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啟加的一個員工在十字路口等著過紅燈,後面有一輛電動車跑到了啟加員工前面。車子前面坐著媽媽,後面載著六、七歲的小兒子。
小兒子向媽媽詢問:「我就記住了一句『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愛什麼斯坦說的。」
「愛因斯坦,光有想像力有屁用啊!」小男孩媽媽揚長嗓音,提高音調,重點突出地表達了對兒子「無知」的不滿。中國人是講究實用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有人曾總結中國人的鬼神觀和西方完全不同。西方人信上帝,把上帝當成審判者、裁決之主。中國人信的鬼神都是有用的,餐飲業開業拜關公和財神爺;生孩子拜送子觀音;遇到旱災、洪水拜龍王;高考拜文曲星等等,皆是反有所求才拜,平時都不理人家。也有人說中國文化是外儒內法,濟之以道,所以中國人是非常複雜的,這種複雜性根植於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之中。
「想像力有什麼用?」小男孩的媽媽表現出了外儒的特點—實用主義。我們在生活中常聽到的話就有「現在的人們都很現實,哪像以前的人那麼有情懷。」所以好多人懷念毛主席那個時代,其實這句話是不對的。中國人一直都很現實,否則,佔中國絕大多數人口的貧農就不會選擇共產黨執政了。人們跟著共產黨、毛主席打天下,也是因為看到了翻身的希望。那麼這種實用主義思想從哪兒來呢?論語中說「子不語怪、力、亂、神。」,又說「學而優則仕」。還有季路曾經問事鬼神於孔子。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再問:「敢問死。」再答:「未知生,焉知死?翻譯過來就是,季路問怎樣去侍奉鬼神。孔子說:「沒能侍奉好人,怎麼能侍奉鬼呢?」季路說:「請問死是怎麼回事?」(孔子回答)說:「還不知道活著的道理,怎麼能知道死呢?」
從孔子與季路的問答中,我們得以窺見古人對待生死、鬼神的實用哲學。對我沒有用的東西,了解它幹嘛?對我有用的東西,不學幹嘛?從這點來說,魯迅先生批判的「拿來主義」未必全是糟粕。中國人是講究實用的,啟加,作為線上家庭教育的先驅者、實踐者,如何讓家庭教育對人們來說有用,如何讓家長們能夠運用家庭教育的內容,如何讓家長們正確運用家庭教育的方法技能,這些都是每個啟加人需要反思和警惕的。
有用,是需要我們提升自己的知識技能素養,明確家庭教育存在的價值;
能用,是需要把我們所知的知識、技能更接地氣地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執行運用,而不是遇到阻礙,就偃旗息鼓、信心全無;
會用,就是要系統地傳授家長理論知識和方法技巧,而不是缺什麼補什麼。我們培養的不是孩子,而是能培養孩子的「孩子」。
以我觀物,則物皆著我之色彩;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作為家長,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教育他;作為家庭教育的實踐者,了解家長的訴求,才能更好地服務家長、幫助孩子。助力萬千家庭教育,啟加,陪你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