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又出么蛾子 | 繼德國頂級期刊發歧視、詆毀文章,該期刊撤回偽造數據的文章
2019年11月14日,Alessandro Passera等人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在線發表題為「The Manganese(I)‐Catalyzed Asymmetric Transfer Hydrogenation of Ketones: Disclosing the Macrocylic Privileg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提出了基於有吸引力的CH-π相互作用的立體化學模型。2020年8月17日,該文章被撤回,主要原因是包含了操縱和捏造數據。
另外,《德國應用化學》一篇涉及性別和種族歧視以及詆毀中國學術界的觀點文章,引發眾怒。論文作者被質疑歧視女性和少數族裔,並且暗示中國論文發表量的快速增長導致國際期刊平均質量下降。此外,作者還提倡「學生應絕對服從於導師」。2020年6月6日,中國化學會發表聲明堅決反對作者觀點,「尤其是作者對中國化學界的武斷判斷及詆毀,是對致力於為化學學科發展不懈奮鬥的中國化學家群體的整體傷害」。多方壓力之下,所涉文章目前已被撤回。
Alessandro Passera等人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在線發表題為「The Manganese(I)‐Catalyzed Asymmetric Transfer Hydrogenation of Ketones: Disclosing the Macrocylic Privileg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提出了基於有吸引力的CH-π相互作用的立體化學模型。
2020年8月17日,該文章被撤回,主要原因是包含了操縱和捏造數據。通訊作者沒有意識到,也沒有參與這些行為。
2.第一作者嚴重操縱眾多實驗數據,這篇頂刊被撤稿
信號通路之間的串擾是複雜的監管網絡的重要特徵。如何調整信號串擾環路以適合各種細胞類型的不同需求,仍然是生物學的一個謎。油菜素類固醇(BR)和脫落酸(ABA)通過兩個信號傳導途徑的成分之間的直接相互作用拮抗植物生長和發育的許多方面。
2018年8月,Tae-Woo Kim等人在The Plant Cell在線發表題為「OST1 Activation by the Brassinosteroid-Regulated Kinase CDG1-LIKE1 in Stomatal Closur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顯示BR和ABA通過擬南芥中ABA信號通路的BR激活激酶CDG1-LIKE1(CDL1)和OPEN STOMATA1(OST1)之間的串擾來協同調節氣孔關閉。該研究的發現說明了一種特定於細胞類型的BR信號分支,BR通過該分支與ABA在調節氣孔閉合中協同作用。
但是,近期該文章被撤回。主要是第一作者Tae-Woo Kim在許多圖中都對數據進行了不當操縱。Tae-Woo Kim已承認這些不當行為。
以上文章的作者要求將其從ThePlant Cell撤回。在2019年10月7日,我們意識到文章中的幾張用於生化分析的圖像被有意操縱以產生預期的結果。通過詳細的檢查,我們發現第一位作者Tae-Woo Kim在許多圖中都對數據進行了不當操縱。Tae-Woo Kim已承認這些不當行為。通過不當操作產生的數據如下:
圖6E中Anti-YFP的免疫印跡圖像與圖6A中Anti-myc圖像的免疫印跡圖像重複。
圖7A中抗YFP的免疫印跡圖像與圖6B中抗myc圖像的免疫印跡圖像重複,並被進一步處理以去除泳道之間的標記。
圖7D中MyBP的放射自顯影與圖7A重疊。
圖7E的放射自顯影是從圖7B的放射自顯影中複製並處理的。
在補充圖11A和12A中,同一圖像用於具有對比度調整的CBB泳道。
補充圖14中抗YFP印跡的「輸入」圖像與圖6F中抗YFP的IP圖像重複。
在發布之時,其他作者都沒有意識到這種操縱。但是,我們承擔沒有發現這些問題的責任。我們認為,立即撤稿是最好的做法,所有作者都同意撤稿。我們正計劃重複所有實驗,以再次確認我們的主要發現,並希望將來能夠在其他地方提供正確的數據。對於本出版物的出版給我們的讀者和社區造成的任何不便,我們深表歉意。
編者註:The Plant Cell編輯委員會根據作者提供的信息,批准撤回本出版物和上述撤回通知。對於所有已知錯誤或與原始出版物相關的不適當數據處理或圖像處理的情況,作者負責提供完整的清單並提供準確的解釋。
3.剛發表15天,結論被發現不可靠
鞭毛驅動精子穿過女性生殖道,這種行為對生殖至關重要。鞭毛波是由數千個不對稱分子成分產生的。然而,自相矛盾的是,向前泳動是通過對稱的左右鞭毛運動而產生的。這導致了對稱鞭毛控制假說的盛行。
2020年7月31日,英國布裡斯託大學Hermes Gadêlha等人在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題為「Human sperm uses asymmetric and anisotropic flagellar controls to regulate swimming symmetry and cell steering」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通過快速信號轉導,精子鞭毛受到不對稱控制和各向異性調節,這使精子向前泳動。
但是,在2020年8月14日,Science Advances罕見的對於該文章發表「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的關注文章,指出文章的結論不可靠。
根據AAAS出版社的規律,一經編輯部發表過「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的關注文章後,多達90%的文章都會面臨撤稿。
2020年7月31日,英國布裡斯託大學Hermes Gadêlha等人在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題為「Human sperm uses asymmetric and anisotropic flagellar controls to regulate swimming symmetry and cell steering」的研究論文,現在,相應的作者已將以下擔憂向雜誌部告知:
重新檢查後,論文中的數學分析部分不能完全證明本文的核心結論,即人類精子的鞭毛節律不對稱。 作者的重新分析正在進行中,Science Advances正在發布此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以在我們等待結果時提醒讀者。
4.因無法提供原始數據,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知名教授團隊撤稿!
這幾年涉及學術造假醜聞的學者頗多,其中也不乏大咖,今天這位蔡威教授,也在其中。
蔡威教授在兒科學和營養學方面都很有學術造詣,曾歷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副院長和上海市兒科醫學研究所所長等多個職務。
涉嫌造假醜聞而被撤稿的共有2篇論文。
其中1篇發表於EBioMedicine(IF=5.736).
5個月前,Pubpeer上就有對該文章的質疑,主要是圖片涉嫌異常操縱以及異常相似。
被質疑後,蔡威教授自己迅速下場作出回應,稱:圖片的異常相似為誤用,期刊編輯在幾周前已經發現,我們已將原始數據發送過去進行更正,目前還在處理流程中。至於操縱圖片則是絕無此事,均為原始數據,我們沒有這麼做,並且也沒理由這麼做,如果你需要的話,我們可以提供原始數據。
根據Pubpeer上的記錄,在蔡威教授回應後,該質疑者似乎並沒有進一步提出疑問。
然而3個月後,EBioMedicine對這篇文章進行撤稿,並在撤稿聲明中表示:調查組成員認為圖表數據存在操縱和複製,屬於學術不端,期刊編輯對數據的真實性存疑,並已經將相關指控提交給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學術道德委員會辦公室進一步調查。
除了這篇文章外,蔡威教授團隊還有另一篇發表於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IF=10.717分)的論文被撤稿。
這篇文章在10個月前已經在Pubpeer上受到多個質疑,還是圖片涉嫌造假。
但這篇文章並沒有作者出來回應。
2019年10月,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對這篇文章作出了撤稿處理,在撤稿聲明中寫道:多個圖片存在問題,而作者無法提供原始圖片來供編輯審查,12位作者中11位同意撤稿,另有1位未能聯繫上。
在期刊撤稿後,Pubpeer上依然有人表示,這篇文章漏洞百出,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將其撤稿實屬明智。
截至發稿,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未在官方途徑披露調查或處理結果,尚不知真相到底如何。
但無論如何,作為一個身兼多職,尤其是有很多政治事務的教授和領導,很多時候可能無暇對課題組的文章一一進行審查,但是通訊作者不應當只享受論文發表的榮譽,而不為文章的質量承擔責任。
聲明:上述中文聲明均翻譯自英文,如有誤,請以英文原文為準
5.這本4.8分期刊上13篇中國學者論文被同一人指出存在問題,4篇文章作者已回應
說起學術打假人,大家應該都知道Elizabeth Bik,從她手上舉報過無數大牛。但現在Pubpeer等學術打假網站上也出現了不少新人,Indigofera Tanganyikensis就是其中表現亮眼的「新生代」。
Indigofera Tanganyikensis 最近也舉報了不少文章,其中13篇都來自同一本期刊Aging,而這些論文的作者,無一例外,均為中國學者。
以上文章牽涉到北京、上海、重慶、溫州、哈爾濱、南京等地多家知名大學附屬醫院,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移步pubpeer查看詳情。
這些質疑都圍繞著論文圖片真實性的問題。
包括還有不同組別的小鼠看起來相似度極高,甚至可能是同一批小鼠拍的照片。。。
受到質疑的文章中,已有4篇有Author Response。
其中一篇作者作出解釋,認為原來的描述確實容易引起誤解,會發一份更正給期刊。
剩下還有3篇作者已經承認圖片確實存在誤用的問題。
Aging的全稱是Aging-US,在Pubmed檢索雜誌名稱時為Aging (Albany NY),於2008年創刊,與被踢出SCI的Oncotarget同屬於美國Impact Journals出版社。
在創刊後,Aging有過非常風光的時候,三位諾貝爾獎得主Elizabeth Blackburn,Shinya Yamanaka,Andrew V. Schally分別於2008年11月、2010年6月、2012年11月在Aging上發表署名文章,因此Aging的影響因子也是一度很高。
但今年,相比於去年,Aging的影響因子從5.179下降到4.831分。
Aging的版面費高達3400美元,也就是23687多人民幣,近年來一直在增加年文章數,幾乎是翻番式的增長,這可能也是影響因子下降的原因之一。
期刊上的中國學者論文佔比接近40%,並且還有繼續增加的趨勢,這也是讓人擔憂的原因之一。
在創刊之初,Aging發表了大量的生信文章,目前基本已經不太接受純生信文章,生信類必須組合試驗才好發,但是文章質量還是存在良莠不齊的情況。
在諸多投稿評價網站上,也有很多不太看好的聲音。
所以如果只是急用或者短期用,可以投一投。
但是如果想要這篇文章可以一直穩穩的留在自己的履歷中,並且作為光彩的一筆,那麼還是建議大家審慎一些為好。
來源 | Bio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