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誤會,原來歐亞非本不是洲名!它們最初代表什麼?

2020-12-16 桃花石雜談

亞洲和歐洲明明是一塊大陸,為什麼要分成兩個洲呢,又是歷史上什麼時候定下的呢?這個問題也很有意思,確實歐亞甚至包括非洲(在蘇伊士運河鑿通之前)其實都是連在一起的,並沒有明顯的界限,那麼為什麼這樣一塊超級大陸會被分成三個大洲,又是誰在什麼時間給這三個大洲的範圍下定義的呢?

歐亞非三大洲這個概念的起源

說起歐亞非這三大洲的概念,有一點是確定的,就是這是一個源自歐洲的概念。更為具體地說,這是一個源自古希臘文明的概念。根據比較主流的說法,其實這個概念的起源其實並不複雜,因為在最早古希臘人產生歐、亞、非這三地的概念時,其實並不知道自己是在給三個大洲起名字,當時他們做的只是以自己的文明中心為核心,給位於三個方向的土地分別起了個名字。

歐亞非的概念來源於古希臘文明

具體說來,最早開始使用歐羅巴和亞細亞這兩個名字的是一些古希臘的水手。而當時他們所起的這兩個名字,其實所指的範圍只是兩個海岸,也就是他們在航行中最常路過的一條航路,即從愛琴海經過達達尼爾海峽到馬爾馬拉海,再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到黑海,最後通過刻赤海峽到達亞速海這條航路,這條航路西北方的海岸被他們稱為歐羅巴,而位於這條航路東南方的海岸就被他們稱為了亞細亞。又過了一段時間,隨著古希臘人海上商務的擴展,他們又開始把南方的海岸稱為利比亞,後來這一名稱又逐漸改成了阿非利加。

所以在當時歐羅巴、亞細亞和阿非利加這類地名其實和古代中國人所使用過的蠻夷戎狄這種地名(不帶感情色彩)也有點像,最初有代表方位的含義。所以當時歐羅巴和亞細亞這兩個地名只是指這條航路沿岸的地區。而當時古希臘人的定居點,也就是希臘文明所涵蓋的區域遍及這兩條海岸,所以這兩個名稱在實際上就是希臘文明以自己為中心,對自己族群和文明能夠輻射到的幾個區域的稱呼。

古希臘人認知中的歐亞非

所以在早期,這些地名並不代表一種歸屬,古希臘人並沒有覺得自己就是屬於歐羅巴的,而是將其都視作和自己文明密切相關的區域。而且當時對這三個區域的劃分也只是地理區域界定的方法之一,其實許多古希臘人並不認同這種劃分方式。比如被稱為古希臘歷史之父的希羅多德就不認可這種劃分方式,因為他認為阿非利加和亞細亞明明是連在一起的,而這兩個區域和歐羅巴也是連在一起的(在他的認知中是這樣認為),所以這種劃分毫無道理。但是給地域命名是人類社會必然會做的一件事,所以這些稱呼在希臘文明中還是逐漸得到了廣泛接受,而且這些名稱所涵蓋的範圍也隨著希臘人航海區域的擴大不斷擴展,逐漸成為了三個大洲的名稱。

歐亞非三大洲名稱的來源

所以通過剛才的介紹,大家也就明白歐亞非這三個名稱一開始只是希臘人對周邊三個地區的稱呼,後來逐漸擴展成為了三大洲的名稱。但是這樣就又有了一個問題,就是這些名稱究竟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古希臘人要如此稱呼那三個地區?

希臘神話中的歐羅巴女神

其實目前關於最早出現的歐羅巴和亞細亞這兩個名稱的起源,也有一些不同的說法。根據一些相對主流的說法,歐羅巴(Europa)這個名稱來源於希臘神話裡一個腓尼基公主的名字。而這個名字是由兩個詞根組合而成。其中前半部分是源自eurús這個詞,意思是廣闊的。而後半部分則來自ōpós這個詞,它的意思是眼睛、臉面的意思,所以組合起來這個詞大致的意思就是「廣闊視野」,再引申一下就是「廣闊的地貌」。所以其實這個詞也很有可能是源自古希臘水手對於海岸線地貌的一種描述。

而亞細亞(Asia)這個詞的起源就更加複雜一些。根據現在的一些觀點,亞細亞這個名稱是起源於早期安納託利亞地區的一個名叫阿蘇瓦(Assuwa)聯盟的政權。這個政權是由22個城邦為對抗西臺帝國的入侵聯合結成的,但因為這個政權很快就被西臺帝國滅亡,所以關於它的記載其實是少之又少的。但在阿蘇瓦聯盟滅亡之後,其境內的一些女性被希臘地區的邁錫尼人擄掠成為女奴,後來邁錫尼人就將這些女奴稱為阿斯維亞人(Aswia),意思差不多就是來自阿蘇瓦的女人,漸漸的這個詞就成了亞細亞這個詞的詞源。

古羅馬亞細亞行省,差不多是其最初範圍

如果按照上面的這些說法,歐羅巴和亞細亞這兩個名稱的起源其實是各不相同的。但還有一種說法卻把這兩個詞的起源給連在了一起。這種理論認為歐羅巴和亞細亞這兩個詞都起源於兩河流域說亞非語系阿卡德語的一些部落。在阿卡德語中,與歐羅巴發音類似的單詞erebu是下降和落下的意思,它引申的意思就是日落。而和亞細亞發音類似的單詞asu則是日出的意思。所以根據這種理論,亞細亞的意思就是日出之地,而歐羅巴的意思就是日落之地,也就是分別代表東方之地和西方之地的意思。這種理論還有一個間接的佐證,即現代土耳其所處的安納託利亞地區的名字。安納託利亞的詞根Anatol在希臘語裡也是日出的意思,而安納託利亞地區正是亞細亞這個詞最初所指的地區,所以從這個角度,安納託利亞和亞細亞其實是同義詞。

而利比亞和阿非利加這兩個希臘人對非洲的稱呼,其起源就更加不確定了,目前普遍認為這兩個詞都是希臘人對於當地一些部落的稱呼,其最初的具體含義不明。

歐亞非地理定義的變遷

說完了歐亞非這三個名稱最初的含義,我們再來說一下歐亞非地理定義在歷史上發生過的變化。看完了剛才的介紹大家也都知道,其實歐亞非這三個地名最初是希臘人以自己文明為核心,對於三個不同方位土地的稱呼,所以除了代表了以希臘文明為中心的方位外,這三個地理區域並沒有自然的邊界,因此在歷史上關於歐洲、亞洲和非洲的邊界,其實也發生過許多變化。

中世紀早期套用宗教理論的歐亞非世界觀

比如最早希臘人曾經將尼羅河作為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尼羅河以東是亞洲,尼羅河以西是非洲,但這樣就把古埃及文明生生割裂成了兩個大洲的文明,所以這也就成為了當時包括希羅多德在內的許多學者不接受歐亞非三大洲劃分的一個原因。後來基督教在歐洲興起以後,一些宗教學者又把古希臘人的這種地理三分法加入了許多基督教的世界觀成分,說基督教神話中諾亞讓自己的三個兒子分別繼承的三塊土地就分別是歐洲,亞洲和非洲。

而此後的歐洲在很長時間裡都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古希臘人對於歐亞非三大洲地理範圍的劃分,即把頓河視為歐亞的分界線,把尼羅河視為亞非的分界線,而把地中海視為歐非的分界線。但因為當時的歐洲人並不知道亞洲大陸究竟有多大,所以後來在東方新「發現」的土地,就全都被算到了亞洲的範圍之內。其實這種情況跟後來俄羅斯人對於西伯利亞的命名非常像,因為在早期俄羅斯人的認知裡,西伯利亞汗國是他們對東方認知的極限。在滅亡了西伯利亞汗國之後,在東方新「發現」的土地,他們也一概以西伯利亞稱呼,所以現代整個北亞地區才都被稱為了西伯利亞。

公元18世紀地圖上歐洲的範圍

而非洲的情況也與之類似,後來隨著地理發現的增加「越變越大」,使希臘人和早期歐洲人傳統上所認為的歐亞非三大洲差不多大的認知被迅速打破,所以後來的歐洲人對於歐亞非的分界線究竟應該在哪也產生了越來越多的不同看法,不過總體上的趨勢都是擴大歐洲的範圍,縮小亞洲的範圍。在公元18世紀前後,在一些歐洲出版的地圖上,歐洲的範圍開始超越了頓河流域,達到了伏爾加河流域,後來又逐漸延伸到了烏拉爾山和裏海周邊地區。而現在得到比較廣泛接受的定義,是在公元19世紀中葉基本成型的,即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高加索山脈和黑海為歐亞兩洲的邊界。同時亞非的邊界也從傳統的尼羅河被移到了西奈半島,非洲的範圍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擴大。這也許是歐洲人傳統認知在潛意識裡的一種體現吧,即仍然希望維持希臘人傳統世界觀中歐亞非三洲差不多大的狀態。

現代主流認知中的歐亞界限

在近代,歐洲、亞洲和非洲這三個地理區域在很多時候曾跟文化概念捆綁在了一起。但因為這種捆綁在事實上只是用來形容歐洲比較貼切,而亞洲和非洲內部其實都還可以分成幾個不同的文化區域,概括性並不算太強,所以近代以來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中東、中亞、東亞、南亞和遠東等等概念又被創造出來。甚至在很多時候,在歐美國家的語境下,亞洲已經不太能讓人聯想到它最初涵蓋的安納託利亞地區,而是特指東亞幾國,這恐怕是最初發明這些概念的古希臘人做夢也想不到的了。

相關焦點

  • 四大部洲之名是如何來的?
    它們並非梵文音譯,名字中到底蘊含了什麼特殊意義?四大部洲通常採用《長阿含經》上的說法,認為四大部洲是根據人壽與土地面積來劃分的。因為在佛家看來,壽命代表了福報,土地面積代表了深淺。其中東勝神洲(梵音弗於逮),縱廣九千由旬,人身長八肘,人壽二百五十歲。
  • 深藏功與名,歐亞達·徐東古玩城裡有你不知道的歷史
    說起歐亞達·歐亞達·徐東古玩城這方小天地,來過的人都讚不絕口。是的,它體積不大,卻容納過許多名家大師的獨家珍藏;它足不出戶,卻見證過傳統文化的興衰榮辱;它歷史不久,卻承載過幾千年傳世稀寶的盛世之貌......
  • 再見了我愛的歐亞 記歐亞學院2010畢業典禮
    各分院和職能處室領導、部分教師代表也出席此次畢業典禮。應邀參加典禮的還有許多應屆畢業生家長及往屆畢業的部分校友。帽穗從右邊到左邊,是結束也是開始畢業典禮由張志強副院長主持。劉瑾副院長宣讀了《關於準予宋夢蝶等4937名學生畢業的決定》和《關於授予宋夢蝶等787名本科畢業生學士學位的決定》。
  • 原來我們人類一直誤會它們了,真面目令人失望
    原來我們人類一直誤會它們了,真面目令人失望當考古學家發現世界上第一句恐龍骸骨的時候,就誕生了古生物學。因此眾多的古生物學裡面,有關恐龍是最多的,它們作為地球上曾經的霸主,品種繁多,距今為止發現恐龍的種類足足有上千個,對於在6500萬年,它們如何稱霸為王的,更是吸引了眾多的考古愛好者前去探索。
  • ...原來看歷史書有說過什麼白衣大食,黑衣大食,還有綠衣大食,劉...
    ,原來看歷史書有說過什麼白衣大食,黑衣大食,還有綠衣大食,劉老師可否簡略科普下古代突厥人,波斯人還有阿拉伯人的區別?突厥人廣義上指操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的人,不是某一個特定民族的名稱,而是指使用基本相同語言的部落聯合體,分布很廣,從土耳其的小亞細亞到中亞以及新疆,一直以來民族關係鬆散而複雜,19世紀泛突厥主義興起,主張歐亞大陸上所有操突厥語族語言的民族聯成一個整體。波斯人是伊朗的主體民族,來源於伊朗法爾斯省,就是設拉子那塊兒地方。阿拉伯人起源於閃米特種族,分布在阿拉伯半島和北非。
  • 歐洲和亞洲明明是完整的一塊大陸,為什麼要分成兩個洲?
    既然地圖上的歐洲和亞洲是完整的一塊大陸,那麼,它們為何被會被分成兩個洲,出現如此複雜的地理分界線呢? 世界地圖想要弄明白這個問題,其實就要追溯歐洲、亞洲的歷史發展進程。這兩個洲的分界線,並不是由涇渭分明的地理分界線所決定的,而是由亞歐大陸的人類活動軌跡和歷史進程所決定的分界線。地理中所謂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劃分,與新航路開闢和地理大發現有關,正是由於新航海時代的來臨,人類才真正意識到,原來在山海相隔的另一個世界,還有其他大洲的分布。在此之前,人類的主要活動地區在很長時間裡,都局限於文明繁盛的亞歐大陸。
  • 太行山深處的「土豹子」,行蹤神秘莫測,究竟是什麼動物?
    世界上現存有40種貓科動物,它們分布在亞非拉及南北美洲絕大多數地區,大多數貓科動物都是神秘的獨居動物,它們神出鬼沒遠離人群而居,所以我們即便通過教科書、影視資料等對它們有了較深的理解,但是一旦接觸到活物的時候,還是會感覺到十分陌生。
  • 世界史≠全球史,我們對歷史的誤會還有哪些?
    作為一部在學術界深受好評的世界通史傑作,《企鵝全球史》最初卻是寫給「想要完整理解人類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的」非專業讀者的。所以語言還是非常親民的。即使普通讀者,也能夠在其深入淺出的敘述中,去思考歷史的厚重感和歷史慣性在這個世界中的重要性。
  • 古羅馬的強勢興起,疆域橫跨歐亞非,後還是沒能逃脫滅亡的命運
    引語:古羅馬帝國的強大,當時在當時歐洲的城邦都有目共睹,當時古羅馬帝國的疆域曾經橫跨歐亞非三大洲,而有一句諺語,大概意思是:每條路都通向羅馬。而羅馬帝國是一個做到了橫跨三大洲的強大帝國,後又是因為什麼,這個強大帝國沒能逃脫滅亡的命運?一、小國初建,後發展成大國小國後來發展成為了羅馬帝國,雖然存在著橫跨三大州的強大帝國,後來羅馬帝國分裂成為兩部分,最後以東羅馬帝國的隕落標誌著這個強大的帝國消失了。
  • 吃了30多年巧克力,才知道上面凹槽不是偷工減料,原來一直誤會了
    吃了30多年巧克力,才知道上面凹槽不是偷工減料,原來以前一直誤會了。巧克力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食物,吃起來十分美味,有著絲滑柔軟的口感,甜中帶著一點苦澀,讓很多人無法抗拒,是人們喜歡的零食之一,代表著甜蜜和幸福。
  • 綜合法學派:一場歷史誤會
    ;法學是;學術團體 內容摘要:綜合法學派:一場歷史誤會?因而法學不應是分析的、歷史的、比較的、哲學的或社會的,它們只分析了法律的一個面向,而是應該將它們綜合起來,這樣才能發現整體的真理(whole truth)。綜合法學就是建設性地批判和使用各個法學派的方法,既抽象又具體地研究法律的基本原理以及立基於其上的法律概念。因而綜合法學「是一種妥協,是在尋求一種中道觀(mid-way view)」。
  • 孔令偉評《絲綢之路與唐帝國》︱「中央歐亞」的流動
    在森安的帶引下,大阪大學在這二十餘年間先後培養出一批突出的中央歐亞史研究者,諸如松井太、杉山清彥、白玉冬等人。在教學樹人外,森安本人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史家,先後發表論文九十餘篇以及專著三本。就地理舞臺而言,作者傾向採用「中央歐亞大陸」與「絲綢之路」這兩個空間概念進行描述。本書之所以採用「中央歐亞大陸」而非一般社會大眾更為熟悉的「中亞」一詞,主要是因為後者在概念界定上時有模糊,在不同語境中又指涉不同的地理範圍。例如受到前蘇聯的影響,狹義的「中亞」專指中亞五國,即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與土庫曼斯坦,而不包含中國新疆。
  • 澳洲的兔子,北美的郊狼,歐亞的浣熊,擴張能力為何那麼強?
    澳洲原來是沒有兔子的,野兔是由歐洲人引進最初作為狩獵對象的,只是當時的農場主也沒有想到,自己的這一個小小的愛好和舉動,到了後面竟然會釀下如此大的禍端,使得澳洲大部分草場退化,畜牧業嚴重受損。可能至今仍有少數人會覺得,它們就是些兔子,即便泛濫了又如何,又不會咬人、咬其他動物,能帶來什麼危害呢?如果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野兔泛濫給澳洲帶來的打擊是巨大的,兔子的食物是草,而澳洲當時最主要的經濟來源就是畜牧業,兔子來到澳洲就像來到天堂般這句話不只是說說而已,因為對於它們來說,這裡遍地都是食物。
  • 商務部副部長、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俞建華為歐亞經濟聯盟首屆歐亞...
    12月4日,歐亞經濟聯盟主辦的首屆歐亞大會在莫斯科舉行,歐亞經濟委員會貿易委員斯列普涅夫及歐亞經濟聯盟各成員國政府部門代表與會,就推動「一帶一路」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合作發言。商務部副部長、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俞建華通過視頻方式為大會致辭。
  • 清遠美食——洲心燒肉
    今天介紹的是清遠洲心燒肉,自清代以來,洲心燒肉就因酥嫩香脆而聞名遐邇。「洲心」 最初為清遠市清城區轄鎮,現已改為洲心街道。洲心街道位於清遠市清城區北江南岸,與舊城區隔江而望,兩座雄偉壯觀的北江大橋與即將建成的北江三橋將一河兩岸聯為一體。
  • 「歐亞」為什麼能
    集團董事長曹和平說:「早晚有一天,你會看到歐亞在海外開店。」  「一個東北本土企業,衝出去是很累,但這不代表你不可能。沒有強勢的企業,怎麼會有強勢的城市?怎麼會有強勢的東北?」曹和平說,「歐洲是生產力最發達的地方,亞洲是人口最多的地方,所以我們取名『歐亞』。它既易記,也承載了我們的夢想。」
  • 量子力學中普朗特常數代表什麼?原來時間是一段、一段的量子組成
    量子講堂第二期:在量子力學中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物理常數,即普朗克常數,它代表著量子的最小單位,那麼普朗特常數究竟有什麼現實意義呢?在第一期的量子講堂中,我們了解到:原來量子並不是一種實際的粒子,而是物理量的最小單位,量子的概念最初是由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的,普朗克提出最初的能量子代表的是能量的最小單位,進而普朗克又提出了量子力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物理量:普朗克常數,從普朗克常數又可以推導、變形出多個常數,例如:普朗克時間、普朗克長度、普朗克能量,它們究竟代表著什麼呢?
  • 歐亞為何成為這個項目標杆高校?
    西安歐亞學院於2012年開始參加CCSS項目,系當時唯一一所參與CCSS調查的民辦院校。2015年歐亞20周年校慶之際,學校與CCSS項目組的合作更進一步,成為首個承辦CCSS項目啟動會的普通本科院校。作為應用型高校的代表,西安歐亞學院利用CCSS調查結果,持續服務學校的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工作,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 長春歐亞曹和平:在與狼共舞中爭當老虎
    那麼,作為歐亞集團的掌舵人,曹和平不斷創造商界奇蹟的秘訣是什麼?如何讓我省的商業供給側湧現出更多的「歐亞現象」?歐亞集團見證了許多產品和品牌的生生死死,曹和平將如何支招我省的「供給側改革」?面對中國加入WTO保護期結束和電商浪潮拍岸而來,歐亞集團下一步的發展目標是什麼?