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哲學可否代替自然辯證法

2020-12-17 光明數字報

    20世紀80年代初,現代科學哲學隨著改革開放的熱潮介紹到我國,它逐漸成為大學教學與研究的一個熱點,現在是大學哲學專業必修課程。自然辯證法可否用科學哲學來代替?這是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一個重要問題。劉猷桓教授著《走進恩格斯——〈自然辯證法〉探索》一書(以下簡稱《走進》),對自然辯證法進行了深入的、系統的研究,提出了自然辯證法在哲學中的地位,它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與基本內容,對於建設馬克思主義理論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9世紀末、20世紀初現代科學哲學迅速興起。它是在數學革命(集合論)、邏輯學革命(數理邏輯)、物理學革命(量子論與相對論)的新形勢下,為了回答自然科學中重大的哲學問題而產生與成長起來的。它從馬赫、迪昂、彭加勒等肇始,由維也納學派奠基,再經過邏輯經驗主義的充實、豐富與發展,一躍而成為一個重要的哲學分支。

    《自然辯證法》則是在現代科學哲學產生之前的30多年內,恩格斯為了確立辯證的同時又是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科學觀,運用唯物辯證法概括總結當時自然科學的最新成果創立的,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組成部分。它在研究對象、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上都與現代科學哲學大異其趣。如何看待自然辯證法與現代科學哲學的關係?《走進》在下列兩個重大問題上做出了科學的回答。

    《走進》首先著重論述自然辯證法研究的對象——自然界的辯證法,這是自然辯證與現代科學哲學的一個根本區別。在恩格斯看來,作為自然科學對象的自然界,它的客觀實在性、它的起源與發展,是對自然科學進行哲學反思的首要問題。

    《自然辯證法》概括總結了19世紀自然科學的最新成就,全面地、科學地論證了自然界的辯證發展,描繪出一幅自然界辯證發展的圖景,主要是:康德-拉普拉斯的「星雲假說」關於天體的起源與演化;賴爾的「地質漸變論」關於地球的演化;施萊登與施旺的細胞學說與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關於生命的起源與演化;恩格斯的「勞動創造了人」的學說論述了人類的起源和意識的產生。

    《自然辯證法》科學地證明了「自然界是不依賴任何哲學而存在的;它是我們人類即自然界的產物本身賴以生長的基礎,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東西。」

    現代西方科學哲學持相反的觀點,提出在科學中「拒斥形上學(玄學)」的口號。他們割裂了經驗與思維、割裂了實踐與理論,認為科學認識的對象不應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而只能是感覺經驗;在他們看來,自然界的本質和自然界運動的規律性是超經驗的和非經驗的東西,是「形上學」,不是科學。維也納學派提出的判別知識是否是科學的原則——「證實原則」,認為任何科學命題只有表述經驗內容、只有能被經驗證實,才有意義,否則就沒有意義。實證主義者就是按照這種科學觀來為科學劃界的。

    其次,走進》指出,自然辯證法》要對自然科學成果和自然科學自身所體現的哲學精神進行概括、總結和反思,就必須對自然科學從認識論、方法論上進行概括、總結。恩格斯正是在「把全部自然科學作為一個整體加以概括的基礎」解決哲學與科學關係的前提下實現的。

    恩格斯以自然科學為中介揭示出自然界的辯證法,形成以辯證自然觀為核心的馬克思主義自然哲學。這是自然辯證法與傳統自然哲學的又一個根本區別。傳統自然哲學是「形上學」一部分,又是用思辨的方法直接去把握自然界,而今天看來有科學的哲學思想,那時也是屬於傳統自然哲學的。

    恩格斯通過對自然科學自身辯證法的揭示,形成以辯證科學觀為核心的馬克思主義科學哲學。首先他指出科學獨立的時空標誌與本質;其次把自然界的運動形式及其轉化作為科學研究對象和分類原則;再次研究了科學發生和發展的特點以及科學的兩極功能。

    恩格斯關於自然科學的哲學反思,對自然科學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方法論意義。其一,既然物質結構的層次是無限的,那麼自然科學的發展也是無限的。由此得出結論,隨著新的物質層次的認識,也必然出現新的自然科學分支。物質層次朝微觀與宏觀兩個方向深入,與基本粒子的發現的同時創建了量子力學,與星系發現的同時創建了天體物理學。其二,隨著科學研究深入到更高級、更複雜的物質運動形式,必然會出現交叉科學研究領域。恩格斯從物質運動形式的相互聯繫與相互轉化,指出了隨著自然科學不斷分化又不斷綜合的趨勢,自然科學研究必然要進入一個新的領域——交叉科學領域。20世紀80年代後,交叉科學的蓬勃發展證實了恩格斯的預言。

    縱觀現代西方科學哲學,它是隨著現代科學革命的浪潮,急速發展起來的、一門成就非凡的哲學學科。其出發點是邏輯經驗主義,它以物理學為科學知識的典範,以數理邏輯為分析科學知識的工具,深入地研究了科學理論的結構(演繹系統)與功能(解釋與預見),因而成為現代西方科學哲學發展的基地。邏輯經驗主義的研究提出了現代科學的認識論與方法論問題,如科學知識的基礎、科學理論的解釋、科學假說的確認等。現代科學哲學在邏輯經驗主義建立的基礎上沿著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方向是經過批判理性主義、歷史主義、新歷史主義等,把新的、更深入的問題,如科學發展模式、科學內史與科學外史、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科學進步的合理性、科學實在論等引入科學哲學研究。另一個方向是經過語言學轉向、解釋學轉向、修辭學轉向,向後現代科學哲學發展。

    由此可見,現代西方科學哲學有它特殊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不能用它來取代自然辯證法,恰恰相反,應該在自然辯證法的基礎上,二者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走進恩格斯——〈自然辯證法〉探索》  劉猷桓著  吉林大學出版社

相關焦點

  • 【深度報導】「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自然辯證法》與現代科學...
    西安交通大學梁軍教授重點關注了「自然辯證法」的理論範式所提出的科學與人文的融合問題。從科學與人文的歷史演化來看,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經歷了「原始的自發的統一」到近代以來的分化過程。在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紀念恩格斯的一種路徑是深入拓展「自然辯證法」理論範式的時代價值。
  • 論中國現代科學哲學的三大理論思潮
    這三大思潮相互激蕩、相互滲透和相互融合,將在新世紀的中國形成一個比較統一的以自然哲學、科學哲學和技術哲學為基本分支的科學技術哲學體系。  關鍵詞:中國/科學哲學/理論思潮  本文所論的科學哲學,是指含自然哲學、科學哲學和技術哲學這三個分支在內的廣義的科學哲學。
  • 肖廣嶺:《自然辯證法》解決了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關係問題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9月27日電 (謝磊 趙晶)日前,2020年中央和國家機關「強素質·作表率」讀書活動舉辦第四講,圍繞「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這一主題,邀請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肖廣嶺做客講堂,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主題,導讀《自然辯證法》。
  • 研究生培養要恢復加強自然辯證法教學
    這裡針對理工科研究生培養談一點具體意見:要恢復和加強自然辯證法教學,增強研究生的哲學思維能力。 為什麼自然辯證法教學對研究生能否提出問題如此重要?這要從自然辯證法的學科性質、課程定位與問題意識的關係來分析。 自然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分支,是一門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又不乏普世價值的學科。
  • 清華哲學系喜迎三位雙聘教授組建科學哲學二級學科
    教學課目:現代西方科學哲學、自然辯證法、科學哲學原著研讀、現代科技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社會兼職:2004年8月至2007年8月 第13屆國際邏輯學、方法論與科學哲學大會組委會秘書長2006年5月至今 中國自然辯證法協會國際學術交流委員會副主任2001年5
  • 科技哲學未來焦點在科技倫理與科學文化
    《自然辯證法》第一本中文譯本出現於1932年,這標誌著自然辯證法正式傳入中國。 1956年6月,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成立了自然辯證法研究組。 「這是新中國第一個自然辯證法的專業研究機構,可作為學科建制化發展的一個正式起點。」他表示。
  • 一部高水平的自然辯證法學術著作
    《劉詩白選集》日前出版,第十一卷《自然哲學筆記》是作者歷經7年跨學科閱讀的艱辛探索,是一部高水平的自然辯證法學術著作。  極強的創新性與寬廣的學術視野  《自然哲學筆記》一書開卷之篇為「讀恩格斯有關自然哲學論文的筆記」,在這一章中,劉詩白教授既完整、準確地堅持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證法的創始人——恩格斯關於自然辯證法的一般原理、關於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基本觀點;又結合現代科學技術的進展(如人造衛星、暗物質、黑洞等),加以與時俱進的生動、具體的闡發。
  •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自然辯證法》導讀
    ·《自然辯證法》提出一些不僅有重要哲學意義而且有重要科學意義的觀點。恩格斯在人類認識史上第一次科學地提出了生命的本質和起源,即生命是蛋白體的存在方式(現在認為是核酸和蛋白質的矛盾運動)。恩格斯第一次科學地回答了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和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如勞動創造人本身;動物僅僅利用自然,而人則能夠改變自然。
  • 科學哲學與諾貝爾獎
    責任心和事業心的分離,使他們選擇了具有誘惑力的事業心,這樣科學哲學便失去了對現實科學理論的鑑賞力和批判力,而只是把科學當成一般成熟的歷史和異在的對象儘可能客觀地研究-然而真正的科學哲學是應當而且必須介入主觀勇氣的。當中國哲學開始大規模地接觸科學哲學的時候,很不幸,西方科學哲學正遠離科學而去,中國錯過了一個科學哲學與科學批判性相關的時代。
  • 學術動態|江蘇省自然辯證法2019年年會暨「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
    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科學技術哲學專業學科帶頭人蔡仲主持開幕式。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王恆教授向參會人員簡要介紹了我校哲學學科的發展情況以及科學技術哲學專業的歷史與現狀,並代表承辦單位向各位與會學者的到來表示歡迎。
  • 問題研究是科學哲學創新起點
    200位學者與會,圍繞一般科學哲學、認知科學哲學、生命科學哲學等議題展開研討。作為自然辯證法學科的核心部分,中國科學哲學研究近40年來也取得了長足進步,為世界科學哲學理論創新貢獻了中國智慧。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馬雷表示,科學哲學是研究科學問題與科學理論的靜態結構、動態發展和評價指標的一門學問,科學問題與科學理論是科學哲學的重要研究對象。
  • 萬丹:中國科技哲學在實踐中發展壯大
    當代中國科技哲學在實踐中產生、發展並壯大起來,也將在實踐中繼續向前推進,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促進自然辯證法基本原則同我國科技發展實際有機結合。自然辯證法學科能在中國發展起來,不僅因為它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在於其學理的內在邏輯與中國實踐相契合。我國學術界普遍認為,新中國成立後,自然辯證法研究對科技界普及和推廣馬克思主義、對科技工作者科學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功不可沒。
  • [中國社會科學網]領略思想寶藏:「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名家講座系列...
    劉大椿先生為中國科學技術哲學的重要開創者和領軍學者、全國模範教師,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主任、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圖書館長、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等職,撰寫和出版著作、教材60餘部,發表論文170餘篇。
  • 科學技術哲學及其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關係
    科學技術哲學科學技術哲學是哲學的一門分支,原稱自然辯證法,1990年,國務院委員會正式發文,將自然辯證法更名為科學技術哲學。該哲學最早出現在20世紀,理論化概況了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認知,其涉及的領域寬泛,其中以科學史、技術史、工程哲學、技術哲學為主,既有對自然規律以及人文社會科學的系統研究,又有對整體科學與技術及其各門分支學科所涉及的哲學問題進行反思與批判[1]。科學技術哲學最鮮明的特點是跨學科特性,它既建立了自然科學家和哲學家的深度聯繫,又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匯點。
  • 【書單】2019哲學博士參考書
    《中國古代哲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中國哲學史稿》孫叔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8.《中國哲學史》肖箑父主編,人民出版社;19839.《中國哲學史》(四卷本)任繼愈主編,人民出版社。10.《東方哲學概論》樓宇烈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11.
  • 以科學為師:哲學自然主義
    現代科學取得的巨大成功,無論是智識上的還是面向實踐的,都令哲學驚嘆不已。隨著現代科學的不斷擴張,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再到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等,取得一個又一個輝煌的勝利,傳統上原屬於哲學的「領地」逐漸在喪失,哲學遭遇的挑戰和危機變得空前嚴峻。面對科學不停步地「攻城略地」,哲學應如何反思、調整自身的目標和定位,並審視自己的研究方法?
  • 致敬吾師|徐天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徐天芬教授與華東師大地理系和哲學系自然辯證法研究所
    她從1972年起正式從地理方向轉到自然辯證法方向,一邊學習,一邊研究,一邊教學,為我校自然辯證法學科的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從教從研幾十年,新見迭出,成果斐然。著書立說,春風化雨。1977年11月,受教育部委託,在我校召開了高校理科自然辯證法教材的編寫會議。徐先生和全國十幾所院校的自然辯證法教師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會上商定編寫一本《自然辯證法講義》,並草擬了編寫提綱,進行了分工。
  • 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的哲學遺產
    庫恩不滿邏輯經驗主義的科學哲學,認為這種科學哲學中所呈現的科學的形象(image of science)是:(1)基於作為成品的科學理論
  • 世界哲學大會|斯喬平:科學哲學如何塑造更好的「後人類」社會
    我們不禁對您的哲學探索之路充滿好奇,您可否向我們介紹下您的治學經歷?大二選定實證論為專業,輔修物理,本科論文事關量子力學的哲學討論斯喬平:我於1934年8出生在俄羅斯布良斯克州一個教師家庭。二戰後,父親退伍並前往白俄羅斯工作。
  • 最需要高學歷的十大專業之一 科學技術哲學
    科學技術哲學(前身為自然辯證法)在我國曾經形成很有特色的研究傳統,在各個歷史時期均發揮出巨大的效能。其研究傳統的最大特點是注重研究數學和自然科學中的哲學問題,特別是科學前沿的哲學問題。20世紀50~60年代,大量的研究集中在科學與哲學的相互關係方面,尤其是一些科學家也積極投入了關於自然界的辯證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