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熱播劇《以家人之名》迎來了大結局。
兩個爸爸,三個姓氏,毫無血緣關係的兩個哥哥和一個妹妹——
這個有著神奇配置的家庭,上演了一幕幕悲歡離合,也讓我們懂得了家和家人的真諦。
同時,該劇引發的關於家庭教育的思考,讓無數觀眾產生共鳴。
從劇中的三位爸爸身上,國粹君更看到了中國教育的三個真相。
01.
李海潮:慢教育,才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
《以家人之名》,讓「好爸爸李海潮」成為大家熱議的對象。
既當爹又當媽,集家務、廚藝、營銷等技能於一身,這樣的稀缺老爸,現實生活中還真難找。甚至有網友說,「李海潮這男的,誰見了不想叫一聲媽!」
年幼喪母的李尖尖,在父親的寬仁包容下,養成了樂觀開朗的性格。
而劇中其他幾個孩子,卻因為父母的種種做法,在成長的道路上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陰影。可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十分巨大。
而讓國粹君感觸最深的,是李海潮的「慢教育」。
李尖尖任性、脾氣暴,身邊有兩個學霸哥哥,自己卻學成了班級倒數第二。但她從小就十分自由快樂,她的家庭從沒有壓抑她的天性。
李海潮並非大富大貴,但是他懂得遵循孩子的意願,尖尖喜歡畫畫,他給予支持鼓勵,讓她自由自在地學。
尖尖學習不好,家長會上,老師問尖尖以後是否要當藝術特長生,李海潮表示並沒有考慮,只是任著尖尖的興趣發展。
與其他家長相比,李海潮的教育理念無疑是另類的,甚至遭到群嘲:別人都在削尖腦袋琢磨怎麼把成績搞上去,你們這樣得有多「不務正業」?
結局令人舒適:懷揣木雕夢的尖尖,憑藉藝術才能和鍥而不捨的努力,從高中一路堅持到大學,畢業後成為出色的木雕師,開辦了自己的木雕工作室。
反觀尖尖的閨蜜齊明月,身為學霸,卻一直被成績、被媽媽的期待綁架,活得唯唯諾諾,一點也不快樂。
武志紅說:
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風化雨,自然無為的過程。
養孩子就像種花,要耐心等待花開。
慢養並不是時間上的慢,而是說父母在教育上不要太擔憂、太著急,不求一時的速度與效率,不以當下的表現評斷孩子,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
真正的靜待花開,不是真的放任孩子,什麼都不管,而是父母在愛與尊重的同時因材施教——可以嚴厲,但要有耐心;可以慈愛,但要有威信。
真正的園丁是不會在意花開的時間,他們知道每種花都有自己的特點,只是開花的早晚不同。
慢養,才能讓孩子發現最好的自己。
02.
凌和平:養而不教,是父母最大的惡
羅振宇曾在多個場合提到中國家庭中父親的角色,他說:家裡最沒用的母嬰產品是什麼?是父親。
雖然是開玩笑,卻無情地揭露了很多中國父親在家庭裡的地位。
凌和平是片警,工作敬業,特別忙碌。他是個好人好警察,但是他真不算是個好丈夫和好爸爸。
平時,他對妻子、孩子都缺少陪伴。女兒的死,和妻子缺少看護固然脫不了干係,但是作為爸爸,他並不是沒有責任。
與妻子缺乏溝通,不理解妻子的歇斯底裡,只一味的逃避三連:道歉、逃跑、求放過。
最終,兩人之間的問題愈演愈烈,以離婚收場。
對於凌霄,他象徵性互動,不愛跟孩子交心,一交心就是問學習,後來更是把兒子丟給鄰居,仿佛李海潮才是凌霄的「親爸」。
凌霄從新加坡回來,多年未見的父子,獨處時竟無話可說,氣氛尷尬;凌霄得了焦慮症,他也是後知後覺……
「養不教,父之過」。古人尚且明白生、養、教的重要,如今時代在進步,在教育孩子上卻問題頻出。
2019年,13歲大連男孩蔡某將在同小區的10歲女孩小淇殺害,並拋屍灌木叢。
因蔡某未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警方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責任,對其進行3年收容教養。今年8月,法院判決男孩方賠償原告128萬餘元,並公開賠禮道歉。但案發至今,男孩家人始終沒有露面,更從未向受害者家屬道歉。
殺人的男孩固然可恨,可是其背後家庭教育的缺失,何嘗不是罪魁禍首?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優秀的孩子,都是父母以身作則、春風化雨引導出來的。
而每一個熊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熊家庭、熊家長。
正因為身後有這些人的維護,他們才敢肆無忌憚;正因為知道即使自己犯了錯也會有父母出面擺平,他們才無法無天有恃無恐!
然而,無論是熊家長還是熊孩子,遲早都要為「教養缺失」付出代價,你不管教,總有人替你狠狠管教!
養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養育出一個好孩子也是父母的義務。
傳之以道,授之以德,教之以行,督之以練,才是最為寶貴的財產授予和傳承,才是子女終生享用而不竭的財富。
03.
趙華光:生而不養,是孩子最大的痛
早年,趙華光藉口家境貧窮,堅決要求賀梅打掉孩子,被拒絕。
後來二人離婚,賀梅獨自生下子秋,卻在與李海潮相親後不久,扔下子秋不辭而別。
子秋長大後,趙華光則上演了一系列令人氣憤的騷操作。
娶了富家女,飛黃騰達了之後,因為妻子未能生育,就趕來讓子秋認祖歸宗,還用一些卑劣的手段對李海潮的麵館搞破壞。
後來,子秋跟隨趙華光去國外後,因為妻子終於生育,趙華光竟再度拋棄子秋,並斷絕其經濟來源,子秋只能辛苦打工。
種種悲慘經歷,讓子秋自小超乎常人的懂事和自覺,也一直擺脫不了自卑、敏感的底色。
得知尖尖和凌霄相戀後,更是喊出:「為什麼你們都不要我?」
趙華光這種「生而不養」的做法就像是杜鵑鳥,把自己的蛋生到別的鳥窩裡,讓別的鳥去撫養,自己逍遙快活,簡直是個冷血動物。
後來,則是把子秋當成了認祖歸宗的工具,等到子秋沒有了利用價值後,又完全不念父子親情。
影視劇難免有虛構的成分,回到現實,「生而不養」的家長在我們的身邊並不鮮見。
看過一則「13歲男孩住進養老院」的新聞。
父親被拘、母親消失,親戚也不願收留。男孩無依無靠,無奈向民警求助。
當民警好不容易聯繫上孩子母親,對方卻哭訴一通自身難保,便無情地掛了電話。
無家可歸的男孩,只能暫時被安排在養老院生活,讓人心酸。
而被父母狠狠傷害的幼小心靈,可能早已千瘡百孔。
金星在《媽媽咪呀》中曾說:「如果你不想當媽,不想養孩子,千萬別生。生了你不養,你生她幹什麼?」
從古至今,生養不分家。
孩子不是一件物品,你想要就抱在懷裡,不想要了就隨意丟棄。
生而養之,既然決定要生下一條小生命,對於這條生命便有養育的義務。
如果做不到這最起碼的一點,那也不配為人父母。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說:
「一想到為人父母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毛骨悚然。」
父母是門檻最低的職業,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及格。
「創造一個生命並不偉大,只是本能;人性與良知,才能賦予生命真正的意義。」
當你沒有十足把握可以讓自己的小孩過得幸福的時候,請不要生孩子;
當你已為人父母,就要對這個生命負責,為其注入靈魂,完善其人格。
願所有的家長,多學學李海潮,不做凌和平和趙華光。
願所有的家庭,都是一個溫暖的港灣,家人閒坐燈火可親。
願每一個孩子,心懷愛與勇敢,亦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