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嚴重操縱實驗數據;4.8分期刊上13篇中國學者論文被同一人...

2020-12-15 騰訊網

1.又出么蛾子 | 繼德國頂級期刊發歧視、詆毀文章,該期刊撤回偽造數據的文章

2019年11月14日,Alessandro Passera等人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在線發表題為「The Manganese(I)‐Catalyzed Asymmetric Transfer Hydrogenation of Ketones: Disclosing the Macrocylic Privileg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提出了基於有吸引力的CH-π相互作用的立體化學模型。2020年8月17日,該文章被撤回,主要原因是包含了操縱和捏造數據。

另外,《德國應用化學》一篇涉及性別和種族歧視以及詆毀中國學術界的觀點文章,引發眾怒。論文作者被質疑歧視女性和少數族裔,並且暗示中國論文發表量的快速增長導致國際期刊平均質量下降。此外,作者還提倡「學生應絕對服從於導師」。2020年6月6日,中國化學會發表聲明堅決反對作者觀點,「尤其是作者對中國化學界的武斷判斷及詆毀,是對致力於為化學學科發展不懈奮鬥的中國化學家群體的整體傷害」。多方壓力之下,所涉文章目前已被撤回。

Alessandro Passera等人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在線發表題為「The Manganese(I)‐Catalyzed Asymmetric Transfer Hydrogenation of Ketones: Disclosing the Macrocylic Privileg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提出了基於有吸引力的CH-π相互作用的立體化學模型。

2020年8月17日,該文章被撤回,主要原因是包含了操縱和捏造數據。通訊作者沒有意識到,也沒有參與這些行為。

2.第一作者嚴重操縱眾多實驗數據,這篇頂刊被撤稿

信號通路之間的串擾是複雜的監管網絡的重要特徵。如何調整信號串擾環路以適合各種細胞類型的不同需求,仍然是生物學的一個謎。油菜素類固醇(BR)和脫落酸(ABA)通過兩個信號傳導途徑的成分之間的直接相互作用拮抗植物生長和發育的許多方面。

2018年8月,Tae-Woo Kim等人在The Plant Cell在線發表題為「OST1 Activation by the Brassinosteroid-Regulated Kinase CDG1-LIKE1 in Stomatal Closur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顯示BR和ABA通過擬南芥中ABA信號通路的BR激活激酶CDG1-LIKE1(CDL1)和OPEN STOMATA1(OST1)之間的串擾來協同調節氣孔關閉。該研究的發現說明了一種特定於細胞類型的BR信號分支,BR通過該分支與ABA在調節氣孔閉合中協同作用。

但是,近期該文章被撤回。主要是第一作者Tae-Woo Kim在許多圖中都對數據進行了不當操縱。Tae-Woo Kim已承認這些不當行為。

以上文章的作者要求將其從ThePlant Cell撤回。在2019年10月7日,我們意識到文章中的幾張用於生化分析的圖像被有意操縱以產生預期的結果。通過詳細的檢查,我們發現第一位作者Tae-Woo Kim在許多圖中都對數據進行了不當操縱。Tae-Woo Kim已承認這些不當行為。通過不當操作產生的數據如下:

圖6E中Anti-YFP的免疫印跡圖像與圖6A中Anti-myc圖像的免疫印跡圖像重複。

圖7A中抗YFP的免疫印跡圖像與圖6B中抗myc圖像的免疫印跡圖像重複,並被進一步處理以去除泳道之間的標記。

圖7D中MyBP的放射自顯影與圖7A重疊。

圖7E的放射自顯影是從圖7B的放射自顯影中複製並處理的。

在補充圖11A和12A中,同一圖像用於具有對比度調整的CBB泳道。

補充圖14中抗YFP印跡的「輸入」圖像與圖6F中抗YFP的IP圖像重複。

在發布之時,其他作者都沒有意識到這種操縱。但是,我們承擔沒有發現這些問題的責任。我們認為,立即撤稿是最好的做法,所有作者都同意撤稿。我們正計劃重複所有實驗,以再次確認我們的主要發現,並希望將來能夠在其他地方提供正確的數據。對於本出版物的出版給我們的讀者和社區造成的任何不便,我們深表歉意。

編者註:The Plant Cell編輯委員會根據作者提供的信息,批准撤回本出版物和上述撤回通知。對於所有已知錯誤或與原始出版物相關的不適當數據處理或圖像處理的情況,作者負責提供完整的清單並提供準確的解釋。

3.剛發表15天,結論被發現不可靠

鞭毛驅動精子穿過女性生殖道,這種行為對生殖至關重要。鞭毛波是由數千個不對稱分子成分產生的。然而,自相矛盾的是,向前泳動是通過對稱的左右鞭毛運動而產生的。這導致了對稱鞭毛控制假說的盛行。

2020年7月31日,英國布裡斯託大學Hermes Gadêlha等人在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題為「Human sperm uses asymmetric and anisotropic flagellar controls to regulate swimming symmetry and cell steering」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通過快速信號轉導,精子鞭毛受到不對稱控制和各向異性調節,這使精子向前泳動。

但是,在2020年8月14日,Science Advances罕見的對於該文章發表「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的關注文章,指出文章的結論不可靠。

根據AAAS出版社的規律,一經編輯部發表過「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的關注文章後,多達90%的文章都會面臨撤稿。

2020年7月31日,英國布裡斯託大學Hermes Gadêlha等人在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題為「Human sperm uses asymmetric and anisotropic flagellar controls to regulate swimming symmetry and cell steering」的研究論文,現在,相應的作者已將以下擔憂向雜誌部告知:

重新檢查後,論文中的數學分析部分不能完全證明本文的核心結論,即人類精子的鞭毛節律不對稱。 作者的重新分析正在進行中,Science Advances正在發布此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以在我們等待結果時提醒讀者。

4.因無法提供原始數據,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知名教授團隊撤稿!

這幾年涉及學術造假醜聞的學者頗多,其中也不乏大咖,今天這位蔡威教授,也在其中。

蔡威教授在兒科學和營養學方面都很有學術造詣,曾歷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副院長和上海市兒科醫學研究所所長等多個職務。

涉嫌造假醜聞而被撤稿的共有2篇論文。

其中1篇發表於EBioMedicine(IF=5.736).

5個月前,Pubpeer上就有對該文章的質疑,主要是圖片涉嫌異常操縱以及異常相似。

被質疑後,蔡威教授自己迅速下場作出回應,稱:圖片的異常相似為誤用,期刊編輯在幾周前已經發現,我們已將原始數據發送過去進行更正,目前還在處理流程中。至於操縱圖片則是絕無此事,均為原始數據,我們沒有這麼做,並且也沒理由這麼做,如果你需要的話,我們可以提供原始數據。

根據Pubpeer上的記錄,在蔡威教授回應後,該質疑者似乎並沒有進一步提出疑問。

然而3個月後,EBioMedicine對這篇文章進行撤稿,並在撤稿聲明中表示:調查組成員認為圖表數據存在操縱和複製,屬於學術不端,期刊編輯對數據的真實性存疑,並已經將相關指控提交給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學術道德委員會辦公室進一步調查。

除了這篇文章外,蔡威教授團隊還有另一篇發表於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IF=10.717分)的論文被撤稿。

這篇文章在10個月前已經在Pubpeer上受到多個質疑,還是圖片涉嫌造假。

但這篇文章並沒有作者出來回應。

2019年10月,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對這篇文章作出了撤稿處理,在撤稿聲明中寫道:多個圖片存在問題,而作者無法提供原始圖片來供編輯審查,12位作者中11位同意撤稿,另有1位未能聯繫上。

在期刊撤稿後,Pubpeer上依然有人表示,這篇文章漏洞百出,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將其撤稿實屬明智。

截至發稿,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未在官方途徑披露調查或處理結果,尚不知真相到底如何。

但無論如何,作為一個身兼多職,尤其是有很多政治事務的教授和領導,很多時候可能無暇對課題組的文章一一進行審查,但是通訊作者不應當只享受論文發表的榮譽,而不為文章的質量承擔責任。

聲明:上述中文聲明均翻譯自英文,如有誤,請以英文原文為準

5.這本4.8分期刊上13篇中國學者論文被同一人指出存在問題,4篇文章作者已回應

說起學術打假人,大家應該都知道Elizabeth Bik,從她手上舉報過無數大牛。但現在Pubpeer等學術打假網站上也出現了不少新人,Indigofera Tanganyikensis就是其中表現亮眼的「新生代」。

Indigofera Tanganyikensis 最近也舉報了不少文章,其中13篇都來自同一本期刊Aging,而這些論文的作者,無一例外,均為中國學者。

以上文章牽涉到北京、上海、重慶、溫州、哈爾濱、南京等地多家知名大學附屬醫院,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移步pubpeer查看詳情。

這些質疑都圍繞著論文圖片真實性的問題。

包括還有不同組別的小鼠看起來相似度極高,甚至可能是同一批小鼠拍的照片。。。

受到質疑的文章中,已有4篇有Author Response。

其中一篇作者作出解釋,認為原來的描述確實容易引起誤解,會發一份更正給期刊。

剩下還有3篇作者已經承認圖片確實存在誤用的問題。

Aging的全稱是Aging-US,在Pubmed檢索雜誌名稱時為Aging (Albany NY),於2008年創刊,與被踢出SCI的Oncotarget同屬於美國Impact Journals出版社。

在創刊後,Aging有過非常風光的時候,三位諾貝爾獎得主Elizabeth Blackburn,Shinya Yamanaka,Andrew V. Schally分別於2008年11月、2010年6月、2012年11月在Aging上發表署名文章,因此Aging的影響因子也是一度很高。

但今年,相比於去年,Aging的影響因子從5.179下降到4.831分。

Aging的版面費高達3400美元,也就是23687多人民幣,近年來一直在增加年文章數,幾乎是翻番式的增長,這可能也是影響因子下降的原因之一。

期刊上的中國學者論文佔比接近40%,並且還有繼續增加的趨勢,這也是讓人擔憂的原因之一。

在創刊之初,Aging發表了大量的生信文章,目前基本已經不太接受純生信文章,生信類必須組合試驗才好發,但是文章質量還是存在良莠不齊的情況。

在諸多投稿評價網站上,也有很多不太看好的聲音。

所以如果只是急用或者短期用,可以投一投。

但是如果想要這篇文章可以一直穩穩的留在自己的履歷中,並且作為光彩的一筆,那麼還是建議大家審慎一些為好。

來源 | BioMan

相關焦點

  • 8篇孿生科研造假論文的背後,論文工廠明碼標價,SCI期刊要價高!
    論文工廠再次被證實2020年春節剛過,美國前史丹福大學的助理研究員伊莉莎白·畢克通過大數據對比,發現超過400篇來自不同作者和機構的論文,似乎都是由同一個「論文工廠」產生的,而這些文章的作者主要來自中國的醫院,其中僅山東省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就有
  • 論文主題、引用量、中國機構 & 華人學者,KDD 2020 關鍵數據搶先看!
    實驗結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在4個基準數據集中有3個優於現有的基線方法,並且在提供額外結構信息的兩個交通數據集上取得了與其他方法相同的性能。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一個新的可控的多興趣序列推薦框架ComiRec。本文的多興趣模塊從用戶行為序列中獲取多個興趣,可用於從大規模項目池中檢索候選項目。然後將這些項輸入聚合模塊以獲得總體建議。聚合模塊利用一個可控因素來平衡推薦的準確性和多樣性。作者在亞馬遜和淘寶兩個真實數據集上進行了序列推薦實驗。實驗結果表明,與現有模型相比,本文的框架取得了顯著的改進。
  •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距發表僅3個月!
    這距該論文發表僅3個月,並且是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 這篇撤稿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副教授吳豔,共同通訊作者分別是東南大學教授朱斌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研究員宋懷兵。
  • 論文主題、引用量、中國機構&華人學者,KDD 2020 關鍵數據搶先看!
    實驗結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在4個基準數據集中有3個優於現有的基線方法,並且在提供額外結構信息的兩個交通數據集上取得了與其他方法相同的性能。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一個新的可控的多興趣序列推薦框架ComiRec。本文的多興趣模塊從用戶行為序列中獲取多個興趣,可用於從大規模項目池中檢索候選項目。然後將這些項輸入聚合模塊以獲得總體建議。聚合模塊利用一個可控因素來平衡推薦的準確性和多樣性。作者在亞馬遜和淘寶兩個真實數據集上進行了序列推薦實驗。實驗結果表明,與現有模型相比,本文的框架取得了顯著的改進。
  • 論文工廠!162篇文章被撤!這本3分期刊竟讓中國學術界全面淪陷?
    撤稿文章的作者所屬單位,幾乎遍布全國各個省份,具體有:復旦大學、四川大學、安徽大學、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山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中國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大連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大連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陝西省人民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中南大學湘雅三院
  • 2019諾獎得主29篇論文被疑圖像操縱,涉及中日韓學者及團隊
    Semenza)被質疑多篇論文圖片有篡改痕跡。近兩周以來,他合著的 29 篇論文在 PubPeer 受到質疑,發表時間為 2001 年到 2018 年。這些文章作者中有同一單位的長期合作夥伴,也涉及中國、日本、韓國的合作團隊。
  • 中國學者再次被撤13篇論文,涉嫌偽造同行評審專家!—新聞—科學網
  • 又見論文工廠!162篇國人文章被撤!這本3分期刊竟讓中國學術界全面淪陷?!
    據論文打假大佬Eliesbik分析,這些論文中,至少有100多篇論文的圖像來自同一圖庫,相同的圖像經過旋轉、鏡像、裁剪拼接、調色等,最後被放到不同的文章中。涉嫌嚴重造假,有論文工廠批量生產之嫌。2020年前六個月已發表1300餘篇文章,2020年的總刊文量預計近3000篇,這其中勢必會包含不少低質量論文或問題論文,對期刊未來的發展影響相當不好。ScimagoJR網站對ERMPS雜誌在醫藥領域的評價一般,近些年主要為Q2、Q3。該刊無論是在網站上論文的界面裡,還是具體的PDF論文中,都沒有給出文章的具體審稿接收時間。
  • SCI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排在第二位,作用大嗎?
    大多數據綜合實力較強的單位都是只看排第一位的,有些單位也會承認排在第二的共同第一作者,例如一些小城市的單位。下面我們可以看看廣東省人民醫院研究系列崗位的其中一個應聘條件:在讀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共同第一作者須排名第一)發表JCR分區1區IF>=3.0的SCI期刊論文1篇。
  • 曹雪濤論文受質疑續:3篇論文作者承認用錯圖
    11月13日以來,美國微生物學家Elisabeth Bik在國際匿名科研評審網站Pubpeer上發表文章,質疑曹雪濤參與完成的超過50篇論文偽造圖形、圖片。曹雪濤是國際知名免疫學專家,現任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 ACL 2018 公布四篇最佳 demo 候選論文,三篇論文第一作者來自中國
    for Non-Speakers Annotating Names in Any LanguageYEDDA: A lightweight Collaborative Text Span Annotation Tool值得注意的是,四篇論文中有三篇論文的一作是中國研究者,他們分別是目前任職於三星美國研究中心的
  • 中科院某所停發工資償還課題組巨債;浙大回應醫學博士出軌多名女患者;又爆大量中國學者論文造假
    受騙女生稱,劉某瑞曾全款在廣東購置三套房產,與其收入嚴重不符。對此,劉某瑞向上遊記者表示舉報內容不屬實後,再未作出說明。同時浙江大學回應稱,所屬院系仍在調查中。首都醫科大學,山東大學等單位被撤26篇文章,涉嫌嚴重的學術不端據公眾號Retraction消息稱,2020年8月5日,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撤回了中國學者26篇研究成果,絕大部分都是非編碼RNA領域,大部分文章都涉及學術不端
  • 最具影響十篇針灸論文皆非中國大陸學者發表,大數據分析顛覆認知
    big analysis(大數據分析),也就是對發表論文的宏觀分析,包括發表年度、國家/地區、雜誌、作者、關聯領域、最常發表的雜誌等等。第一部分:針灸研究論文大數據分析。時間分布顯示,針對針灸研究,目前已發表19,377篇SCI,其中納入到分析的有10,000篇,主要集中在2008 -2020年。總體看,針灸研究總體比較穩定,呈現緩慢上升的勢態。
  • 中國學術走出去:英語論文提要的作者身份建構
    擬運用Antconc 3.43軟體和語篇分析方法檢索、識別和統計身份標記,並以千詞為單位對頻數進行標準化(以下報告的頻數均為標準化數據)以便比較。  在身份標記總使用量和顯、隱性標記使用量上,中國學者(分別為22.7個、3.7個和19.0個)都明顯低於國外學者(分別為36.3個、11.6個和24.7個),且更偏好顯性度較低的隱性標記,其使用量約為顯性標記的5倍,而國外學者的隱性標記的使用量僅為顯性標記的兩倍。
  • 浙師學子大一就以第一作者在SCI二區發表論文!
    浙師學子大一就以第一作者在SCI二區發表論文!作為一名本科一年級學生,以第一作者在SCI二區TOP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是一種什麼體驗? 小編是無法回答你了(一點點難過)但!咱們學校數理信息與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171班的夏建超可十分有發言權!
  • 科學網—《現代物理評論》首次發表中國學者實驗綜述論文
    本報訊(記者蔣家平)5月12日,美國物理學會綜述性期刊《現代物理評論》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增兵
  • 11篇論文被海外撤稿,清華撤銷造假作者的博士學位
    北京青年報記者在「撤稿觀察」網站上列出的撤稿名單上看到,這11篇材料學領域的學術論文主要發表於2014年至2016年之間,被《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材料科學與工程)》等期刊網站撤稿。撤稿原因是一系列圖片直接複製了以往已經發表的論文,不同論文通過重新編排和改動圖示來重複同樣的成果。
  • 高校要破除「只認第一作者、只認第一作者單位、只認通訊作者」
    理工科學校的科研很少有一人獨立完成的(數學例外)。作為一個集體項目,每個人有分工,有協作是自然的。第一作者應該是成果的第一貢獻者,通訊作者應該是成果的學術負責人,第一單位是科研條件及經費的資助者。這種「三認三不認」的現象,最終導致國內高校每個教師都是需要單打獨鬥或者嚴重依靠研究生來發表更多對自己有用的「論文」,而對於別人合作的論文或者項目,都是很隨便改幾句話就當完成了任務。
  • 南開校長陷造假風波 3篇被質疑者檢舉論文作者認錯
    11月13日以來,美國微生物學家Elisabeth Bik在國際匿名科研評審網站Pubpeer上發表文章,質疑曹雪濤參與完成的超過50篇論文偽造圖形、圖片。圖/視覺中國Pubpeer信息顯示,Bik在5天內連續分析了曹雪濤參與完成的350篇論文,並發現其中超過50篇論文中,不同組別的實驗數據間有著「令她難以置信的相似之處」,包括蛋白質印記、流式細胞術的分析結果等。這些被質疑的論文,有超過40篇的通訊作者為曹雪濤。
  • 港中大(深圳)博士生以第一作者的3篇論文被頂級國際會議收錄!
    近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和未來智聯網絡研究院喜報頻傳,我校博士生作為第一作者的三篇論文被頂級國際會議收錄。三名博士生的論文被IEEE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頂會CVPR 2020和信息檢索頂級會議ACM SIGIR 2020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