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心理學知識星球
睡眠是我們重要的生理需要,我們一生大概要睡生命的三分之一,正常來說我們在深度睡眠時不會有什麼反應,外界有輕微的響聲也不會吵醒我們。但是有些人好像不願意「虛度」這生命中的三分之一,於是他們從床上爬起來做一些事情,他們沒有痛覺、觸覺、沒有同情心,他們會做出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他們就像夜晚中另類的一種生命——夢遊者。
在你身邊有沒有喜歡在夜晚「亂跑」的人?夢遊症並不少見,多數夢遊者在夢遊時的所做所為都是簡單和安全的,但是也有少部分夢遊者的行為複雜、危險並造成嚴重的後果。
2005年6月25日清晨,有位民眾語氣慌張地向倫敦南部郊區某鎮的警局打電話,稱他在附近一處建築工地上看到一名女孩蜷縮在幾十米高的塔吊上一動不動,懷疑她要輕生。警方和消防隊立馬趕了過去,當消防隊員小心翼翼地爬到女孩身邊時卻發現她睡的正香。最終警方用液壓升降機把女孩接了下來,並安全送回了家。那時警方才知道這名女孩患有夢遊症,當天她睡著後夢遊,不知不覺出了家門來到了建築工地,又一步一步爬上塔吊,走過一段狹窄的吊臂後在中間睡著了。她表示自己什麼也不知道,但知道一切後倒吸了一口冷氣。要知道在40米高的地方走錯一步摔下來就會粉身碎骨。
一般來說,普通夢遊者的行為一般可以分為三個步驟,分別是下床、做事和回床繼續睡覺,上面案例中的女孩情況就很複雜了。她從家裡到建築工地的距離可以說有點遠,而且還要通過狹窄的吊臂,是不是很好奇她是怎樣做到在睡著的轉態下做到的這些?
在正常情況下我們睡著後會經歷「四個階段和快速眼動階段」(如果想了解四個階段和快速眼動階段可以看我上一篇文章),其中在第四階段是深度睡眠狀態,大腦會停止接受外界信號。但是,這時夢遊者大腦的深層部分會醒過來,而負責高級思維和自我意識的大腦表層部分卻還是處於睡眠狀態。這種大腦「半睡半醒」的奇妙狀態會使他們下床活動,卻仍處於睡眠狀態,而且第二天醒來後,他們會不記得發生什麼。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認為夢遊者夢見什麼就會做什麼,但是實際上夢遊是與夢境無關的。我們在睡眠後會經歷四個階段和快速眼動階段,夢就是發生在「快速眼動階段」,而夢遊卻發生在睡眠的第四深度睡眠階段。
每當人們在夢境裡發生危險,大部分人都會被驚醒,這是因為人體有一套「保護機制」,它能避免人們按夢境行事。所以,當大部分人在做夢的時候,無論夢境有多麼危險都絕少有肢體上的衝突。當然也有一些情況例外,當「保護機制」沒有完全發揮作用時,只要一做夢,身體就會隨著夢境活動。比如,某個人夢到自己被別人揍了,於是開始還擊,結果他拳打腳踢的人是睡在身邊的伴侶。
在夢遊的時候,我們身體的這個保護機制可能會「失靈」,但是有時也會正常運行,畢竟萬事沒有絕對。
弗洛伊德曾說過「三個我」,分別是本我、自我和超我,我們可以通過這三個我來解釋夢遊的成因。
本我,本能的「我」
「本我」是人類心理最原始的部分,每個人一出生就有本我,它是所有行動、衝動等各種「動」的源泉。本我也就是我們所有「邪惡欲望」的起源之地,本我可以說很壞,因為它遵循「快樂原則」,也就是「我想做什麼我就可以做什麼,怎樣快樂我就怎樣做,不顧一切後果。」
自我,「本我的管教者」
「自我」可以說是「本我」的管教者,因為要是都由著「本我」的方式做事,那還不反了天了,所以,自我遵循「現實原則」。它知道本我的任性與現實格格不入,如果放任不管就會造成很大麻煩,所以它限制本我進入現實。舉個例子,小孩(本我)想偷吃鄰居家的棒棒糖,哥哥(自我)就會進行阻止。雖然偷吃東西可以讓人很好的釋放自己的欲望,但是這種做法與父母的要求和社會規定不符,自我知道這樣做是會造成麻煩的,所以它避免、改變、延遲本我去直接釋放它的衝動。
超我,「心理判官」
「自我」已經比「本我」「懂事」多了,但是「超我」比「自我」的境界還要高,因為超我知道道德和觀念,它有正確的三觀,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當我們做了「錯誤」的事情,超我使我們感受到罪惡感、羞恥和尷尬;當我們做了「正確的」事情,它使我們感受到驕傲和自豪。超我能判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超我也可以稱為「良心」。
對於夢遊的原因弗洛伊德認為夢遊是一種潛意識壓抑的情緒在適當時機發作的表現。也就是說,當本我力量積蓄到一定程度時,它擺脫了自我的管教,而面對「暴脾氣」的本我,自我只能暫時放它自由,任由它發展。當本我發洩完「情緒」後,能量也基本耗盡,這時自我便重整威嚴,把本我又「訓斥」回原來的位置。對下是控制了局面,對上是為了逃避超我的責備。自我選擇將一切都「埋藏」進潛意識中並隱瞞超我,結果就是當夢遊者醒來後對剛才發生的事一無所知,因為本我完全藏在潛意識中,而超我是存在於意識之中,只有自我能遊走於潛意識和意識的兩界之間,可以說自我是很「狡詐」的。
通過弗洛伊德的解釋,我們已經知道夢遊算是一種願望的補償,如果人們感覺能用夢遊「補償」現實生活中的願望,那麼他就會一直這樣夢遊。所以針對夢遊的辦法也就出來了,就是厭惡療法,它可以讓人知道用夢遊來實現願望是行不通的。
厭惡療法的原理就是「條件反射」,也就是當你在某一情境下受過「傷害」,那麼日後在遇到類似的情境會條件反射的躲避,它的治療可以分為三步。
第一步:確定治療目的
厭惡療法是具有極強的針對性,所以首先必須明確需要摒棄的行為是什麼,有時候我們的不良行為不止一種,但是你必須要選擇其中最主要也是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來進行治療。而在夢遊的治療中,我們的目的是很明確的,那就是讓人不在夢遊。
第二步:選好厭惡的「刺激源」
厭惡療法的刺激必須是強烈的,因為那些不良行為往往可以給人帶來某種滿足和快感。比如喝酒後的愜意或抽菸後的飄飄欲仙,還有夢遊,願望都被滿足了會很開心。這些滿足和快感能使人不斷重複不良行為並越陷越深,所以厭惡療法的刺激源必須遠遠強過那些「誘惑」的力量,才能取而代之並成功的讓人不在夢遊。
針對夢遊的「刺激源」就是找一個能發出刺耳聲音的警笛。
第三步:把握時機施加厭惡刺激
要想儘早形成條件反射,必須將「刺激源」和不良行為結合起來,同步進行。因為早一步兩者不會形成聯繫,而晚一步就會變成一種「驚嚇」。
當你知道自己晚上會夢遊,就可以讓你伴侶或家人在你夢遊時對著你的耳朵拼命的吹警笛,警笛聲比較尖銳,所以你很快就會被驚醒。每當你夢遊時,身邊的人就會吹警笛,這樣持續一段時間後,你就會形成條件反射,你心裡就會出現一個想法,只要我夢遊我就能聽到那「可惡」的聲音,這時候你就「不敢」夢遊了。
所以厭惡療法的關鍵就是:設法喚醒正在夢遊的人,及時中斷他的夢遊行為。
關於夢遊到這裡就可以說結束了,最後糾正一下人們對夢遊的一個認識誤區:「不能叫醒正在夢遊的人,如果叫醒他們,他們會猝死、會傻呆或者『六親不認』。然而實際情況是,夢遊中被叫醒的人和睡眠被鬧鐘叫醒的人沒什麼兩樣,他們只是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也不記得發生了什麼而已。」
作者簡介:我是一個非常熱愛心理學的男孩,希望大家與我一樣,每天學習一點心理學小知識,發現和認識一個更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