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在追星的過程中,也在看到自我的可能性,喜歡和自己喜愛的明星一起成長(養成系),在過程中,去投射自己的成長。
——沈奕斐
背景簡述:
因《陳情令》而迅速竄紅至「頂流」的肖戰,因為他的一個粉絲舉報了一篇同人小說,由此引發了同人寫作網站的阻斷(Ao3),進而在各方勢力的推動下,事件上升為全網各種亞文化團體的酣鬥,激烈程度前所未有。「227大團結」成為出圈大事件。沈奕斐老師基於對此事跟蹤研究的文章《自由背後的邊界與責任:再談同人文學與粉絲之爭》發布後,也招致了洶湧的攻擊,可以說承受了一次不小的「網絡暴力」。然而,對於一個嚴肅的學者,這也正是一個「親歷現場」的機會。沈老師帶著「戰地記者」的身份,接受了「簡而言」的訪談。
先來認識一下沈教授:
雖然經受了各種攻擊,沈老師依然表示:飯圈並非「黑圈」,227也有其自身合理的訴求,他們也是被廣泛誤讀、誤解、妖魔化了。在這個追星和追文的世界裡,年輕人在學著自我成長,發展親密關係。而教育者、家長、圈外世界,包括希望接近這個圈層的商業品牌,都應該看到其中的深層人性,而不是表面化地理解和粗糙地收割韭菜。
1
飯圈來自成長的呼喚
哪一代的成長都是成長,但是有人聽著廣播,看著樣板戲成長,有人伴著電腦、手機成長。
成長意味著自我探索,歸屬尋找,自我表達,親密關係的追尋。前所未有,這個時代擁有網際網路,擁有社交媒體,以追星為船,承託他們的自我感知,自我表達、能量宣洩。
2
自組織傳播,自組織下的一致行動
粉絲和偶像到底是什麼關係?這是非常值得探討的話題。網際網路20年,現在的粉絲,早就不復當年只知道堵機場、搶音樂會門票的狀態,社交時代改變了粉絲和偶像的關係,偶像不再僅僅只是作品說話,話題、人設都影響偶像的價值,因此,粉絲的行為有其新的邏輯。
3
圈層的可引導性和可操控性
粉絲圈巨大的年輕人滲透率和行動力,贏得了包括商業品牌在內的很多社會單位的深度關注。爭奪年輕人,歷來是各個社會單位的工作重心。但是,粉絲圈是否那麼「腦殘」,那麼可以操控?
事實看來並非如此。粉絲們可以在熱愛、認同明星正主的人設,行為,商業行為時,全力支持,甚至一夜之間買空明星代言的商品。但是粉絲現在的主張和反影響力越來越強大,他們甚至可以用他們超強的一致行動力,搞黃代言、甚至影響明星參演劇目。
4
「低智、瘋狂、網暴」的根源
為什麼會有這樣「妖魔化」的外界印象?
沈老師在做粉絲訪談的時候,發現粉絲個體,大多思維清晰,有禮貌講道理。但是外界看到的觸目驚心的網暴行為,又是怎麼回事呢?沈老師的觀點是:
網際網路以及社交媒體的特徵:嗓門大,撕逼更容易贏得眼球,5%的群體捆綁了95%的沉默大多數。
5
看到和連接飯圈中「親密關係、自我成長」的部分,才是真正擁抱和借力這個年輕人群體的態度以及方法
沈老師提到,其實社會要反思,在高考指揮棒下,孩子們已經快窒息了,學業壓力那麼重,但「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將到哪裡去」的「保安三問」,仍然是年輕人不能不去追問的。什麼是自己?什麼是愛?親密關係只有父母子女和男女之愛嗎?《陳情令》之所以那麼火,也是因為「兄弟情」,是這代年輕人不熟悉而希望發展的。
年輕人在追星的過程中,也在看到自我的可能性,比如一個內向壓抑的女孩,一年一度的粉絲大會上她就是最積極,最主動的那個,明星號召的公益活動,讓參與的年輕人增加了自我認可。而粉絲圈的高效的一致行動,讓他們了解到了組織的力量和方法。跟過去追成熟完美的明星不同,這一代粉絲,特別喜歡和自己喜愛的明星一起成長(養成系),在過程中,去投射自己的成長。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