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而言之丨沈奕斐:飯圈的戰爭與成長

2020-12-16 騰訊網

年輕人在追星的過程中,也在看到自我的可能性,喜歡和自己喜愛的明星一起成長(養成系),在過程中,去投射自己的成長。

——沈奕斐

背景簡述:

因《陳情令》而迅速竄紅至「頂流」的肖戰,因為他的一個粉絲舉報了一篇同人小說,由此引發了同人寫作網站的阻斷(Ao3),進而在各方勢力的推動下,事件上升為全網各種亞文化團體的酣鬥,激烈程度前所未有。「227大團結」成為出圈大事件。沈奕斐老師基於對此事跟蹤研究的文章《自由背後的邊界與責任:再談同人文學與粉絲之爭》發布後,也招致了洶湧的攻擊,可以說承受了一次不小的「網絡暴力」。然而,對於一個嚴肅的學者,這也正是一個「親歷現場」的機會。沈老師帶著「戰地記者」的身份,接受了「簡而言」的訪談。

先來認識一下沈教授:

雖然經受了各種攻擊,沈老師依然表示:飯圈並非「黑圈」,227也有其自身合理的訴求,他們也是被廣泛誤讀、誤解、妖魔化了。在這個追星和追文的世界裡,年輕人在學著自我成長,發展親密關係。而教育者、家長、圈外世界,包括希望接近這個圈層的商業品牌,都應該看到其中的深層人性,而不是表面化地理解和粗糙地收割韭菜。

1

飯圈來自成長的呼喚

哪一代的成長都是成長,但是有人聽著廣播,看著樣板戲成長,有人伴著電腦、手機成長。

成長意味著自我探索,歸屬尋找,自我表達,親密關係的追尋。前所未有,這個時代擁有網際網路,擁有社交媒體,以追星為船,承託他們的自我感知,自我表達、能量宣洩。

2

自組織傳播,自組織下的一致行動

粉絲和偶像到底是什麼關係?這是非常值得探討的話題。網際網路20年,現在的粉絲,早就不復當年只知道堵機場、搶音樂會門票的狀態,社交時代改變了粉絲和偶像的關係,偶像不再僅僅只是作品說話,話題、人設都影響偶像的價值,因此,粉絲的行為有其新的邏輯。

3

圈層的可引導性和可操控性

粉絲圈巨大的年輕人滲透率和行動力,贏得了包括商業品牌在內的很多社會單位的深度關注。爭奪年輕人,歷來是各個社會單位的工作重心。但是,粉絲圈是否那麼「腦殘」,那麼可以操控?

事實看來並非如此。粉絲們可以在熱愛、認同明星正主的人設,行為,商業行為時,全力支持,甚至一夜之間買空明星代言的商品。但是粉絲現在的主張和反影響力越來越強大,他們甚至可以用他們超強的一致行動力,搞黃代言、甚至影響明星參演劇目。

4

「低智、瘋狂、網暴」的根源

為什麼會有這樣「妖魔化」的外界印象?

沈老師在做粉絲訪談的時候,發現粉絲個體,大多思維清晰,有禮貌講道理。但是外界看到的觸目驚心的網暴行為,又是怎麼回事呢?沈老師的觀點是:

網際網路以及社交媒體的特徵:嗓門大,撕逼更容易贏得眼球,5%的群體捆綁了95%的沉默大多數。

5

看到和連接飯圈中「親密關係、自我成長」的部分,才是真正擁抱和借力這個年輕人群體的態度以及方法

沈老師提到,其實社會要反思,在高考指揮棒下,孩子們已經快窒息了,學業壓力那麼重,但「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將到哪裡去」的「保安三問」,仍然是年輕人不能不去追問的。什麼是自己?什麼是愛?親密關係只有父母子女和男女之愛嗎?《陳情令》之所以那麼火,也是因為「兄弟情」,是這代年輕人不熟悉而希望發展的。

年輕人在追星的過程中,也在看到自我的可能性,比如一個內向壓抑的女孩,一年一度的粉絲大會上她就是最積極,最主動的那個,明星號召的公益活動,讓參與的年輕人增加了自我認可。而粉絲圈的高效的一致行動,讓他們了解到了組織的力量和方法。跟過去追成熟完美的明星不同,這一代粉絲,特別喜歡和自己喜愛的明星一起成長(養成系),在過程中,去投射自己的成長。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檢察日報社社長趙志剛轉發沈奕斐主任的頭條文章:談肖戰粉絲事件
    14日,檢察日報社社長趙志剛轉發一篇由復旦大學家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所寫的文章——《自由背後的邊界與責任:再談同人文學與粉絲之爭》 。並評論:這是迄今為止看到的最客觀最有深度的文章了。沈奕斐老師就飯圈文化的弊端和民眾對飯圈文化積蓄已久的不滿、同人文學的真人「同人」是否觸碰法律、同人文學中的創作自由的邊界以及「粉絲行為偶像買單」的連坐邏輯是否合理等問題進行了闡述及分析。並對其背後原因進行反思探究。
  • 孟威丨「飯圈」文化的成長與省思
    更多精彩觀點01 「飯圈」一種亞文化的成長軌跡飯圈是青少年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助力形成,以符號、文本為表現,由技術、觀念、行為、態度構成的自成一體的生活體系。02 飯圈文化認知的相通性與局限關於粉絲文化的認知,國內外的研究存在相通之處,主要集中於對抗性和創造力的揭示。
  • 實用飯圈觀賞指南
    丨AARP Magazine從粉絲的狂熱以及外界的冷嘲熱諷中,我們不難看出,古往今來的飯圈都似乎遵循著這樣一條規律:圈內的人嗨得很,圈外的人看得迷惑。飯圈內外,可謂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1966年8月16日,兩名女孩在費城觀看了披頭四樂隊的表演哭泣不止 丨The Japan Times2014年世界盃,英格蘭D組出現,球迷們歡呼雀躍 丨新華社上世紀90年代,有著「學者粉絲」(aca-fan)之稱的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又指出了飯圈文化對於文本創作的積極意義
  • 「飯圈」文化的成長與省思
    【關鍵詞】飯圈文化 參與性民主 文化工業【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19.007近年來,飯圈文化的成長令人刮目相看——原本散漫的自發行為,藉助資本連接成型於社交媒體
  • 簡而言之丨鄭香霖:重啟廣告業
    當「簡而言」把這個問題拋給Steven的時候,他說:「我更願意說重啟,重啟廣告業」,我提醒:「說重啟就是說現在已經熄火了?」,他說:「難道不是嗎?面對吧……」 Steven曾在4A多年作為領導者親歷輝煌的傳統廣告的黃金時代,也在恰當的時機,進入騰訊這樣的宏大平臺轉型數字廣告領軍人。這樣身份的切換,使得他看得更高,更遠,他的觀點和建議,將給到大家深刻的啟發。
  • 沈奕斐:為什麼我支持大學開設戀愛課?
    原創 沈奕斐 奕斐有話說前陣子有條新聞上熱搜引起了我的注意:九成大學生支持開設戀愛課。此外中國青年報還報導了中青校媒面向全國1028名大學生發起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8.23%的大學生支持大學生開始戀愛課。
  • 飯圈打投:一場以愛為名的戰爭
    此文為飯圈打投文化篇。 今年的選秀綜藝好不熱鬧。《青春有你2》連續霸佔兩個月熱搜後落下帷幕,《創造營2020》還在如火如荼進行中,《乘風破浪的姐姐》突然開播,話題度炸裂…… 因此,飯圈也忙得應接不暇。
  • 講座回顧 | 沈奕斐:如何成為孩子的學習夥伴
    9月8日新東方特約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復旦大學家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博士在線上為徐州數萬名家長帶來了《如何成為孩子的學習夥伴》主題講座,相信沈博士的育兒心經一定對您有所啟發,下面跟著小新君一起來回顧下吧!
  • 飯圈文化的畸變與歸正
    【摘要】當前,依附於偶像文化發展起來的飯圈文化滋生出畸形樣態,主要表現為偏執性的偶像崇拜、被扭曲的推廣營銷以及有組織的口水戰爭。究其原因,既與偶像明星的失聲、把關人機制不健全有關,也與粉絲價值觀的迷失有關。
  • 復旦大學教授沈奕斐:孩子沒有永遠的優點或缺點,只有特點
    沈奕斐在她的著作《做對懶爸媽,養出省心娃》一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瑞瑞媽媽是一名小學美術老師,瑞瑞是一個很可愛的喜歡畫畫的大男孩。在瑞瑞上四年級的時候,瑞瑞媽媽向我請教:如何能提高孩子的情商?沈奕斐問瑞瑞媽媽:「如果你的孩子在畫畫,你從旁邊走過,他會不會馬上反應媽媽走過來了?」瑞瑞媽媽說:「不會,他沉浸在畫畫中,一般不理睬我。」沈奕斐再問:「你希望他一邊畫畫一邊關注你從旁邊走過嗎?」
  • 人民網三評「飯圈」之二:尊重個性,不可簡單否定
    這條公告獲得20多萬點讚,很多網友表示支持,其中不少就是「飯圈女孩」。「飯圈」的形成,是時代、技術和產業發展的結果。儘管負面信息不斷,飽受詬病,但也要看到,凡事都有兩面性。「飯圈」群體的動員能力、組織能力極強,尤其在一些公共事件中,在涉及國家利益等核心問題上,能迅速呈現出極大的凝聚力和團結力,如果能被加以正面引導,可以釋放出難以想像的正能量。
  • 媒·人掃丨PEPA《我嗑了對家X我的CP》:與飯圈脫節的飯圈體
    媒·人掃VOL/02MEI · REN SAO與飯圈脫節的飯圈體——評PEPA《我嗑了對家X我的CP》與飯圈脫節的飯圈體——評PEPA《我嗑了對家X我的CP》文/高靈毓>若是詢問讀者《對家CP》究竟有沒有展現真實的飯圈生態,大概會得到非常兩極分化的結論:一部分讀者會大喊「寫手太太簡直是在偷窺我的日常生活」,另一部分則會說「這根本不是飯圈」,而《對家CP》出圈的原因大概也正在於此——就像與宮廷文化脫節的甄嬛體一樣,它事實上是與飯圈文化脫節的飯圈體。
  • 「飯圈女孩」,到底是誰?
    這條公告獲得20多萬點讚,很多網友表示支持,其中不少就是「飯圈女孩」。「飯圈」的形成,是時代、技術和產業發展的結果。儘管負面信息不斷,飽受詬病,但也要看到,凡事都有兩面性。「飯圈」群體的動員能力、組織能力極強,尤其在一些公共事件中,在涉及國家利益等核心問題上,能迅速呈現出極大的凝聚力和團結力,如果能被加以正面引導,可以釋放出難以想像的正能量。
  • 飯圈女孩之歌把飯圈文化寫得明明白白 全是男愛豆的痛啊
    王勉《飯圈女孩之歌》在線觀看(B站)【飯圈女孩之歌,王勉飯圈女孩之歌】在29日播出的《脫口秀大會》第三季突圍賽中,王勉以彈唱的形式演繹了脫口秀《我愛的女孩》,在網絡上引起共鳴。其貼近現實的歌詞博得全場哄堂大笑,被戲稱為《飯圈女孩之歌》。比如「你了解他的所有行蹤,截圖他的一舉一動,你反覆刷著他的吻戲,激動地問候女主角的祖宗」。「你說你一生摯愛就是王一博」,停頓一下後,「還有肖戰、李現、鄧倫、王思聰」。也有網友表示,這首歌在告訴粉絲們「理智追星」。
  • 傲爸媽智庫大講堂杭州首場陳默老師、沈奕斐老師、王金海老師將作...
    (原標題:傲爸媽智庫大講堂杭州首場陳默老師、沈奕斐老師、王金海老師將作主題分享)
  • 《脫口秀大會》飯圈女孩之歌大火,王勉幽默諷刺,期待正能量追星
    《脫口秀大會》正在熱播中,號稱「東北張杰」的26歲的王勉在《脫口秀大會》第三季突圍賽中,表現真的可圈可點,新式脫口秀方法讓人眼前一亮,自彈吉他,配著歌聲一首《我愛的女孩》,句句好笑又寫實,簡直就是飯圈的真實寫照,不愧被網友叫做《飯圈女孩之歌》他上次彈吉他還是給我們的巨星毛不易老師伴奏呢
  • 飯圈的三大法寶與三大作風問題
    一個生命力頑強的組織不會無緣無故存在,尤其是在傳播介質都已經翻天覆地變化之後,一個群體能保持原有戰鬥力完成躍遷必然有其可取之處。當我試圖搞清楚飯圈戰鬥力來源的時候,「三大法寶」這個詞一直縈繞在腦海中無法散去。上過高中思想政治課的人肯定知道「三大法寶」是什麼,我就不多說了。
  • 因勢利導推動「飯圈」文化健康發展
    結合此次調查,《半月談》記者又採訪了眾多熱衷追星的粉絲、業內人士和專家學者,發現部分青少年粉絲群體容易受到操控利用,「飯圈」文化中存在的互撕、網絡暴力等現象,容易對青少年帶來一些負面影響。「飯圈」,原本是由追星粉絲自發組成的文娛社群,但隨著娛樂文化的發展,逐漸演變成為有組織、專業化的亞文化圈層。
  • 歸途與出路:霓虹光影下的飯圈文化
    我並不反對飯圈或粉絲文化,但「追尋夢想」並不是飯圈的全部,「追星一直都是一場戰爭,」朋友這樣與我說。雖然大家對這些「you-know-what」的事情心照不宣,似乎都不願意說得更多,因為是「上不得臺面」的東西。事實上,偶像產業在資本裹挾下生發出的陰暗面不僅涉及粉絲,也有關偶像自己,他們既是受害者、也是受益者、甚至是煽動者。
  • 飯圈背後都有誰?
    中國的偶像產業在短時間內經歷迅速擴張,粉絲群體也不斷壯大,所謂的「飯圈文化」被催熟。野蠻生長背後問題不斷,由於偶像產業與粉絲經濟的各方參與者缺乏自我管理與約束,飯圈開始變得不可控。刷量控評、大額消費、群體對立、互撕謾罵、人肉搜索等現象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