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
王瑞香/文
提起這個字眼,總讓我想起那幅名為「父親」的油畫來:溝壑縱深的面頰上,堆滿了歲月和苦難的磨礪,這大概曾是千千萬萬飽受舊社會苦難的父親形象的一個高度集中,在畫家的筆下,讓他永遠的在人們心中紮根。傳統文化裡的父親,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裡的父親,都是嚴肅、嚴厲而又深沉的,所以才會有嚴父慈母,父愛如山等辭藻的流行。在從前,除卻父親是一個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外,父親還是一個家庭的規矩,是兒女心中的信仰和精神。雖然父為子綱,現在看來有點過了,但是,父親的權威和地位以及對兒女的深遠影響,在幾千年的傳統裡還是很值得褒獎的。一個好家庭,離不開一個好父親,一個優秀的孩子,更離不開一個優秀的父親。
由於第一次接觸七年級的孩子,我格外用心,班裡有好幾個不交作業、不守規矩、行為習慣極差的孩子,我逐一找他們了解情況。一問,幾乎全部是只有母親單獨撫養,或者父親極少參與教養和陪伴的孩子。時代進步了,父親卻整體開始退步了,每天接送孩子的路上,母親多於父親,當然,這可能是片面現象。從暑假到現在,我被幾個父親深深感動了。
父親一,是兒子興趣班的一個男士,三十六七,每個周末,幾乎全程陪伴孩子踢足球。兒子在場內訓練,他在場外觀看。這個孩子,性格特別活躍,足球踢得也是有模有樣,反應快,看得出,很自信。父親二,是我一個初中同學,自初中畢業到現在,一起吃過三次飯,幾乎每次吃飯,都是在談論兒女的教育。這三次飯,大概貫穿在他兒女們成長的各個階段,這個事業有成的男人,雖然沒有接受多少教育,卻一再說:孩子若沒有教育好,我留多少錢也是沒用的,孩子若教育好了,就根本不用我給他留多少錢,他大概不知道,他的想法跟歷史上的一位先賢不謀而合。還一位就是朋友的老公,朋友工作忙,性格粗線條,照顧小女兒的任務全落在了這個一米八大漢的肩上。可貴的是這個大漢也很忙,可他還是事無巨細地照顧著女兒的生活起居。所以,女兒出落得大方自信而又開朗,這樣的女孩子,活得該多有底氣啊,這是她一輩子對抗生活艱難的勇氣和力量的源泉。
生活在教師和學校這個圈子裡,見過了太多優秀而又負責的教師父親,然走出這個圈兒,才發現,養育孩子的事情,大多都是母親在做。家訪了幾個問題孩子的母親,說起孩子,總是哭哭啼啼,無奈至極,含辛茹苦,養一個不上進、不感恩,甚至不入大流的孩子。面對這些,我又無奈,又深表理解。
小小段長年累月跟我一起生活,我幾乎承擔了他百分之九十九的陪伴和照顧,我常常在想,他的行為和性格會不會有某些偏差和不足,母親的世界,只是世界的一半,長期生活在一半兒世界裡的孩子,他如何在另一半兒世界裡自由行走?最明顯的一個問題是膽小和嘴碎,運動不發達,不會下各種棋類,不敢太多的冒險和衝撞。而這個社會,這樣的情形不止我一個,手機搶走了很多孩子的父親。二胎政策放開了,男人們或許花五分鐘就可以再次成為父親,然養和育卻是至少得花二十幾年的時間。這樣的負累和犧牲全部交由女人,這樣的父親,僅僅是個種男。
「養不教,父之過,」古訓一點兒不過時,只養不教的父親,還不如一隻雄性袋鼠和企鵝。當然,在一個經濟來源主要依靠父親的家庭裡,父親對孩子的教育投入相對少些是情有可原的,然而,不能把這個作為全部責任甩給孩子母親的藉口。父親孩子的問題,都是身後家庭的問題,更是家庭裡成員的問題。父母親共同參與的養和育,才是良性而健康的養育,為那些負責盡責智慧的父親們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