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問題其實是個大問題,有一種說法叫做先解決情緒再解決問題,原因可能是如果把情緒問題解決,也許問題本身也就不存在了。同時,如果不解決情緒問題,任由事情被情緒推著走,有可能情緒就成了催化劑,讓問題的嚴重程度直線上升,就有可能擰成一團麻花甚至死結。另外,對於單個人,情緒問題也是需要正確看待的問題,誰都有點小情緒,但任由情緒不停累積而不進行釋放,就可能鬱結於心,說嚴重點就可能讓身體產生各種結節、腫塊,這玩意可不是啥好東西,萬一成不停增值的腫塊或結節,就更不好玩了。
然而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也是個難題。作為個人,首先不能任由自己被情緒帶著走,尤其當寶寶有小情緒的時候是不建議做任何決定,這樣情況下的決定大多數被證明是沒有效果的。其次,不能放任情緒不管,存在就是合理,還是要關愛自己,正確看待情緒。而一說到控制,也不是個好詞語,就好像情緒這個事情是可以讓人類掌控的,然而真實情況下,情緒掌控了大部分人,只有少部分人可能做到了管控情緒,有時候還付出了讓自己被壓抑的代價。
書中對於如何控制情緒,也沒有太多有用的建議,但整本書的行文邏輯倒是給控制情緒提供了一條可以借鑑的道路。書中對於不同情緒的產生原因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它沒有將情緒看成一個貶義詞,而是中性的看待它,即便這種情緒可能是一種負面情緒。深入分析引發情緒的原因,才能對陣下藥找出方法讓情緒復歸平靜,比如某件事讓人生氣就避免某件事的發生或者換位思考讓這件事儘可能合理化,比如某件事讓人嫉妒就分析出嫉妒真實的原因、找出與被嫉妒者之間的差距,能改變的就改變,不能改變就接受,嫉妒自然能消弭。
當然,這本書還是用了筆者不太喜歡的數學公式,甚至整本書都是用加減乘除甚至開根號的方式來對情緒進行描述。雖然不得不承認數學作為一門精準描述的工具,有些數學語言真的描述的簡單而準確因而產生美感,但並不是所有情緒都能被數學公式精準白描,人類的情緒千變萬化、千人千面,怎麼可能都能用這麼簡單的數學公式精準描寫呢?而一旦公式讓人感覺並不準確,這種希望通過數學公式來說清楚情緒緣起的方法,就顯得有點囉嗦和多餘。好在行文的最後作者也給出了找補,明確提出情緒在不同人的身上會有不同的產生原因,不能直接套用書中的公式。
原本因為加入數學元素有點對這本心理學的書籍產生牴觸,但第一個公式寫的特別準確而到位,算是增加了筆者對這種行文模式的好感,必須記錄一下,可能能讓讀這篇讀後感的人有心有戚戚焉。「絕望=苦難-意義」,絕望並不是經常能體會到的一種情緒,但一旦開始體會到這種情緒便如同附骨之蛆,無法排除。絕望這種情緒更多產生在生活不順遂的時候,生活出了一道難題,短時間回答不上來,就好像考場上面對一道難題找不到解題突破口,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除了冥思苦想沒有其他辦法。這時候如果內心覺得這道題回答上來了對整個分數也不會有提升作用,繼而會直接放棄這道題,反正也解不出來。而現實生活中,有不順利的時候,如果覺得現有的應對沒有意義,那麼這些苦難也變得無法忍受。
情緒既然是每個人都不相同的感受,那別人的情緒數學公式即情緒方程能提供的借鑑作用便是有限的,只有當你勇敢的面對自己的情緒,深入分析剖析其中的原因,才能創造自己的情緒數學公式,才能更好的安撫自己的情緒。人的情緒不需要每時每刻都高漲、都開心,更好的一種狀態應該是和平安寧的狀態,不管是喜悅還是悲傷都一種比較激烈的情緒,而激烈的情緒對身體本身也並非是好處,即便是開心的積極情緒。
因而,為了能讓自己過上平靜祥和的生活,即便無法做到管控情緒,最好也能做到安撫好自己的情緒,而這一切,都得從直面自己的情緒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