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山大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教授 張和清
當前,社會工作的兩大專業方向是減貧與社區發展。新時期中國農村社會工作應繼承社會工作的專業傳統,在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推動鄉村社區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踐行專業使命。
第一,做好民生兜底保障工作。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不少民生兜底保障政策救助困難群體,但仍然存在一定不足。社會工作能夠發揮駐村「三同」的在場優勢,憑藉社區評估行動研究和專業介入的科學方法,為國家福利政策落實提供「精準化專業識別、精細化專業服務」;代表黨和政府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打通民生兜底服務的「最後一米」,將寶貴的民政救助資源連結到民政對象「家裡頭、心裡頭」,發揮雪中送炭的作用,維護底線公平正義。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明確指出:「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兜底性、基礎性制度安排,也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集中體現。」顯然,社會工作協助黨和政府做好民生兜底保障工作既助力黨和國家完善社會救助制度,也充分體現專業價值和使命擔當。
第二,推動鄉村生計發展與社會文化生態資產建設。首先,助力鄉村社區生計發展既是中國農村社會工作的核心使命,也是專業認受性的來源。農村社會工作必須堅持公平正義、弱勢優先的專業理念,探索有利於普通勞動者的可持續生計發展模式。社會工作通過志願合作,可以進一步推動底層農民憑藉內生力量自力更生改善生計;推動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發揮農民自主性;逐步增強農民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最終依靠集體的力量實現生活富裕、產業興旺的鄉村振興目標。
其次,社會文化生態資產建設是實現鄉村社區內源性發展的選擇。它有助於推動鄉村從依賴外部資源、人力和技術支持轉向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和資源稟賦實現發展,在實現鄉村減貧與可持續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一是可以發掘鄉村優勢資產成為社區經濟新的增長點;二是推動鄉村互助合作的重要途徑;三是避免在鄉村生計發展中單純追求經濟利益;四是在尊重和保護鄉村歷史、文化與傳統的基礎上增強文化自信,進而依靠鄉村民眾的內生力量實現鄉村社區整體可持續發展。
最後,社區資產建設是社區工作的重要專業方法,實踐中,主要施行強調資產為本,聚焦社區內部建設,以人際關係網絡為驅動力的三大策略。其一,以優勢視角檢視鄉村社區各類社會文化生態資產,從生計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重新盤活鄉村社區資產,尤其重視保育和善用被村民習慣性忽略、放棄甚至損壞的資產。其二,聚焦社區內部資產,將村民視為發展主體,並通過賦權與能力建設的策略提高村民對本土知識和技能的運用,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社區問題界定,主導社區優勢資產建設,推動社區公共事務。其三,重構鄉村社區內部的社會關係,增強鄰裡、群體以及組織之間的互動關係,在互惠中建立更加緊密的社區聯結。社區資產建設的「資產」幾乎可以是任何想像到的有價值的資源,包括抽象的和實體的,如人力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生態資源等。可以說,社區資產建設既彰顯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的核心價值觀,也符合黨和國家鄉村振興「五位一體」的戰略要求。
第三,助力社區治理與鄉村自治。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善社區治理,推動鄉村自治既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要求,也是鄉村社區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發展的政治保障。鄉村生計發展和社會文化生態資產建設要求在民主、協商、平等的機制下實現村民共同參與,共享建設成果。沒有村民的共同參與,就不可能形成鄉村發展的主體力量;沒有村民內部的民主、平等、協商,就不可能在發展中形成互幫互助的集體力量。農村社會工作在協助黨委政府推動鄉村形成村委會、村民、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共商機制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當前,我國鄉村治理仍然是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其中鄉村自治是薄弱環節,村民缺乏參與鄉村治理的能動性和主體性。農村社會工作通過鄉村生計發展、社會文化生態資產建設和組織與能力建設的過程,採取志願合作的賦權策略,培育村民的主體意識和民主參與精神;不斷造就鄉村公共生活空間、營造社區公共話題,為村民創造更多平等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培育鄉村社區領袖,激活村民的公益心;在民主、平等參與鄉村公共事務的過程中凝聚內生力量,實現鄉村自治,促使社區治理落地生根。
第四,推動「五位一體」鄉村可持續發展。減貧、發展是社會工作專業的使命,針對困難群眾的個案救助只能治標,只有推動社區可持續發展才能治本。農村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減貧與發展時,必須明確,經濟只有回歸社區和人性化的發展需要,才能實現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五位一體」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在具體的實踐中,必須重視鄉村生計發展,否則農村社會工作將會失去其合法性;推動鄉村生計發展必須採取社區資產建設的行動策略,通過社區資產重整,整合推進鄉村減貧與發展,使經濟的發展最終符合大多數村民的發展需要;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的政治保障是多元主體參與鄉村自治。同時,農村社會工作必須堅持「駐村」「三同」的工作方法,保持社會工作的「在場」優勢和與村民的信任關係,使社會工作的專業特長有用武之地,並且在實踐中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本土化專業社會工作實務理論模式和方法策略。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我國社會工作本土化實驗的『單項服務』模式研究」(16AZD031)階段性成果)
[ 責編:王曉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