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父親參與教育的三個關鍵期,千萬不要做「問題父親」

2020-09-23 兒童心理成長

如果父親疏於對孩子的教育,就連功成名就型父親,也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史蒂芬波爾特撰寫了一本名為《父親的因素》的書。



他在書中列舉了能對子女的職業生涯產生重要影響的5種類型的父親——功成名就型、定時炸彈型、心態消極型、漫不經心型和富有同情心或導師型,下面就我國目前的典型情況,列舉功成名就型、定時炸彈型、被動型、缺席型四種。


「問題父親」對孩子的影響


功成名就型父親


如果家裡有個功成名就型父親,可又因事業忙碌而無暇顧及孩子。

孩子可能會有一種「受阻性」表現,出於對父親的叛逆心理,他的工作表現可能會遠遠不及他真正的能力,這使得他在事業上可能不會取得太大的成就。


定時炸彈型父親


如果家裡有個定時炸彈型父親,孩子可能會擁有一種不同尋常的取悅他人的能力。

乍一看來這種能力對孩子將來參加工作會有幫助,但是事實上在工作中他可能過分專注於取悅他人,而不敢與他人有直接的衝突或者提出異議。


被動型父親


如果家裡有個被動型父親,孩子可能在情感表達上出現障礙,這將影響到孩子將來與同事有足夠的情感交流的能力。


缺席型父親



如果家裡的父親是缺席的,那麼,孩子將來工作中與男上司合作以及和其他公司高層人物互動方面可能會出現障礙。

他很容易對上司產生敵意和憤怒。而且,他可能會有打擊同事的傾向,並且常常會有憤怒情緒。


如何做個好父親?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許多父親拘泥於所謂教育的內容和原則,而忽視了教育的時機和方式,把與子女的關係搞得很僵。


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是家長向子女傳遞情感的過程。


有位父親這樣說:「養不教,父之過。隨時隨地糾正和教育孩子是我做父親的職責。」

他15歲的兒子卻說:「我覺得父親從來就沒有喜歡過我,在他眼裡,我渾身都是毛病,我的存在使他沒有了快樂。」


當一個父親把管教孩子只看成是一種責任、怕別人說自己不盡責時,就會失去對孩子的愛和溝通能力。這樣的教育缺乏良好關係的認可。越是這樣,越能把孩子「逼上梁山」,產生逆反心理。


在多數家庭裡,父親熱衷於扮演權威的角色,使教育成為一廂情願的事,隨著孩子的成長,這樣的權威會受到挑戰。


心理學家認為,父親首先要與孩子分享情感,不能總是充當指導者。此外,教育孩子必須有良好的親密關係作基礎,關係的影響力大於教育的內容。


父親與孩子情感聯結的三個關鍵期


第一個關鍵期:2歲後


父親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最好時機是孩子兩歲以後。這時,父親可以像一個「討厭」的第三者,進入母子關係圈中。在西方,讓兩歲的孩子擁有單獨睡房已是一種促進兒童心理成長的共識。


中國的孩子跟母親可以睡到很大。不誇大地說,許多兒童的心理問題都是因此而產生的。


第二個關鍵期:6歲


這時,父親要積極參與家庭的互動和規則的建立。

獨生子女給家庭關係帶來許多挑戰,父母與孩子需要相互形成一種情感三角,才能使家庭關係得到平衡。

父親要對孩子好,必須先和太太感情深厚。


第三個關鍵期:青春期


比起母親來,在外慣了的父親更易於接納和認同孩子的獨立。


在傳統文化中,父親常常是家庭的邊緣人,他們樂於闖天下,把孩子留給母親。這樣的父親喜歡回來誘導成年的男孩離家,和他一同涉難犯險,體味人生。


由於獨生子女的關係,現代父親更多地扮演了非傳統的角色,使孩子失去了自然的同盟者和很好的領路人。

現代父親的潛意識中怕失去唯一的孩子,他們怕孩子長大後與他們分離,因而甘願聽憑孩子在一片黑夜迷茫般的內心困惑中摸索著成長。


國外父親參與育兒情況


讓我們來看看其他國家的父親們參與育兒的情況吧,或許它是一種文化,一種異域文化,但對於所有愛孩子的父親來說都是有所啟發的。


1、以色列


傳統上重視男性權威,自幼兒園起就實行男女分開教學,這種男女明顯區分的情況下並沒有差別對待,無論是家務,工作,男女都一視同仁。在以色列,夫婦都參加工作的佔95%,男性在家中做家務或照看孩子是一種很自然的日常風景。此外,每周的安息日還有父親給孩子單獨談心的習俗。


2、英國


英國的男性以重視育兒事業而聞名,為了把孩子送入名牌大學,英國的父親從孩子小時就開始重視教育。


3、德國


德國人在家中度過的時間很多,大部分人的工作時間是從上午的七點半至下午的四五點鐘,學校也是如此。隨後大部分人不是同朋友同事聚會,而是立即回到家中,同家人一起度過這些溫馨和睦的時光。德國的父親大都把親手為家人建一幢房子作為最大的願望,家人間的密切程度可見一斑。


4、挪威


在挪威,女性有一年的帶薪產假,男性也有長達四周的帶薪待產假,這一法案是1979年制訂的,到現在約有70%的父親使用了這一假期,挪威的父親們認為保障育兒是自己的一項權利。


以上的說法,你有不同的看法的嗎?歡迎大家留言發表自己的觀點。

溫馨提示:頭條號上現有不少家長諮詢兒童心理問題,因三言兩語無法獲取全面信息,也無法有針對性地給出建議。劉鴻雁工作室提供一對一諮詢服務,預約請加微信號「lhyxinli」,註明「頭條號」。

相關焦點

  • 父親參與教育有3個關鍵期,每個關鍵期,都該有不同的角色
    在很多家庭當中,父親都缺席了孩子的教育,當他缺席了三個關鍵的教育期的時候,明顯發現孩子不原意與自己親近,並且相處過程中還會存在很多的問題。如果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孩子會與父親有很多的矛盾和誤會,而這些誤會往往是很難解決,甚至有可能一輩子都解決不了。哪些關鍵期是父親必須參與的,在這當中有什麼作用?不參與的後果又是什麼?
  • 父親在家庭教育中角色及教育的三個認識和三個方法
    「父親節」(每年6月第三個星期日,1910年開始),與大家一起探討父親在家庭教育中角色及家庭教育的三個認識和三個方法。父母的願意跟著孩子去付出一切,為了孩子還有什麼不能做呢?比如,跟著孩子活,跟著孩子生活,跟著孩子學習。看似簡單、容易,實質並非如此。這就是當下中國家庭教育所面臨的困窘,也是相關部門,教育工作者需要站出來、扎進去的原因所在。
  • 男孩成長發育的三個關鍵期,家長不要錯過了
    所以家有男孩,作為父母的一定要從小培養男孩子,在男孩子成長發育的這三個關鍵期起到積極作用,促進男孩的積極性,讓男孩以後的生活更加的幸福。如果男孩子培養得當,在以後的生活中會是一個好孩子,好丈夫,好爸爸,甚至是一個好夥伴,好同事。所以父母要從小把握好男孩成長發育的三個關鍵期。
  • 單身父親遇到青春期女兒該怎麼辦?| 父親教育
    執筆:Jieyu,華中科技大學教育心理學學者副執筆:June, 華中科技大學教育心理學輔修學者指導執筆:著名Rob Savage教授, 倫敦大學IOE心理系教授,教育心理系主管對於父女的關係,劉墉在《人生能有多少愛》中這樣描述:或許女兒真是父親前世的情人吧!
  • 孩他爸太忙怎麼參與育兒?巧用「3個原則」,抓住孩子性格關鍵期
    很多時候,父親要比母親承擔更多的責任,支撐起家庭中的開銷以及孩子成長關鍵期的一些決定等,而加上性格的原因,父親對孩子的愛總是如大山般嚴厲且不顯露。所以說孩子父親要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不要讓「嚴厲」教育禁錮頭腦
  • 情感引導,正面管教:《做個真父親》
    父親應該清楚地示範他的督責團隊是如何約束他的。通過這種方式,他以身作則,讓孩子們高度重視紀律與約束。父親讓道德準則來約束自己,並遵守國家法律規則,父親做出這樣的榜樣,孩子就會效法。教育孩子的本質,其實是父母的自我教育。在整個教育過程中,作為父母應該不斷反思自己:自己要求孩子的東西有沒有身體力行,自己有沒有做到。同時也應該不斷改進教育方法,一味的嚴厲或一昧的寵溺都不對。
  • ​84歲鍾南山飆英文刷屏:孩子的教育,離不開父親的參與
    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兒子,而是父親。在珠海曾有一位家財萬貫的父親,為了教育好叛逆的孩子,支付巨額費用請名師幫助,登上新聞。李教授為此寫了一篇博客,給家長提供了三個建議:1.給孩子掙錢的時間,不如陪伴孩子的時間。
  • 我國教育缺失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尤其是父親
    其實還有一句,老生常談「三歲看老」,相對應的則是,「由老看小」。 孩子的出生,成長,都是一個模仿的過程,模仿對象就是父母,如果父母不能給孩子正確的模仿(教育)方式,孩子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先從孩子重點成長的幾個年齡段去看: 咀嚼關鍵期(6個月);秩序規範關鍵期(2.5—6歲);語言發展關鍵期(3—6歲);想像力發展關鍵期(2—8歲);文化敏感期(6—10歲);黃金閱讀期(4—12歲);獨立關鍵期(12—15歲)。再或者青春期等等。 劃重點去探討。
  • 父親的教育方式,決定了孩子成長的高度,父親管教兒女的3個原則
    父親是一座大山,給了我們依靠,給我們關愛,給了我們安全感。記得小時候遇到困難,第一時間想起的是爸爸,有爸爸在,我們就有了挑戰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父親在我們心中是至高無上的,小時候我們幾個小孩子鬥嘴,鬥得最多的是「比爸爸」。 「我爸爸會做風箏,我爸爸做的風箏飛得可高了!」 「我爸爸是魔術師,會表現很多很多魔術!」
  • 父親參與教育有多重要?父親角色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性別認同」
    導讀:父親參與教育有多重要?父親角色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性別認同」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父親參與教育有多重要?父親角色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性別認同」!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女人一定要記住,有這4個特點的男人不要嫁」,一位父親的忠告
    在女兒的婚禮上,父親對女婿說了兩句話打動了所有人。「「如果有一天你不愛她了,不要打罵她、不要告訴她、也不要背叛她。回來跟我說,我會把她帶走。」第一個抱她、親她、愛護他的人是我而不是你,我希望能陪伴她一生的人是你,而不是我。」這兩句簡簡單單的一句話,體現一位父親對女兒的愛。更體現出父親對女兒婚姻的操心。婚禮上,父親說完這兩句話後。
  • 【紅媒教育】:父親,永遠不會忘記你
    「換了新衣後,對舊衣要妥善保管,以免丟失」「好大的魚兒牽好大的浪,不要好高空喜逛」……母親常常這樣告誡兒子,所以我也養成了家裡的東西不隨便丟棄的習慣,不忘祖恩,不忘初心。我是家裡的「獨種寶」(雖然四兄妹,男孩只我一個),因而從小受到父母家人的溺愛,但我永遠記住母親常對我嘮叨的一句名言:「嬌兒不孝,嬌狗爬上灶」,所以,我一直奮鬥著,好在奮鬥沒有終點。
  • 《以家人之名》大結局:這三位父親,揭露了中國教育的三個真相
    從劇中的三位爸爸身上,國粹君更看到了中國教育的三個真相。慢養並不是時間上的慢,而是說父母在教育上不要太擔憂、太著急,不求一時的速度與效率,不以當下的表現評斷孩子,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雖然是開玩笑,卻無情地揭露了很多中國父親在家庭裡的地位。凌和平是片警,工作敬業,特別忙碌。他是個好人好警察,但是他真不算是個好丈夫和好爸爸。
  • 《以家人之名》大結局:這三位父親揭露了中國教育的三個真相
    從劇中的三位爸爸身上,國粹君更看到了中國教育的三個真相。」年幼喪母的李尖尖,在父親的寬仁包容下,養成了樂觀開朗的性格。而劇中其他幾個孩子,卻因為父母的種種做法,在成長的道路上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陰影。可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十分巨大。
  •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親,爸爸們不要再做家庭教育的隱形人了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也就有許多的母親辭職回家專心養育孩子,形成了女主內,男主外的家庭模式,這樣的家庭模式本身沒有什麼,但是會有一個潛在的問題,就是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很容易只有一種教育方式,那就是媽媽的教育方式,這樣對孩子來說並不好。對於孩子來說,特別是男孩,父親的存在是至關重要的。
  • 親子|14歲少女開房被父親打骨折:給女孩底線教育,給男孩陽光教育
    很快,孩子的父親趕到了。男孩低著頭,等待父親的大罵。但父親並沒罵他,而是對書亭老闆說:「他一定十分喜歡這本書,只是因為沒有帶足錢才這樣做的。你看這樣行不行,我出三倍的錢買下這本書……」出了派出所,父親停下腳步,對滿臉羞愧的孩子說:「人這一輩子或多或少都會犯錯誤。聽著,忘記它!不要讓它在你心裡留下陰影,好好學習和生活,以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 沒有"父親"的父親節?有"父親"的父親節
    親子教育、父母成長、K12教育的終身學習成長、共同成長剛剛過完偉大的「母親節」,又迎來同樣偉大的父親節。讓我們祝福全天下的父親永遠順心健康,感謝父親帶給我們生命和偉大深沉的父愛。(Father's Day),顧名思義是感恩父親的節日。
  • 王瑞香:沒有缺席家庭教育的父親
    一問,幾乎全部是只有母親單獨撫養,或者父親極少參與教養和陪伴的孩子。時代進步了,父親卻整體開始退步了,每天接送孩子的路上,母親多於父親,當然,這可能是片面現象。從暑假到現在,我被幾個父親深深感動了。父親一,是兒子興趣班的一個男士,三十六七,每個周末,幾乎全程陪伴孩子踢足球。兒子在場內訓練,他在場外觀看。這個孩子,性格特別活躍,足球踢得也是有模有樣,反應快,看得出,很自信。
  • 多陪伴孩子做合格稱職的父親
    父親這個角色究竟對於孩子解決這些問題能發揮多大的作用?怎樣的父親才是合格的?    專家觀點    海澱區定慧裡小學教師李德霞:其實孩子天性好動是正常的,但是毫無規矩,不分場合的亂動,卻是很不正常的,除非有先天疾病,大多數都是因為沒有在成長關鍵期養成好習慣,沒有規則意識造成的。所有這些外顯出來的現象無不與爸爸陪伴少有關。
  • 應該怎樣扮演好一個父親的角色?父親必須做的5件事
    照顧嬰兒生活起居的父親們開始對這項任務著迷,一切行動都以嬰兒為中心,與他們的需求保持一致——這被稱為專注。男人能在半夜把遲遲不睡的嬰兒哄入夢鄉;抱著他們踱步,輕輕顛著他們玩,小聲的哼唱,做一切有助於嬰兒入睡的事。因此,不要妄下結論,認為自己做不來;相反,一定要有信心,堅持下來,接受妻子或其他有經驗的朋友的幫助和建議。一定要肯定自己的能力,為能照顧嬰兒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