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智商的測試標準其實並不統一。不統一的原因,歸根結底是因為人類還沒有真正發現那唯一的真相,和智慧的奧秘。一般來說,完整的智力測試多以邏輯推理、數字敏感、空間思維、詞彙量、創造能力、記憶能力等多方面進行考核。
暢銷書《異類》曾提出了一萬小時定律,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熟能生巧——作者認為,做任何事情,堅持一萬小時,基本上都可以成為該領域的專家。一萬小時大約是10年,每周20小時,每天大約3小時。
上世紀90年代瑞典的心理學安德斯.埃裡克森很早以前就在柏林音樂學院做過一項調查,總結出了類似的「十年法則」。他認為,只要肯花費時間,經過十年的練習,任何人都能擁有高性能的表現,成為所在領域的專家。
由此看來,世上沒有絕對的天才,只要肯勤奮苦學,你也會變得十分出色。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智力測試實驗顯示非裔美國人的智商平均比白人要低十幾分,而到了八十年代,儘管黑人的測試成績依然低於同時期的白人,但卻超過了三十年代白人的平均分數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是因為美國社會的教育水平在這幾十年內得到了顯著提升,相對落後的黑人群體的教育水平都超過了幾十年前白人的水平。所以智力測試是純粹測天生的智商嗎?
其實這個問題,自從智商測試發明以來,就不斷有人爭論。它測試的是天生的「智力」、綜合心理能力,還是像埃德溫.波林所說的那樣,「做智商測試的能力」?無論答案如何,總是不斷有研究證明,智商測試得高分的人學習成績更高、工作表現更好、掙的錢更多、犯罪率更低,甚至於連壽命都更長。
由此看來,不管怎麼說,智商測試確實還有一些價值,但它的精度卻是值得懷疑。你可以用它區分傻子和正常人,但難以給能力相近的人分出輸贏。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者安傑拉.李.達克沃思發現,智商測試的作用其實是被高估了。若將常常被忽略的動機因素考慮在內,那麼智商與命運的聯繫就顯得模糊不清了。簡單來說,有些人在做智商測試時會格外努力,恨不得利用一切手段,而另一些人則不然。如果將這個因素考慮在內,那麼智商與成功之間的聯繫就變弱了。它測試的不只是智力,還有證明自己智力的渴望與努力。
我們不難發現,智商測試成績和人的受教育程度有很大聯繫,而教育,就像是對大腦的訓練。大腦的鍛鍊如同健身,肌肉經過高強度的訓練,一直堅持,身形就會越來越好;而大腦越鍛鍊,也會變得越活躍,至少對某一方面的敏感度會得到大幅提升。所以一個人如果長期堅持進行智商測試的訓練,就一定會摸到一些門道,提高測試分數。
這讓小編想起為什麼外國人在一些智力測試面前,很難追上我們中國人,中國人讀書多刻苦,學習可謂成績世界出名。
不過智商測試也有一些消極的方面:《人類的誤測:智商歧視的科學史》的作者,著名進化論科學家史蒂芬·傑伊·古爾德曾用大量事實與案例,向我們展示了顱骨測量、IQ測試等行為背後帶有的「生物決定論」、「遺傳論」等思維,指出此前的人體測量學和智商測試實際上起到了為社會階層分化提供依據的效果。這種有帶有目的性誤用對個人以及社會發展都將產生重大不良影響。
並且智商測試其實是個「大工程」——不同年齡、不同階段、不同心態、不同環境,甚至一天的不同時間下的測試結果、測試材料都各不相同。所以,測試智商,找對正規的機構和測試材料非常重要,不要相信網上的那些智力測試遊戲,它們的測試結果沒有什麼參考價值。
與野生動物相比 為什麼人類的嬰兒完全沒有自理能力?為什麼總有人說自己不願意永生呢?這類人有幾種小編給你盤點一下心肌無法修復?人體還有哪些組織是無法修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