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夢遊是一種潛意識壓抑的情緒在適當時機發作的表現

2020-11-20 心理學知識星球

文 / 心理學知識星球

睡眠是我們重要的生理需要,我們一生大概要睡生命的三分之一,正常來說我們在深度睡眠時不會有什麼反應,外界有輕微的響聲也不會吵醒我們。但是有些人好像不願意「虛度」這生命中的三分之一,於是他們從床上爬起來做一些事情,他們沒有痛覺、觸覺、沒有同情心,他們會做出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他們就像夜晚中另類的一種生命——夢遊者

在你身邊有沒有喜歡在夜晚「亂跑」的人?夢遊症並不少見,多數夢遊者在夢遊時的所做所為都是簡單和安全的,但是也有少部分夢遊者的行為複雜、危險並造成嚴重的後果

案例

2005年6月25日清晨,有位民眾語氣慌張地向倫敦南部郊區某鎮的警局打電話,稱他在附近一處建築工地上看到一名女孩蜷縮在幾十米高的塔吊上一動不動,懷疑她要輕生。警方和消防隊立馬趕了過去,當消防隊員小心翼翼地爬到女孩身邊時卻發現她睡的正香。最終警方用液壓升降機把女孩接了下來,並安全送回了家。那時警方才知道這名女孩患有夢遊症,當天她睡著後夢遊,不知不覺出了家門來到了建築工地,又一步一步爬上塔吊,走過一段狹窄的吊臂後在中間睡著了。她表示自己什麼也不知道,但知道一切後倒吸了一口冷氣。要知道在40米高的地方走錯一步摔下來就會粉身碎骨。

一般來說,普通夢遊者的行為一般可以分為三個步驟,分別是下床、做事和回床繼續睡覺,上面案例中的女孩情況就很複雜了。她從家裡到建築工地的距離可以說有點遠,而且還要通過狹窄的吊臂,是不是很好奇她是怎樣做到在睡著的轉態下做到的這些?

在正常情況下我們睡著後會經歷「四個階段和快速眼動階段」(如果想了解四個階段和快速眼動階段可以看我上一篇文章),其中在第四階段是深度睡眠狀態,大腦會停止接受外界信號。但是,這時夢遊者大腦的深層部分會醒過來,而負責高級思維和自我意識的大腦表層部分卻還是處於睡眠狀態。這種大腦「半睡半醒」的奇妙狀態會使他們下床活動,卻仍處於睡眠狀態,而且第二天醒來後,他們會不記得發生什麼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認為夢遊者夢見什麼就會做什麼,但是實際上夢遊是與夢境無關的。我們在睡眠後會經歷四個階段和快速眼動階段,夢就是發生在「快速眼動階段」,而夢遊卻發生在睡眠的第四深度睡眠階段

每當人們在夢境裡發生危險,大部分人都會被驚醒,這是因為人體有一套「保護機制」,它能避免人們按夢境行事。所以,當大部分人在做夢的時候,無論夢境有多麼危險都絕少有肢體上的衝突。當然也有一些情況例外,當「保護機制」沒有完全發揮作用時,只要一做夢,身體就會隨著夢境活動。比如,某個人夢到自己被別人揍了,於是開始還擊,結果他拳打腳踢的人是睡在身邊的伴侶。

在夢遊的時候,我們身體的這個保護機制可能會「失靈」,但是有時也會正常運行,畢竟萬事沒有絕對。

夢遊的原因

弗洛伊德曾說過「三個我」,分別是本我、自我和超我,我們可以通過這三個我來解釋夢遊的成因。

本我,本能的「我」

「本我」是人類心理最原始的部分,每個人一出生就有本我,它是所有行動、衝動等各種「動」的源泉。本我也就是我們所有「邪惡欲望」的起源之地,本我可以說很壞,因為它遵循「快樂原則」,也就是「我想做什麼我就可以做什麼,怎樣快樂我就怎樣做,不顧一切後果。」

自我,「本我的管教者」

「自我」可以說是「本我」的管教者,因為要是都由著「本我」的方式做事,那還不反了天了,所以,自我遵循「現實原則」。它知道本我的任性與現實格格不入,如果放任不管就會造成很大麻煩,所以它限制本我進入現實。舉個例子,小孩(本我)想偷吃鄰居家的棒棒糖,哥哥(自我)就會進行阻止。雖然偷吃東西可以讓人很好的釋放自己的欲望,但是這種做法與父母的要求和社會規定不符,自我知道這樣做是會造成麻煩的,所以它避免、改變、延遲本我去直接釋放它的衝動。

超我,「心理判官」

「自我」已經比「本我」「懂事」多了,但是「超我」比「自我」的境界還要高,因為超我知道道德和觀念,它有正確的三觀,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當我們做了「錯誤」的事情,超我使我們感受到罪惡感、羞恥和尷尬;當我們做了「正確的」事情,它使我們感受到驕傲和自豪。超我能判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超我也可以稱為「良心」

對於夢遊的原因弗洛伊德認為夢遊是一種潛意識壓抑的情緒在適當時機發作的表現。也就是說,當本我力量積蓄到一定程度時,它擺脫了自我的管教,而面對「暴脾氣」的本我,自我只能暫時放它自由,任由它發展。當本我發洩完「情緒」後,能量也基本耗盡,這時自我便重整威嚴,把本我又「訓斥」回原來的位置。對下是控制了局面,對上是為了逃避超我的責備。自我選擇將一切都「埋藏」進潛意識中並隱瞞超我,結果就是當夢遊者醒來後對剛才發生的事一無所知,因為本我完全藏在潛意識中,而超我是存在於意識之中,只有自我能遊走於潛意識和意識的兩界之間,可以說自我是很「狡詐」的。

治療夢遊的方法——厭惡療法

通過弗洛伊德的解釋,我們已經知道夢遊算是一種願望的補償,如果人們感覺能用夢遊「補償」現實生活中的願望,那麼他就會一直這樣夢遊。所以針對夢遊的辦法也就出來了,就是厭惡療法,它可以讓人知道用夢遊來實現願望是行不通的。

厭惡療法的原理就是「條件反射」,也就是當你在某一情境下受過「傷害」,那麼日後在遇到類似的情境會條件反射的躲避,它的治療可以分為三步。

第一步:確定治療目的

厭惡療法是具有極強的針對性,所以首先必須明確需要摒棄的行為是什麼,有時候我們的不良行為不止一種,但是你必須要選擇其中最主要也是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來進行治療。而在夢遊的治療中,我們的目的是很明確的,那就是讓人不在夢遊

第二步:選好厭惡的「刺激源」

厭惡療法的刺激必須是強烈的,因為那些不良行為往往可以給人帶來某種滿足和快感。比如喝酒後的愜意或抽菸後的飄飄欲仙,還有夢遊,願望都被滿足了會很開心。這些滿足和快感能使人不斷重複不良行為並越陷越深,所以厭惡療法的刺激源必須遠遠強過那些「誘惑」的力量,才能取而代之並成功的讓人不在夢遊。

針對夢遊的「刺激源」就是找一個能發出刺耳聲音的警笛。

第三步:把握時機施加厭惡刺激

要想儘早形成條件反射,必須將「刺激源」和不良行為結合起來,同步進行。因為早一步兩者不會形成聯繫,而晚一步就會變成一種「驚嚇」。

當你知道自己晚上會夢遊,就可以讓你伴侶或家人在你夢遊時對著你的耳朵拼命的吹警笛,警笛聲比較尖銳,所以你很快就會被驚醒。每當你夢遊時,身邊的人就會吹警笛,這樣持續一段時間後,你就會形成條件反射,你心裡就會出現一個想法,只要我夢遊我就能聽到那「可惡」的聲音,這時候你就「不敢」夢遊了

所以厭惡療法的關鍵就是:設法喚醒正在夢遊的人,及時中斷他的夢遊行為。

總結

關於夢遊到這裡就可以說結束了,最後糾正一下人們對夢遊的一個認識誤區:「不能叫醒正在夢遊的人,如果叫醒他們,他們會猝死、會傻呆或者『六親不認』。然而實際情況是,夢遊中被叫醒的人和睡眠被鬧鐘叫醒的人沒什麼兩樣,他們只是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也不記得發生了什麼而已。」

作者簡介:我是一個非常熱愛心理學的男孩,希望大家與我一樣,每天學習一點心理學小知識,發現和認識一個更真實的自己。

相關焦點

  • 人——為什麼會夢遊
    精神分析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夢遊是一種潛意識壓抑的情緒在適當的時機發作的表現。確實,夢遊患者總有一些痛苦的經歷。事實上,用精神分析的理論可以很直觀地解釋夢遊症:當本我力量積聚到一定程度時,它們衝破了值勤的自我的警戒。面對來勢洶湧的本我力量,值勤的自我只可逃避不管,有個別值勤的自我還被抓來做助手,因為人的言行都是自我的職責。當本我胡鬧了一會兒以後,能量消耗了不少,自我的值勤者立即把本我趕回了牢籠。
  • 心理學:與別人處不好關係,自己還痛苦,就是因為進行了情緒壓抑
    那些與人處不好關係,自己還痛苦的人,就是因為進行了情緒壓抑,這會讓對方(潛意識)感到不真誠,信息不明朗,從而產生疏遠行為。2、無論是正面情緒還是負面情緒,都不會憑空消失,也都有其存在的必要,都是關係的一部分,刻意隱去一部分,它就會從其他地方表達,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說過,凡是被壓抑的都會以更加醜陋的形式表現出來。
  • 被壓抑的情緒將促使癌細胞產生
    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常常產生各種情緒,或某種念頭,這種情況並不罕見,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心理諮詢行業特別受寵,在遇到某種情緒或念頭時,我們常常不願去接受它們,對於情緒的壓抑往往也能實現,但情緒果真可以被我們所約束住嗎?壓抑肯定不是一個好的方法。
  • 心理學:生氣的本質是,潛意識裡認同別人所說的話
    他我圖式是他人對我們的一種看法,用來組織、描述、解釋個體的宏觀概念。當他人對我們的圖式,與我們所理解的圖式有差距,甚至天壤之別時,我們就會非常的生氣。心理學研究發現,兩種圖式的差距並不是導致個體生氣的真正原因。而是個體潛意識裡認同了,他人圖式中對我們的質疑和否定。歸根結底,對自我越是不確信,對他人的評價也就越敏感。
  • 心理學:生氣的本質是,潛意識裡認同別人所說的話
    他我圖式是他人對我們的一種看法,用來組織、描述、解釋個體的宏觀概念。當他人對我們的圖式,與我們所理解的圖式有差距,甚至天壤之別時,我們就會非常的生氣。心理學研究發現,兩種圖式的差距並不是導致個體生氣的真正原因。而是個體潛意識裡認同了,他人圖式中對我們的質疑和否定。歸根結底,對自我越是不確信,對他人的評價也就越敏感。
  • 睡覺夢遊怎麼回事 治療夢遊的6種方法
    而事實上,夢遊也是一種睡眠障礙,表現為患者在睡眠過程中醒來,並四處走動,但意識並不清醒。科學家在持之以恆的研究中發現:夢遊一般發生在人們從深度睡眠到淺度睡眠或清醒的過渡階段。夢遊的人有時會做出一些奇怪的舉動,但是對於外界給予的刺激卻不能做出反應。並且夢遊的人清醒之後會不記得夢遊時所做的事,這些都是夢遊中的典型現象。
  • 情緒是靈魂的語言,當我們壓抑情緒時,我們的靈魂會變得沙啞
    作為孩子你渴望有父母的陪伴,但當你這個需求未被滿足,在潛意識的層面,你覺得被孤立了,你要求父母無條件的接納無條件愛你!而在很大程度上,這種需求也未被滿足,你一次次感覺受到了傷害,繼而你以生氣來回應感受到的傷害,很快你發現,需求怒氣以及受傷感要麼太過痛苦難以承受,要麼不被允許!於是在你體內不斷壓抑這些感受跟情緒!
  • 心理學:人性、潛意識、智慧、情緒的深度認知,共勉
    人性心理學:什麼是人性?人性也就是人的天性。要知道:人一旦沒有了利益往往就會很難維持自己的生命,因此,大多數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都喜歡去攻擊別人,甚至還會貪得無厭的向別人索求,這就是赤裸裸的人性。潛意識心理學:什麼是真正的潛意識?如果抬著頭走路的人被全世界人都認為是一個壞人,那麼那些真正的壞人也必將低著頭去走路,這就是潛意識行為。很多心理學家認為,通過一個人的潛意識行為能夠讀懂一個人的內心,其實,這是一種很荒謬的說法,因為一個人的潛意識也有可能是假的。
  • 心理學:一味追求情緒穩定,是一種自我消耗和自我攻擊
    實際是一種「情緒綁架」,「汙名化」、「貼標籤」。因此,人們普遍認為情緒穩定就是高情商,能得到他人認可。無法做到「情緒自由」,刻意將喜怒哀樂隱藏、壓抑。這種「必須」、「應該」的絕對化思維,就是刻板認知,成為人們行為的標配。
  • 潛意識是心理學術語是一種心理語言!從方向盤抓法看您的潛意識
    潛意識是心理學術語是一種心理語言。【人類的本能是大腦的一種潛意識】是指人類心理活動中未被覺察的部分,是人們「已經發生但並未達到意識狀態的心理活動過程」。弗洛伊德又將潛意識分為前意識和無意識兩個部分,有的又譯為前意識和潛意識。
  • 心理學家:如果你總是有這4種表現,說明你骨子裡很壓抑
    「壓抑」是什麼?從心理學角度說,壓抑是一種情緒管理方法,當我們有某種情緒,比如說難過,失望,震驚等,我們卻不做出任何表達,反而竭力掩飾情緒,這就是壓抑。人生在世,不可能肆意的活著,或多或少都會壓抑自己的地方。而每一次壓抑,其實都是對內心的一種傷害。一個人壓抑久了,心理狀態也會不知不覺的改變,並顯著地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如果你經常會有下面這些體會,那麼說明你最近對自己壓抑的太狠,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 心理學:認識覺知與潛意識
    心理學認為,潛意識的內容意識化,意識到潛意識中隱藏的東西,這個過程就是覺知的過程。那什麼是潛意識呢?我們最直觀的一個比喻就是冰山,我們把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稱為意識部分,藏在水下的部分稱為潛意識部分。
  • 心理學:集體和社會的潛意識
    我們都知道個人有潛意識,那在集體和社會中有沒有潛意識呢?什麼又是集體和社會的潛意識呢?今天我們聊一聊心理學上的集體潛意識和社會潛意識。我們聊集體潛意識就得了解集體潛意識它的對應的集體意識是什麼,什麼是集體意識呢?
  • 弗洛伊德:凡是壓抑的都會以更醜陋的形式展現,不要壓抑,不要忍
    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就需要心理學,歡迎來到付費專欄《自我發展心理學50講》第22節。作者:相先生,心理諮詢師,百度金芒計劃籤約作者。以下是本節摘要:摘要:1、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過,凡是被壓抑的都會更加醜陋的形式表現出來,所以不要壓抑自己,也不要壓抑別人,要選擇合適的方法疏通,讓這股能量表達出來。
  • 習慣了壓抑情緒,不敢表達真實的想法怎麼辦?
    情緒也是一種力量,恰當表達好處多壹心理優質回答者@EL Tapado國家二級諮詢師認識情緒:力量的一種表現。當你遇到比自己更弱小的對象時,你的負面情緒力量就很可能會展現出來。情緒效果:膨脹的氣場。乾癟的饅頭不香,壓抑的情緒不正常。常說的情緒管理,並不是在說「管住自己別發脾氣」,也不是在說「連情緒都管理不好的人無法管理自己的人生」,而是在說「喜怒哀樂我們都可以有更好的表達方法」,酵母就是饅頭膨脹的有效方法,適當的情緒釋放就形成了我們的個人氣場。
  • 發洩情緒傷他人,壓抑情緒傷自己丨5個步驟教你走出情緒的泥潭
    在心理諮詢時,來訪者會問我這樣的問題:「我時常感覺很煩躁,焦慮,憤怒,是不是應該學會壓抑它?」。有很多人,錯誤的以為情緒管理就是要學會壓抑,好脾氣就是沒有情緒。其實,所有我們對情緒的按壓和對抗,都會使它變得更加劇烈。你焦慮時想控制自己不焦慮會更焦慮,煩躁時想控制自己不煩躁結果反而會更煩躁。
  • 心理學家:如果你總是有這4種表現,說明你得過得很壓抑
    「壓抑」是什麼?從心理學角度說,壓抑是一種情緒管理方法,當我們有某種情緒,比如說難過,失望,震驚等,我們卻不做出任何表達,反而竭力掩飾情緒,這就是壓抑。人生在世,不可能肆意的活著,或多或少都會壓抑自己的地方。而每一次壓抑,其實都是對內心的一種傷害。一個人壓抑久了,心理狀態也會不知不覺的改變,並顯著地影響到自己的生活。
  • 心理學揭秘:內心矛盾糾結,都是潛意識在作祟
    生活壓力大,忙忙碌碌卻覺得迷茫、空虛、壓抑;不管怎麼努力,好像總是卡在某個地方,得不到升職加薪;感情生活好像總是重複同樣的錯誤,不安、爭吵、冷戰;性格敏感自卑,想要突破自己卻總是無疾而終……仿佛內心一直在不斷的拉扯,想要獲得平靜
  • 從心理學來看,人類真的有潛意識嗎?
    海面上的部分代表了意識,浸沒在大海中的部分代表了潛意識,意識的部分比潛意識的部分要小得多。這幅圖像出自弗洛伊德(SigmundFreud)之手,現在它已經成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心理學有關說法認為,我們日常的思想、行為和決策這些「有意識」的念頭,只佔5%,其餘95%都是隱藏在水面下,不為我們所知的潛意識。
  • 壓抑作為心理防禦機制的本質是什麼?探究內心壓抑的真相
    壓抑進入潛意識壓抑的本質是潛意識地遺忘或忽略如果內在的心理或外部刺激令人煩惱或無所適從,那麼就會壓抑進入到潛意識裡。但並不是所有的遺忘或者忽略都是壓抑。只有確實會引起焦慮和痛苦,或從意識上難以接受時,才可能會產生壓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