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一段時間以來,在像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裡,人們的智商水平普遍大幅度提高。
智商測試並不完美,但可以很有用。如果一個在學校成績很差的男孩,智商測試成績卻的確很好,那麼就很有必要調查一下他在學校是不是受欺負了,或是家裡出了什麼問題。智商測試還可以用來大致預測誰在大學階段能夠學業有成,當然動機和自我控制等因素的重要程度至少也並不亞於智商。
一段時間以來,在像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裡,人們的智商水平普遍大幅度提高(我在1984年的一項研究中首次提及了這個現象,如今此現象被稱作「弗林效應」(Flynn Effect))。從二十世紀初至今,無論是採用斯坦福-比內智力量表(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s)、還是韋克斯勒智力量表(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s)測算,美國人的智商都是平均每十年提高三分。這些測試方法自二十世紀初以來就已經存在,只不過是隨著時間的遷移而內容有所更新。另一個測試方法、瑞文氏標準推理測試(Raven's Progressive Matrices)誕生於1938年,不過接受此測試的人中最早有1872年出生的。這個測試的結果顯示美國人每十年時間裡智商會提高五分。
1910年,按照今天的標準評分,我們先輩們的平均智商是70分(如果以瑞文氏測試測算則是50分)。對比而言,如今我們的平均智商水平在130分到150分之間,具體分值取決於所採用的測試標準。我們都是天才?亦或只是祖先們有些愚鈍?
這樣的差異讓人們不禁對智商測試產生了懷疑。如果從測試結果得出一個如此荒謬的結論,我們怎麼還能大言不慚地說這些測試是有效的呢?顯然,我們的祖先並不比我們笨。他們和我們一樣,擁有同樣的實用智力和能力,足以應對自己生活中的每一天。我們與他們的不同之處在於更為基本的層面:智商分數的提高顯示出,現代世界──尤其是教育──是如何改變人類自身的思維方式並讓我們與先輩變得如此不同的。他們所生活的世界要比我們簡單得多,大多數情況下,到六年級之後,正式的學校教育就結束了。
瑞文氏測試使用圖形來傳遞邏輯關係。韋克斯勒測試包括10個小的部分,其中一些大體相同,而另外一些所測量的特性是聰明人有可能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掌握的,比如說詞彙量的大小和給物品分類的能力。
現代人之所以能夠在這些測試中有良好表現,是因為我們是獨特的新人類。我們是我們這個物種中最早一批生活在一個由類別、假定前提、非語言標誌以及描繪出另一個現實世界的視覺形象所主導世界之中的人。我們進化成為今天這個樣子,是為了能夠應付這個對我們的祖輩而言可能是完全陌生的世界。
一個世紀前,人們大多會通過開動腦筋操控具體的世界來獲取利於自己的條件。他們戴著一副我稱之為「實用眼鏡」的東西在看世界。而今,我們的大腦更傾向於對抽象符號進行邏輯分析──我將這種看問題的方式稱作戴著「科學眼鏡」。如今我們更多會對事物進行分類,而不是執著於它們的不同。我們重視各種假設,而且能夠輕易辨別出符號所代表的抽象關係。
通過偉大的心理學家亞歷山大•魯利亞(Alexander Luria)與前蘇聯農村一些居民在20世紀20年代的幾次訪談,我們可以窺得過去人們思維方式之端倪。生活在上世紀20年代的蘇聯農民同上世紀10年代的美國人一樣,所接受正式教育極少。
魯利亞:魚和烏鴉有什麼共同點?
答:魚生活在水中,烏鴉會飛。
魯利亞:你可以找出一個詞用在這兩者身上嗎?
答:如果你把它們稱作「牲畜」,那不對。魚不是牲畜,烏鴉也不是。人可以吃魚,但不能吃烏鴉。
這位未受過近代科學薰陶的受訪者,始終將視角放在事物的不同功用所帶來的區別之上。我父親生於1885年,如果你問他狗和兔子的共同點,他會說,「你可以用狗來找兔子。」而今天的一個學齡男孩會告訴你,「他們都是哺乳動物。」後面這個回答是智商測試中的正確答案。在今天,我們發現將世界分類作為理解這個世界的前提條件,是一件相當自然的事。
下面是另外一個例子。
魯利亞:德國沒有駱駝,B城市在德國,那麼那裡有沒有駱駝呢?
答:我不知道,我從沒見過德國的村子。如果B是一個大城市的話,那就應該有駱駝。
魯利亞:但是如果德國所有地方都沒有駱駝呢?
答:如果B是個村子,那麼那裡大概沒有地方容得下駱駝。
這位不曾接受過近代科學教育的受訪者沒打算將有關駱駝存在與否這個假設前提視為同其他因素一樣重要的內容。對於假設條件的抗拒不僅僅是不利於參與智商測試的一種思維狀態。今天人們關於道德的討論之所以能夠比一個世紀之前更為成熟,就是因為我們會認真對待假設前提:我們能夠想像出替代的場景,並轉換角色從他人角度出發去考慮問題。
下面舉個虛構的例子(並非來自真實的智商測試)來說明我們的思維是如何進化的。以下由三個符號組成的一個序列之間存在某種關係,請你找出它們之間的關係,並按照這種關係從所列選項中選出正確答案來完成第二組序列:
【槍】/【槍】/【子彈】 2.【弓】/【弓】/【空白】
這道題目裡傳遞關係的載體是顯示出具體物體的圖片。在1910年,一個智商中等的人可能會在答案中選擇「箭」。
【正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2.【圓形】/【圓形】/【空白】
在這道題中,關係是由形狀、而非具體物體傳遞出來的。到1960年,許多人可能會選擇半圓做答案。就像正方形可以分成兩個三角形一樣,圓也可以分為兩個半圓。
*/&/? 2. M/B/【空白】
這道題目中的關係很簡單,即那是一些屬於同一類但除此之外沒有其他任何共同點的符號。這種「關係」超越了符號本身所代表的意義。到2010年,很多人可能會選出「除了M和B以外的任何字母」這個選項作為正確答案。
這一進展顯示出,人們應對正式教育方面的能力──不僅是學習代數,還包括學習各種人文科學的能力──日漸增強。想想看在1910年和1990年,學校給14歲的學生分別會出什麼樣的考題吧。早先的考試全是一些有社會價值的信息:比如美國45個州的首府各是哪裡?後來的考題都是關於關係的:比如為什麼一些州的首府不是該州最大的城市?因為在以農業為主的各州,州議會不喜歡大城市,因而會選擇奧爾巴尼而不是紐約市,或是哈裡斯堡而不是費城,諸如此類。
我們的生活與1910年前大多數美國人的生活截然不同。那時候美國人一般上學時間不超過六年,之後就會去工廠、商店或是農場從事長時間的勞作。他們所看到唯一的人為形象是圖畫或是照片。除了基本的算術外,非語言的標誌僅限於音符(對上層社會人士而言)和撲克牌。他們的思維專注於所有權、有用的、有益的和有害的東西。
中學教育的普及為書籍、舞臺劇和藝術帶來了大批受眾。自1950年以來,智商測試中的詞彙量和信息部分的分數大幅度提高,至少對成年人而言是如此。單詞量的增加意味著更多的概念被表達出來。信息量的增長意味著事物之間的更多聯繫被發掘出來。對假設情景予以更好的分析,則意味著更多的創新。隨著現代思維的發展,人類不僅作為技術人員和科學研究者取得了更卓越的成就,而且在管理領域也有更好的表現。
能夠理解抽象概念的人越來越多,可接觸到的喜歡琢磨新點子、改善休閒生活的人也越來越多──這些發展都對我們的社會產生了積極影響。而這些變化,是在人類大腦並沒有經歷基因方面或是生理方面改善的前提下發生的。我們的頭腦智力實現了進化,而這一足以支撐人類進步的發展,是通過更廣泛接觸這個世界中所存在的各種可能性而實現的。
(本文作者弗林著有《我們變聰明了?二十一世紀智商之提高》(Are We Getting Smarter? Rising IQ in the 21st Century)一書,由劍橋大學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