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和國外讀大學到底有哪些區別?切讓過來人為咱們細細分析這個問題。
先把重點放在開頭,如何「兼收並蓄」:
1. 問問在國外大學的導師有沒有國內的contact,可不可以把你介紹給那個國內的人。以這個人為起點,把在國內的人脈慢慢擴散出去。會對國內資源了解、人脈有效擴展有非常大的幫助。
2. 和初中、高中在國內國外讀書的同學保持聯繫,時不時回國做個和專業相關或者能互補的小實習之類的。
3. 要接地氣!有機會出國留學,是幸運,而不該成為一個炫耀和自豪的理由。也不要因為周圍同學的原因,忘記出國的初衷!
===開始廢話以及廢話===
如果在國內讀書的話,我大概能去的學校應該是同濟大學~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本科申請結果不是太理想,去的是倫敦大學學院。但是專業很好,但中國人只有兩個人。
雖然和另個中國同學關係非常好,我們相互鼓勵、相互幫助。有過很多一起奮鬥的記憶。她是我最好的朋友。但是我也非常羨慕在國內讀大學的同學的很多東西:
在國內讀大學的四大優勢:
1. 室友、同班同學的友情和大學建立起的國內人脈
這是我最想最想要的。初中和高中都是在寄宿學校讀書,和室友都有非常好的記憶。初中的室友一起三年,雖然讀書時不算是最好的朋友,但對現在的我來說,是非常珍貴的朋友。是看過我睡相、知道我的壞習慣、一起為了搶廁所吵過架的好友。
同班同學。至少在英國讀書,同班同學的概念很薄弱。大一在 200 人的大專業,我也只認識 25~40 個人。大家每天上的課都一樣,但是沒什麼必要的交集。不如國內,班級與班級之間有競爭,每個班級內部就會相對團結。
大二轉到 30 人的小專業,雖然都認識,但是也很少說話。只有個別好友而已。可能是語言的問題,但是我自認為英語還是沒問題,只是我覺得我班的同學都太牛逼了,不是聊學術新聞就是聊專攻的各種興趣,像是音樂、繪畫。我都不太擅長。要麼他們就去喝酒,我雖然很喜歡喝果酒。但是我蠻不喜歡很晚回家的。
很大程度上,以後創業的合作夥伴往往是大學時代認識的人。
在國內,因為高考制度問題,能進一個專業、一個大學的同學往往水平差不多。就算是家境、性格可能差很多,但至少在很多其他方面還是有很大相似之處。
在國外吧……這個很難講了。等你開始大學了自己看看就知道了。普遍家境都很好,成績也不差,但是學習能力和方法的差距還是比較嚴重。厲害的超級厲害,惱火的光是那英語就夠丟臉。不多說,怕被人罵。
我的解決方法是,多和國內朋友聯繫。保持半個月一個電話的頻率。記得使用國內同學常用的社交平臺。(我完全是為了這點才繼續用人人和微博的)每年儘量回國一次(建議聖誕節,這樣你可以去人家大學去跟他們一起上課),大家聚聚、或者在國內找個短期的實習,認識國內大學的人。我每年都會有兩到三個短期實習。1 個肯定在英國,剩下都是在國內。實際上損失的時間很多,為了回國也錯過了一兩個很好的英國實習。但是我覺得還是值得的,即使短期不會回國。我覺得出了國之後一定不要自高自傲,以為留學了就了不起。國內大學的學生、國內公司的情況應該還是要儘量了解。保持接地氣的狀態非常重要。要同時了解國內外情況,這對你留在國外和回國都非常有利。
2. 基礎教學
學術方面國內大學的優勢。我認為是:教學。
國內好大學給學生打基礎時用的方法和高中一樣。教科書、筆記、劃重點都是非常系統、老師手把手教的(至少和英國大學相比,已經算是「餵食」一般了)。
現在在讀研究生,周圍有好多都是國內大學畢業過來的,譬如說北郵大、人大、浙大等等。非常大的一個差別,他們的編程基礎好紮實。我以前沒學過編程,但我相信就算和國內的醫學專業畢業的同學相比,我的基礎知識差得很遠。
他們對學習的態度也比我嚴肅很多。個個都是學霸!
但是這麼教,有個問題是,自學能力鍛鍊就少了,擴展研究的能力也和在國外讀本科的同學差距很大。
有個人大畢業的同學就說,在 UCL 讀書,一學期感覺好趕,老師講得超快完全不管學生跟得上跟不上。在國內老師還會布置很多作業留給大家練習。額……在英國大學,教授都有自己的研究的。教書只是一個義務而已,更是想培養傑出的新一代的專家。英美的好大學的目標不是量產優秀的員工,而是挑選和培養新一代的領袖、專家。
3. 和授課老師用母語深入交流
我以前還沒注意到。但是題主在問題中提到後,想想覺得的確是個遺憾。
我要是能夠用中文。能和導師、tutor 聯繫更加緊密。我相信他們會覺得我是個更加幽默、更會說話的學生。
用英語,我總是會慢半拍,也很少能夠有恰到好處的幽默感和引經據典的絕妙闡述。不得不說是個遺憾。
不過我覺得這個也不是太大的問題。有些老師吧,管你用啥語言,你都很難深入交流的。有些老師,管你用啥語言,只要你聰明、你問題問道點子上、老師就會欣賞你,甚至願意主動和你聯繫給你提供機會。這可能和運氣也有關係。但是我覺得,聰明&辦事能力是沒有國籍、沒有語言障礙的。
4. 日常實習
在英美,能在相關公司裡做日常實習是非常困難的。籤證限制是一個問題,還有個問題是學業壓力很大,幾乎沒有時間實習。
我每年回國都想找大公司的暑假實習,但是往往非常困難,因為我沒有任何日常實習的經驗和人脈。而且平時也不可能去校招演講會遞簡歷。
我家經濟條件不算特別好。出國的費用對於我家也是非常大的一筆費用。我就是我家最昂貴的奢侈品。但我出國前就專門和爸媽說清楚了,雖然打工能掙很多錢,我也絕對不會去中餐館、超市打工的。花這麼多錢出國讀書,有時間我不如和朋友去旅遊、去圖書館看書、自學一些技能。我爸媽非常贊成我。
開始讀研後,我才因為機緣巧合得到一個日常兼職的工作,是給學校國際學生辦公室打工。給學校和學生會開微博、微信,並翻譯學校的新聞、給學校提供國內學校的一些諮詢。薪水不高,但是對我了解學校結構、招生工作、日常工作模式非常有幫助。
同時我在學生會(不是中國學聯!)任數職。一方面能夠接觸到工程學院的各個方面的大小事務,同時能夠第一時間了解學校決策(譬如說開始兼併其他大學啊……,某個系要開新專業啦,某個學院換老大啦),同時還能夠在教職工大會上提意見,讓校長能直接聽到我們的意見。雖然我的職位很閒散,就是開開會,但是我覺得對我的職業發展也是有很好的幫助的。
國內大學最大劣勢&國外大學最大優勢:
1. 學術環境和研究水平
不知題主是學什麼的,不過,即使不是理工科,學術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判定大學優劣的因素。
本科醫學領域就不說了,教授的研究水平、見識廣度、對待學術的態度和認識直接影響學生學術習慣。
研究生計算機,工科嘛,和 industry 關係很大,教授研究方式、前沿不前沿、名聲好不好,也會給找工作提供相當的助力。因為教授一般都會在大公司當顧問或者有學生嘛。
就算商科,學術環境也會直接影響畢業證的含金程度,以及在校時實習機會的數量和質量。
2. 對學生的獨立研究的引導方式
無論是理科、醫科、工科、商科還是一些文科:實踐!個人、團隊項目!獨立研究!這三個在國內天天掛在嘴上的學生發展鍛鍊,在國外完全是日常。
生物專業你以為只會呆在實驗室?每年都有 field trip,去西班牙、非洲等地做生物觀察。
環境工程你以為一天到晚都是做題寫報告?考試是去某地做實地考察你信不信?
神經醫學從大二就開始就要獨立研究。以 Nature 為標準寫論文、review。就算沒法發表,基本能力差不了啊……
工科的團隊項目多到嘔吐。像是計算機的作業,直接都是學期開始從不懂編程,要求學期結束前交一個結合微信和微博的網頁程序(尼瑪!這就是我剛交的作業!9 月份我真心是一點點程序都不會的!艹。現在 Java C++ MATLAB HTML5 PHP JavaScript MySQL 都會些我我我我都想給自己點個讚!)。每次帶完一個團隊作業,我感覺跟嫁女兒似的!
就是種種的這些,國外大學才能夠和市場接軌,讓學生畢業後找得到工作,或者自己創業。
3. 其他(個人理由)
從個人來講,對我最重要的是,我覺得學生和老師特別好。好在哪裡呢?
來讀大學的學生,往往都是自己想讀,不是有興趣就是有目標有動力的。大家對學習沒有任何怨言。而且學習是為了學習不是為了好成績。雖然分數真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但是,普遍來講,學霸絕對不是刷題刷出來的。那絕對是真才實學,對整個領域、和最新動態都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當學霸的。
老師雖然不能對每個人都關心,不能教得讓大家都拍手叫好。但是我遇見的所有老師,都是非常樂意為有夢想、有能力的學生提供一切機會和幫助的。大一實習結束時,我對我的導師說,這個實習讓我覺得出國第一年的辛苦都值得。大二實習結束時,導師把我正式介紹給他的恩師,我和師祖聊了兩個小時,最後我們倆說到人生經歷時一老一小都哭了。走之前他抱抱我,對我導師說,「明年大會上你一定要帶她來。"我不是個特別會說話、也沒什麼才華的人。而他們都願意給我這些種種毫不吝嗇的鼓勵和幫助。讓我真的非常非常感動。
不是說國內老師就不會對學生這麼好。但是我真的覺得,位高權重、事務繁忙的教授,很少自願有願意帶本科學生的。
說回怎麼兼收並蓄,建議題主問問在國外大學的導師有沒有國內的 contact,可不可以把你介紹給那個國內的人。以這個人為起點,把在國內的人脈慢慢擴散出去。會對國內資源了解、人脈有效擴展有非常大的幫助。同時和初中、高中在國內國外讀書的同學保持聯繫,時不時回國做個和專業相關或者能互補的小實習之類的。
最新熱文推薦:
留學考試2015年終盤點及2016備考規劃
2016年世界大學排名最新整理
最新留學申請託福成績要求
2016年託福考試報名時間
2016年雅思考試報名時間
2016年GRE考試報名時間
(責任編輯:馬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