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丨人民幣上的漢字竟出自這位山西人之手,現在要給他建紀念館了!

2021-01-10 山西日報

「中國人民銀行」,在人民幣票面上,這六個漢字端正莊毅、剛柔並濟,每一個中國人都再熟悉不過,也為無數書法愛好者品評臨摹。這六個字到底出自誰手?答案一度撲朔迷離。

正解是,題寫者名叫馬文蔚(yù),太原陽曲縣人氏。從第二套人民幣發行至今,票面上的「中國人民銀行」以及其他隸體漢字,正是他所書寫。

而在馬文蔚的家鄉,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紀念館即將面世開放。這些字背後的故事,再次向世人娓娓道來。

▲馬文蔚寫書法

無心插柳

曲折一生「結緣」人民幣

1904年,馬文蔚出生於山西太原陽曲縣黃寨村的一戶殷實人家。他的一生,隨時代幾經跌宕。

少時在店鋪當過夥計,曾在太原國師附小任教;從南京中央大學畢業後,在國民政府輾轉任職。解放後,曾被國務院徵聘為高級知識分子,也曾被錯劃為「右派」,終被平反。晚年任陽曲縣政協委員。1988年離世。

因為一次偶然事件,馬文蔚本就曲折的一生,變得更不平凡。

▲青年時期的馬文蔚

1949年6月,馬文蔚經介紹到中國人民銀行任研究員。當時,為了適應經濟發展需求,中央決定進行貨幣改革,發行第二套人民幣。

1950年4月的一天,同樣擅長書法的行長南漢宸拿出一桿毛筆讓馬文蔚鑑賞。馬文蔚只看了一眼,脫口就說:「這是一支宮廷御筆!」南行長說:「好眼力,寫幾個字看看。」馬文蔚試筆後,卻覺得這宮廷御筆寫起來並沒有自己的筆好用。馬文蔚取來自己平時練字用的毛筆,卻見南行長將天藍色虎皮宣紙裁成四方小塊,說,「就寫咱們銀行的這幾個字吧!」當時的馬文蔚以為只是隨意試筆,於是輕鬆揮筆,寫下「中」「國」「人」「民」「銀」「行」「圓」「角」「分」「壹」「貳」「叄」「伍」「拾」以及年號等十九個漢字。

寫完後,南漢宸行長卻要他再寫一遍。兩個人又逐字挑選,把不滿意的字又重寫一遍。

直到這時,馬文蔚才意識到,自己寫的字,可能會被用在新一代人民幣上。

▲馬文蔚為人民幣題寫的字樣

再看到這幾個字時,已是1953年。而自己所書寫的這些字樣,正是印在剛剛發行的第二套人民幣上。

▲第二套人民幣票樣

人民幣設計過程有著嚴格的保密規定。馬文蔚明白南漢宸行長「醉翁之意不在酒」、以切磋之名讓自己寫下這些字樣的用意,他把這個秘密深埋心底,30多年從未對人提起,甚至是自己的妻子和女兒。

陰錯陽差

「誤報」風波揭起塵封事

上世紀80年代初,書法藝術大為時興。愛好者們對人民幣票面上「中國人民銀行」這六個端莊穩健的漢隸產生了興趣,紛紛猜測書寫者。

彼時,有刊物登出小文,稱這六字為冀朝鼎所書,也有報紙說是中國人民銀行首任行長南漢宸書寫的,因為南漢宸也寫得一筆好字。

馬文蔚看到這些猜測,坦然一笑,才向女兒馬眉吐露了30多年前南漢宸讓自己書寫題字的一段故事。女兒聽後,再三勸說父親要對歷史負責,力主父親向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澄清事實。

▲馬文蔚與眾人站在中國人民銀行標識下合影

1983年3月22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辦公室收到了馬眉代筆、馬文蔚籤名的申訴信件。半月之後,人行總行派出的調查鑑定人員,帶著總行的「絕密一號」檔案,前往陽曲縣進行調查。80歲高齡的馬文蔚認真回憶了當年書寫「中國人民銀行」等字的情景。

總行又來人請馬文蔚現場書寫「中國人民銀行」幾個字。雖已年高,雖有些顫抖,但是老人筆力功底不減當年。當調查人員拿出絕密檔案中,寫在天藍色虎皮宣紙上的原始手跡,馬文蔚如見故友,瞬間淚目。

經過深入調查鑑定,1984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特發(191號)「關於進一步給馬文蔚同志落實政策」的公函給山西分行:「馬文蔚同志是一位對銀行建設事業有貢獻的知識分子,一九五0年受南漢宸行長的委託,為人民幣題寫了『中國人民銀行』等字。『中國人民銀行』六個字不僅用於新版人民幣,而且廣泛地被各級人民銀行用於機構的門牌上……」

至此,「中國人民銀行」六字書寫者之謎真相大白,各大媒體爭相報導。馬文蔚一時成了中外名人,求墨寶者車水馬龍。但最重要的是,馬文蔚這個名字,從此和人民幣緊緊聯繫在了一起。

▲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發布鑑定結果的公函

化繁為簡

時移字易不改神韻風骨

63年來,人民幣幾經換代,「中國人民銀行」六字卻神韻不改。

1980年,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決定在第四套人民幣中,把票面漢字中的「國」和「銀」兩字,由繁體字改為簡化字。總行曾致信居住在陽曲縣的馬文蔚,約請馬老先生為人民幣再題二字。然而馬老已年屆80高齡,握筆顫抖,最終未能為人民幣題寫這兩個簡體漢字。最終,北京印鈔廠的專家經過細心臨摹馬文蔚先生的筆體,臨仿出了簡體的「國」和「銀」。

▲第四代人民幣一百元票樣

馬文蔚生前逝後,其生平與研究成果,被載入《共和國奠基人名典叢書金融卷》《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人民幣史話》等十幾種大型辭書、工具書。

2018年是中國人民銀行成立70周年。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在馬文蔚的家鄉陽曲,中國人民銀行專門建了座以他名字命名的紀念館(陽曲縣新陽西街28號),即將在11月30日面向公眾開放。館內陳列了馬文蔚先生生平事跡、文房四寶等生前用品,展示了第二、三、四、五套人民幣部分面額的圖片資料,同時展出馬先生手書旅行筆記《青峨心影》等書法作品(複製品)等,多維度展現馬文蔚先生的人格風骨,及其為中國人民銀行建設事業做出的特殊貢獻。

▲馬文蔚紀念館

在這座紀念館裡,「中國人民銀行」這六個遒勁的大字,隨著一段為人稱頌的歷史永遠定格;馬文蔚這個名字,也將攜著他「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的品格,感染更多的人。

採寫:王晏如

史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太原中心支行

中國人民銀行陽曲縣支行

陽曲縣政協秘書長 王新德

陽曲文化學者、馬文蔚先生史料物品收藏者 史志剛

山西雲媒體出品

(編輯:王宇)

相關焦點

  • 人民幣上的毛主席像出自他手
    不久前,朋友圈一個視頻感動了許多人:視頻裡,一位頭戴深灰色帽,身穿淺色灰衣,舉止緩慢的耄耋老人,盤腿斜坐在狹窄的汽車副駕駛位上,一手執筆,一手扶紙,對著車窗外的樹木一絲不苟地畫著。他的身旁,一位女士動情地介紹:「看咱最勤勞的畫家,過年都沒有一天休息,一直在畫畫。」這位老人就是聞名全國的人物畫家劉文西。
  • 環球深觀察丨美國「陽光之州」竟伸「黑暗之手」
    △瓊斯在社交媒體上說,佛州警察當地時間7日上午突襲了她家,並用槍指向她和她的孩子。作為美國現任總統川普的忠誠政治盟友,這位共和黨人可以說是川普「重啟政策」的最堅定支持者之一。「她的工作就是將數據搬運到平臺上,但科學家們並不認為這些是有效的數據。她並沒有聽從上級的指令,正因為這樣以及很多關於她做事方式的其他原因,她被解僱了。」
  • 沒想到這些畫竟出自永春這位80歲老人筆下……
    看到以上這些畫畫 很多網友會問 這是出自哪位高人之手? 網友告訴小編 這些美畫都是出自於 永春一位80歲老爺爺之手
  • 泰州為這位金石書畫大家建立紀念館
    泰州是他的福地,可知的傳世之作,大多是他寓泰期間創作的。如今,泰州人民為了紀念這位與泰州有緣的金石書畫大家, 特地為他建立紀念館,感興趣的市民可前往觀賞。 先世是江寧人,從父輩始移居儀徵。吳讓之擅長詩文,尤其精於書、印二藝,他和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共稱為「晚清四大家」, 他們共同創造了自秦漢之後中國印學史上的第二個高峰。
  • 越南下龍灣夜市,使用中文漢字,人民幣竟比美金還實用!
    越南下龍灣夜市,使用中文漢字,人民幣竟比美金還實用!越南,一個坐落於東南亞的國家,此地理位置距離我國並不遠,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內有不少價廉的航班,可以直達到當地。越南,基本上所有的物價都不貴,這裡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多姿多彩的風俗風情,每每想起,總是讓人很想到當地遊玩一番。俗話說: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就在越南當中,有著許多與中國80年代極其相似的所有事物,無論是基建,整個街道的景象,還是人們,都是實在相似。
  • 這些惟妙惟肖的藝術品竟出自他之手
    這個作品叫做「我的狗狗嘆息」,出自一個來自英國的天才街頭藝術家之手,這個藝術家在7歲的時候開始畫畫。從那時起,每個人都知道他是個會畫畫的孩子,這足以讓他踏上成為藝術家的旅程。後來,他辭去了小學教師的工作,決定成為一名專業畫家,並開始畫他認為美術館會喜歡的所有東西。
  • 傳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由日本人出資修建
    隨後,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及遺屬、南大和北大等高校師生及全國各地百餘群眾,先後上書中央或省和南京市領導,要求「把南京大屠殺血的歷史銘刻在南京土地上」。這是建館直接動因。  「建館同日本人毫無關係!」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說,1982年,主持中央工作的鄧小平曾指示:「日本岸信介要搞滿洲建國之碑……我們就要到處搞日本侵略之碑,以教育廣大人民,教育子孫後代。」
  • 山西大同古城裡的千年古寺,梁思成盛讚,山門上的對聯出自他之手
    接著分享山西大同之行。山西大同絕不僅僅是我固有觀念中的「煤都」,更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旅遊名城,值得慢慢遊玩。 古城內更是古蹟眾多,南門永泰門城樓的西北側,一路之隔的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古善化寺,山門前建有月臺、踏道,還有一對威武雄壯的石獅。
  • 朗朗上口的「魔都」一詞,竟出自這位日本作家之手
    村松梢風村松梢風的代表作當屬《殘菊物語》,這是一部1938年出版的短篇小說,講述的是明治時代歌舞伎役人尾上菊之助的故事。在小說裡,女僕阿德陪伴菊之助四處漂泊,她半生含辛茹苦,看著他走向藝術的巔峰,為了讓他回歸演藝世家、追求更高的成就,又黯然離開。1939年,著名導演溝口健二將其搬上銀幕,大獲成功。
  • 山西移動IPTV《畫說山西》大型人物紀錄片丨宣紙上的馳馬人生...
    城磚剝離的歲月上薰染著幾分現代的忙碌、喧囂,但在古巷古街深處,在百年大樹掩映的一隅,在古舊門楣之內,依舊住著許多「老平遙人」,王少泉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他筆下的馬個個體型健碩,強壯有力,時而騰躍而起,時而落蹄回首,時而嘶鳴向天,時而頑劣肆意,雖不同造型卻畫的都是奔馬,群馬之作更是萬裡奔騰勢不可擋。表現馬靜態的創作極少,可見畫家內心對於毫無束縛的烈馬所象徵的自由有多麼崇尚如此瘦弱的身軀卻有著廣博磊落的心懷。 精湛的畫藝讓眾多看過王少泉畫作的人都驚嘆其中的氣勢,更驚嘆這樣的畫作竟出自一位自學成才的畫家之手。
  • 「山東博物館」牌匾出自名家之手,卻常被吐槽,其中故事耐人尋味
    我們今天要說的是和博物館有關的。「山東博物館」這幾個字出自一位名家之手,卻經常被人取笑。甚至有當地人多次要求更換牌匾。應該改變嗎?當初,這個博物館的名字其實並不是山東博物館。這個博物館建立於1954年。是我國最早的博物館之一,也是我國第一座大型綜合性博物館。
  • 削鉛筆的最高境界,網友:簡直不是出自人之手!
    當時我們鉛筆的用途只是寫字,但是現在有一些雕刻家用鉛筆雕刻成了一件件藝術品,看起來非常巧妙,讓人驚嘆不已。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見識一下削鉛筆的最高境界,網友看後紛紛表示:這簡直不是出自人之手!1.第一個使用鉛筆頭削成了一個佛像的手,而且佛像的手上還掛著一串佛珠,這個佛珠也是用鉛筆來削成的。
  • 秦軍在長平坑殺40萬趙卒,邯鄲卻建秦始皇紀念館,還是河北人厚道
    前幾年邯鄲人又為他建了出生地紀念館,只是不知他們泉下是否有知,遠在異國他鄉的秦始皇與趙武靈王、藺相如、廉頗,在趙國地盤上能否和睦相處呢。公元前236年,秦始皇乘燕國、趙國交兵,趙國後方空虛之際,派王翦為主將,分兵兩路攻趙,奪趙鄴(今河北臨漳西南)等十餘城。趙軍守城據險,避免決戰,戰事呈相持局面。
  • 你熟悉的名人肖像,也許就出自這位攝影師之手
    「大多數人在擺姿勢拍照時,都會覺得不自在。如果攝影師不能讓他們摘下面具,那麼燈光和精密的攝影設備都沒用;至少要有一個去處面具的瞬間,攝影師才能捕捉到他們真實的、未經修飾的個性和性格。」
  • 這位外國老人痴迷漢字,研究近30年!「漢字爺爺」竟被搶註商標
    憑著對漢字的那股瘋狂痴迷勁兒開發了免費漢字字源網站,理察·西爾斯被人稱為「漢字叔叔」,現在已70歲高齡的老翁儼然已成為「漢字爺爺」。這位「漢字爺爺」的故事還要從1972年說起,這一年中美剛剛建交,22歲的理察·西爾斯買了一張單程票只身前往中國。在中國他一邊教英語賺錢養活自己,一邊學習中文研究漢字,為了讓更多外國人能體會中國漢字的魅力,他萌生了做電腦版《說文解字》的想法,而這一幹就是30年。
  • 中國最早的對聯,原來出自於亡國之君!
    對聯,俗稱「對子」,是有形有韻的漢字在繼詩詞之後的又一種簡潔明了的美文樣式。對聯一般只有對仗工整相等的兩句,分別稱為上聯和下聯,也有橫批的。對聯主要書寫在紙上、布帛上,或書寫刻寫在竹子、木頭上。後又進貢銀子五千兩,用於祝賀宋軍取得的對澤州(今山西晉城)、潞州(今山西上黨)作戰的勝利。七月份,宋軍回師京都汴梁後,李璟又向宋廷進貢:金器五百兩、銀器三千兩、羅紈千匹、絹五千匹,同時又派禮部郎中龔慎儀送去乘輿服御物品苦幹。並答應,從此以後,每年冬天、正月、端午節、長春節,都要用江南土特產中的奇珍異品、金銀器用、繒帛、片茶為貢品,來敬奉宋廷。
  • 今日頭條系男二號張利東反哺家鄉!永和成了抖音上的「網紅縣」!
    而張利東正是山西永和人。目前是今日頭條聯合創始人和高級副總裁!可謂張一鳴的左膀右臂。據永和日曆微信公眾號披露:2018年3月28日,永和縣委書記加天山、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白永明、副部長藥小雲一行,應今日頭條永和籍高級副總裁張利東邀請,訪問了北京今日頭條總部。雙方就永和農產品推廣等事宜,進行了深入座談。
  • 孫紅雷同款「白色戀人」,竟出自於這位世廚聯邦裁判之手
    而小編在研究透徹後,發現這道象徵純潔愛情的甜品,出自於這位世界級甜品大師、世廚聯國際裁判、法式糕點品牌「LA Fantasia」幻品創始人——葉衛。行膳餐飲研究院也在12月13日,迎接了這位世界級甜品大師葉衛先生,在深圳市烹飪協會常務副會長、行膳食界總經理劉永忠先生、戀慕爾甜品主廚譚興校等代表團的陪同下,參觀了行膳各個版塊,並進行餐飲交流指導。
  • 現存最早古琴譜出自寧王之手
    找到寧王府,就找到了串聯南昌各大歷史景點的根源,這讓劉強華在省市政協會議上都提出了重建寧王府的建議,希望再現桂殿蘭宮之氣勢。  現存最早古琴譜出自寧王之手  「我對於寧王朱權的認識,始於古琴。」劉強華介紹,她是個古琴愛好者,而她學習古琴的過程中發現,我國現存最早的古琴曲譜集《神奇秘譜》,正是出自這位退隱南昌的明代寧王朱權之手。
  • 瀋陽有一所學校,因總理一句話名揚天下,現在成了偉人紀念館
    小的時候,我們都讀過一個故事,叫《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個故事,曾經感動和激勵了無數人。不知道現在已經過了而立之年的八零後、九零後,還有多少人記得這個故事呢?他看了看一位周姓同學,問道:「現在你回答,為什麼要讀書?」這位周姓同學站了起來,朗聲答道:「為了中華之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