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會從生到死地陪伴在我們身邊,如何與情緒相處,變成了很多人關心的問題,有人會說,一個能成功的人,一個有涵養的人,都是可以把握自己情緒的,那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呢?
大多數我們想控制的情緒,通常是帶給我們困擾和煩惱的,我們很少會去參加聚會的時候要控制自己的快樂,或者在休假的時候要控制自己的放鬆和愉悅。
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只想好的,不想要不好的,也許你會說這是人之常情。
沒錯這是人之常情,如果我們是買個某件商品,我想要完整的包裝,想要質量有保障,這無可厚非。
但感受到情緒的並不是我們外在的物品,而是我們自己,是我們內在的某個部分感受到了痛苦。於是我們就想當然的以為,把這部分壓制住控制住或者讓我們感受不到,也許就可以不用痛苦了,聽上去不太合理對吧?
另外,我們要區分壓抑和平靜之間的差別,我們很想要控制情緒,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在做同樣的動作,就是把大情緒壓得小一點,把小情緒壓更小,好像這樣子我們的人生就可以正常的運作,但事實呢?
事實是我們得不到平靜,壓抑的有一天還會爆發,就像是用高壓和付稅去控制人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樣,我們的情緒如果總是被壓抑,有一天,情緒也會顛覆我們。
所以綜上所述,控制情緒是個偽命題:
第一,控制並不能消滅情緒,如果可以消滅,那人類全部都會壓抑情緒,大家都能達到平靜。
第二,情緒來自於我們某部分的自我,除非精神分裂,通常我們很難直接撕裂自己的內在意識。
我從心裡工作有7年,目前我比較認同的一個觀點是,情緒是需求的信使。
就是說情緒不論表現的是怎樣,其核心一定會有某些深層的需求,如果需求可以被滿足,那麼情緒就可以消失,如果我得不到滿足,情緒會繼續維持,甚至變強變大,或者發生某些轉化。
比如一個拿了家裡錢的孩子面對父母的批評,如果父母只是告訴孩子「如果你需要用錢,你必須經過爸爸媽媽的同意」,那孩子認識到錯的話,情緒會主要是內疚,需求是彌補之前缺失的尊重和誠實。
如果父母告訴孩子,「從小偷針長大偷金,再偷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孩子可能會有的情緒是恐懼,背後的需求是渴望安全,因為離開父母對於孩子來講是極度不安的。
如果父母告訴孩子,「你就是個小偷,怎麼生出你這樣的東西?長大了也是個敗類和寄生蟲」,孩子可能會有的情緒就會是憤怒,背後的需求是渴望尊重和公平。
現在問題來了,以上三種孩子的反應,內疚、恐懼、憤怒,我們看看哪一種是需要做情緒管理的呢?
通過上面這個例子,我想告訴你的就是,情緒是個體內在世界的合理反應。
比如說憤怒出現的時候,通常是我們被攻擊、被指責、不公正的對待的時候。
比如說悲傷出現的時候,通常是我們心痛了、分別了、失去珍貴的人事物的時候。
每一種情緒都有不同的含義,而情緒的出現,絕大多數是合理的。
那為什麼有一些情緒我們理解不了呢?
通常是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內心深處的需求。
比如一個向自己男朋友撒嬌的女孩子,她可以在內心有很多的起伏,甚至可以有歇斯底裡的情緒發洩,但大多數直男非常的不知所措,他們用「作」這個字來形容這樣的女孩。
這些女孩的情緒怎麼了?
是因為在她們的心靈世界裡,他人需要為她的情緒負責任,他人也需要為她對於安全的需求負責任,對於這些女孩來說,這是合理的,所以情緒需求就被直接放在了男朋友的身上。
首先你需要明白以下幾點:
第一,情緒是個人內心的真相,所以能為情緒負責的只有自己。
第二,情緒確實可能是我們做事的阻礙,但運用得當情緒會幫助我們做事順理成章。
第三,情緒是需求的信使,需求才是核心,滿足需求就是處理情緒。
還是舉個複雜的例子(若教育理念不同,僅供參考),比如孩子做作業,對於家長來說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會有非常多的憤怒。比如孩子拿上網課的時間來看電影,家長該怎麼辦呢?我們按照上面的三條挨著看一看。
第一,家長的憤怒是家長的事情,家長有必要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如果家長運用某些方式去發洩憤怒情緒在孩子身上,比如打或者罵,通常解決不了問題。如果打罵管用,家長都根本不用生氣。
第二,家長的憤怒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孩子也會有公平和安全的需求,為了這些需求,孩子一樣會憤怒,那家長如何運用憤怒才算得當?比如運用這些憤怒來設立界限,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因為你趁上課時間偷看電影,非常生氣,所以我們必須制定一個規則」,就是我們不是把憤怒發在孩子身上,但可以用堅定甚至強硬的語氣跟孩子做溝通。憤怒是關於規則和公平的,如果我們可以和孩子制定一個雙方都能夠比較接受的規則,雙方都同意和知道破壞規則會有相應的懲罰,當對方再次越界的時候,他就會比較心甘情願的接受懲罰。
第三,對於爸爸媽媽的憤怒,會有很多需求在背後,他們需要孩子言行一致,需要真誠,需要尊重,需要坦誠的溝通,這些需求是在親子關係當中雙方共有的需求。但另外一方面,父母的需求中,也有可能會有把控孩子的成績,掌握孩子的人生規劃,希望自己對於孩子的未來有安全感,這些需求就是與看上去孩子有關,實際上是需要孩子來滿足自己的。
雙方共有的需求,要如實表達:孩子,爸爸媽媽很希望能夠得到你的尊重。
對於要對方來滿足的需求,和因此產生的情緒,很像是「你不滿足我,你不讓我安心,我就生氣」,這跟剛剛能「作」的小女生的例子是一樣的。這其實不是需求,而是要求,當然也可以表達,但最終還是自己面對:孩子,爸爸媽媽很希望你能專心聽課,這樣爸爸媽媽才會對你的未來感到些安心,當然,爸爸媽媽能否安心跟你的未來其實沒有關係。
那到了現在,這對父母也許會更安心一些,情緒是不是平靜多了?
跟情緒做朋友吧,因為是情緒告訴我們人間冷暖,也是情緒告訴我們什麼重要、什麼值得珍惜、什麼值得自己奉獻人生。
情緒最需要的是我們耐心的聆聽,溫柔的注視,細心的呵護。
我自己也是從一根筋、愛較真、非常理性走到現在,我可以接受我的情緒,我願意花時間陪著我的各種感受,發現情緒,可以帶給我好多指引。
坦白講,一篇文字確實解釋不了太多,只能說,情緒是需求的信使,每個情緒都是一篇故事。而跟情緒做朋友,就是跟自己做朋友。
我是徐澤旭,一個知識有深度、心靈有溫度的心理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