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招聘考試:北京人事考試網提供北京教師考試報考指導,包括中小學、幼兒園及高校教師招聘、教師工資改革、教師考試大綱、教師招聘考試題型、教師待遇怎麼樣、教師資格證考試等。本文主要介紹在教育心理學中維果斯基的心理發展觀的基本內容。更多北京教師資格證考試信息請關注北京教師資格考試網。
(一)維果斯基發展觀的基本內容
1.文化歷史發展理論
兩種心理機能——低級心理機能[進化結果、先天、本能]
——高級心理機能[以符號系統為中介(語言)]
維果斯基從種系和個體發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發展的實質,提出了文化歷史發展理論。
維果斯基區分了兩種心理機能:一種是作為動物進化結果的低級心理機能;另一種則是作為歷史發展結果的高級心理機能,即以符號系統為中介的心理機能。高級心理機能的實質是以心理工具為中介的,受到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制約。維果斯基提到的工具有兩個層次:物質生產的工具和精神生產的工具——語言符號系統。維果斯基認為:人的思維與智力是在活動中發展起來的,是各種活動、社會性相互作用不斷內化(同化和順應)的結果。
2.心理發展觀
(1)心理發展的表現
心理發展是個體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環境與教育的影響下,在低級心理機能基礎上,逐漸向高級機能轉化的過程。有四個方面的表現:
①隨意機能的不斷發展。 跟隨著意識 走路——跑步比賽
②抽象——概括機能的提高。
③各種心理機能之間的關係不斷變化、重組,形成間接的,以符號為中介的心理結構。
④心理活動的個性化。個性的形成是心理機能發展的重要標誌,個性特點對其他機能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發現自己與他人不同。
(2)心理發展的原因
對於兒童心理發展的原因,維果斯基強調了三點:
①心理機能的發展起源於社會文化歷史的發展,受社會規律的制約;
②從個體發展來看,兒童在與成人交往過程中通過掌握高級心理機能的工具——語言符號系統,從而在低級的心理機能的基礎上形成了各種新質的心理機能。
③高級心理機能是外部活動不斷內化的結果。
3.內化學說
內化是指個體將社會環境中吸收的知識轉化到心理結構中的過程。維果斯基認為,心理發展源於在社會交互作用對文化工具的使用,於將這種交互作用內化和進行心理轉換的過程。
基礎是他的工具理論。在內化的過程中,語言發展中的自我中心語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皮亞傑認為自我中心語言是一種非社會性言語,是2——7歲兒童特有的自我中心意識的表現。維果斯基則認為自我中心言語的是由外部語言向內部轉化中的一種過渡形式。
4.教育和發展的關係——「最近發展區」
維果斯基認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兒童的現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經完成的發展系統所形成的兒童心理機能的發展水平;二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也就是說,兒童在有指導的情況下,藉助成人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所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實際上是兩個鄰近發展階段間的過渡。
教學應著眼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把潛在的發展水平變成現實的發展水平,並創造新的最近發展區。維果斯基特別提出:「教學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稍微提前一點發展)
教學的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決定著兒童發展的內容、水平和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創造著最近發展區。
5.維果斯基關於自我中心言語的觀點——自我中心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內化的工具
皮亞傑:自我中心語言,僅僅是自我中心認知的體現
維果斯基認為,自我中心言語實際上是由外部言語向內部言語轉化中的一種過渡形式,是由言語的交際機能向言語的自我調節機能轉化的一種過渡形式。依據他的觀點,幼兒的自言自語其實是出聲的思維。他們大聲地思考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學會如何從內部控制自己的思維。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常會受他人的言辭命令所引導,當幼兒試圖調節自身行為時,他們就會模仿那些有聲的言辭來幫助自己。
(二)維果斯基的發展理論對教學的影響
維果斯基也是一個建構主義者。首先,維果斯基認為,心理發展是一個量變與質變相結合的過程,是由結構的改變,到最終形成新質的意識系統的過程;其次,維果斯基強調活動,認為心理結構是外部活動內化的結果;第三,維果斯基強調內部心理結構,認為新知識必須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建構。
維果斯基的思想體系是當今建構主義發展的重要基石,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支架式教學。(激發最近發展區)這種教學方式的要點在於:首先,強調在教師指導的情況下學生的發展活動;其次,教師指導成分將逐漸減少,最終要使學生達到獨立發現的水平,將監控學習和探索的責任由教師向學生轉移。維果斯基的理論對於合作學習、情境學習等教學模式也有一定的指導性。
北京人事考試網提醒您關注教師資格考試閱讀資料: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於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