監督員們進行座談,希望村民能夠踴躍提出建議意見。
期許與決心
垃圾庫在今年1月20日全面形成了負壓,就是用風機把垃圾庫的空氣抽出,解決了垃圾庫臭氣溢散問題。
花園村黨委書記衛華表示,項目按預期有序推進,村民們的呼聲也得到了回應,可以說,現在花園村的環境問題得到了很大改善,「希望企業能夠堅持提升技術,根治臭氣等問題。」
從一開始每周都會收到村民的投訴,到漸漸減少,再到如今幾乎沒有,環境監督員郭炳良感受很深。每次群眾一提出有臭氣,企業就會立刻進行自查,並且落實改正,「通常半小時左右就能回復我們,而且臭氣的確越來越少。」
肩負著其他村民的信任,監督員們擔心自己工作不到位會辜負大家,也常常到企業進行巡查。「我們不懂技術,也不懂專業術語,我們就帶著自己的鼻子和眼睛來工作。」郭炳良說。
垃圾庫完成密封、垃圾裝運車全部密封、垃圾坡道重新建設、新的卸料平臺投用、新的廠房建成……一些監督員們肉眼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改變,確確實實在發生著,垃圾臭氣外溢的情況越來越少。
上周五,嘉源康恆副總經理沈衛民接待了來檢查的環境監督員。他向監督員們詳細介紹了項目規劃、進展、運行的情況。
來到項目的運行中樞——中控室,工作人員認真操作著,而一面兩層樓高的大屏幕被不同的監控畫面分割成許多窗口,垃圾庫、卸料平臺、焚燒爐等區域一目了然。
通過技術攻堅,企業利用新建設備和原有的汽輪發電機系統併網,既解決了垃圾處理問題,又解決了產生蒸氣的利用問題。
通過技改、創新工作方法,採用目前世界領先的機械爐排爐,與原來的循環流化床爐相比,在垃圾焚燒過程中環保指標得到極大提升,煙氣淨化系統採用國際最先進的七步法組合工藝,排放指標優於國標和歐盟標準。
以前生活垃圾處理中老大難的滲濾液問題也得到了妥善解決,通過技術手段達到廠區工業水回用標準,起到節能減排零排放的作用。沈衛民介紹:「一期項目的改造工程已經完成,目前進入了二期提升工程階段。」
站在以浪潮為概念的廠區建設效果圖前,監督員們感慨萬千,希望項目能早日完工,真正變成一個花園式的工廠,成為一個地標建築。
「市區生活垃圾焚燒項目提升改造工程能夠順利實施,離不開黨委政府的領導,更離不開周圍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嘉源康恆董事長徐飈表示,企業會繼續深化改造提升,在2021年建黨百年前,完成現有的綠色能源垃圾焚燒廠的垃圾焚燒處置線改造提標,建立社區共建結對幫扶機制,為周邊社區提供市民環保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環境教育示範基地、工業旅遊基地、黨建教育基地等,將「鄰避」項目變為「鄰利」項目,持續提升周邊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
投稿聯繫:0335-3030550 郵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請將#換成@)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