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在科研領域,越來越多的女性擁有了一席之地。她們被稱為美女科學家,顏值與才華兼具。為大家所熟知的比如顏寧、莊小威等。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女性,名叫胡海嵐,她就是榮獲IBRO-Kemali國際大獎的教授。
該獎項旨在表彰全世界範圍內,在基礎與臨床神經科學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45歲以下的科學家,每兩年評選一位。
2019年7月15日,胡海嵐因為在抑鬱症治療領域---「情緒和情感行為的神經生物學基本機制」這一腦科學前沿領域的突破性貢獻,斬獲此項大獎。這也是該獎項自1998年該獎設立以來,亞洲首位獲此殊榮的科學家。
2018年,她和團隊在《Nature》雜誌發表了2篇重量級的研究論文,引發業內轟動。其中一篇文章揭示了快速抗抑鬱分子的作用機制,推進了人類關於抑鬱症發病機理的認知,並為研發新型抗抑鬱藥物提供了多個嶄新的分子靶點,被認為解決了世界性難題,給無數抑鬱症患者帶來了福音。
1973年出生的胡海嵐,真可謂是妥妥的超級學霸,從小學到中學,在學業上一路遙遙領先。尤其是在數學領域,天賦異稟。
在高中期間,她在全國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中斬獲一等獎,由此被提前保送到北京大學生物系;生物系本科畢業後,她憑藉優異的成績進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28歲時,就取得了神經生物學博士學位。隨後進入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等高校的實驗室進行科研工作。
令人欽佩的是,2008年,35歲的胡海嵐決心回國,「我要回去,為祖國貢獻全部的力量!」
隨後,她被選入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成為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之一。
2015年,胡海嵐加入浙江大學神經科學研究中心,並成為該校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這一選擇似乎水到渠成,因為胡海嵐本身就是杭州人,回到自己故鄉所在的高校從教,也是自己的心願。
在浙大,胡海嵐和她的團隊如魚得水,先後發表了數篇重量級的科研成果,也為她贏得了眾多國際認可。
2018年代表中國出席素有「小諾貝爾獎」之稱的加拿大蓋爾德納獎頒獎會議,此次會議邀請了來自全球的6位學者做主題報告,而胡海嵐就是唯一的中國科學家。
該獎項於1959年由加拿大蓋爾德納基金會創設,旨在獎勵在世界醫學領域有重大發現和貢獻的科學家。
然而,令人比較遺憾的是,2019年11月22日,新一屆中科院院士增選名單出爐,胡海嵐落選中科院院士。
胡海嵐的境遇似乎與當年顏寧的有些相似,兩位美貌與才華兼具的科學家,最終都無緣中科院院士。
顏寧在落選中國的院士,兩年之後成為了美國的院士。真是讓人感嘆!
不過,無論怎樣,她們都是值得我們敬重的科學家。感謝他們的科研成果,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