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這一概念自100多年前提出後,越來越被廣泛認可和關注。
1905年,法國心理學家比奈·阿爾弗雷德(Binet Alfred)和他的學生編制了世界上第一套智力量表。次年,這套量表傳到美國史丹福大學,並在此基礎上加以修訂完善,其後走向全世界並發展出多個體系。
根據這套智力量表,將一般人的平均智商定為100,法國正常人的智商大多在85到115之間。東亞人的平均智商為105,澳洲原住民平均62,南非沙漠高原的布須曼人和剛果(布)雨林地區俾格米人才54。
看過《最強大腦》朋友都不陌生,那些智商超群的大牛,其反應速度和推理能力確實讓人折服。擁有一顆高智商大腦,對大部分人來說都夢寐以求。而實際上,很多人發現即使努力學習,也很難變的非常聰明。
這似乎是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很努力了,還是不夠聰明?
一.你的大腦,到底有沒有90%空間尚待開發?
網絡及很多刊物一直流傳,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智商高達200,而普通人智商之所以較低,是因為人類大腦並未完全開發,我們尚有90%的空間有待提升。
1920年,美國生理學家卡爾·拉什利(Karl Lashley)訓練大鼠走迷宮,然後切除它們大腦的不同部位。
實驗發現:1、老鼠在切掉一部分大腦後,依然能行動並在迷宮內找到食物。2、大腦損傷引起的記憶損失程度與切除組織的數量成正比,切除的越多記憶損害就越嚴重。
對這一實驗有多個版本的理解,其中就包括1923年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弗洛依德提出的「冰山理論」。其本意是比喻人類的主觀意識和潛意識,但許多專家或商家更願意理解成「人類大腦的所有區域並未被完全開發,愛因斯坦高智商正是因為他的大腦利用率高於普通人達到15%,而你還有很多空間可以通過治療或培訓去提升」。
這個結論,似乎與「跳蚤耳朵長在腿上」的說法一樣不靠譜。事實上,老鼠大腦的利用率已處於100%,人腦也一樣是100%利用狀態,而且用老鼠的實驗代表人類更是缺乏嚴謹性。
其實,愛因斯坦的真實智商並沒有準確數據。其生前也沒有接受過智商測試,只是死後其大腦被醫生託馬斯·哈維(Thomas Harvey)偷偷取下予以研究。但哈維花了20多年也並沒有搞出啥顯著成果,最後將大腦標本切片分享給其他科學家。其中,德拉·威爾特森研究小組經過超3,000次測試,數據統計顯示愛因斯坦智商只有146。雖然也高出不少,但按當年威爾特森規則對任意取100名普通人大腦研究,均值智商為125。
由此可見,偉人的智商似乎與普通人無異,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們還不夠聰明呢?難道是大腦的腦容量差異嗎?
二.論腦容量,我們相比2萬年前似乎都少了一丟丟!
有一部分統計和實驗數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腦容量的大小決定智商的高低,如類人猿腦容量僅為400ml~500ml,爪哇猿人約為900ml,現代智人腦容量平均為1,400ml~1,600ml。
但腦容量似乎也並非決定智商高低的唯一要素。根據哈維醫生的記錄,愛因斯坦的腦子重1,230克,顯然低於現代人的平均值1,400克。而列寧去世後,醫學解剖所記錄的資料是,其大腦也只有1,340克,低於人腦容量的平均值。
論腦容量,在這些「偉人」面前我們絕大部分人似乎還要略佔優勢,但這卻並沒有成為我們談天論地、指點江山的資本。對於同樣基因(5號染色體長臂23.2-33.1區域的序列變異位點-rs31480等)控制下的正常腦容量的略微差異,不能成為智商高低的評定標準。相反,像藍鯨、大象等大型動物,其腦容量要高於人的6~7倍,它們也並沒有成為這個世界的主宰。體腦比也不是,人類的大腦與體重平均比值是1:38,而體腦比最高的竟然是鼠科小白鼠的1:28。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過去的2萬年曆,雖然人類的智商整體呈現了上升,但人腦容量卻出現了幅度不小的萎縮。根據英國劍橋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現代人的體型和身高比依靠採獵為生的祖先縮小10%,大腦容量也約同比例出現了下降,穴居的尼安德特人最高可達1,750ml.
三.智商退化?究竟是逆反進化還是標準應重新評定?
相對於類人猿、晚期智人,現代人類智商呈現了整體上升,這可能與衛生、飲食、教育的加強密不可分。
1983年,美國哲學教授詹姆斯·弗林(James R. Flynn)對過去50年美國人智商數據調查,聲稱所有發達國家年輕人的IQ指數(智商測試分數)都出現了持續增長,而且白人與黑洞的IQ差距在逐漸縮小。這似乎是一個好兆頭,也被當前其他部分學者認可,因而這一項目被稱之為「弗林效應」。
然後很多後期的研究發現,如今人類的智商水平出現了弗林悖論。其中英國《每日郵報》2018年6月就有一篇報導:一項權威研究發現,從1975年出生的人開始,過去的40多年間年輕人的整體智商開始下降,大約每一代人下降7個百分點。
英國《泰晤士報》也刊載了類似的另外兩項研究:研究人員分析1970-2009年間73萬名男性的標準智商測試成績後,得出人類智商可能從世紀之交開始下降的,每十年下降2.5到4.3百分點。
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有幾個方面的原因,其中包括環境惡化,教育系統的改變,網際網路時代人們閱讀減少等。美國加州大學教授凱薩琳·普森(Katherine Possin)認為,這其實還要考慮其它的因素。
普森說,近年來人們學習和工作的方法已經發生了變化。我們今天所生活的社會智力不能再基於記憶力以及數學或是詞彙知識,但這些正是傳統智商測試衡量一個人智商水平的方法,也許測量智商的工具和手段需要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