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年來最成功的慢性腎臟病治療藥物
治療慢性腎炎,「血管緊張素抑制劑」療效確切,應用者頗多,它包括兩類藥物:
1.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即普利類藥物,比如卡託普利、依那普利、貝那普利等等;
2.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即沙坦類藥物,比如替米沙坦、坎地沙坦、厄貝沙坦等等。
普利類藥物於1981年作為降壓藥問世,由於它還可以減輕腎臟的免疫炎症,減輕腎臟的腎小球內壓,從而降低尿蛋白,進入臨床治療高血壓幾年後,便順利獲準用於慢性腎病的治療。
沙坦類藥物的問世比普利晚13年,是普利類藥物的同胞兄弟,也是在進入臨床幾年後開始用於慢性腎病的治療。它們作用機制類似,作用部位相近,治療效果相當,連不良反應都像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
普利/沙坦類藥物的缺點:
降尿蛋白幅度不是特別大,不能使大量蛋白尿轉陰,無法勝任腎病症候群的治療主力。
然而瑕不掩瑜,優點明顯:
1. 顯效率高,各種蛋白尿均可緩解;
2. 療效確切,通常可降低約一半的尿蛋白;
3. 副作用少,主要是會小幅降低腎小球濾過率。
這些優點,使它們成為近40年來最成功的腎臟病治療藥物,處方量巨大。很多腎友服用了幾十年,腎功能依然很好。
劑量不足很常見
好藥若是用法不對,便成不了好藥。很多腎病朋友服用普利/沙坦,還是用的「降壓藥劑量」,而不是「降蛋白劑量」。
普利/沙坦用於腎病患者的降尿蛋白治療時,2倍及以上劑量才有較明顯的作用,教科書寫的用藥劑量是2-4倍。
若用常規劑量,僅能降低15%左右的尿蛋白,達不到治療目標。比如一位尿蛋白2g的患者,降至1.7g左右,意義不大,腎病仍然在向尿毒症進展。
所以初始應用的患者,需要在1周內評估腎小球濾過率和血鉀,逐漸加量至最大劑量。最大劑量依個人耐受性來定,原則上只要沒有低血壓、高血鉀等反應,劑量越大越好。權威腎病專著《The Kidney》第10版報導過纈沙坦用到8倍劑量。
尤其是有高血壓的腎病患者、年輕人、血管條件好的患者,建議儘量增大劑量,以達到最好的降低尿蛋白的效果。
如果圖省事,比如某些藥一天就吃一片,這樣確實省去了很多功夫,不用太操心血壓和血鉀,但腎臟依然在高壓下煎熬得不到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