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新聞讓很多父母感到痛心:一位新手媽媽在睡眠諮詢師的指導下,訓練寶寶睡覺,最終導致嬰兒窒息死亡。
眼下,像這樣的「睡訓」群為數不少,即便收費高昂,很多年輕父母也仍然趨之若鶩。睡眠訓練究竟靠譜嗎?記者展開了調查。
半個月花3000元
為了讓寶寶睡整夜覺
睡眠訓練,就是訓練2歲內的寶寶,使之不需擁抱、搖動或哺乳,就能夠自主入睡,一覺到天亮。訓練一般有嬰兒睡眠諮詢師遠程指導。不論是瀏覽育兒公眾號,還是登錄母嬰App、親子論壇,都時常能見到這類廣告。
困了就睡,本是自然而然的過程,難道還要專門學習嗎?這個在普通人看來有些不可思議的問題,卻讓不少新手媽媽心有戚戚。
「我家寶寶就是個大『睡渣』!」李小婧當媽媽已經九個月了,總是腫著黑眼圈:一到夜裡,娃就鬧騰。「抱著哄睡時,要來回走動。睡著了,又要像拆炸彈似的小心翼翼放床上。這還不算完,小傢伙一夜能嚎醒六七回。」
長期缺覺,精力體力扛不住。看到某睡訓機構宣稱「五天見效,兩周改善,媽媽安睡不是夢」,李小婧幾乎兩眼放光,立馬下單。
正是因為抓住了媽媽們的「痛點」,睡訓機構如雨後春筍。它們大多收費高昂,以某機構的一對一訓練為例,半個月就要收費3000元,由一位諮詢師每天進行1小時的視頻或語音指導。按天付費價格更高,根據諮詢師入行時間,每天付費190元到400元之間。
睡眠諮詢師
花錢就能買個認證書
點開一個嬰兒睡訓App,主頁上就是15位諮詢師的照片,他們笑容可掬,衣著靚麗,其所持證書一一列在旁邊。
記者注意到,每位諮詢師都擁有至少一個專業認證頭銜,如IPHI認證嬰兒睡眠諮詢師、美國FSI諮詢師、紐西蘭BSC諮詢師等。但如果在網上搜索這些「不明覺厲」的洋頭銜,卻幾乎一無所獲:認證機構是什麼來頭、權威性如何、國內是否認可,都難以找到確切答案。
資質認證的混亂不止於此。嬰兒睡眠諮詢在國內屬於新興行業,尚未建立執業資質的相關規範,因此,一些商業機構鑽了空子,自己就開起了諮詢師培訓並頒發認證。
記者查詢多家「睡訓」機構發布的招生簡章,發現入行門檻並不高,只需「立志成為一名睡眠諮詢師,對母嬰睡眠理論有濃厚興趣」即可,年齡、性別、是否有孩子,均無要求。
培訓過程也不複雜。就拿一家規模較大的機構來說,參加完48小時的線上培訓和一周講座,就能拿到資格認證了。「包你從小白到獨立執業諮詢師。」這家機構的負責人承諾,前後共收費2.3萬元,「貴有所值,學費半年多就能掙回來。」
過度焦慮
自主入睡其實不用學
「的確能起一些作用,但絕對沒有宣傳得那麼神。」上完半個月的課,李小婧覺得頗為失望。
一開始,諮詢師教她辨別嬰兒的睡眠信號,孩子一旦揉眼睛、打哈欠,家長就要調暗燈光,這讓李小婧覺得實用又科學。「後來的建議就有點極端了,說不管孩子怎麼哭都不能抱,只能用聲音安撫。孩子可憐,家長心疼,家裡雞犬不寧。」
兩年前,王迪也曾被「睡訓」圈過粉。各類公眾號、論壇上,鋪天蓋地的睡訓宣傳都在向她販賣焦慮:「自主入睡,是媽媽送給孩子的第一份禮物」、「奶抱搖會影響孩子發育」。
睡訓讓寶寶告別了奶睡、抱睡,大概因為缺乏安全感,又養成了吮手指的毛病。王迪後悔不已時才發現,「睡訓」行業並沒有評價體系和投訴機制,「它不是醫療機構,也不是學校,我想投訴都找不到主管部門。」
在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張昕看來,過分強調自主入睡無異於拔苗助長。「小月齡嬰兒不具備自主入睡能力,他們在困意襲來時煩躁、哭鬧,所以才需要大人抱哄,這很正常。」張昕說,隨著年齡增長,自主入睡是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不用著急。本報記者 朱松梅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