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人們對知識和技術的需求變得越來越重要。在「科學是第一生產力」的情況下,教育改革得到進一步推進。在最初注重應試教育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學生自主性的培養。因此對於人生初級階段的小學來說,有必要開展以德育為基礎的《品德與社會》課程,培養和發展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使教學課堂得到很大的改善。
教學理念是否能與時俱進是教師教學方法是否具有科學性的關鍵。因此,教師可以及時調整和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以適應時代的需要,進一步滿足實踐教學和當代學生的需求。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的綜合性和經常被忽視的學科方面,教師應該首先在教學中對這一學科有正確的理解和態度,使他們能夠以充分的熱情投入到學科的教學中,進而引領學生在學習中積極主動的去探索和研究,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打開國門,走向世界》一課中,教師應從自身做起,改變傳統封閉式的品德與社會教學模式,大膽的採用開放式教學,組織學生走出去進行市場調研、參與社會實踐、進行社會事件的討論評價等,鼓勵學生多關注我國的社會動態,以此來了解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的發展趨勢,然後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堂互動討論,談談自己心目中的「中國的國際化」。
民主的課堂氣氛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要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觀地位和個人尊嚴,鼓勵學生自由表達意見,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索時空,並提供更多的自主交流與合作機會。這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激發學習知識和探索的欲望,讓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學習效果會大大提高。教師應平等對待所有學生,尊重學生個性的差異,使每個學生都能發展良好。如在教學《我們能為地球做什麼》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談談各自在生活中看到或發現的環境汙染的不和諧因素,然後討論生活中的什麼行為可以對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產生不良的影響,最後讓學生以組的形式對周邊的環境進行調查分析,以此來了解自己生活的周邊對環境造成損害的主要因素是什麼,這樣的討論和調查是由學生獨立完成的,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的獨立探究和實際操作能力。另外,也可以讓學生反思自己的行為,看自己也是否幹過破壞環境的事或存在汙染環境的行為,這樣能夠讓學生在自我反思中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促進學生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養成。
學貴有疑。提問是啟發學生思維和培養學生智力的一個方法。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問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可以看出,探究源於問題,應積極鼓勵學生善於提問,採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來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和發展能力。如教學《偉大的先人》一課,教學內容只選取了孔子和司馬遷兩位代表人物,安排了一個活動天地。我的做法是:課前,讓學生搜集資料,為活動做好準備。課上,請大家看一組許多國家和地區紀念孔子的塑像和很多國家成立孔子學院的圖片,教師相機解釋:我國這位偉大的先人,他雖然生活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但他的思想和文化至今影響著全世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他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此時,你最想說什麼?這就為學生「走近至聖先師――孔子」打開了探究的大門,如學生提出「你是怎麼知道孔子的人和事」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時,其他學生就在質疑中得出:「我是通過名言警句知道孔子的」,「我是在語文課上學習『兩個小兒辯日』時知道的」,「我是通過上網查到的」等等。之後,學生們就通過課前收集的資料和教材提供的信息進行質疑,進而挖掘出其身上和思想上所表現出的、支撐我國數千年的民族精神;此刻,當學生們再談及孔子其人以及他的教育思想時,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小學思想與社會課由於學科本身的特點和性質,必須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理論和實踐,結合學科知識教育和道德教育,以及知識與實踐的統一。這對思想與社會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這一課題上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必須以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基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選擇到課堂教學設計,學生必須成為中心,讓學生真正動起來,讓學生充分激發活動中的靈感火花,體驗創作的快樂;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堅持個性原則,讓學生學有特色。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實現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各種實踐活動,比如在學習《讓爺爺奶奶高興》這一課時,老師可以結合自身的真實體驗,表達己對爺爺奶奶的情感等,再讓學生暢談自己了解的爺爺奶奶,從而實現學生與老師情感上的共鳴,引導學生通過具體實踐行為愛戴和尊敬爺爺奶奶,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果,有效地培養學生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核心素養。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社會發展的形成是通過各種活動中自身與外界的互動來實現的。通過創建豐富、靈活、直觀和開放的學習形式,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機會來動腦、動手、動口,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既強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又提高了主動探究能力,從而增強了思想與社會課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