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與歐亞大陸的其他地區之間並沒有天然的界限將其區分開

2020-12-20 我家你家他家常事

歐洲的河谷為其提供了幾條主要的內部相通的南北通道(某種程度上,甚至在史前時期就是如此)。東西向的交通將在某個時候通過別的地理特徵得到改善,但這要到很久以後才能表現出來。冰雪的消融為樹木生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冰川消融以後是所謂的「苔原」氣候時期,此時歐洲肯定很快(就史前時間長度而言)就被茂密的森林所覆蓋,因而很難穿越或通過。起初在森林中,後來在林中空地上,一個個小群落裡的人類真正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開拓這些廣闊的林地需要很多代人的努力。羅馬人開始在其間開通道路,但主要的拓荒工作直到公元後才慢慢步入正軌。

雖然近代一些歐洲人開始重新種植樹木(英國現在的林地是本世紀初的兩倍),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從來不曾中斷過拓荒工作。儘管只是零碎而緩慢地進行採伐森林的工作,但這是人們第一次有意識地、系統地改變環境對歐洲的決定性作用。一旦綠地變少,陸地的另一個主要地理特徵就顯現出來了:北方大平原不斷延伸,從相對狹窄的法國和低地國家開始向外擴展,呈扇形伸展到德國、波蘭、波羅的海地區及俄國,最後逐漸消失於烏拉爾山脈(Urals)和高加索山脈(Caucasus)的山麓地帶。

這條道路後來成為一條雙向走廊。亞洲的移民由於受某些尚未知曉的壓力的影響(權威觀點認為是乾旱和人口過剩)不斷沿這條通道西來。後來,西歐人也通過這片平原東行,開始移民並佔用潛在的農耕地。此處我們無意中又提到了在講氣候因素時已經涉及的一個問題,而且也是在全書中將反覆出現的一個問題:歐洲東部的邊界在哪裡?19世紀著名的政治家、哈布斯堡帝國的大臣、萊茵蘭德人伯爵——克勞斯梅特涅伯爵(Klaus Metternich)對這一點非常清楚。

他認為,亞洲的起點就在維也納離他辦公室窗戶不遠的地方。這種觀點不無道理,但它是基於歷史的角度而言的,並不是從地理的角度出發。這條疆界很難防守,也不經常使用,直到距離史前時代很久以後這種狀況才有所改變。其實,就哪裡可以作為史前歐洲邊界這一問題,不管是從地理上還是從氣候上來決定,都必然有些武斷,從人種上來說也很難決定。歐洲與歐亞大陸的其他地區之間並沒有天然的界限將其區分開,不像大陸的西部,有海岸線為其提供如此鮮明的輪廓。

因此本書在處理歐洲大陸地理範圍這一問題時,將包含烏拉爾山脈至高加索山脈一線以西的俄羅斯地區,關於這一點下文就不多加贅述了。這樣,整個歐洲地區就達到了950萬平方公裡,是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總面積的兩倍多,大約相當於美國的領土面積。在這片土地上,巨大的經濟潛力正有待開發。人們從原始時期就開始開發這片土地,先是到處覓食,然後又進行狩獵和採集。

如果說一開始只是偶然性的行為,那麼從更新世(史前最後一段時期,以大冰原的消融為止)末期開始,歐洲人就已不斷地致力於改變他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儘管他們只能逐步地對基本資源——土壤,進行充分的利用。世界陸地的表面有一部分地區天然就適於耕種而不需要灌溉、化學藥品、生物製品或重大工程方面的投入,歐洲人生活的土地就佔其中很大一部分。儘管越往南可耕地的邊界範圍就越往山坡和山脈地帶延伸,但大部分耕地海拔都相對較低。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通過墾荒及更好的管理,慢慢掌握了這種資源,這一過程雖然緩慢卻很穩定,可以說是歷史上的一大成就。

儘管後來也是如此,但是歐洲人的人數增長如此迅速,以至於不得不進口食物。此時他們開始關注外面的世界,希望由美洲大草原巨大的天然糧倉或由潘帕斯(Pampas)、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牧場提供食物;從這一角度而言,是歷史擴大了歐洲的自然資源範圍。但是歐洲從一開始就具有重要的有利條件。曾經有人推測冰河時代過後,歐洲的自然環境就一直適宜農作物的生長。然而歐洲和其他地區一樣,農業的產生非常艱難。在歐洲出現農民之前很久,有些歐洲人就已經是漁民了,他們開始開發另一種巨大的自然資源——近海漁場的財富。人類已經踐行了很多通向文明的道路。

在社會發展方面,從來沒有永遠不變的進程或普世的線性發展過程。同樣有利的條件並非總能產生相同的社會結構或維持相同的文化發展速度。在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和印度西北部的大河谷地帶,人們需要通過集體的努力來進行有效的灌溉,並控制洪水,這很可能刺激了這些地區進行迅速的社會和政治變革。生活在那裡的民族可能不得不把人們組織起來進行大規模作業,其目的就是為了生存。

而另一方面,在早期的歐洲,由一些家庭組成的群落可以通過狩獵、捕魚和原始農業彼此相處,維持生活,他們不需要複雜的政府或社會組織來管理他們的小群體。他們幾乎不曾居住在鄉村樂園中,但他們繼續以自己的方式生活著,即使那意味著他們要比其他地區晚些步入文明時期。人類究竟怎樣來到歐洲,何時來到歐洲這些問題已經受到考古學家和史前學家的廣泛討論,但至今仍無定論。幸好這些問題對歐洲歷史並沒有影響,也不會妨礙我們。我們可以從以1萬年前為終點的最後一個冰川期開始算起,當時全部現代人(Homo sapiens sapiens)人種已經出現很久了。

早在2萬或3萬年以前,他們的祖先就已經被鑑定為生理上具備現代人特徵的人類。尤其是他們的大腦尺寸已經與現代人類接近了,在這方面,他們與其他大陸的人種成員很相似。在史前時期的最後階段,土著的歐洲人在基因上與即將出現的世界其他地區的人類有同樣的智力水平。這種智力水平給予人類一種天生的、特有的力量去改變他們的周邊環境,形成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時也讓人類表現出一種固有的心理上的二元性。這讓人類有別於其他物種,但也一直困擾著人類。無論是出於生理上還是其他方面的原因,我們身上至今仍然有一種過去留下來的決定性的本能情緒遺傳,同時也有一種能夠放寬或限制這種遺傳因素影響力的理性思考的力量。歐洲人在這些方面也不例外。

相關焦點

  • 冷戰後,美國為控制歐亞大陸而制定
    因此,對於美國來說,歐亞大陸是最重要的地緣政治目標。美國要長久和穩固地保持它在全球的首要地位,就要在法、德、俄、中、印五個地緣政治棋手和烏克蘭、亞塞拜然、韓國、土耳其、伊朗五個地緣政治支軸國之間縱橫捭闔。
  • 牛華勇:"一帶一路"給了歐亞大陸復興機遇
    「一帶一路」給了歐亞大陸復興的機遇翻開世界歷史,軍事爭鬥一直伴隨歐亞大陸幾千年的輝煌文明。可今天的歐亞大陸,並沒有因為曾經輝煌的文明而出現均衡的增長。不管是幾個巨人還是中小國家。近年來,發達的歐洲,意見紛紜、步伐遲暮,一個危機接著一個危機。
  • 歐洲和亞洲明明是完整的一塊大陸,為什麼要分成兩個洲?
    從地圖上看世界,人們會發現這世界上的七大洲,唯有歐洲和亞洲共享一塊大陸,其餘的五大洲,都有自己獨立的大陸面積板塊。除此之外,其他各個州之間的分界線清楚明了,基本上都是以海峽、運河、海洋為界,唯有歐洲與亞洲的分界線最為複雜,分界線基本位於陸地,山脈、河流、海峽更是缺一不可。
  • 雅利安人的崇拜是怎樣形成的:歐亞大陸上最早的遊牧民族
    他們無法全盤否認歐洲語言與南亞語言之間的相似性,但是仍然儘量貶低這種相似性的意義。與此同時,他們極力強調,控制地球上其他種族的歐洲人種的核心特徵是白皙的皮膚、深凹的眼睛和高高的鼻梁。用聖經年代學推算,將能得出一個相對晚近的人類種族起源年代,即不早於6000年前。在威廉·瓊斯生活的18世紀以至於19世紀,多數歐洲學者認為聖經中記載的大洪水是上帝重新安置人類的計劃,但是對於諾亞的哪個兒子締造了哪一群人則存在諸多爭論。瓊斯相信雅弗是歐亞大陸北部居民--即缺少教化的遊牧人群的祖先。
  • 多特瑞:任命默裡·史密斯為歐洲、歐亞大陸及中東區域總裁
    最近,多特瑞宣布任命默裡·史密斯(Murray Smith)為歐洲、歐亞大陸及中東區域總裁。據該公司稱,史密斯是多特瑞歐洲公司的首批員工,幫助區域市場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同比),每年協助公司開拓多個新的國家市場。
  • 美洲大陸只出了一個美國 拿破崙的名言揭示了其強大的原因
    西半球北美洲和南美洲幅員遼闊,然而在人類文明史上這兩塊大陸並沒有出現強大的文明,直到美國的出現才讓這一地區真正意義上的出現了一個強大的國家。美國戰略家的地理觀美國的戰略家延續了英國的世界地理觀,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亞等南半球的大陸被視為環球航行的中轉站,是屬於主流世界的邊緣地區,而北半球的北美洲和歐亞大陸被視為核心區域。相比較而言北美洲的面積不如歐亞大陸,人口也遠遠不及,因此世界的核心就是歐亞大陸,所有的經濟活動中心必須圍繞著歐亞大陸展開。
  • 科學家揭秘歐亞大陸最晚中新世古猿倖存原因
    」,其倖存原因研究獲重要進展。該研究從粘土礦物學、元素地球化學分析為主,並綜合前人研究,探討了歐亞大陸其他地區古猿都滅絕後,昭通盆地作為歐亞大陸中新世古猿最後避難所的形成原因和機制。  中新世古猿在中中新世氣候適宜期(距今1700-1500萬年)曾經在歐亞大陸和非洲繁盛一時,中新世晚期後數量開始急劇減少。
  • 亞洲和歐洲之間的地理分界線是如何確定的?
    世界上總共有七大洲,分別是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極洲,每一個洲都由大塊的陸地和周圍的島嶼組成。很多大洲都獨佔一塊大陸如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唯獨只有亞洲和歐洲是共享一塊大陸,都屬於亞歐大陸。
  • 歷史的誤會,原來歐亞非本不是洲名!它們最初代表什麼?
    亞洲和歐洲明明是一塊大陸,為什麼要分成兩個洲呢,又是歷史上什麼時候定下的呢?這個問題也很有意思,確實歐亞甚至包括非洲(在蘇伊士運河鑿通之前)其實都是連在一起的,並沒有明顯的界限,那麼為什麼這樣一塊超級大陸會被分成三個大洲,又是誰在什麼時間給這三個大洲的範圍下定義的呢?
  • 今日-歐亞紅松鼠
    在英國,紅色的皮毛就最常見,而在歐亞的其他地區,不同顏色皮毛的品種則同時存在,就像人類的發色一樣。 ,在歐亞大陸等地均十分常見。因此在歐洲,歐亞紅松鼠是受保護的物種。在伯恩籤訂的歐洲野生物及自然棲地保育公約(Bern Convention)附錄III中列為受保護動物,而在IUCN紅色名錄中也列為近危品種,在某些數量豐富的地區,仍會有人因美麗的皮毛而獵殺它們。雖然歐亞紅松鼠的存活並沒有受到太大的挑戰,但在英國的數目卻大幅度減少了。
  • 溼熱環境為歐亞大陸最晚中新世古猿倖存提供最後避難所
    中新世古猿生存的古環境樣品央廣網昭通2月16日消息(記者李騰飛 通訊員楊馨)歐亞大陸最晚中新世古猿——「昭通古猿」倖存原因研究獲重要進展:溼熱環境為其提供了最後的避難所。該論文從粘土礦物學、元素地球化學分析為主,並綜合前人研究,探討了歐亞大陸其他地區古猿都滅絕後,昭通盆地作為歐亞大陸中新世古猿最後避難所的形成原因和機制。中新世氣候適宜期(距今1700-1500萬年),中新世古猿曾經在歐亞大陸和非洲繁盛一時,中新世晚期後數量開始急劇減少。
  • 那麼其他國家呢?答案是……|極寒天氣|寒潮|歐亞|...
    >例如北京最低氣溫達-19.6℃為1952年以來1月氣溫最低值1967年以來氣溫的最低值你或許想問——除了我國,北半球緯度相近的其他地區是否也遭受了寒潮影響呢最近寒潮為何「偏愛」歐亞地區呢?一般來說影響歐亞地區的冷空氣最初源頭都來自北極盤踞在北極上空的極地渦旋會將冷空氣「圈」在極地2013年11月中旬的極渦穩定在北冰洋上空,只有一個中心。北美、歐洲、東亞天氣都較為平靜。羊圈是極地渦旋,羊是冷空氣。
  • 亞洲古老部落文化:縱橫歐亞大陸,漂泊不定的斯基泰部落
    亞洲古老部落文化:縱橫歐亞大陸,漂泊不定的斯基泰部落歷史發展與神話傳說在四五千年以前,在廣袤的歐亞大草原上活躍著許多剽悍的馬上部落。斯基泰部落在大約公元前2000年時就已定居在歐亞大草原中部的北方,公元前8世紀末開始向西遷徒,進入小亞細亞半島。他們參與了亞述、米底的爭霸,因而從公元前7世紀起,這些文明古國的史書中開始出現有關他們的記載。他們騎馬作戰,機動性高,勇猛兇悍,善於打造鋒利的鐵製武器,戰鬥力很強。且以多殺敵為光榮的事,每當殺死最先遭遇的敵人,斯基泰人就要生飲其血。
  • 歐洲河狸入侵阿爾泰山?將樹木啃成「沙漏狀」,還是我國保護動物
    阿爾泰山,斜跨中國,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蒙古國境,綿延2000餘公裡,從戈壁地帶一路到達西西伯利亞,歐亞大陸一條重要的山脈。而在中國境內的阿爾泰山就屬於中段南坡,同樣是我國西北一條重要的山脈。不過更多的是這個地區被規劃為了旅遊景區,喀納斯景區,布爾根,卡拉麥裡山,都是被開闢出來的旅遊景區,擁有很多的遊客前來觀賞,不過一直有遊客卻在反映一個問題,那就是看到有歐洲的河狸入侵了阿爾泰山,將這裡的樹木都啃成沙漏狀,他們呼籲有關部門能夠管理這個事情,還森林一片安寧。河狸,一種大型的半水棲的哺乳動物,也是體型最大的嚙齒類動物。
  • 公元前2世紀末,歐洲地中海地區、亞洲和埃及之間的交流不斷加強
    所有的巨石遺蹟可能分屬於完全分開、完全孤立的文明成果,只是在源頭上相似,都起源於有些許關聯的小規模且簡單的農業社會,其中有些比其他社會更為發達,他們的行動均出於不同的動機和時機,相互之間完全獨立。在有些地方,這也可以跟偶然的外來影響或偶爾的模仿相關聯。毋庸置疑的是,歐洲的很多農業、工程和建築(如果這個詞確實合適的話)都和中美洲一樣,其興起與外部世界無關。
  • 新東方劉燾:疫情後歐亞留學將恢復增長
    疫情後歐亞留學將如何發展?劉燾:對於申請留學的同學來說,要細分成每個具體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來看待,比如日本留學、德國留學、法國留學、韓國留學等,因為每個國家的留學特點包括吸引同學的一些特點都是不太相同的,所以需要分開來分析。
  • 曾經稱霸歐洲大陸的拿破崙為何失敗了?拿破崙給歐洲留下了什麼?
    在擊潰侵略的同時,拿破崙也主動出擊,將法國的力量向中歐、東歐以及南歐延伸,並同時對所徵服的地區進行資產階級改革,推翻原有的封建制度。在德國統一之前,英法是一對天然的敵人。因為地理上隔絕於歐洲大陸,英國在歐洲的利益,都仰賴於歐陸勢力的均衡,法國的持之以恆的強盛,讓英國如芒在背。尤其1740年後,工業革命給英國帶來了巨大的商品產量,英國更加依賴歐洲市場對其產能的消耗。資產階級統治下重視工業的法國必然也會有不斷旺盛的市場需求,這更讓英國不安。
  •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如何吸取教訓,將重心從歐洲放到亞洲?
    如果我們翻開高中的歷史教科書,教科書上的定義無疑是非常精準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核心就是歐洲的帝國主義列強們關於利益之爭,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內部因為分贓不均而產生的內部大戰,也被形象地稱為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狗咬狗」。
  • 來自大自然的色彩 首屆天然染料雙年展亮相中國絲綢博物館
    一張地圖,帶來300年來的紡織品染料史歐亞大陸貫穿聯通,早在青銅時代就有文化和技術的傳播和交流,從17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歐洲與亞洲的交流更為密切。在廣袤的絲綢之路上,紡織品的貿易往來尤其頻繁。染料,作為紡織品色彩的主要來源,也在此傳播著,交融著。
  • 【rlyl物種說】今日--歐亞紅松鼠(Red squirrel)
    在英國,紅色的皮毛就最常見,而在歐亞的其他地區,不同顏色皮毛的品種則同時存在,就像人類的發色一樣。▲歐亞紅松鼠,芬蘭赫爾辛基的雪中它們一般沒有特定的活動範圍,與其他紅松鼠共享生活空間是很常見的事。因此在歐洲,歐亞紅松鼠是受保護的物種。在伯恩籤訂的歐洲野生物及自然棲地保育公約(Bern Convention)附錄III中列為受保護動物,而在IUCN紅色名錄中也列為近危品種,在某些數量豐富的地區,仍會有人因美麗的皮毛而獵殺它們。雖然歐亞紅松鼠的存活並沒有受到太大的挑戰,但在英國的數目卻大幅度減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