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諮詢時,來訪者會問我這樣的問題:「我時常感覺很煩躁,焦慮,憤怒,是不是應該學會壓抑它?」。
有很多人,錯誤的以為情緒管理就是要學會壓抑,好脾氣就是沒有情緒。
其實,所有我們對情緒的按壓和對抗,都會使它變得更加劇烈。你焦慮時想控制自己不焦慮會更焦慮,煩躁時想控制自己不煩躁結果反而會更煩躁。
有一位媽媽求助我,她的困惑是他總是控制不住情緒向孩子發火。為什麼會向孩子發火?並不是因為孩子真的做錯了什麼,而是她在其他關係裡承接的憤怒無處表達。她在外人面前從不敢展示自己的憤怒,怕別人生氣,損壞關係。
孩子是最安全的人,不會反擊,一件小小的事誘發後,她就表現得爆跳如雷。
發火之後她又會陷入到內疚、自責當中,她意識到自己這樣做不對,也傷害到了孩子,令孩子總是活在擔驚受怕當中,但事情總是一遍又一遍的循環。
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說:
每個人都會發怒,這很簡單。但向恰當的人,在恰當的時間,以恰當的動機、恰當的方法,表達恰當程度的憤怒,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易事。
情緒就像是一個鬧人的孩子,它需要被看見,需要被關懷,而不是被關起來。一個人所有用盡全力在壓抑下來的情緒,都會以另一種形式爆發。就像那位媽媽,她把從外面受的氣,回家傳遞給自己最親愛的孩子。
「好脾氣」並不是像大家以為的那樣是沒有情緒,而是一個人將友好的情緒展示給了他人,把負面的情緒給到了自己或最親近的人。在外人面前「好脾氣」的人,往往在家裡是最有攻擊性的人。
奧格·曼狄諾說:
學會掌握情緒,做情緒的主人,是人生前行的關鍵。
情緒向內就是壓抑,情緒向外可能又變成攻擊,那如何安全而又真實的表達自己呢?答案是:學會正確的表達情緒,使真實的自己甦醒。
共有5個步驟:
1、辨別情緒
情緒表達的方式有很多種,但在這之前你需要辨別自己的情緒是什麼,要想辨別它,你需要仔細的體會身體和心靈的感受。
我們常見的情緒有:生氣,憤怒,悲傷,失望,焦慮,煩躁,恐懼,害怕,內疚……
有些情緒可以一下子辨別出來它是什麼,有些則沒那麼簡單,並且情緒就像一個葡萄串一樣,一個大情緒後面又跟著很多小情緒。
比如,你和愛人吵架了,主要情緒是憤怒,次要情緒可能還有委屈,失望,內疚,恐懼和擔心。
愛人的指責讓你感到很憤怒,你覺得不被愛人理解很委屈,同時你又對愛人感到失望,事後又對自己的攻擊感到內疚,你可能還會恐懼和擔心這次衝突會引發兩個人的感情危機,害怕失去對方。
另一方面,情緒也分為對自己的和對他人的,還有一些情緒是沒有指定對象的。
比如:生氣和失望既有可能是對自己的,也有可能是對他人的;焦慮是對未來的;內疚是對他人的;害怕和恐懼是被某個人和某件事觸發的;悲傷更像是一個情緒意境,當一個人在回憶過去或看到某個場景時會感到悲傷。
想要辨別情緒是什麼,需要你安靜而仔細的聆聽內在的聲音和感覺,一旦你可以辨別出來那個不舒服的情緒是什麼,就有機會將它表達出來了。
2、知道自己的情緒從哪裡來
Roy Martina在《改變,從心開始》一書中提到:
引起不愉快感覺的這些誘因,應該永遠受到歡迎,畢竟它們提供了改變自我的機會,使我們更貼近無條件的快樂。
只有清楚地知道情緒因何而生,才能更好的與之共處。
有些情緒可以很快的查明原由,有些則不能。
比如彌散性的情緒,它的表現是莫名的悲傷、憤怒、恐懼、煩躁,人們往往拿這樣的情緒沒有辦法。它就像戴了一層面具,讓你看不清它真實的樣子。
不知道情緒的緣由,你還可以向夢尋求答案。那些所有我們壓抑的東西,將會以另一種形式在夢中浮現,因為那裡即便有傷害,也是很安全的。
在人進入睡眠階段,意識模糊,潛意識的大門開始打開,那是一個虛幻又真實的自己。夢的內容是虛幻的,但夢的體驗和情緒感受則是真實的。
比如夢裡有大量的打打殺殺,躲躲藏藏。可能揭示著你有特別多的內心衝突,以及不想面對的事情。順著夢裡的內容與現實對照之後,再進行自由聯想,你就能找到情緒的蹤跡。
對於平時不做夢或記不住夢的人來講,要想知道情緒從哪裡來,需要經常進行自我觀察和連接。具體做法是靜靜的與自己呆在一起,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反問自己。
示例:你看起來狀態不太好,請問是有什麼事情讓你不開心/恐懼/煩躁嗎?你在害怕什麼?
反問自己,需要一個安全而安靜的獨處空間,你需要先做幾分鐘的深呼吸,讓心慢慢沉靜下來,在心感到安全後,就會一點一點的打開,浮現出真實的答案。
避免沉迷於探索,最好你在開始反問自己之前,規定一個時間。可以是幾分鐘,也可以是半小時,但我不建議這個時間太長。
3、接受自己有情緒這件事
人們對於情緒總是充滿畏懼,仿佛它是吃人的老虎一樣,人們害怕在快樂中迷失,害怕在憤怒中滅亡。所以當情緒到來時,人們總是想要去壓制它,管控它。
說到底,人們害怕的還是情緒會傷人。
但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會有反抗,情緒也是如此,往往那些不被接受的情緒更令人鬱悶和抓狂。不能表達開心和不能表達憤怒一樣會令人感到壓抑。
當一個人學會了壓抑時,就等於在掩藏真實。真實的人就是會生氣發火,會開心,會哭也會笑。真實的人,情緒是流動起來的,而不是只向人展現一個面向。接受情緒就是在接受真實的自己。
行為有對錯,但情緒沒有,人們需要約束的是自己的行為,而非情緒。向適合的人,用適當的方式,在適合的時機表達情緒,才是情緒管理的重中之重。
心理學中有個森田療法,它的精髓總共8個字: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它的理念是:人本身也是存在一定自然規律的,比如情緒,就是人不能控制的,它是一個人在遭遇某件事之後的自然反應,本身就有一套從發生到消退的程序。它會升起,也會降落,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你接受它,遵循它,它很快就會走完自己的程序而結束。
如果你和它進行對抗,會使情緒壓下去,某天它會以更為劇烈和不可控的方式呈現出來,又或者它會在你的身體裡停留的時間更久。為所當為,指的是帶著症狀去生活,正常的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4、學會保存和關照情緒
情緒不能控制,但可以進行管理。當你感到憤怒,所在的環境又不適合你表達憤怒時,你需要先把它保存下來。這樣既保全了自己,也避免傷害他人。
就像那個暴跳如雷的媽媽,很顯然她的憤怒是需要被關照的,但絕對不是讓孩子來關照。當她向孩子發火時,火是發出去了,只是這是一個錯誤的傳承。
任何時候,我都不建議家長用這樣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太過粗暴的情緒表達,會給孩子帶來吞噬感,並且它真的會給孩子帶來陰影。
更為合適的方式是,在她意識到自己憤怒想要升起來時,先把這份情緒保存起來,承諾自己會找個時間來安撫這份憤怒。又或者她和孩子分開幾分鐘,單獨和憤怒相處一小會兒。
5、表達情緒
表達你的情緒,而不是用你的情緒來表達,這是表達情緒的一個重要的技巧。
區分情緒表達和表達情緒。
情緒表達示例:「你真的太令我失望了,不守信用的傢伙,約好的一起吃頓晚餐你都忘了,你一點兒也不在乎我,我以後再也不相信你了!」
當你是在用憤怒的去表達,這更像是一種攻擊,要他人為你的情緒承擔責任。情緒表達不僅是在用情緒展現攻擊,同時也包含著對他人的評判。你攻擊他人時,他的自動化反應就是防禦,他會用等量的攻擊強度去回擊你,這個時候你不僅沒有獲得照顧,反而還可能更受傷了。
表達情緒示例:我今天感覺到很憤怒,因為我們前幾天就約定好一起吃頓晚餐的,我把這件事情看得很重要,但沒想到你約了其他人,這讓我感覺失落。
當你感到憤怒時,你不是憤怒的去表達自己,而是去告訴對方你感到憤怒了,這是在表達情緒。表達這件事的發生,讓你感覺到不舒服了。這樣做的好處是,對方會更加願意去聆聽和感受你的處境,並對你的需要進行回應。
還有一些表達情緒的方式比如:自言自語,或寫日記,唱歌。但我認為表達情緒更好的方式是向人表達,因為這個表達可以獲得情感關注和回應。
表達情緒可以選擇向與你情緒相關的人來表達,他們知道你們之間發生了什麼,只是需要選對時機,如果對方正在劇烈的情緒當中時,是不太適合做這個傾聽對象的。
表達情緒也可以向自己的愛人表達,比如你在工作中受了氣,又沒辦法講給同事和領導,可以選擇向你的伴侶表達。這個時候依然需要選擇在對方平靜時表達,傾訴之前你需要獲得對方的許可:「我想要和你說說我在工作中的煩心事,你想要聽嗎?只需要傾聽就好。」
如果伴侶也不願意做這個傾聽的對象,你還可以向心理諮詢師表達,這同樣是一段安全的關係,並且你是付了費的,可以在約定的時間段裡自由的表達自己。
一個人之所以有那麼多的情緒,就是因為不被看見,不被自己看見,也不被他人看見,當被人看見後,情緒就會慢慢的溶解在空氣中。
表達情緒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將自己展開的過程,這個過程以情緒為主軸,期待、觀點、渴望為情感線。
當你不帶攻擊性的去表達自己的有哪些情緒時,這個過程就像是一場傾訴,你在表達的是自己的脆弱,會更容易被對方接收並獲得回應的。這個時候不僅別人可以看見你,你也能通過這個表達的過程看見自己。
結語:
情緒沒有那麼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你和情緒之間的對抗與鬥爭。它只是一個紙老虎,當你願意直面它,看見它時,它就會一點一點的軟化,變得溫順。
作者:小朋,二級心理諮詢師,用簡單的文字,書寫普通人的心靈世界。願你好好生活,好好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