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是每個人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我們被告知要多睡、要睡好、要睡得有「質量」,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它依然是個未解之謎。
英國精神分析大師達裡安·利德在《我們為什麼睡不著》一書中,梳理了從古至今人們對睡眠和失眠的認識變遷,對那些已經成為默認假設的睡眠相關概念提出了質疑。他告訴我們:人們對睡眠的一切認知,也許都是謊言!
以下文章即《我們為什麼睡不著》選摘。
嬰兒如何學習睡眠
如果對睡眠的關注會阻礙睡眠,那麼有沒有另外一種關注可以促進睡眠呢?
睡眠社會學家西蒙·威廉士(Simon Williams)介紹了哲學家莫裡斯·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的一項觀察,該觀察提出了一些有關失眠的關鍵問題。
「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信徒通過模仿神的生活場景來召喚神祇,我則通過模仿睡眠者的呼吸和姿勢來求得睡眠的拜訪……有一瞬間,睡眠『降臨』了,降臨在了我對它本身的模仿之上,而我成功地成了自己想成為的人。」
通過與睡眠者保持一致,我們入眠了,這一過程就好像是我們複製了自己對睡眠者的想像,從而變成了他們。一位患者這樣描述自己的就寢習慣:「你必須假裝睡覺才能睡著。」
這真是一個奇怪的現象。既然我們不能通過模仿駕駛員的肢體語言來學會駕駛,也不能通過模仿他人的身體動作來進行任何日常的人類活動,那麼我們真的會因為對睡眠的模仿而被哄騙入睡嗎?
幾位睡眠研究者指出,抱怨自己失眠的人通常都會和身邊的另一個人進行比較,表示自己想和那個人睡得一樣久。梅洛-龐蒂注意到:在準備睡覺時,人的行為會表現得好像自己已經睡著了一樣,並且至關重要的是,這樣的行為涉及與睡眠者(也就是其他人)的隱性認同。我認為重點不在於對睡著的自己的認同,而是在於對第三方的認同。為了入睡,我們需要變成睡著的他人。
儘管這個說法聽起來很讓人驚訝,但這不正是我們在人生之初所經歷過的嗎?為了把嬰兒哄睡,我們會讓嬰兒儘量靠近母親的身體,並按照母親的呼吸節奏進行調整。當母親的心跳和呼吸變得緩慢時,孩子的心跳也緩慢下來。在子宮裡的時候,嬰兒的呼吸速度就已經在隨著母親的活躍和睡眠而加快和減慢了。
的確,許多人在成年後都會嘗試通過減慢呼吸來進行入睡的準備,就好像他們的身體節奏與一個虛擬或真實的夥伴同步了一樣。在20世紀40年代,醫生會把聽診器的聽筒放在失眠患者的耳朵裡,聽診頭則放在他們的心臟上方,以產生類似的效果。同樣,母親睡眠的中斷常常直接影響到孩子的睡眠,這種影響會一直持續到成年。
當我們談論嬰兒在生命的最初幾周和幾個月內對晝夜節律的適應,以及他們對睡眠的學習時,說的不就是嬰兒對母親對晝夜節律的適應的適應嗎?
母親睡眠方式的變化會與孩子相互作用,比如眾所周知,孩子在3個月左右大時會出現睡眠變化,可以安穩地從午夜時分睡到凌晨5點。此時嬰兒的睡眠變得更加健康了,光照和溫度的季節性變化對這種改變的影響似乎很小。在睡眠期間,嬰兒肯定會醒來幾次,但很快就會再次入睡,大多數父母根本不會意識到孩子的睡眠有間斷。
在一項早期研究中,克萊特曼的確提出過,睡眠是一種建構。他認為嬰兒在出生後10~14周的變化是他們「最早學到的表演之一」,從「必要的覺醒」轉變為「選擇性的覺醒」。當父母吃飯時,嬰兒似乎最容易甦醒,就好像嬰兒對父母正在做的事充滿了好奇和興趣。在這段時間內,嬰兒在白天的睡眠時間減少,夜間的睡眠時間增加,同時夜間進食減少。從此時直到6~7個月大時,嬰兒夜間睡眠的平均小時數趨於穩定。
於是,睡眠的分布發生了變化,進食從最初的晝夜無規律變得更加有條理,也更加適應晝夜周期。正如克萊特曼所觀察到的那樣,這是一種「適應過程」。通過適應每日的生活習慣,嬰兒最初約為一小時的休息-活動周期被「修改、扭曲和部分廢除」了。我們可以注意到,克萊特曼研究中的母親大多按照嬰兒的需要安排日程,而僅僅幾十年前,為了加速嬰兒的社會化,人們往往不在夜裡給嬰兒餵奶,而是放任他們哭鬧。
後來的研究還發現,嬰兒的睡眠節奏向一般晝夜周期的過渡,是與嬰兒和撫養者的互動融合在一起的。特奧多爾·黑爾布呂格(Theodor Hellbrügge)對此進行了一系列細緻的研究,闡明了嬰兒怎樣從更短的周期過渡到普通人的生理節奏。這些研究表明,最早影響嬰兒睡眠的外界因素是與母體的接觸和對黏膜的刺激,明暗則是決定節律的次級因素,此外,成年人的注視和言語對嬰兒建立節律也有影響。
看來,嬰兒與他人的關係是很重要的。而且,母親自己的睡眠-覺醒周期將影響她對嬰兒感知周期的適應性。儘管母親可能按照嬰兒的需要進行餵養,但也會被自己的日常活動方式和情感特性影響,這些影響決定著母親對嬰兒的反應,而嬰兒會意識到母親的反應能力、反應速度、對嬰兒活動的興趣、缺席,以及其他許多照料的細節。桑福德·吉福德(Sanford Gifford)指出,嬰兒對母親想睡覺或保持清醒的意願高度敏感,因此孩子睡眠節奏的演變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與母親的關係來調節的。
最大的問題是,為什麼嬰兒的睡眠方式會在大約3個月大的時候穩定下來?為什麼嬰兒會在此時開始出現深層慢波睡眠,並且睡眠的開始階段從快速眼動睡眠變成了非快速眼動睡眠?
答案似乎很明顯:這和母嬰關係的發展有關。嬰兒研究者研究了母嬰之間交互作用的範圍和質量。3個月大時,睡眠模式穩定的嬰兒與不穩定的嬰兒之間表現出了明顯的差異。起初,研究者試圖將哺乳的次數與睡眠模式聯繫起來,然而並沒有得到有效的結果。直到研究者不再緊盯著哺乳這件事不放,轉而檢查其他因素時,他們才意識到:母嬰之間的玩耍與互動是影響嬰兒睡眠模式的主要原因。母嬰一起做的事情越多,嬰兒的睡眠模式就越容易建立。
許多研究還認為,嬰兒在3個月大的時候發展出了預期和延遲滿足的能力,這也同母親在哺乳前後與嬰兒的互動有關。預期和延遲滿足能力使嬰兒不會在飢餓時立刻崩潰,而是期待著母親的到來,因為嬰兒知道母親會來餵自己,也知道伴隨著餵奶還會有一些肢體接觸。在這個階段,母親會減少在夜間給嬰兒餵奶的次數,似乎嬰兒已經能夠意識到母親的暫時離開並不意味著母親消失了。
許多研究者從其他角度對這一年齡段的嬰兒進行了研究,他們都將上述結果與某種預期能力聯繫起來,預期能力體現了嬰兒明白母親有時會離開,但也終會回來。
然而這個能力絕不是天生的。在有些嬰兒的眼裡,母親一旦離開就像是進入了黑暗的無底洞,或是意味著某種背叛。這些嬰兒可能在母親回來後並不回應母親,只是看著某處發呆,或機械地搖搖擺擺。長大後,他們可能仍會把伴侶或朋友的離開視為殘酷無情的舉動,因此在人際交往中選擇迴避或報復對方。
這樣的人需要一種心理上的手術,心理治療可以把母親的來來去去象徵化,對其賦予某種意義,從而讓他們得以承受其他親密關係中的分離。這一切可能都與嬰兒3個月大時的睡眠模式固化和連續多小時睡眠的能力有關,個體在睡眠模式固化上的差異也與象徵化過程的差異相一致。
如果情況確實如此,那麼又會引出其他問題:失眠是否也與上述過程相關?如果一個人總是不確定母親會不會回來,他的睡眠狀況將會怎樣?如果母親拋棄了我們,我們該為她做什麼?我們的價值是什麼?
推薦閱讀
我們為什麼睡不著
[英] 達裡安·利德 / 著
2020年11月
東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