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不僅是科學和教育,更是生命的哲學

2021-02-18 明教育

平常我們談運動,基本都說運動能強身健體,運動時需要講科學、尊重規律等等,今天我們不談這個,只希望我們都在科學的運動道路上不斷勇猛精進。運動給我們的教育意義亦是巨大的,前不久付大才講了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是以「生命」為原點展開的一系列教育,而運動就這「一系列」的部分,因為「生命在於運動」嘛。盧梭在其名著《愛彌兒》中說道:「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這不正是運動的教育之道嗎?運動作為生命教育的組成部分,其意義也是非凡的。

聽著運動和哲學這兩個詞,在世俗的心目中似乎相隔的很遠很遠,作為身心發展形式的兩個代表,遠的以至於有人把它們之間的發展關係視為一種反比關係。哲學是幫助找到人的存在意義和歸屬感,運動對於人的存在來說往往定義成生理上的改造和發展。但是在我看來,運動是積極的人生價值觀的體現,實質上是一種精神衝動,是生命哲學的一部分。

運動是生物最活躍的表現形式,我們往往會覺得,不能夠活動的生物很有可能不具備生命特徵。例如我身體本身就是一個運動場,各類細胞、器官在以自己本職的方式運動著,如果它們不在運動,我們的軀體也將腐壞消逝。在生理學上,最直觀、最簡潔的生命表現形式就是運動。我們總是會被體育比賽中那些為更高、更快、更強的身姿感動,因為從他們身上我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因此,運動可以展示生命的存在,一個人運動能力的強弱也是其生命力的直觀體現。

「每天運動一小時,健康生活一輩子」的宣傳口號在我國隨處可見,可見體育運動和生命狀態緊密相連。體育運動能夠鍛鍊我們的身體,增強我們的抵抗力,提高我們的生命力,也是比其他例如吃保健品或者依賴醫生更有利於保持生命完整、身體健康的方式。我們需要更多精力就必須有健康而又充滿活力的身體作保障,一個人一旦失去了身體健康這個要素,任何理想、任何願望、任何美好都是虛幻。所以運動不僅是改善我們的身體的狀態,還是我們體驗更加美好生活的基礎。

運動讓我們學會去贏,也學會輸;學會去領導;學會成為更好的自己,也學會去做好團隊的一份子;不但學會去奮鬥,也學會敢於承認失敗;這些,都是我們成為「完整的」人的必修課。以前,人們會說身體好的人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現在看來,這句話是如此的荒謬。所以對我們的孩子,他們喜歡去運動,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這會讓他們終生受益無窮。

現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以前在在清華大學任教,他不僅學術精湛,還是一名運動健將,談到體育他總是不吝讚美之詞。施一公先生在做學生的時候身體條件很一般,但在即便如此,他憑藉自己刻苦鍛鍊從校運會3000米倒數第一練成正數第一。施一公先生的事跡告訴我們,運動不影響學業,還會助力成就巔峰。

今年是奧運年,但因為疫情,奧運會被迫延期了,奧運會的延期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生命的存在需要被尊重、被珍視,任何踐踏生命的行為都是可恥的。然而,現代很多人對生命似乎越來越冷漠、自私、蠻橫、甚至殘忍。家長不讓看手機可能會捅傷父母;考試不滿意也許會跳樓自殺;同學同伴之間一點小矛盾,怨恨之餘就投毒……自殺、互相殘殺的事件舉不勝舉,這種漠視生命的行為忍不住讓人想問——他們到底承受了多大的心理壓力?

運動有助於緩解壓力、調節負面情緒,讓生命陽光、熱情、積極向上;體育具有公開、公正、公平的特性。孩子在運動中有著複雜的互動關係——個人與集體、自我與同伴、本人與對手,有著強烈的情緒體驗——揮灑汗水時的激情、身體達到極限時的無助、隊友間的鼓勵助威……在運動中既要遵守規則,又可以張揚個性,既可以獲得成功的喜悅也會體驗失敗的痛苦,既有服從也有反抗……體育運動將青少年和其他社會成員召喚到她的懷抱裡,讓他們嘗試成功,推他們去進行嚴峻的競爭,給他們以人生的尊嚴。因此,體育運動在許多人的生活道路上是一個裡程碑。所以,運動在培養孩子的尊嚴感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當孩子們在運動場上盡情的榨乾最後一滴汗水,也就是對自己生命最大的尊重。

網上經常調侃體育課,要麼體育老師被「生病了」,要麼被「有事」了,不少學生用這句話調侃其他主科老師佔用體育課時間,變相補課。雖說現在家長越來越意識到體育鍛鍊的重要性,但在升學的壓力下,不少中小學的體育課仍被語數外等主科佔用。在歐美教育水平高的國家包括我們的鄰國日本、韓國都極其重視學校體育課。前陣子云南在教育圈火了,火的原因不是因為疫情,也不是因為停課,而是因為雲南省率先全國,將中考體育成績滿分提高到100分,與語數外三大主科滿分保持一致,這讓我們對學校體育的改革充滿了期望。因為有了強健的身體,知識才真正有了意義,失去健康和生命,再多的知識都無發揮之地。

運動之魂在於它超越性的本質,每一次與對手競爭、與自己意志對抗無不在體現著這種超越。人具有追求自由、超越自我的需求和本性,不然人類也不會如此快的發展到今天的程度。人跟動物不一樣,被稱之為「人」是因為超越了動物的存在;其次,人是在不斷地自我突破、自我超越中成長的。所以我們每個人的未來具有不確定性,人的生命都是尚未完成的生命、是尚待發展、尚待超越的生命,人的發展有無限種可能。

我們的教育恰恰就是要發揮、挖掘出最好的那種可能,這也是我們DE存在的意義。在我們的百公裡路線有多少超越自己的故事,人生最難的不是超越別人,而是徵服自己,那一句句至臻名言「如果你眼前還有浮雲,證明你站的還不夠高」;「相信。發生...經歷。成長...」,「不邁出這一步,這有可能就是你的人生定局」,「徒步就是徒步,意義各自賦予」等等的意義正是如此。

人生下來就是為了老去,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承不承認,這就是生命規律,我們都要去面對,並思考。從古到今人都在不斷尋找不老的密碼,從秦始皇請徐福尋找「不老藥」到明嘉靖皇帝煉丹信道求長生,到今天克隆、冷凍人、各種保健品、醫學美容...無可奈何的是,這註定是一場不可能取勝的抗爭,身體的解體是命中注定。

王德順,2015年他79歲,這個79歲的老戲骨沒有在家喝茶遛鳥,而是去了國際時裝周走秀,T臺上他時尚感十足,大步流星,霸氣十足。除此之外,他的身材亦是相當矚目,79歲的年紀,身上的皮膚卻無半點鬆弛,反而儘是緊實的肌肉。霸氣的氣場,自信的氣質,以及健碩的身材,讓我們感受到這個79歲老人身上澎湃的精神氣質。

夏伯渝老師,年紀輕輕失去雙腿,換做我們會怎樣,我們有多大的勇氣重拾生活的信心,讓命運低頭?夏老師經歷兩次截肢,其中痛苦我們無法感同身受,但他的人生不想就此沒有價值,沒有視自己人生為希臘神話中西西弗斯的處境,43年如一日保持高強度訓練,堅守夢想。即使理想和現實的距離如此遙遠,四次登珠峰無功而返。終於第五次終於登上世界之巔,詮釋了「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氣概。這就是運動賦予生命的意義,它的孜孜不倦的追求、鍥而不捨的進取使本來缺陷的人生實現完整。

有句話叫「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就是說如果我們不運動,身體會生鏽,相反如果有決心有毅力,堅持活動身體,就可以延緩身體老化,讓人容貌年輕,體態優雅,關節靈活,減少疾病找麻煩的空子。

我們人之所以稱之為「人」,不僅僅是因為我們直立行走,開發出雙手,可以製造工具,擁有社會屬性,更在於我們能賦予事物更高的意義。從生命角度來講,任何生命都是有限的,即使是我們的宇宙,這是規律。所以生死關係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的關係,運動作為生命的禮讚,它發展身心,充實生活,提高我們生活質量,讓我們實現全面發展,是我們積極人生態度的展示,並以此讓我們的生命完善,人生充盈。

運動永不滿足的性格,不承認誰為自己下定結論,而是通過永不休止的鍛鍊、競爭、突破自身現存的界限,使之向憧憬前進,只要人存在這個過程就永不完結。正是這一孜孜不舍的追求,在勃勃向上的進取中不斷地完善人和人生,人類才會在千折百難中蓬勃發展。

運動不僅是科學和教育,更是生命的哲學,它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學和生命道理,這些不是此一文所能概括到,需要我們在運動中去體味各種滋味,運動越深入,體味越深刻,運動不停,體味無窮,箇中滋味,只有自己瞭然於心,願大家都能獲得一二。

有人說最好的教育方法裡必有運動,體育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礎之一,在運動中,孩子收穫的不僅僅是健康,還有團隊的合作能力,抗壓抗失敗的挫折教育,良好的精神面貌,而這些都會讓他們受益終身。



往期精選

點擊圖片查看完整內容 

相關焦點

  • 從生命哲學到生命倫理學
    時間是生命的根本特徵,只有作為存在物的生命才具備時間上的延展性,它不停地運動著,但卻不具有空間性。與之相對的,則是僵死的物質無所謂過去、現在和將來,它們以空間為特徵。齊美爾的這種觀點顯然是在突出人的主體性思想,他的意思無非是在說,時間只有對活著的人才有意義,但他把時間與空間對立起來的想法,就與人們的常識相背離了。
  • 哲學史:信仰不僅成為精神生活的根基,而且成為科學和哲學的基礎
    帕斯卡爾不僅與偉大的理性主義者處於同一時代,而且和他們一樣對科學有同樣興趣。此外,他的理性和哲學進路,可以用來顯明理性主義與帕斯卡爾所描述的那種奧古斯丁思想之間的種種差別。布萊茲·帕斯卡爾(1623—1662)比笛卡爾年少,又比斯賓諾莎年長。20歲之前,他曾發明一臺計算器來幫助他的父親,因為他的父親是諾曼第的一位稅收專員。因此,他是現代計算器的先驅。
  • 死和永生的問題——在科學時代的哲學反思
    ,在當代生命科學和文化人類學中已得到較為切實的解答。人類生命的延續沿著生物遺傳和文化遺傳兩條途徑進行。人類的個體有生有死,在這個意義上人類的個體不能永生。但是,人類的個體通過生物遺傳的方式把自己的生理特性遺傳給下一代,又通過教育和學習的方式把文化的信息代代相傳。文化遺傳是人類特有的,人類永生的意義應該在文化遺傳中去尋找。死和死後生命的問題曾是一切傳統宗教的熱門話題。宗教的信仰和倫理不免與死和生命延續的問題相關聯。
  • 走向第三種科學哲學
    知識論的科學哲學之所以陷於困境,關鍵就在於,它只是從狹隘的知識的角度來理解科學與認識論,並試圖用知識論的邏輯來揭示科學及其發展的邏輯,進而解決科學的客觀性、合理性和進步性問題。然而,科學不僅僅只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人創造的文化。切斷其人性、創造和文化之根,僅僅用知識理性及其邏輯理性來抽象地理解科學及其發展規律是遠遠不夠的,最終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科學的客觀性、合理性和進步性問題。
  • 近代科學的建構:機械論哲學
    事實證明,現代實驗科學的第一個範例的確是一本非常奇怪的書,也就是說,對20世紀的讀者來說它很奇怪。然而在1600年,它必定為人們所熟知,因為它表達了一種被稱為「文藝復興時期的自然主義」(Renaissance Naturalism)的流行自然哲學。在吉爾伯特和同時代的其他許多人看來,自然的確有著生命的脈動。原始地球物質的磁性對應於萬物中存在的主動本原。
  • 哲學與認知科學的交叉融合
    相應在學科建構上,哲學和認知科學呈現出交叉融合的趨勢,道德問題和人工智慧的前景問題成為哲學和認知科學領域的熱門話題。面對當今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諸多新挑戰,本期組織3篇文章,通過對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和融合相關問題的深入探討,嘗試給出研究路徑上的可能方向,以期引發學界對相關問題的進一步討論。
  • 科學、哲學、神學的聯繫和區別
    在如今,科學發展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可是很多人嘴裡卻總充滿著「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類似的言論。其實,這些言論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不是全無道理的,但是一定不是完全正確的。我們可以將其歸結到思想形態一類,對著這一類言論,現在還存在著很多的爭論。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神學,哲學與科學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淺談一下自己的理解。
  • ​金觀濤 | 科學與現代性:再論自然哲學和科學的觀念
    如果我們準確地抓住了問題,那麼研究自十六世紀開始到十七世紀完成的信仰和理性的二元分裂為何在西歐發生,就成為理解現代科學起源的關鍵。顯然,不僅現代科學的觀念形成與此有關,而且個人權利和基於個人的民族認同出現亦是和它相關的。這就是為甚麼我要強調現代科學的出現只是現代性起源的一部分。
  • 自然哲學與實證科學
    亞里斯多德關於植物、動物和物體運動等等的理論著作中,有對相關現象的獨特觀察,但在其基本理論部分,所據的通常無非是我們人人都有的經驗、人人都知道的事例。亞里斯多德在這些著作中對這些眾所周知的事情提供解釋;科學,或本書所稱的哲學-科學,在亞里斯多德看來,就是要解釋各個領域中的基本事物-現象的所以然。
  • 石頭不僅有生命,而且是在運動的,宇宙更是生命體
    其次,無論人是否運動,石頭、樹都在那裡不動。也許有人會說,這就是石頭和樹是不動的。但是如果,你一直站在那裡,你不動,石頭在動嗎?你一萬年不動,石頭還在那裡。結論是,你不動,石頭也沒動!如果,你搬著石頭,一直搬著,就像是攜帶著頭髮等,石頭也一直在運動,就像是頭髮跟著你一起走!那麼,你憑什麼說,頭髮是運動的,石頭卻不是?還有,人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運動,無論是自轉、公轉,還是火山、地震等。
  • 哲學=愛智慧?哲學與科學是一體的?
    在這個意義上說,哲學和科學能成為一個連續體,並不是一件順其自然的事情,而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蹟。正是古希臘人在歷史上第一次把理性態度與理論興趣很好地結合了起來,用理性的態度去構建包羅萬象、解釋一切的理論,這才有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哲學,進而又從哲學中產生出現代科學。
  • 科學哲學可否代替自然辯證法
    《自然辯證法》則是在現代科學哲學產生之前的30多年內,恩格斯為了確立辯證的同時又是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科學觀,運用唯物辯證法概括總結當時自然科學的最新成果創立的,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組成部分。它在研究對象、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上都與現代科學哲學大異其趣。如何看待自然辯證法與現代科學哲學的關係?《走進》在下列兩個重大問題上做出了科學的回答。
  • 對哲學和科學「相對性原理」的認識
    太空移民面臨了諸多疑難,比如:太空旅行技術和行星之間的天文距離,但是,一切皆有可能,地球人產生了對太空旅行的技術需求,太空技術對太空科學的作用和太空科學對太空技術的反作用符合哲學動力學的「等效原理」。不能僅將太空旅行和太空移民理解為「出走地球」,這是因為未來的太空技術和太空移民可能提貢解決地球人生存危機的高效手段。
  • 哲學、神學、科學和偽科學
    後面的哲學家們又對,萬物運動背後的「動因「做出了解釋。在古典時代末期,恩培多克勒結合了」本源說「和」運動說「。他認為世界是由」四元素「組成,它們在」愛「與」恨「的推動下形成了萬物。2.哲學問題從泰勒斯到恩培多克勒,我們看到,哲學其實是一門基於直接觀察和思辨的學科。它最核心的問題是:世界的普遍真理是什麼?相比於神話式創造性寫作,哲學會做出一些真假意義上的斷定。
  • 問題研究是科學哲學創新起點
    200位學者與會,圍繞一般科學哲學、認知科學哲學、生命科學哲學等議題展開研討。作為自然辯證法學科的核心部分,中國科學哲學研究近40年來也取得了長足進步,為世界科學哲學理論創新貢獻了中國智慧。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馬雷表示,科學哲學是研究科學問題與科學理論的靜態結構、動態發展和評價指標的一門學問,科學問題與科學理論是科學哲學的重要研究對象。
  • 質疑真理、現實、科學和哲學的作用
    Q2、20世紀早期許多科學家都對哲學有很深的興趣,包括愛因斯坦、玻爾、馬赫和波恩,現在我們已經失去了聯繫嗎?是的,我想我們失去的是一種獨特的科學思維方式。追溯到文藝復興和科學革命時期,科學一直是我們更廣泛的文化史的一部分。二十世紀初,相對論理論和量子力學的開創者們接受了一些哲學學習。
  • 培養思想的力量,提升生命的品質,教育呼喚哲學的回歸
    什麼是教育?「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雅斯貝爾斯)所以,教育的目標不是知識的獲取,而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陳寅恪)。尤其是在大數據、人工智慧、生物科技成為發展希望的21世紀,具有不懼困難、獨立思考的能力,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教會人們思考的正是哲學。有人說,哲學太過高冷,是&34;,看不清,道不明,不知所謂。其實,那是對人類智慧最大的諷刺。
  • 杜威:教育哲學
    科學的特殊事實和法則顯然影響行為。這些事實和法則暗示應做和不應做的事情,並且提供實行的方法。如果科學不僅指所發現的有關世界特殊事實的報導,而且指對於世界的一般態度——和要做的特殊事情有區別——這個時候,科學就結合到哲學中去了。因為根本的傾向即不代表對這件事或那件事的態度,甚至也不代表對所知事物的集合體的態度,而是代表對控制行為的種種考慮的態度。所以我們不能僅從材料方面解釋哲學。
  • 哲學筆記:教育
    方法科學進步的意義首先在於提升人們的世界觀,人類文明本質上是哲學思維和探索方式的革命,人類開拓未來有兩個途徑:西方式方法論:主觀「經驗論」,來源於生活,回歸於生活,具有經驗性,隨著人類的境界而遷移。東方式教育,也稱為道德教育,主要培養「道」的「德才」模式,構成「由上而下,由裡及表」內涵本性方法的境界,在「道」的數理化下,指導科學原理(參考《物理學大統一》),所以,具有「一覽眾山小」的格局和氣勢,不僅融通了「諸子百家」的倫理文化,還跨越了宗教文化的階層!
  • 了不起的哲學——生命智慧中愛的體現
    大家當下去學習與面對的哲學,真的很讓人目不暇接。哲學是一個向外延伸較大的概念,更是一個意義模糊、含混的概念,不但古往今來的哲學大師們對哲學有著不同的理解,而且我們現在學習哲學的人,對哲學的理解經常也是大相逕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